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英屬印度
英屬印度曾屬優良條目,但已撤銷資格。下方條目里程碑的連結中可了解撤銷資格的詳細原因及改善建議。條目照建議改善而重新符合標準後可再次提名評選。 | ||||||||||||||||||||||
|
英屬印度屬於維基百科歷史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本條目有內容譯自英語維基百科頁面「British Raj」(原作者列於其歷史記錄頁)。British Raj |
新條目推薦
- ~移動自Wikipedia:新條目推薦/候選~(最後修訂)
- 印度共和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緬甸等國家,在英國人1858年到1947年年間統治時期,稱為什麼?(創建:User:Cncs wikipedia,32,686 bytes)--天上的雲彩 雲端對話 16:43 2007年3月19日 (UTC)
- (+)支持--Meilleures salutations, D. G. JéRRy~雨雨 19:50 2007年3月19日 (UTC)
- (+)支持--Timothy 22:01 2007年3月19日 (UTC)
- (+)支持,終於有了!--陋室★茶話★獻曝★工具與關注 03:14 2007年3月20日 (UTC)
- (+)支持--Iflwlou [ M { 09:53 2007年3月20日 (UTC)
- (+)支持已經提交優良條目評選--出木杉〒 13:25 2007年3月20日 (UTC)
- (+)支持,--Clithering(tête-à-tête) 14:52 2007年3月20日 (UTC)
- (+)支持--發表者:阿佳真的很囉唆! 23:49 2007年3月20日 (UTC)
英屬印度屬於本人第一次對英文長條目的完整翻譯,取材於英文維基百科British Raj條目。這篇條目從2006年12月24日到2007年3月19日,前後歷時近3個月,斷斷續續共編輯110次。考慮到條目屬於歷史地理題材,起初邀請Juansheng合作共同翻譯。由於台灣南部海域地震的影響,導致相當長一段時間不能正常瀏覽網頁,Juansheng編輯了幾次後中途退出了,2月份網絡回復正常,實際前後用了個多月。實際情況如下: 無參考資料現實中無法得到完整的參考資料。英屬印度涉及南亞及印度歷史、南亞及印度地理。關於南亞與印度主題的內容,一是維基中文條目極少;二是相關的詳細中文書籍和網絡中文資料很難收集完整,多屬於片斷內容,主要題材幾乎無從參照。
漢譯名稱確定條目中經常出現的歷史詞彙名稱多依照英漢字典,字典難索則通過搜索,以網頁有關介紹的中文書籍的習慣譯法。地名的漢譯一是參考漢英字典,但漢英字典僅限於著名地名;二是字典沒有則參考中國行政區劃網介紹的印度各縣和邦的漢譯名;三是縣級以下地名或非行政區名則通過網絡搜索,這種情況不多;四是按照一般類似方式直接音譯,但這種情況極少。 加注英文連結對對英文條目完整而中文缺損的條目,名稱漢譯的時候在旁邊用括號加注其英文條目的連結;這也是我對其他含義條目的做法。主要有著名歷史事件人名、地名,其他漢譯條目也是採取這種做法,用括號加注英文連結,這樣有利於校正翻譯,引導別人翻譯相關的條目。 歡迎校正這個條目的英文版本可以從翻譯的開始到條目完成的時候,內容有出入,因此可能出現和現有版本的差異。翻譯過程也可能出現不當或錯誤;歡迎繼續幫助完善,有異議共同繼續探討。 |
優良條目評選
以下內容由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移至
- 英屬印度(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歷史上的國家。--出木杉〒 09:11 2007年3月20日 (UTC)
(!)意見,參考資料是否可以翻譯成中文?不是我看不懂英文,而是覺得既然是中文條目,有些資料最好把它翻譯成中文,比如Iliad就應該翻譯成伊利亞特(我在提豐條目看見作者沒有翻,不太好)。大體上還是(+)支持的。--顧心陽 10:27 2007年3月20日 (UTC)- (+)支持--Iflwlou [ M { 10:05 2007年3月20日 (UTC)
- (+)支持,參考資料或許保持英文,除非書有正式中譯。--陋室★茶話★獻曝★工具與關注 13:45 2007年3月20日 (UTC)
- (+)支持--沙田友 14:01 2007年3月20日 (UTC)
- (+)支持--長夜無風(風言風語) 14:37 2007年3月20日 (UTC)
- (+)支持--約翰哈博克少尉 00:15 2007年3月21日 (UTC)
- (+)支持--王者之王 ☎入宮晉見王者之王 ☆★☆戰績 10:53 2007年3月23日 (UTC)
譯文似乎有問題
在「印度兵變」的「起因」第一句:「這次起義震撼英國在印度的統治,成為了大英帝國在印度過去數十年的統治下,社會政治政策將矛盾在1857年激化到頂點。」這句話似乎不合中文文法,是否有錯譯?我英文程度不好,還請見到這個意見的朋友幫忙看一下,謝謝。Wind 2007年6月21日 (四) 11:33 (UTC)
我沒有去查對英文原文。單看這句話,明顯語法混亂,在漢語來說就是錯句。因為這句話的主幹是「起義震撼統治,成為了。。。。。。。政策將矛盾激化到頂點」
很明顯,「成為了」後面缺表語。漢語允許主謂短語做賓語,但一般主謂短語不作表語,而且這句子裏邏輯上又說不通。什麼叫「成為了政策將矛盾激化到頂點?」 至多可以說,成為了「政策將矛盾激化到頂點」的狀態。
