跳转到内容

台湾文艺 (吴浊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文艺吴浊流在1964年4月1日独资创办的刊物。当初为了刊物名称“台湾文艺”这四个字,他曾遭到情治单位约谈,被要求使用其他的名称,尤其是使用“中国”开头的名称。然而,吴浊流个性刚硬不为所动,坚持使用“台湾文艺”作为杂志名称,认为:“我们要推动的是台湾本土文艺,若非冠有‘台湾’二字即失去办杂志的意义。” [1]。当时一些台湾作家,如锺肇政廖清秀郑清文赵天仪等人曾经协助这份刊物的编辑。《台湾文艺》原本是月刊,不过第五期后就改为季刊。杂志社不采取同仁制,欢迎各方来稿。不论是龙瑛宗吴新荣王诗琅黄得时等日治时期台湾作家,还是锺肇政李乔詹冰七等生黄春明等后起作家都有。此外,在《台湾文艺》早期—也就是统独意识型态还没激烈冲突之前,一些外省作家,如:文晓村两峰冯放民(凤兮)、寒爵,曾在《台湾文艺》发表作品[2]

《台湾文艺》杂志发行期间前后将近40年,直到2003年才落幕,是贯串戒严时期至多元发展时期台湾文学发展的重要场域。[3]

重要事件

目前已知的重大事件有:1983年1月15日杂志社改组,由陈永兴接掌,李乔担任主编。1985年1月27日杂志社在新光大楼召开股东大会,选出陈永兴为社长,聘请张恒豪担任总编辑。1994年2月,杂志由李乔郑清文利锦祥等人接手,“新生版”在2月中刊行,杂志改为16开本,双月刊,以生态、文化、文学三者为主要内容,以传记文学、田野口述、报导文学为主要形式,另外还有创新、实验的纯文学创作[4][5]

书籍出版

台湾文艺杂志社除了发行《台湾文艺》,也曾在1981年出版锺肇政主编的《台湾文艺小说选》。

文学奖设置及征文

目前已知的重大事件有:

  • 杂志社在1964年7月悬赏小说,第一名是锺铁民的〈墙〉、第二名是吴沐的〈说书的老伙子〉、第三名是张彦勋的〈暴风雨〉。
  • 1964年设置“台湾文学奖”,该奖在1965年1月实施,持续到1970年;1970年起,“台湾文学奖”改名为“吴浊流文学奖”。这个奖的奖金委员会在1969年7月20日成立,吴浊流将退休金和积蓄十万元捐出,作为文学奖的奖金。1971年7月,该社又设了“吴浊流新诗奖”及“吴浊流汉诗奖”,两奖由吴浊流文学奖管理委员会主办。

重要的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方面,《台湾文艺》曾经独自或与其他文艺社团举办以下几个比较重要的活动:

重要的专辑、专号

《台湾文艺》是一份相当重视文学传承与文学历史的刊物,对于日治时期著名的前辈作家,以及战后对台湾文学、文化有贡献的人士,杂志社会策划纪念专辑或是悼念专辑。1964年10月第1卷第5期推出“锺理和追念专辑”;1976年10月第53期推出“吴浊流先生纪念特辑”[6];1978年1月第57期推出“李双泽纪念专辑”;1979年3月第62期“叶荣钟纪念专辑”;1979年7月第63期“日据时期台湾文学日文小说译作”;1980年杂志社就导演李行拍摄的电影“原乡人”(原著者:锺理和)制作专辑[7]

《台湾文艺》对于自身历史也相当重视。1974年出版“台湾文艺创刊十周年纪念特辑”,收录吴浊流锺肇政杨逵龙瑛宗等人的文章。1986年5月第100期推出“台湾文艺发行一百期感言专辑”,并以“展望台湾文学与艺术”为题,刊载李乔等人的文章。1994年2月20日新生版第3期企划了“创刊三○周年纪念特刊”。

有一段时期,《台湾文艺》系统性推出台湾作家作品的研究专辑,目前已知的有:1977年6月第55期(革新期)第2期“七等生作品研究专辑”,同年10月第56期“郑清文作品研究专辑”。1978年1月第57期“李乔作品研究专辑”,同年3月第58期“吴浊流作品研究专辑”,同年第60期“黄春明作品研究专辑”,同年的12月第61期“季季作品研究专辑”。1979年3月第62期“叶石涛作品研究专辑”。1990年以后,《台湾文艺》特别致力于台湾文学教育、本土化议题的讨论。1997年1月第160期特别企划“杨逵怎么不见了?”由杨翠等人撰文,突显台湾文学在国、高中教科书长期不被重视的问题[8]

对于比较具有争议的东西,或是尚未被文学界接受的作品,《台湾文艺》过去不吝于刊载,目前已知的有:1987年5月第105期“乡土文学论战”专辑;1988年1月第109期“作家与政治”专题;1992年9月第132期刊载淡江大学台语文社第1届台湾语文系列比赛得奖作品;1993年2月第135期“二二八文学特辑”;1998年10月第165期特别企划“另类小说专辑”,刊载新世代作家的作品[9]

