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71年人民解放陣線叛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71年人民解放陣線叛亂
冷戰的一部分

德尼亞亞警察局遇襲
日期1971年4月5日—6月
地點
結果

錫蘭政府勝利

  • 叛亂領袖被捕,其他成員投降
  • 錫蘭政府重新掌控全境
  • 驅逐朝鮮外交官
領土變更 人民解放陣線控制了錫蘭南部省長達數周
參戰方

 錫蘭

軍事干涉:

人民解放陣線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鮮
指揮官與領導者
錫蘭自治領 西麗瑪沃·班達拉奈克
錫蘭自治領 塞帕拉·阿蒂加勒英語Sepala Attygalle
錫蘭自治領 S·A·迪薩納亞克英語S.A. Dissanayake
錫蘭自治領 D·V·亨特英語D. V. Hunter
錫蘭自治領 帕迪·門迪斯英語Paddy Mendis
羅漢·維傑韋里
維耶塞納·維達納吉(薩納特)  
W·T·卡倫納拉特
阿蘇拉·尼馬拉西里·賈亞辛格英語Athula Nimalasiri Jayasinghe
P·庫馬拉西里英語P. Kumarasiri (被俘)
參戰單位
  • 社會主義學生聯盟
  • 朝鮮人民軍[1]
  • 兵力
    7000陸軍
    1900空軍
    2000海軍
    蘇聯空軍: 60
    10,000–12,000戰士
    80,000支持者(估計)
    傷亡與損失

    警察: 37人死; 195人受傷

    皇家軍隊: 26人死; 310人受傷; 1架飛機失蹤
    5,700人投降[2]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數人被捕,多艘朝鮮補給艦被錫蘭海軍和印度海軍捕獲[3]
    數名領導人被捕[a]

    1971年人民解放陣線叛亂,又稱1971年起義,是由錫蘭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人民解放陣線發動的兩場反西麗瑪沃·班達拉奈克聯合政府的叛亂的第一起。叛亂於1971年4月5日開始,一直持續到同年6月。叛軍佔領南部省城鎮和農村地區數周,直到得到友好國家的人員和武器援助的錫蘭武裝部隊重新奪回這些區域[4]。儘管這第一次奪取政權的嘗試很快就被武力鎮壓,但1987年,人民解放陣線在錫蘭南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發動了持續數年的低強度叛亂。

    叛亂於1971年正式開始,但第一次襲擊發生在1970年。人民解放陣線先與右翼的統一國民黨發生戰爭,然後在全國範圍內發起反對新當選的社會主義聯合政府的武裝鬥爭。政府的社會主義特質引起了許多它需要得到支持的國家的關注。蘇聯派出了60名空軍[5];印度守衛着錫蘭的堡壘,阻止朝鮮船隻和一艘襲擊港口的中國貨輪。儘管中國向錫蘭提供了外交援助,但仍被指責支持人民解放陣線;據稱,中國外交官聯繫了朝鮮,後者向人民解放陣線提供了武器和彈藥。

    起源

    錫蘭(今天的斯里蘭卡)於1948年2月4日成為英國的自治領,​​在與英國政府的自治權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斯蒂芬·森納那亞克組織了第一屆保守政府。他創立了統一國民黨,合併了三個支持自治領的右傾政黨,並在大選中贏得了議會多數席位。統一國民黨於1956年被擊敗,當時所羅門·班達拉奈克在左翼團體聯合起來的民族主義情緒浪潮中成為總理。他的妻子西麗瑪沃·班達拉奈克在他於1959年遇刺後進入政壇,並於1960年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女總理。由於政府的更迭、不同的經濟政策和頻繁的罷工,錫蘭在20世紀60年代的經濟前景已低於1948年獲得獨立時的水平;於是發生了1962年的未遂政變

