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科學
科學主題首頁
歡迎來到科學主題首頁!科學是研究自然現象的學問,能夠對於自然現象給出可供重複驗證的解釋與預測。科學家研究科學時,必須符合科學方法,即對自然現象的研究必須建立於收集可觀察、可經驗、可量度的證據,並且合乎明確的邏輯推理原則。另一種比較老舊,很接近的涵義表明,科學是所有可信賴、合乎邏輯與理性的知識。
從古典時代以來,科學就與哲學密切連結。近代時期,在英語,科學與哲學這兩個術語有時可以交換使用。直到17世紀,自然哲學與哲學才開始有所區別。後來,為了更強調兩者不同,又將自然哲學改稱為自然科學。這種詮釋強調,自然科學專注於研究自然現象與相關自然定律,包括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數學、天文學等領域。
將科學所倚賴的治學理論與治學精神延伸至其它領域,現代學者開展了探討人類社會的社會科學。現今,科學這術語可以廣義指稱關於某論題的可信賴知識,如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語言學等。
特色條目
![](http://images.weserv.nl/?url=//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4/Keplers_supernova.jpg/150px-Keplers_supernova.jpg)
超新星是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這種爆炸都極其明亮,過程中所突發的電磁輻射經常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並可持續幾周至幾個月才會逐漸衰減變為不可見。在這段期間內一顆超新星所輻射的能量可以與太陽在其一生中輻射能量的總和相媲美。恆星通過爆炸會將其大部分甚至幾乎所有物質以可高至十分之一光速的速度向外拋散,並向周圍的星際物質輻射激波。這種激波會導致形成一個膨脹的氣體和塵埃構成的殼狀結構,這被稱作超新星遺蹟。根據估算,在如銀河系大小的星系中超新星爆發的幾率約為50年一次。同時,超新星爆發產生的激波也會壓縮附近的星際雲,這是新的恆星誕生的重要啟動機制。
優良條目
![](http://images.weserv.nl/?url=//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0/P_np_np-complete_np-hard.svg/190px-P_np_np-complete_np-hard.svg.png)
千禧年大獎難題是七個由美國克雷數學研究所(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CMI)於2000年5月24日公佈的數學難題,解題總獎金700萬美元。根據克雷數學研究所制定的規則,這一系列挑戰不限時間,題解必須發表在國際知名的出版物上,並經過各方驗證,只要通過兩年驗證期和專家小組審核,每解破一題可獲獎金100萬美元。這些難題旨在呼應1900年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在巴黎提出的23個歷史性數學難題,經過一百年,約17個難題至少已被部分解答。而千禧年大獎難題的破解,極有可能為密碼學、航天、通訊等領域帶來突破性進展。迄今為止,在七個問題中,龐加萊猜想是唯一被解決的,2003年,俄羅斯數學家格里戈里·佩雷爾曼證明了它的正確性。而其他六道難題仍有待研究者探索。
每日圖片
![](http://images.weserv.nl/?url=//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1/Pahoeoe_fountain_original.jpg/250px-Pahoeoe_fountain_original.jpg)
熔岩是已經熔化的岩石,以高溫液體呈現,常見於火山出口或地殼裂縫。一般溫度介乎於攝氏700度至1200度之間。雖然熔岩的黏度是水的十萬倍,但也能流到數里以外後才冷卻成為火成岩。圖為噴出軌道呈拋物線形的岩漿表現出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定律。
人物
![](http://images.weserv.nl/?url=//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c/Galileo.arp.300pix.jpg/150px-Galileo.arp.300pix.jpg)
伽利略·伽利萊(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意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哲學家,十七世紀科學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進望遠鏡和其所帶來的天文觀測,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做實驗證明,感受到引力的物體並不是呈勻速運動,而是呈加速度運動;物體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就會保持其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運動狀態不變。他又發表慣性原理闡明,未感受到外力作用的物體會保持不變其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運動狀態。伽利略被譽為「現代觀測天文學之父」、「科學之父」及「現代科學之父」。
新知
< 科學新聞動態
下列日期是新聞發佈時間,而非事件發表或發現時間
2022年焦點新聞
- 1月6日——中國天宮空間站經過約47分鐘的跨系統密切協同,太空站機械臂轉位貨運太空船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首次利用太空站機械臂操作大型在軌飛行器進行轉位試驗[1]。
- 1月10日——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團隊實施豬心轉基因移植至57歲男性人類大衛·貝內特,為全球首成功例。[2]
