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
身心障碍 |
---|
助听器是听力障碍者使用的辅助工具,用来补足听力损伤所造成的缺陷。
种类
目前助听器已从传统的模拟式发展至计算机程序化的数码式助听器,可依外型分为下列几类:
- 耳挂型BTE (Behind-The-Ear)
- 机身挂在耳朵后面,声音的输出靠极细导管连接耳塞,提供较大功率之声音增益。机器可调整且听力范围较广,适用轻,中,重到极重度听力损失者。
- 隐形耳挂型(Receiver-In-Ear, RIE)
- 机器挂在耳朵后上方,助听器的接收器位于耳塞处,故机身较耳挂型更小。适合轻度至中度听力损失者,隐形轻薄,造型美观。
- 客制式内耳型: 依机体以及声音输出功率由小到大共分为四种:
- 深耳道型遥控麦克风CIC(Complete-In-The-Canal&Remote Mic)
- 麦克风置外耳廓以导管连接机身。适合轻度到中度听损者。机壳根据用户的耳形量身订做,完全符合每个人的耳型,配戴舒适,隐形美观。
- 深耳道型CIC(Complete-In-The-Canal)
- 客制深耳道型助听器于1990年代进入市场,体积极度隐形,适合轻度到中重度听损程度者。机壳根据用户的耳形量身订做,完全符合每个人的耳型,配戴舒适,隐形美观。
- 耳道型ITC(In-The-Canel)
- 体积微小隐形,适合轻度到中重度听损程度者。机壳根据用户的耳形量身订做,完全符合每个人的耳型。
- 耳内型ITE(In-The-Ear)
- 体积隐形,适合中度到中重度听损程度者。机壳根据用户的耳形量身订做,完全符合每个人的耳型。
- 口袋型助听器(Body-Worn)
- 最早发明之助听器机种,盒式,外观近似MP3多媒体音乐播放器,可放置于口袋,透过一条耳机线或双耳Y形线,将声音输出送至耳机头,机器原理类似于一个较精密的放大器。口袋形助听器提供超大功率输出,适合行动不便,眼力较为退化的银发族,并可由家人朋友代买。
依照运作原理分类
模拟式
数码式
- 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市面,随着电脑科技进步而出现,运作方式是将声音转换成数码信号,用微电脑进行声音频号处理,例如增幅、降低杂音、加强声音焦点等,再以声音输出,相较于模拟式助听器的优点是不易失真,且可以进行多元化的声音处理,是现在助听器的主流。
AI智慧式
- 内建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透过在1200万个真实声音场景中学习,所开发出的崭新技术。这个内建在助听器中的AI智慧,能确保每个声音都能更细致和清晰被还原与传递。。
有效性
有使用助听器的聋人及弱听人士指出,助听器不能够百分之百完全听得清楚,亦指出很多人误以为戴上助听器便与一般人无异。
香港
深度弱听的陈纪尤指出,即使戴上助听器亦只能听到少许声音,须口语、手语并用才能跟人沟通。她就读小学时接受融合教育,目前香港政府有提供聋生专用耳机作辅助,亦有拨款供有关学校为聋生提供语言训练,但耳机对深度弱听的陈纪尤帮助不大,很多时候还是听得不太清楚,严重影响学习。幸好她获得“赛马会手语双语共融教育计划”的协助,专门有一名聋人老师从旁协助听课,情况得以改善[1][2]。
此外,天生深度弱听的曾嘉茵指出,由于听力不佳,结果默书零分。她指出自己说话及发音大致正常,以前学校的老师误以为聋生戴上助听器便与一般人无异,但每当老师背向学生,或聋生要边抄边听,看不到口形,听课便会十分困难。最后,曾嘉茵转校往有参与“赛马会手语双语共融教育计划”的乐道中学重读中一。上课时聋人老师会坐在聋生附近,艰深的内容会辅以手语重新讲述,又在课后为聋生补课,她最终考获全班头数名[3]。
台湾
手语双语阅读绘本教学计划的主持人刘秀丹指出,就算科技再进步,助听器或人工耳蜗都不能够让聋生完全听懂。透过手语的辅助,可以帮助聋童了解别人的说话[4]。
参见
参考
- ^ 政府仍只供耳機 深度聽障學習難. 文汇报 (香港). 2015-11-03 [2015-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5) (中文(香港)).
- ^ 手語千尋 雙語待共融. 都市日报. 2015-11-03 [2015-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中文(香港)).
- ^ 中學收5聾童 聚資源聘手語助教. 明报. 2014-12-29 [2015-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5) (中文(香港)).
- ^ 台灣聽障雙語教育 首次在國小試辦. 公视手语新闻. 2014-01-15 [2015-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8)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