    人民解放陣線

    人民解放陣線由前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醫科學生和前錫蘭共產黨(毛主義)黨員羅漢·維傑韋里在20世紀60年代末創立。維傑韋里與錫蘭共產黨(毛主義)領導人意見不合,又對其缺乏革命目標感到不耐煩,於是於1965年與其他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一同建立了人民解放陣線。次年,他被錫蘭共產黨(毛主義)開除,而他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被帶到了後來被稱為僧伽羅馬克思主義團體的組織中。與維傑韋里一起,他的三位親密支持者成為新黨的領導人:薩納特、卡倫納拉特和賈亞辛格[6]。該黨最初也被稱為新左派,成功吸引了學生和失業的農村青年(大多數年齡在 16 歲至 25 歲之間),他們認為自己的經濟利益被國家左翼政府忽視。對印度擴張主義、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國內左翼政黨的失敗的討論使人民解放陣線的成員開始醞釀暴力革命的可能性。

    序幕

    人民解放陣線的擴張和聯合陣線的勝利

    1960-1965年間和1970–1977年間的西麗瑪沃·班達拉奈克

    人民解放陣線在1967年至1970年間迅速擴大其成員和影響力,控制了一些主要大學校園的學生社會主義運動(包括社會主義學生聯盟),並從武裝部隊招募新成員和同情者[7];一些人提供了警察局、機場和軍事設施的草圖,這是起義最初取得成功的一個因素。在維迪亞蘭卡拉校區,它得到了由 G·I·D·達瑪塞克拉領導的蘭卡全國學生協會的支持,在佩拉德尼亞校區,它獲得了社會主義學生協會和 維迪奧達亞校區的控制權。馬欣達·維傑塞卡拉負責領導學生團體[8]。為了進一步吸引新成員加入該黨,並為即將到來的鬥爭做好準備,維傑韋里在南部和西南海岸的偏遠地區開設了「教育營」,提供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基本軍事技能的培訓。黨的中央委員會於1969年在馬丹佩拉成立。在馬丹佩拉會議之後,又在烏魯博卡和東德拉舉行了兩次會議。在烏魯博卡,決定了黨的組織結構,包括秘密的五人小組和被稱為「地區書記處」的地區指揮部,並開始考慮製造武器的前景。1970年初的棟德拉會議,除了收集和製造武器外,還討論了招募、訓練、制服和收集武裝部隊信息的細節[8]。此時,據稱達瑪塞克拉將人民解放陣線的存在告知國務部長朱尼厄斯·理查德·賈亞瓦爾德納,因此,在助理警察總監K·C·德席爾瓦領導下的國家刑事調查局開始調查這一組織,他們將該黨稱為「格瓦拉主義團體」並開始抓人。當時的反對黨領袖西麗瑪沃·班達拉奈克在她當年的勞動節演講中提到了這一點[1]

    人民解放陣線於1969年舉行了第一次公開會議,到1970年初,該黨開始扮演更加公開的角色;其幹部公開支持社會主義聯合陣線競選1970年大選。他們還分發海報和小冊子,承諾如果班達拉奈克不解決無產階級的利益,就會進行暴力叛亂[9]。在此期間發佈的宣言中,該黨首次使用「Janatha Vimukthi Peramuna」(人民解放陣線)這個名字。由於其出版物的顛覆性語調,統一國民黨政府於5月12日(即5月大選前幾天)在漢班托塔逮捕了維傑韋里。聯合陣線以壓倒性優勢擊敗統一國民黨並組建政府,維傑韋里於1970年6月獲釋。在接下來幾個月的政治寬容氣氛中,隨着新政府試圖拉攏各種非正統的左派團體,人民解放陣線加緊了公開的宣傳活動和秘密的叛亂準備。儘管他們的團體規模相對較小,但成員們希望通過有選擇的綁架和對全國安全部隊的突然同時襲擊來使政府陷入癱瘓。一些必要的武器是用成員提供的資金購買的,但大部分黨的資金來自一系列搶劫。人民解放陣線決定在叛亂開始時依靠對警察局和軍營的突襲來獲取武器,並計劃製造自己的爆炸性武器以備不時之需[1][10]