這裏是中文百科,遇到類似的句子,不用去核查英文如何,直接就可以斷定語法不通。—rogerius 2007年10月19日 (五) 13:29 (UTC)
俾路支好像不屬於英屬印度的
從我所掌握的文獻來看,俾路支斯坦是不屬於英屬印度的!—冰封沙漠 2007年6月21日 (四) 14:18 (UTC)
優良條目重審
- ~移動自Wikipedia:優良條目重審~(最後修訂)
英屬印度(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歷史,提名人:Peacezheng(留言) 2013年9月7日 (六) 16:32 (UTC)
- 投票期:2013年9月7日 (六) 16:32 (UTC) 至 2013年9月14日 (六) 16:32 (UTC)
- (+)支持:提名人票。全文基本沒有腳註,導致來源不明。--Peacezheng(留言) 2013年9月7日 (六) 16:32 (UTC)
- (+)支持:內文腳註不足。-Hijk910 登り坂 2013年9月8日 (日) 05:48 (UTC)
- (+)支持,腳註不足。烏拉跨氪 2013年9月10日 (二) 02:58 (UTC)
- (+)支持,缺乏腳註。-- 上海灘維基悍將 守望者傳奇 2013年9月10日 (二) 08:30 (UTC)
- (+)支持,理由同上-- 白開水 囧rz... 2013年9月13日 (五) 09:14 (UTC)
- (※)注意:事後發現,User:Jarodalien在以上投票中行使傀儡,是故相關傀儡投票將被換算為Jarodalien所投,而其所作的票將祇視第一票為有效,第二票及以後均視為無效。
優良條目重審(第二次)
英屬印度(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歷史,提名人:春卷柯南夫子 ( 論功行賞 ) 2013年10月30日 (三) 13:37 (UTC)
- 投票期:2013年10月30日 (三) 13:37 (UTC) 至 2013年11月6日 (三) 13:37 (UTC)
- (+)支持:提名人票。上次重審因故失敗,如今再讀,發現仍有許多章節沒有腳註。--春卷柯南夫子 ( 論功行賞 ) 2013年10月30日 (三) 13:37 (UTC)
- (=)中立<不敢亂說,坐等高手點評>----白開水 開箱維修 抄錶 囧rz... 2013年10月31日 (四) 14:52 (UTC)
- 你不需要畏懼,這篇條目本來就是問題多多。再者, 閣下在優良條目候選處勇於表示反對,或加以指點;在此緣何不能?--春卷柯南夫子 ( 論功行賞 ) 2013年11月2日 (六) 09:43 (UTC)
- (+)支持:同上支持票。-Hijk910 登り坂 2013年10月31日 (四) 16:44 (UTC)
- (+)支持:無腳註。--劉嘉(留言) 2013年11月1日 (五) 00:30 (UTC)
- (+)支持:理由同提名人。建議有意願者將英文對應頁en:British Raj的內容完全翻譯至中文,才再次參選優良條目。HYH.124(留言) 2013年11月2日 (六) 09:53 (UTC)
- (+)支持:同意上述意見。--遊戲人間(留言) 2013年11月3日 (日) 15:00 (UTC)
- (+)支持:腳註。— 上海灘維基悍將 守望者傳奇 2013年11月5日 (二) 14:25 (UTC)
- :6支持,0反對,撤銷。--Liaon98 我是廢物 2013年11月6日 (三) 16:57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英屬印度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www.hindustantimes.com/news/specials/Netaji/images/nov_2_45.gif 中加入存檔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809180542/http://www.hindustantimes.com/news/specials/Netaji/images/nov_2_45.gif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6月12日 (一) 04:57 (UTC)
1746年的「屠殺」
1746年,英屬印度兵不分小大的屠殺泰米爾納德平民,有約100萬泰米爾人被英兵屠殺。 我刻意搜索了這句話的來源,是一本旅遊手冊?英語wiki上完全沒有提到這件事。而當時東印度公司根本還沒控制印度,為什麼要無端端跑去大屠殺泰米爾人?
我覺得疑惑,就去查了一下1746,發現可能是第一次卡那提克戰爭,在那個頁面裏也引用了相同的來源,但被寫成「這些戰爭造成100萬泰米爾人喪生。」(另外它也被標籤作不可靠來源了)
簡單來說,即使來源是可信的,100萬喪生人數也包括了三次戰爭(不僅1746年),且包括了交戰雙方殺害的人數、並非因為戰爭而是因為次生災害死亡的人數,而非英軍直接屠殺的人數,更不是英軍1746年屠殺的人數。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但正因為如此,對這段歷史的態度和考據更要嚴謹,而不是這樣以遠遠偏離事實的方式去寫。 我先暫時刪除這句話(因為實在太離譜了),對於卡那提克戰爭可以以更好的方式補充進去。--81.110.249.165(留言) 2023年10月19日 (四) 04:09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