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露脊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露脊鲸
位在巴塔哥尼亚附近海域的南露脊鲸
南露脊鲸与成年人平均体型的比较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下目: 鲸下目 Cetacea
科: 露脊鲸科 Balaenidae
属: 真露脊鲸属 Eubalaena
种:
南露脊鲸 E. australis
二名法
Eubalaena australis
(Desmoulins, 1822)
南露脊鲸分布图

南露脊鲸学名Eubalaena australis),又名黑露脊鲸,为真露脊鲸属(已知有3种)的其中一种,目前估计大约有10,000只南露脊鲸生活在南半球的温寒带海域。

分类

南露脊鲸是由德穆兰(Desmoulins)于1822年所描述,后来在1864年格雷将南露脊鲸分类为露脊鲸属。之前的分类是将南露脊鲸视为北大西洋露脊鲸E. glacialis)的亚种,而现在则认为是两种不同的种类。而且也许有一天,南露脊鲸会再被重新分类到原本的属,因为生物学家发现3种露脊鲸之间的差异比弓头鲸露脊鲸属的唯一一个种)与3种露脊鲸之间的差异还要大。因此在未来有可能会把这4种鲸鱼放在同一个属[2]

南露脊鲸的异名B. antarcticaB. antipodarumE. temminckii这几种[3]。虽然目前把露脊鲸分成3个种,但是在历史上专家们并没有把这3个不同的露脊鲸族群分成3个种。在捕鲸业发达的时期是把牠们当成同一种露脊鲸。后来形态学显示北部与南部的露脊鲸在头部外形上有所差异,这个证据显示至少有2个不同的种,一种只能在南半球发现,而另一种则在北半球发现[4]。而且目前并未发现任何露脊鲸族群会穿过温暖的赤道海域,与其他族群接触或繁殖,因为露脊鲸拥有厚重的鲸脂肪让牠们无法在赤道海域将体热散发出去。

近年来基因研究提供了明显的证据,显示北半球的露脊鲸与南露脊鲸在300万年至1200万年内没有杂交过,证明南露脊鲸的确是一个独立的种。然后更令人惊奇的发现是:北大西洋露脊鲸北太平洋露脊鲸确实也是不同的种,事实上比起北大西洋露脊鲸,北太平洋露脊鲸更接近南露脊鲸。莱斯(Rice)在1998年将分类维持为2个种[5],不过罗森邦(Rosenbaum)[6] 与布朗尼(Brownell)两团队在2000年对此提出质疑[7]。《世界哺乳动物》(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在2005年列出了3个种,显示一个似乎是永久的变更[3]

生活在露脊鲸皮肤上的鲸虱借由牠们的基因模式提供了露脊鲸数目进一步的资讯,因为鲸虱繁殖速度远再露脊鲸之上,所以基因多样性也是更大的。犹他大学的海洋学家研究这些鲸虱的基因后,认为露脊鲸大约600万年至500万前演化成3个不同的种,而且3个种在11世纪人类开始捕鲸之前都是相当繁盛的[8]。露脊鲸第一次是因为南美洲北美洲相连接而分裂成太平洋与大西洋两个族群,然后因为赤道海域的温度又分裂成南北个族群。这次研究的领导人琼·赛格(Jon Seger)对BBC新闻报告说:“这个研究解决了长久以来对于露脊鲸是否有3个种的疑问。毫无疑问的,露脊鲸确实分成3个不同的种。”[9]

描述

就跟其他的露脊鲸一样,人们可以靠着头上的硬茧、宽广而无背鳍的背部与长且呈拱状的嘴部来分辨南露脊鲸与其他鲸鱼的不同。牠们的身体呈现深灰色或黑色,偶尔在腹部还会出现一些斑点。皮肤上的硬茧呈白色,这并不是皮肤的色素造成的,而是大片鲸虱的群落。

南露脊鲸几乎无法从外观与北大西洋露脊鲸或北太平洋露脊鲸分辨出来,只能借由牠们头部的细微不同来分辨。南露脊鲸头部的硬茧可能比北半球的露脊鲸少,而下颚却拥有比北半球的露脊鲸还多的硬茧[10]

行为

南露脊鲸有一种被称为“sailing”独特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在露脊鲸嬉戏时见到,而且通常在阿根廷海岸边可以观察到[10]

捕鲸

一只跃出海面的南露脊鲸,摄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附近的海域

在1750年,北大西洋露脊鲸因为遭受商业捕鲸,所以数量非常稀少,几乎处在灭绝的状态中,所以美国北方的捕鲸人在18世纪末迁移到了南大西洋。其中巴西最南端的捕鲸站在1796年开始运作。然后在下一个世纪中,美国北方的捕鲸人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南半球与太平洋海域,美国人结合了几个欧洲国家的舰队。