    革命的準備

    到1970年,人民解放陣線開始在庫魯內格勒阿克米馬納蒂瑟默哈拉默埃爾皮蒂亞阿努拉德普勒農村地區的營地招募和培訓幹部。「五講」的課程在全國舉行,主要是在墓地等僻靜的地方。在組建了約10,000名全職成員後,人民解放陣線於1971年停止招募。黨以五人小組為基礎,小組有一名領導者,在一個警察局地區有幾個這樣的小組,每個地區有一名地區領導者。地區領導選舉省區領導,省區領導組成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之上是一個由12名成員組成的政治局,其中包括維傑韋里。黨的通訊是通過信使用密碼進行的,地區書記傳達來自政治局的信息(政治局每兩個月在科倫坡開會一次)[1]。人民解放陣線出版了一份報紙(《人民解放》),並實施了多起搶劫——其中包括奧坎皮蒂亞和安巴蘭戈德的銀行搶劫、巴杜拉郵袋搶劫和約克街搶劫——來籌集資金。黨員還被要求繳納個人資金[1][11]

    1970年9月,人民解放陣線政治局在安巴蘭戈德舉行會議,決定開始收繳武器,並任命賈亞辛格為武裝部門負責人。該黨確定其武器庫中的主要武器將是手持炸彈,並計劃在位於農村地區的幾家炸彈製造工廠以及地下儲存地點製造超過100,000枚。年底,在下一屆政治局會議上,賈亞辛格報告說,已經製造了3000枚炸彈。人民解放陣線將從約克街偷來的30,000元斯里蘭卡盧比交給維克多·伊萬(化名波迪·阿蘇拉)來製造炸彈[12]。這些炸彈是自製的簡陋炸彈,有時會在製造過程中爆炸。1970年12月17日發生了一起這樣的事件,波迪·阿蘇拉在測試時因一枚手榴彈爆炸而失去了左手,並受重傷。這些小組開始用霰彈槍武裝自己;每個成員都擁有一把霰彈槍、10發子彈、藍色制服、軍靴和背包。然而,這一過程的結果好壞參半,人民解放陣線只能製造出大約3,000枚炸彈,其中還有一些在過程中爆炸。警方在霍馬加馬的塔拉加勒神廟和維迪達亞校區發現了人民解放陣線藏匿的武器、 生產的藍色制服、彈帶、靴子和頭盔[8]

    錫蘭的國防建設

    自1949年成立以來,錫蘭武裝部隊一直是一支內部安全部隊,負責在罷工和騷亂期間協助錫蘭警察。1962年未遂政變後,武裝部隊在經費、招募和聯合作戰方面大幅削減,對大規模叛亂毫無準備[13]。1970年,武裝部隊的年度預算為5200萬盧比(1000萬美元),僅占政府總支出的1.2%。錫蘭陸軍的兵力為329名軍官和6,291名士兵,下轄3個步兵團,每個團由兩個(一名正規軍和一名志願兵)組成,主要配備二戰時期的武器,例如李-恩菲爾德步槍斯登衝鋒鎗布倫輕機槍維克斯機槍,以及一些單反步槍;一個裝備有雪貂裝甲車戴姆勒裝甲車的偵察團;配備輕型迫擊炮高射炮的炮兵團[14]。它缺乏坦克、野戰炮、自動步槍、衝鋒鎗等現代化武器,和平時期的彈藥儲備只能維持一周的作戰行動。受未遂政變影響最嚴重的錫蘭皇家海軍(其招募一直被凍結到1969年),其艦隊中只有一艘護衛艦哈洛韋爾護衛艦以及一些沿海機動船。1971年,皇家錫蘭空軍擁有三個飛行中隊和幾名訓練有素的飛行員,第一飛行訓練中隊由9架德哈維蘭花栗鼠訓練機 組成,負責基本飛行員訓練;第二飛行運輸中隊擁有三架德哈維蘭鴿子、四架德哈維蘭蒼鷺和三架蘇格蘭航空先鋒固定翼飛機和三架貝爾206直升機;第三飛行中隊有兩架德哈維蘭鴿子負責海上巡邏。在引進噴氣式戰鬥機的計劃被取消後,皇家空軍已封存了五架噴氣式教練機[15]