此外,《台湾文艺》这份刊物也曾是大大小小文学论战爆发的所在,比较著名的有:

  • 1981年6月举行的“台湾文学的方向”座谈会,与会者的纪录事后刊登在7月号。对于詹宏志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李乔高天生宋泽莱三人撰文表达不同的意见,文章也刊载在7月号,于是引发台湾文学定位的争议。
  • 1984年宋冬阳(本名:陈芳明)在第86期发表〈现阶段台湾文学本土化的问题〉一文,引起国内一些作家的不满。夏潮杂志社在3月《夏潮》推出“台湾结的大解剖”专题反击。双方一来一往,最后引发台湾文学的统独论战。
  • 1986年1月第98期刊载宋泽莱执笔的〈呼唤台湾黎明的喇叭手─试介台湾新一代小说家林双不并检讨台湾的老弱文学〉一文,引起巨大争议,因为该文不仅批判中华民国当前的文艺政策,同时作者也点名批判叶石涛陈千武等前辈作家的文学观、创作理念,认为他们欠缺道德勇气,不敢为文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和当局的恶行。

馆藏情况

吴浊流在1964年创刊的“台湾文艺”,台湾、中山、彰师大、台师大、东吴、政大、静宜盖夏等图书馆均有收藏,而台北市立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图书馆也有收藏。

出版品

使用“全国图书书目资讯网”查询,到2011年10月11日为止,由台湾文艺杂志社策划或出版的作品有以下几本:

  • 由台湾文艺社出版:
    • 吴浊流/著,《浊流诗草》,1973年。
    • 吴浊流/著,《东南亚漫游记》,1973年。
    • 孟佳/译,《俄罗斯抒情诗选》,1973年。
    • 锺肇政/编,《台湾文艺小说选》,1981年。
    • 锺肇政/编,《不灭的诗魂:对谈评论集》1981年。
    • 李笃恭/著,《跋涉几星霜》,1981年。
    • 北影一/著,《余究在何星宿之下诞生:北影一诗集》,1981年。
    • 锺肇政/编著,《中国古典名著精华》,1981年。
    • 锺肇政/主编,《西洋文学名著精华》,1981年。
    • 台湾文艺社/编译,《世界哲人哲语精华》,1981年。
    • 锺孝上/编著,《台湾先民奋斗》,1982年。
    • 吴浊流/著,《晚香》,1982年。
    • 吕新昌/著,《铁血诗人吴浊流》,1984年。
    • 吕新昌/著,《吴浊流研究》,1984年。
    • 谢里法/著,《出土人物志:被埋没的台湾文艺作家》,1984年。
    • 李乔/著,《告密者:李乔短篇小说自选集》,1985年。
    • 刘峰松/著,翁金珠/编,《黑狱萤光:台湾社会档案》,1985年。
  • 由其他出版社出版:
    • 吴浊流/著、张良泽/编,《台湾文艺与我》,台北市:远景出版社,1977年。
    • 施明正/著,《魔鬼的自画像》,台北市:文华出版社,1980年。
    • 张裕宏/著、王永福/绘图,《台湾风》,台北市:文华出版社,1980年。
    • 刘峰松/著,《台湾动物史话》,高雄市:敦理出版,1984年。
    • 韩国𨱑等人/著,《江文也的生平与作品》,高雄市:敦理出版,1984年。
    • 林双不/著,《台湾新乐府》,高雄市:敦理出版,1984年。
    • 陈永兴/编,《台湾文学的过去与未来》,自费出版,1985年。

参考资料

  1. ^ 彭瑞金/著,《台湾新文学运动40年》,高雄市:春晖出版社,页126。
  2. ^ 彭瑞金/著,《台湾新文学运动40年》,高雄市:春晖出版社,页129。
  3. ^ 台湾文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大百科全书,台北:文化部,2009。[2021/7/21]
  4. ^ 文讯杂志社/编,《光复后台湾地区文坛大事纪要(增订本)》,台北市:文建会,1995年6月2版。
  5. ^ 陈信元/主编,《台湾文坛大事纪要(民国81年~民国84年)》,台北市:文建会,1999年。
  6. ^ 特辑中收录“吴浊流先生生平事略”,以及艾邓龙瑛宗黄灵芝锺肇政张良泽王诗琅赵天仪尹雪曼等十四人的悼念文章。
  7. ^ 叶石涛李乔等七人执笔;1985年6月第94期推出“杨逵纪念专辑”;1993年10月第39期“杨千鹤专辑”。
  8. ^ 封德屏/主编、文讯杂志社/编纂,《1997台湾文学年鉴》,台北市:文建会,1998年6月初版。
  9. ^ 封德屏/主编、文讯杂志社/编纂,《1998台湾文学年鉴》,台北市:文建会,1999年6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