在19世纪之前有大量南露脊鲸生存在新西兰海域[11],但是这些南露脊鲸却在1820年-1900年之间被人类大量的猎捕。捕鲸活动逐渐减少南露脊鲸的数量,后来甚至让牠们几乎消失在新西兰海域中。在20世纪开始时,可以看到许多捕鲸业大幅的工业化,猎捕的数量也因此而快速的增加。根据1937年的纪录,在南大西洋有38,000条南露脊鲸被猎捕,在南太平洋有39,000条,在印度洋有1,300条,在北太平洋则有15,000条。因为这个纪录是不完备的,所以鲸鱼实际被猎捕的数量可能更多[12]

因为人们知道南露脊鲸已经接近灭绝,所以全球在1937年禁止猎捕露脊鲸。这次禁令是非常成功的,虽然仍然有一些违反禁令的捕鲸活动持续了几十年。马德拉自治区在1968年猎捕了最后两只露脊鲸。非法的捕鲸活动仍然在巴西附近海域持续著,而Imbituba仍然处理露脊鲸直到1973年。前苏联在1950与60年代非法猎捕超过3,300只露脊鲸[13],虽然据报导只有4只[14]。在1937年禁止猎捕露脊鲸之后,露脊鲸从1960年初期再度出现在澳洲与新西兰海域[11]

数量与分布

三只南露脊鲸

南露脊鲸会花费整个夏天在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很可能在接近南极洲的海域)觅食。牠们为了觅食,会在冬季迁移到南半球的北部,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智利、新西兰、莫桑比克南非的沿海地区都可以看到牠们的踪影。南露脊鲸的数量估计界于7000与8000只之间。自从禁止猎捕南露脊鲸之后,牠们的数量估计每年以7%的速度来增加。这表示南露脊鲸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南部与澳大利亚的族群彼此几乎不会交配,因为雌性的南露脊鲸对于养育及生育栖息地的依赖是非常强烈的,牠们会依靠本能来回到幼鲸身边[2]

因为海洋相当广大,所以很难去精准的得知南露脊鲸的数量。根据国际捕鲸委员会(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于1998年3月在开普敦举行的研讨会提出的数据,估计目前大约有7,000条南露脊鲸。这些资料是研究人员于1990年代在3个地点(阿根廷、南非与澳大利亚)以雌性成年的露脊鲸来研究所收集得来的,然后推测其他未研究的地区,雄鲸与幼鲸的数量则使用雄鲸与雌鲸的比例及成鲸与幼鲸的比例来计算,所以估计出在1999年约有7,000条南露脊鲸[15].。

在巴西则透过巴西露脊鲸计划(Brazilian Right Whale Project)的照像辨识(靠着特殊的头部硬茧),目前已经有超过300条南露脊鲸被记录下来,这个计划是由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与国际野生联盟(International Wildlife Coalition)所共同支持的。圣卡塔琳娜州从6月到11月是露脊鲸繁殖与生产幼鲸的中心,目前已知雌鲸也会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生产幼鲸。

保育

南露脊鲸被华盛顿公约(CITES)列入濒危等级,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则将牠们列入低危- 依赖保育等级。所有已知有繁殖活动的国家进行南露脊鲸的保护,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智利、新西兰、南非与乌拉圭等国家。巴西在2000年在圣卡塔琳娜州设立了一个国家环境保育区来保护南露脊鲸的主要觅食区与推广定期的赏鲸活动,这个保育区面积约为1,560 km²,包含130公里长的海岸线[16]

赏鲸活动

一只南露脊鲸接近赏鲸游客,位于巴塔哥尼亚靠近瓦尔德斯半岛的海域。

南露脊鲸促使南非贺曼纽斯成为有名的赏鲸地点。在冬季的期间(7月–10月),南露脊鲸会接近距离海岸线非常近的海域,游客们可从附近的旅馆中来观赏南露脊鲸。这座城镇并雇用一个人到处告诉人们在哪里可见到鲸鱼的踪迹。南露脊鲸也可以在其他冬季繁殖区观察到。

在巴西圣卡塔琳娜州的因比图巴已被指定成为“国家露脊鲸首府”,每年9月就举行一次一年一度的露脊鲸周的庆祝活动,这时人们有更多的机会看到母鲸和小鲸。而巴西旧的捕鲸中心现在已改为露脊鲸历史博物馆。鲸保育机构海洋同盟曾经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瓦尔德斯半岛的冬季记录到世界上最大不同物种的繁殖族群,数量总共超过2,000只。[17]