    外國援助

    1970年,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寄來的一個裝有中國制步槍的包裹被警方扣押;叛亂初期還發生過其他類似事件。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於1965年初派出代表團與維傑韋里會面[16][17]

    維傑韋里還拜訪了錫蘭的朝鮮外交官,後者向他表示祝賀[18]。他派遣一名人民解放陣線成員前往中東,與南也門民族解放陣線建立聯繫。特使帶着南也門政府的一封信回來,南也門承諾如果可能的話將向錫蘭運送武器[19],暗示民族解放陣線將為人民解放陣線提供幫助。

    導火索

    經過1970年10月以來的平靜之後,人民解放陣線於1971年2月27日在科倫坡海德公園舉行了一次大型公眾集會,維傑韋里在集會中表示:「讓工人、農民和士兵的革命取得勝利」。這將是叛亂前的最後一次人民解放陣線集會。

    反越戰示威

    在這一點上,人民解放陣線內部似乎存在分歧。卡斯特羅·達瑪塞克拉 (Castro Dharmasekera) 領導的派系希望黨保持秘密狀態,並為游擊戰做好準備。然而,大多數成員不同意這一觀點,達瑪塞克拉和他的支持者被驅逐。3月6日,這個自稱為毛主義青年陣線的派系在美國駐科倫坡大使館前開始抗議越南戰爭。3月10日,騷亂演變為暴力事件,有人向使館投擲汽油彈,隨後暴徒襲擊並損壞了停在使館外的車輛。一名在使館外執勤的警察被刺傷,隨後死亡。錫蘭共產黨(毛主義)和人民解放陣線的學生被懷疑是大使館襲擊事件的始作俑者,政府下令對這些團體進行鎮壓。

    意外爆炸

    3月9日,人民解放陣線炸彈工廠發生意外爆炸,造成5名成員死亡,隨後警方在凱格勒區內倫德尼亞的一間小屋中發現了58枚炸彈。這引起了全國的關注,並表明人民解放陣線正在武裝自己。幾天後的3月16日,佩拉德尼亞校區的馬爾斯廳發生爆炸。警方搜查了佩拉德尼亞校區的宿舍,並在希爾達·奧貝塞克拉大廳發現了一批雷管[8]

    緊急狀態

    人民解放陣線指出目前有4000名黨員被捕,其中包括達瑪塞克拉和維傑韋里。維傑韋里走遍了全國,但於3月13日在安帕拉被特警隊逮捕,隨後被轉移到賈夫納監獄。由於美國大使館遇襲和發生爆炸,政府於3月16日宣佈進入緊急狀態,賦予警察和軍隊更廣泛的逮捕和拘留權力,但沒有進行全面的軍事動員。錫蘭陸軍將錫蘭輕步兵第一營的兩個排部署到凱格勒區,隨後部署兩個排到康提。截至3月27日,警方和軍隊逮捕了300名與大使館襲擊事件有關的青少年,主要是錫共(毛)的青年,並突擊搜查了維迪奧達亞和維迪亞蘭卡拉校園。截至4月2日,已有400多人被捕[8]

