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交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交钞,或称,是中国金朝元朝政府发行并且广泛流通的纸币

金代

作为汇票

金朝海陵王时开始使用交钞。起初交钞是汇票,用于送钱到异地。商人远行时不必携带较重的铜钱,他们用铜钱买钞,日后交手续费(工墨钱)和交钞给兑换机构,可以支取铜钱。交钞分面额为1贯至10贯的大钞,和100文至700文的小钞两种。模仿北宋四川交子,交钞设定了7年的流通期限,到期前旧交钞必须换新交钞。使用交钞的多是长途贸易的客商。

作为纸币

金章宗初期,开始将交钞用作应付开支,以纾解货币短缺。官员、士兵的俸给,以及边戍的军须,都以银和交钞支付。为了促使交钞流通,控制其发行和流通量,维持交钞的价值,金章宗规定交钞也可以用于缴纳租税,特别是专卖税和商税,以及其后的盐税和两税,使交钞正式成为纸币。金章宗又在京师和各大城市设置官库、省库,让人民兑换铜钱。

到了金章宗后半期,交钞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为了促使交钞流通,金章宗强制民间交易使用交钞,下令1贯以上的交易禁止使用铜钱,县官的提升和降职,也视乎能否有力监督交钞流通。由于铜钱的储备金不足,金章宗规定交钞不能如面额兑换为铜钱。

蒙古兴起后,进攻河北陕西,为了让地方政府握有兵力,金朝容许地方印造纸币,于是交钞开始滥发,纸币价值暴跌。有商人在河北、陕西收购纸币,然后带到河南换银,以牟取暴利。由此金朝限制了纸币使用的区域(行使分),阻止纸币从北方流入南方。

蒙元

至元宝钞

统一以前

蒙古灭金后,大量征收银,起初并用银支付华北一带的开支。当时蒙古人也发行纸币,但只是暂时性的,流通领域有局限,发行量也很少,反而是地方割据势力多发行纸币。

直到忽必烈即位后,力求填补财政空缺,统一货币。他认为银是与西亚贸易所用的货币,不宜用于华北。彷效历代王朝,使用铜钱本是最佳方案,但当时华北铜钱数目稀少,铜矿不足,战争状态下也难以铸钱。而纸币则印造容易,经费低廉,并已在金朝行之有效,于是忽必烈决定发行纸币中统钞,以储备金

忽必烈的原意是,初时只发行纸币,日后待铜量充足之后就要仿效历朝铸造铜钱,与中统钞并用。但在李璮之乱后,汉人财务官员被革退,色目人官员受起用,他们并不固执于使用铜钱。中统钞管理良好,信誉很高,流通各地,因此忽必烈一朝没有铸造铜钱。

统一以后

元朝灭宋时,在东南地区四川湖南,纸币已是主要货币,用于财政收支和交易。在福建两广,纸币的使用也渐增。忽必烈以中统钞取代南宋会子,下令南宋的纸币要与中统钞交换。元朝在昔日会子流行的地区成立了平准库,汇集金银以备兑换,又设立行用库,加强回收金银。

但和华北不同,元朝无法使整个南方都改用纸钞,因部分地区仍惯用铜钱,数目较多。故灭宋后,对金、银、铜钱都解除禁令。虽然有地域差异,但纸币在元末至正后半期以前,一直信誉良好。

元朝纸币的发行量和发行地域均大大超过前代。元政府先后在首都大都和各行省设置了负责管理纸币印造、发行、兑换、检验伪钞、回收昏钞等之机构;其中,中央的印钞机构称印造局,负责印造交钞库和定钞库等。

元朝原则上禁止使用铜钱,有不少铜钱不少被熔铸或流出国外。但元朝并非彻底禁止使用铜钱,在元代中叶至大(1308-1311)及元末至正年间,为了阻止纸币贬值,曾解禁铸造铜钱,作为辅助性货币。

分类

从忽必烈开始,元朝发行过“中统钞”、“至元钞”和“至正钞”三款纸钞,这些均以开始启用时的年号(元初的中统至元以及元末的至正)来命名,已有的元代旧钞仍做流通。其中币值最稳定的是中统钞,但在1270年代之后因面临通货膨胀而贬值;因此在1287年起发行了至元钞,以一比五的比率对应中统钞,且主要流通的时间最长;到了元末元顺帝至正年间发行了至正钞,但很快就因发行过量等原因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伊儿汗国

伊儿汗国海合都在1294年曾试着仿效元朝发行印有汉字的钞,试图摆脱财政危机。不过,此举受到了伊儿汗国社会各阶层的激烈反对和普遍抵制,不到两个月即告彻底失败。而海合都本人也随即被杀。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 全汉昇:〈元代的纸币〉,载《中国经济史论丛》(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1972),页369-416。
  • 高桥弘臣 著,林松涛 译:《宋金元货币史研究——元朝货币政策之形成过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 前田直典 著,索介然 译:〈元代纸币的价值变动〉,载 刘俊文 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卷五.五代宋元》(北京:中华书局,1993),页569-607。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