- 1月15日——南太平洋島國東加附近海域發生海底火山噴發,該國對外通訊幾乎斷絕,產生的海嘯對太平洋沿岸國家造成衝擊。
- 中度熱帶風暴安娜捲襲馬達加斯加、馬拉維、莫桑比克,115人死亡,同時造成馬達加斯加首都安塔那那利佛水災。
- 1月24日——發射升空三十天後,詹姆斯·韋伯望遠鏡(James Webb Telescope)已經在太空中抵達其將要觀測宇宙的位置。這個被稱為拉格朗日L2點(Lagrange Point 2)的位置,在地球陰面之外100萬英里(150萬公里)處[3]。
2021年焦點新聞
- 12月25日,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發射升空,正式取代不敷使用的哈勃空間望遠鏡。
- 11月24日,雙小行星改道測試探測器成功發射。
- 9月24日,首批採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生產的番茄上市銷售。
- 4月29日,中國天宮空間站的首個核心組件正式在軌運行。
- 4月19日,搭載於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的無人直升機機智號在火星表面完成飛行。
- 3月24日,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織公開了M87超大質量黑洞在偏振光下的影像,為人類史上首次捕捉到黑洞影像。
2020年焦點新聞
- 10月6日,羅傑·潘洛斯、安德烈婭·蓋茲和賴因哈德·根策爾因對於黑洞的傑出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6月15日,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教授研究團隊做實驗首次證實九十年前阿諾·索末菲提出的理論:當光子撞擊到單獨分子並且使其發射出電子時,該單獨離子會朝着光源移動。
- 5月6日,歐洲南天天文台研究團隊宣佈,在恆星星系HD 167128觀測到距今為止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 1月30日,一篇有關新型冠狀病毒在流行病學上的病例研究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其中一項發現為德國有可能存在無症狀傳播者。
- 1月21日,《中國科學:生命科學》發文指2019新型肺炎病毒(2019-nCoV)通過S-蛋白與人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互作的分子機制,來感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細胞,進而引起嚴重肺炎症狀。
- 1月11日,《柳葉刀》期刊發文,呼籲保護中國醫生使其遠離暴力傷害。
2019年焦點新聞
- 11月8日,科學家宣佈利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發現一顆誕生於4000萬年前的恆星的碎片盤中仍存在遠超預期的高含量碳氣體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
- 10月8日,因為對於人們了解宇宙演化與地球在宇宙裏的席位做出貢獻,吉姆·皮布爾斯、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獲得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9月11日,天文學家首次在位處適居帶的太陽系外行星K2-18b的大氣中發現水分的存在。
- 7月31日,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超環面儀器實驗團隊找到光子與光子散射的確切證據,超過背景期望值8.2 個標準差。
- 7月15日,美國NIST研究團隊發展成功當今最準確的時鐘,Al+離子鐘,準確度為1018分之一。
- 5月22日,阿貢國家實驗室實驗團隊發現新超導材料三氫化鑭,其臨界超導溫度為-23C,是至今為止最高溫度。
- 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團隊宣佈,首次成功觀測到在室女A星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
- 3月29日,麻省理工學院實驗團隊報告,暗物質實驗ABRACADABRA 第一回合並未發現任何軸子存在的蛛絲馬跡。
- 3月21日,雪城大學教授薛爾頓·斯同恩的研究團隊做實驗證實,魅夸克的物質與反物質對於衰變具有不對稱性,這可能是物質宇宙形成的重要因素。
- 3月15日,使用緲子探測器,塔塔基礎研究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雷暴可以產生高達13億伏特的電壓!
- 2月21日,以色列的月球着陸器Beresheet嘗試登陸在月球澄海北端失敗,其中Arch Mission Foundation內含數以千計水熊蟲的貨物散播到了月球表面。[4][5]
- 2月13日,NASA宣佈「機遇」號火星車任務正式結束。
- 1月3日,中國國家航天局的探測器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南半部的馮·卡門環形山着陸。
參考文獻
- ^ 首次 中國太空站機械臂轉位貨運太空船試驗成功. 中國時報. 2022-01-06 [2022-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6).
- ^ Michael O'Riordan. David Bennett, First Transplant Recipient of a Pig Heart, Dies. TCTMD. [2022-12-18].
- ^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已到達最終觀測位置. BBC News中文. 2022-01-25.
- ^ Solidot | 水熊虫通过坠毁的以色列飞船散播到月球表面. www.solidot.org. [2019-08-31].
- ^ Solidot | 以色列月球登陆器登陆失败. www.solidot.org. [201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