    決定起義

    隨着維傑韋里以及其他幹部的大規模逮捕,人民解放陣線政治局於4月2日在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大學「Sangaramaya」(寺廟)舉行了一次會議,黨張貼海報和印發傳單要求釋放維傑韋里,並表示如果叛亂開始,將派遣500名幹部前往賈夫納將他救出監獄。由S·V·A·皮亞提拉卡、萊昂內爾·博佩奇、賈亞德瓦·烏揚戈達、蘇南達·德什普里亞、阿蘇拉·尼馬拉西里·賈亞辛格、W·T·卡魯納拉特納、蘇西·L·維克拉瑪、維耶塞納·維達納吉(別名薩納特)、索馬西里·庫馬納亞克和阿努拉·蘭吉斯·庫庫拉索里亞組成的政治局決定,將於4月5日晚上11:00襲擊所有警察局。人民解放陣線認為警察局是政府在當地的主要權力機構,並希望消滅它們能夠鼓勵當地民眾奮起支持起義。莫納拉加拉威拉雅的地區領導人沒有出席會議,錫蘭廣播公司通過付費無線電訃告傳達了襲擊的決定,其中寫道:「JVP Appuhamy已過期。葬禮5」威拉雅領導人將該命令解釋為在4月5日上午而不是晚上發動攻擊[1][20]

    叛亂

    任務

    人民解放陣線為4月5日的全國性襲擊計劃並分配了四項任務。此次襲擊的主要實行者為學生組織,維傑韋里稱其為「紅衛兵」。第一項任務是襲擊錫蘭最大的軍事設施之一,帕納戈達軍營,這個軍營還設有大型軍火庫。皮亞西里負責指揮這800名學生的襲擊,這些學生被分成25 人一組;對班達拉奈克國際機場進行了一次較小規模的攻擊。第二個任務是由尼馬爾、索馬萬薩·阿馬拉辛哈、薩納斯·庫馬爾和拉爾·皮耶里斯帶領的50多名學生負責,任務是綁架總理。由博佩奇領導的第三項任務是佔領科倫坡市,科倫坡市分為五個區域:科倫坡南區、科倫坡北區、康提路、科倫坡中區和科特區。叛亂分子計劃襲擊沿途的警察局,從他們那裏獲取武器和彈藥。襲擊目標是韋利卡達監獄斯拉瓦斯提·曼迪拉亞錫蘭廣播電台以及政府官員的住宅,其中包括司法部長菲利克斯·迪亞斯·班達拉奈克、陸軍司令和警察總監。第四個任務是從賈夫納的監獄中營救維傑韋里[21]

    威拉亞襲擊

    全國起義的計劃倉促且協調不力,一些地區領導人直到起義當天早上才得到通知。4月5日凌晨5點20分,威拉亞警察局遭到襲擊,兩名警員被殺[22]。威拉亞襲擊搶先於人民解放陣線計劃的第一波同步攻擊,使人民解放陣線的計劃失去了突然性。襲擊發生後,在4月5日黎明後不久,陸軍司令D·S·阿蒂加勒少將命令第1營的一個排,格穆努守衛團迪亞塔拉瓦前往威拉亞。上午7:00,錫蘭廣播電台報道了此次襲擊事件,並警告可能會發生進一步襲擊。陸軍總部參謀(行動)格拉蒂安·席爾瓦少校和魯德拉·拉賈辛厄姆副總警監當天早上乘坐空軍直升機飛往威拉亞視察地面情況並向阿蒂加勒和警察總監報告。政府開始瘋狂準備進一步的襲擊,全國部分地區宣佈實行宵禁,所有警察局都收到即將發生襲擊的警告,阿蒂加勒命令軍隊開始動員[23]

    4 月 5 日,幾名人民解放陣線幹部在維哈拉瑪哈德維公園被捕,當時他們正準備在班達拉奈克總理位於羅斯米德廣場的私人住所綁架(或暗殺)她。隨後,全市範圍內迅速實施宵禁,在科塔希納和博雷拉逮捕了更多人,這些人攜帶大量炸彈、武器和醫療設備試圖用於對該市的襲擊。晚上 8:00,阿蒂加勒將軍、警察總監斯坦利·塞納納亞克和阿努魯達·拉特瓦特中校抵達總理官邸,向總理通報了威拉亞襲擊事件以及當晚即將發生的襲擊事件。隨後,總理與阿蒂加勒將軍、A·R·P·(卡魯)維傑拉特納上尉和她的日常警衛一起前往緬梔屋(她的官邸)。叛亂期間,緬梔屋成為政府行動(民事和軍事)的中心,其安全因而得到加強。這裏也是部長們的避難所,其中大多數來自左翼政黨。隨着人民解放陣線正在向科倫坡進軍的傳言四起,直升機在首都周圍開始巡邏[24]

