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善衡
何善衡 | |
---|---|
出生 | 1900年 葡属澳门 |
逝世 | 1997年12月4日 香港 | (97岁)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
职业 | 银行家、慈善家 |
配偶 | 元配:李宽德[1] 庶室:黄玉湘 |
何善衡,CBE(1900年—1997年12月4日),生于澳门,籍贯广东番禺茭塘司石溪村(今广州市海珠区),香港著名企业家,恒生银行创办人之一、新世界发展首任主席及创办人之一。他领导编制的恒生指数,是香港股市升跌的重要指标,凭借其科学性与权威性而一直在全球股市具相当的认受性及重要性。
生平
早年
何善衡父亲是广东番禺县茭塘司(今广州市海珠区)石溪村人,他于19世纪下半叶离开广州到澳门另谋生计。何善衡1900年在澳门出生,幼年是在半饥半饱中度过。由于父亲无力支付澳门昂贵的学费,又不忍心儿子成为文盲,在何善衡快10岁时,便将他送回广州石溪村上私塾。何善衡14岁时因家境变故,父母连私塾学费亦无法支付,他只能到广州一间盐仓做杂工,后来又转到一间金铺当学徒。何善衡勤劳好学,他工作之余苦修自学,涉猎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学识越来越丰富。金铺老板赏识其才华,在他22岁那年被提拔为司理(经理助理),使他有机会施展才干,学会营商技巧,为后来自立门户当金融经纪打下了基础。
事业
何善衡在24岁时辞去金店的职务,借到一笔钱与人合股于广州上下九路开设了汇隆银号,从事港币买卖业务。1933年3月3日,何善衡与林炳炎等人合资于香港中环永乐街70号开设恒生银号,银号业务依然是买卖货币和黄金,而当时何善衡出资最少,仅1000港元。 不过,何善衡参予创办恒生,不但影响了他的一生,也影响了恒生的发展历程。恒生银号坚持的诚恳待人和服务周到的形象,与何善衡待人之道有莫大的关系。
1941年日军入侵香港,何善衡把全部资金调往澳门,赴澳居住,使恒生银号得以保存实力,避免了一场浩劫,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后才返回香港。
1946年何善衡与何添等人成立恒昌公司,即现今大昌贸易行的前身。 1946至49年间担任金银业贸易场理事长。 及至50年代朝鲜战争发生,联合国与美国对中国内地实施禁运,内地商贾亦大举南下。在此形势下,年届半百的何善衡思量恒生的发展路向,他在这两年间,远赴欧美进行考察,由利国伟随行任翻译。
1952年11月他始终认为在香港做生意较外地容易,便向政府申请银行牌照,并于12月5日正式注册。
战后初期
当时,恒生打算发展全面性的银行服务,何善衡本着“服务大众,人客至上”的精神,主攻香港中小型企业、市民大众。他曾表示:“我们自始至终本着顾客第一的精神,并时刻提醒员工,不论是草根阶层,还是劳苦大众,只要他们一踏进恒生银行,便成为我们的上宾。”根据何善衡的原则,恒生订立一系列服务手则,如员工要勤垦尽职,要反应敏捷,要培养忍耐、忠诚、整洁及乐于助人的精神,雇员更不可误导或批评客人,或与客人争辩,应该耐心聆听客人的需要,并即时答复,还要紧记客人的名字,在客人离去时更应亲自送行等等。每当顾客踏进恒生银行,就会得到职员的热情招待及协助,如代填表格、引介至适当柜台等等。因此,恒生透过一系列富有人情味的周到服务,拉近了银行与社会大众的距离,赢得了顾客;与当时汇丰银行的做法,华人要借钱先经过买办这一关不同。
1960年,恒生正式转为公共有限公司,并正名为“恒生银行”。
1964年时,恒生银行更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银行。利国伟总结恒生银行瞬即发大的原因,是得力于何善衡的眼光,他对恒生两大贡献:其一是立足香港、其二是对客人好。同年,何善衡也与何添创办恒昌企业,作为恒生银行及大昌行的控股公司。
恒生被汇丰收购后
1965年,香港发生银行挤提风潮。当恒生的现金将要提清时,4月8日下午5时,何善衡即紧急召开董事会,当机立断决定把51%银行股权卖给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并于4月12日答允。经营逾三十载的恒生话事权就此断送,成为何的毕生憾事,他更为此哭了两晚。不过在出售当天,仍亲自主持会议,不断向员工解释,借此稳住军心。
汇丰收购恒生银行后,由于汇丰大班桑达士认为恒生的成功在于其华人管理层,故恒生依旧由何善衡掌舵,利国伟及何添为辅助,汇丰只派4位董事入局。何善衡自此长期担任恒生银行董事长,到1983年因年老而改任名誉董事长。当时传闻汇丰终有一日完全吞并恒生,但何善衡向其伙计说,只要恒生做得好,汇丰一定要靠恒生银行,劝大家要与汇丰紧密合作。[来源请求]
得到汇丰做后盾,恒生银行不断壮大,成就规模仅次于汇丰,这时何善衡把握时机,专向中小企埋手。有些华资大户(如郑裕彤、李嘉诚)未发迹前,也曾得到恒生的大力协助。何善衡明白广开客路的重要性,皆因银行除了要有巨大的存款外,还要不断寻找贷放市场,才可茁壮成长。他曾说:“栽培客户,就是壮大自己。不要以为自己是客户的衣食父母,反而客户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来源请求]
