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刘志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志陆

刘志陆(1891年—1942年),字伟军广东省梅县程江古塘坪村人,中国同盟会成员,青帮“悟”字辈成员,中华民国军事将领。[1][2]

生平

刘志陆家族虽然出生在广东省,其父刘吉堂年轻时加入黑旗军,在中法战争中有战功,后被任命为广西龙州守备,因此刘志陆出生在广西省龙州,使他的地缘关系连贯两广之间。刘吉堂在光绪二十年(1894)退休返乡定居,刘志陆此后才返回广东,年幼在梅州市的梅城高小接受基础教育。光绪三十三年(1907),考入虎门陆军学校。毕业后,进入广东陆军讲武堂学习,为该校第三期生。1910年,参加中国同盟会。讲武堂毕业后,进入广东陆军第一混成担任哨官,后在该单位逐渐升迁。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刘志陆仍在广东陆军服役。二次革命后,广东省军中的亲孙派被袁世凯的盟友龙济光给清除,无法在广东省军中立足的刘志陆在同乡且为父亲亲友的林绍斐(林竹筠)引荐弃职前往广西省,投靠当时的旧桂系莫荣新麾下,被莫荣新收为义子,予给重用,民国四年(1915)出任莫荣新所属的桂平镇守使公署担任参谋兼警卫连连长,后升任镇守使公署参谋长。

民国四年(1915)护国战争发动后,刘志陆协助旧桂系整军对抗袁世凯。民国五年(1916)陆荣廷派遣20营部队入广东省讨伐不愿意反袁世凯的龙济光,刘志陆其职务升任护国军“讨龙军”第三路总司令,率一团部队攻入广州市。龙济光退出广州后撤往海南岛。作战结束后,刘志陆部队返回广东省顺德县,并兼任该县清乡督办。旧桂系在击败龙济光后,取得了广东省政的主导权,并将从广西出征的讨龙军重编,刘志陆升任护国军第四军军长兼惠州绥靖督办,控制地盘主要在广东省惠州市

民国六年(1917)10月23日,潮梅镇守使莫擎宇在福建督军李厚基操作下与汀漳镇守使兼陆军第十四混成旅旅长臧致平合作发兵攻入广东省,刘志陆在莫荣新指挥下加入“平潮军”,为平潮军第四路军司令官,辖15营部队从惠州出兵攻占诏安县,同年11月8日,平潮军与臧致平、莫擎宇联军对战,臧莫联军大败,平潮军趁胜占领了梅州市与汕头市,扩大在广东省的控制区。

在平潮军胜利后,莫荣新得知同时兼龙济光在海南岛集结部队后发兵登陆广东省海安阳江市,企图逆袭。莫荣新再度动员大部分驻广东旧桂系部队组成“讨龙军”,歼灭其战力。刘志陆为讨龙军第三军司令,在民国七年(1918)3月收复阳江市邻近的恩平市,与龙济光部队接敌,牵制在阳江登陆的部队,后其它部队分别包围歼灭龙济光登陆广东的部队,龙济光在此役后彻底失去军事资本,只能只身逃往北京投靠段祺瑞

民国七年(1918)2月刘志陆被莫荣新任命为潮梅镇守使,取代莫擎宇离开后的权力空白。刘志陆控制的势力范围包括潮州市下属10县、梅州市下属5县,镇守使指挥部设在汕头市,其指挥的部队也扩大为独立旅。

民国九年(1920),旧桂系与粤系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莫荣新在8月份下令发兵攻占福建,企图夹击歼灭在孙中山命令下进入福建省作战的广东部队,为第一次粤桂战争。刘志陆担任攻闽军中路部队,新桂系部队但不敌返乡思切的广东部队,刘志陆指挥的部队先遭到邓铿指挥的左路军给击退,同时其部下亦遭邹鲁收买,发动反旧桂系兵变,迫使刘志陆放弃汕头,撤回广州。

莫荣新被击败宣布下野后,刘志陆继续在陆荣廷麾下任职,但因为部队重创,因此未在第二次粤桂战争中指挥部队参战,在陆荣廷在民国十一年(1922)也下野失势后,刘志陆转投靠陈炯明,军事派系归属从旧桂系转到了粤系。

1923年7月—1924年2月,与陈炯明任命的潮汕边防督办黄大伟、赣军将领赖世璜(依附陈炯明)、李厚基旧部王献臣漳州建立“联军办事处”政权[3]

在陈炯明阵营中,刘志陆担任救粤军第二军军长。

第七集团军司令、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获授陆军上将。[1][2]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志陆奉命在上海成立“苏浙皖”行动委员会别动队,并担任总指挥。后来,刘志陆任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政府委员兼第五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等职。 [1]

1942年,刘志陆逝世。[1]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刘志陆,梅州网,于2012-11-30查阅. [2012-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2.0 2.1 刘寿林、万林元、王玉文、孔庆泰. 民国职官年表.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年. ISBN 978-7-101-01320-7. 
  3. ^ 郑之翰、陈鉴修. 漳州文史资料选辑. 漳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漳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2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