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八部合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祈祷小米丰收歌(Pasibutbut)是一首台湾原住民布农族传统祭典音乐,常被称为八部合音,但并非声乐中的八部,而是四部合唱曲,因为出现泛音而听起来像是有八部有。祈祷小米丰收歌仅流传于布农族峦社群和郡社群当中[1]。根据根据吴荣顺的研究,歌声开始只有四部合音(mabungbung、maidadu、mandaza以及mahosngas),当献唱群声音在到达自然泛音大三和弦的位置前,声谱仪分析中可以看到八部的效果。

1952年,由日本学者黑泽隆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因此得以于国际上名声大噪。

特征

虽然名为八部,实际人数并非限于八人,可增加至十二人,以人声方式发出韵母声进行和声。这首歌演唱时,六至十二位男子(偶数)手环着手围成一个圆圈,[2]单口腔喉音加上多声部和音的唱法,歌词全以无意义之母音来演唱,四声部使用之母音分别为-“o”、“e”、“a”、“i”,由低渐渐上升,一直唱到最高音域的和谐音。据研究,歌声一开始,只有四部合音(mabungbung、maidadu、mandaza以及mahosngas),但是透过加强胸腔共鸣并拉开后口腔的方式,强化基音声部以上的泛音,耳朵敏锐的人可以听到五度泛音,当献唱群的声音尚未到达自然泛音大三和弦的位置时,在声谱仪分析中,就可以看到八部的效果。

文化意义

在每年1月至3月,正逢小米收获的季节才出现。为了祈求小米能够丰收,布农族社里的男子围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祷小米丰收歌”,以美妙的和声娱悦天神,同时也依此判断当年小米之收成。族人相信,歌声越好天神越高兴,今年的小米就会结实累累。因此,每一个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着。

祈祷小米丰收歌在许多有布农族分布之处拥有,从北的南投县仁爱乡,往南到高雄市那玛夏区,在台湾东部也有,不过会使用这首祭歌的部落并不多见。仅流传于布农族峦社群(takbanuaz)和郡社群(isbukun),其他三个位较偏北的社群-丹社、卡社及卓社,不但没有听说过这首曲子也不会演唱这首称为pasibutbut的乐曲[1][3]

要能达成多声部重叠的自然泛音现象“八部音合唱”美学要求,需要适当选择母音的发声系统及运用喉音式的单口腔技巧的,只有少数几个部落有此能力,想以增加演唱者人数,“人多势众”来满足虚幻之声响知觉”(perception acoustique),若无法满足产生多声部叠置,人多势众也只是枉然。目前南投县信义乡境的明德部落,其过去被称做Naifubo,乃峦社群与郡社群混居之布农族部落,是现今能演唱pasibutbut的布农部落中,距离其布农祖先最早原居地(asang deigang)最接近的部落。明德部落于布农歌谣的传承,其口传演唱模式之稳定性,在演唱 pasibutbut时,较其他布农族人更符合复音进行的演唱模式与传说[1]

起源传说

类型 见闻 部落 传说[4]:392-397
巨木与野蜂 空木、蜂鸣 郡社群 族人狩猎时,听见空木与野蜂共鸣,为此效仿其音[5]:02
瀑布 瀑布回声 郡社群 族人于狩猎时听见其声,认为此声即为利加甯(Dihanin)的祝福,为保留祝福故而模仿[6]
松竹 松树、竹林 峦社群 族人行走途中坐下休息时所听见,并从而创造[7]
振翅 鸟翅

蜂翅

峦社群

未知

族人于收割农作时听见其音,故而学习[8]:68

族人于树洞中所听见,并向其学习[9]

溪流 水流潺湲 未知 一对男女失足落入水中溺毙,自此便有了流水声,族人觉得此声好听,为此向河流学习[10]

参考资料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