在澳大利亚的冬季与春季,人们可以在靠近南澳的大澳大利亚湾(Great Australian Bigh)附近的布达悬崖(Bunda Cliffs)与双生岩(Twin Rocks)海域看到南露脊鲸[18]

参考资料

  1. ^ Cooke, J. G.; Zerbini, A. N. Eubalaena austral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21 December 2017]. 
  2. ^ 2.0 2.1 Kenney, Robert D. North Atlantic, North Pacific and Southern Right Whales. William F. Perrin, Bernd Wursig and J. G. M. Thewissen (编). The Encyclopedia of Marine Mammals. Academic Press. 2002: 806–813. ISBN 978-0-12-551340-1. 
  3. ^ 3.0 3.1 Mead, James G., 与 Robert L. Brownell. North Atlantic, North Pacific and Southern Right Whales. Wilson, D. E., and Reeder, D. M (编). (eds):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3rd edi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2: 723–743 [2008-01-09]. ISBN 978-0-8018-82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2). 
  4. ^ J. Müller. Observations of the orbital region of the skull of the Mystacoceti. Zoologische Mededelingen. 1954, 32: 239–290. 
  5. ^ Rice, Dale W.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 systematics and distribution: 231pp. 1998. 
  6. ^ Rosenbaum, H. C., R. L. Brownell Jr., M. W. Brown, C. Schaeff, V. Portway, B. N. White, S. Malik, L. A. Pastene, N. J. Patenaude, C. S. Baker, M. Goto, P. Best, P. J. Clapham, P. Hamilton, M. Moore, R. Payne, V. Rowntree, C. T. Tynan, J. L. Bannister and R. Desalle. World-wid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Eubalaena: Questioning the number of right whale species (PDF). Molecular Ecology. 2000, 9: 1793–1802 [2008-01-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6-15). 
  7. ^ Brownell, R. L. Jr., P.J. Clapham, T. Miyashita and T. Kasuya. Conservation status of North Pacific right whales. Journal of Cetacean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pecial Issue). 2001, 2: 269–286. 
  8. ^ Kaliszewska, Z. A., J. Seger, S. G. Barco, R. Benegas, P. B. Best, M. W. Brown, R. L. Brownell Jr., A. Carribero, R. Harcourt, A. R. Knowlton, K. Marshalltilas, N. J. Patenaude, M. Rivarola, C. M. Schaeff, M. Sironi, W. A. Smith & T. K. Yamada. Population histories of right whales (Cetacea: Eubalaena) inferred from mitochondrial sequence diversities and divergences of their whale lice (Amphipoda: Cyamus). Molecular Ecology. 2005, 14: 3439–3456. 
  9. ^ Ross, Alison. "'Whale riders' reveal evolu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BC News (20 September 2005).
  10. ^ 10.0 10.1 Carwardine & Hoyt. p148
  11. ^ 11.0 11.1 Gaskin, D.E. Return of the Southern Right Whale (Eubalaena australis Desm.) to New Zealand Waters, 1963. Tuatara. July 1964, 12 (2): 115–118 [2007-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5). 
  12. ^ Tonnessen, J. N. and A. O. Johnsen. The History of Modern Whaling. United Kingdom: C. Hurst & Co. 1982. ISBN 978-0-905838-23-6. 
  13. ^ Tormosov D.D., Mikhaliev Y.A., Best P.B., Zemsky V.A., Sekiguchi K., Brownell R.L. Soviet catches of southern right whales Eubalaena australis, 1951-1971. Biological data and conservation implication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November 1998, 86 (2): 185–197 [2007-07-22]. doi:10.1016/S0006-3207(98)0000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14. ^ Reeves, Randall R., Brent S. Stewart, Phillip J. Clapham and James. A Powell.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Guide to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 United States: Alfred A. Knopf, Inc. 2002. ISBN 978-0-375-41141-0. 
  15. ^ See Right Whale New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y 1998. Retrieved 24 July 2007.
  16. ^ Petrobras, Projeto Baleia Franca. More information on Brazilian right whales is available in Portugues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 ^ 海洋同盟網站. [2017-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4). 
  18. ^ Carwardine & Hoyt.p258-259
  • Carwardine MH, Hoyt E. Whales, Dolphins and Porpoises. Surry Hills, NSW: Reader's Digest. 1998. ISBN 0-86449-096-8.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