恒生银行始创时连伙头共11人,至1975年员工已突破3000人,公司走向企业化,办公室政治在所难免。但是,何善衡仍很重视与员工的关系,并曾在高层例会中亦庄亦谐地以粤语训示大家:“老婆可以闹,但伙计就唔闹得。事关你养老婆成世,闹吓都得,但下属帮我地揾钱,唔应该仲闹佢。”(意即“妻子可以骂,但伙计却骂不得。因为你养活妻子一辈子,骂一下还可以,但下属帮我们赚钱,不应该骂他。”)[来源请求]
何善衡也曾著书《阅世浅谈》,把待人接物之道公诸于世;并信守忍怒,谈到用人时,绝不姑息庸才:“可以原谅一个吹毛求疵的主管,但却无法忍受既不损人,亦不利己的老臣子,对新同事不予指导,亦不大关心,做错了则叫他再做,绝不加以解释,使人暗中摸索,倍感困难,这种人存在,简直是事业上的绊脚石,应予铲除。”[来源请求]
何善衡晚年勤于捐献,在1983年恒生渡过金禧日时,转任名誉董事长,1986年英女皇寿辰授勋名单中荣获CBE勋衔,以肯定他对银行业的终身贡献。何善衡每天仍上班,督促高层紧守审慎的管理哲学。
作为恒生银行的精神领袖,何善衡于1997年11月宣布辞去恒生银行名誉董事长职务;同年12月4日,以97岁高龄在香港(求更准确的地点)逝世。其长子何子焯在1961至2001期间亦为恒生银行的董事。
发展教育
由于何氏早年受教育的机会不多,所以他在发迹后极重视教育。早在1948年便捐出望厦一块土地,供镜湖医院旗下的镜平学校作永久校舍,1970年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成立,曾向多所高等院校捐款,其中香港浸会大学其中一个校园便命名为“善衡校园”。1973年,何氏夫妇向香港佛教联合会捐款在新界葵涌填海区兴建中学,并将何善衡的“善”字和其妻李宽德的“德”字合并,取名“佛教善德英文中学”,何氏在一生中得到多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80年,与多位恒生银行董事注资创立“恒生商学书院”,以培训商界人才。
2006年,何善衡慈善基金会向香港中文大学捐款港币1亿7000万元,成立“善衡书院”。[2]
1994年,何善衡连同梁𨱇琚、何添以及利国伟,各捐资港币一亿元,成立“何梁何利基金”,每年向中国内地有杰出成就的学者颁发奖金,以鼓励学者等在科技、医学及其它领域的成就。
以其命名之事物
- 位于香港新界葵涌的佛教善德英文中学;
- 香港浸会大学善衡校园;
- 香港科技大学何善衡体育馆;
- 香港科技大学学生宿舍六座何善衡楼;
- 香港中文大学何善衡工程学大楼;
- 香港中文大学善衡书院;
-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何善衡夫人宿舍;
- 香港大学何善衡夫人堂;
- 岭南大学何善衡楼;
- 香港大口环耆康会何善衡夫人敬老院;
- 岭南衡怡纪念中学;
- 香港恒生大学何善衡教学大楼;
- 香港恒生大学善衡康活书院;
- 清华大学土木馆何善衡楼;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何善衡脑科中心;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善衡楼;
- 广州市第七中学善衡体育馆;
- 广州中山大学善衡堂;
- 广州广东培正学院善衡楼;
- 广州广东培正学院善衡图书馆;
- 英国牛津大学圣休学院 SH Ho House[3]。
参考文献
- ^ 李宽德讣闻. 华侨日报. 1991-06-16. 第3页.
- ^ 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決定成立兩所新書院 (新闻稿). 香港中文大学. 2006-05-23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0).
- ^ Sir Quo-Wei Lee: an enduring relationship. St Hugh's College Magazine 2015 (PDF). Oxford, UK. [2018-10-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4-13) (英语).
To make this a reality, my father [Sir Quo Wei Lee] rallied three other senior colleagues from Hang Seng Bank, S.H. Ho, Ho Tim, and K.K. Leung, and each responded with a generous donation. The houses which they sponsored were named after them, and thus the Ho, Leung, Ho and Lee Studentship scheme was established in 1982.
参见
参考资料
- 冯邦彦:《香港金融业百年》(香港:三联,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