    第一波攻擊

    隨着宵禁的實施和嫌疑人被捕,一些人民解放陣線的領導人躲藏起來。然而,襲擊按照他們的計劃開始。全國92個警察局同時遭到攜帶獵槍、炸彈和燃燒彈的人民解放陣線團體襲擊; 其中五個(德尼亞亞浦河拉詹加內卡塔拉伽馬瓦拉卡波拉)被叛亂分子佔領,。在接下來的幾天裏,有43個警察局因「戰略原因」被警方拋棄。57個警察局遭到破壞。叛亂分子切斷了電話和電源線,並用樹木封鎖了道路。科倫坡附近的漢韋拉警察局於4月6日遭到襲擊並被佔領。很快,帕納戈達軍營的增援部隊就重新奪回了它。皇家錫蘭空軍第二中隊部署了三架貝爾206直升機,開始執行飛往偏遠地區警察局的任務,為其提供武器彈藥;接下來的幾天裏,直升機協助將傷員送回醫院。埃卡拉空軍基地也遭到襲擊。警方從規模較小的警察局撤出了人員。到4月10日,叛軍已經控制了馬特勒區加勒區安巴蘭戈德鎮,並接近佔領除了加勒馬塔拉(這兩個城市都有兩個荷蘭殖民堡壘和小型駐軍)以外的南部省的剩餘地區。然而,人民解放陣線的四項主要任務都沒有成功。綁架總理的行動失敗,其成員於4月5日在科倫坡被捕。帕納戈達軍營和科倫坡從未受到襲擊,因為其成員沒有集結。4月5日晚,為了營救維傑韋里,賈夫納監獄遭到襲擊。人民解放陣線幹部包了一輛巴士前往監獄,皮亞提拉克帶頭發動襲擊。然而,當增援警察趕到時,這一計劃失敗了。許多襲擊者被捕,一些人被殺。對賈夫納警察局和卡伊納加爾海軍支隊的襲擊也失敗了,4名叛亂分子於4月6日在大象關被打死[25][26]

    被任命為凱格勒區和庫魯內格勒區領導人的阿蘇拉·尼馬拉西里·賈亞辛格於4月3日抵達,並開始組織地區領導人。他與韋揚戈達和米里伽馬的分隊協調行動,並在凱格勒地區部署了600多名人民解放陣線成員,這些成員主要集中在瓦拉卡波拉和蘭布卡納。由帕特里克·費爾南多 領導的平德尼亞分隊襲擊了當地警察局和博加拉石墨礦,從礦井中繳獲了一卡車炸藥。4月8日,瓦拉卡波拉警察局遭到襲擊,叛軍繳獲包括兩支衝鋒鎗在內的武器並焚燒了警察局。布拉斯科胡皮蒂亞、阿拉那亞卡、馬瓦內拉、蘭布卡納和德迪加馬的警察局也遭到襲擊,其中阿拉那亞卡的警察局被燒毀。凱格勒區只有凱格勒鎮及其周邊地區的警察局仍受政府控制。在中北部省份,只有阿努拉德普勒鎮及其警察局仍在堅守,而瓦武尼亞和波隆納魯沃的警察局都遭到了襲擊。據報道,康提、巴杜拉和莫內拉加拉地區的活動不太激烈。[14]

    政府反應

    由於失去了突然性和協調性,人民解放陣線的第一波攻擊按計劃進行了。儘管處於高度戒備狀態,但政府在準備和抵禦第一波攻擊方面卻無能為力。武器和彈藥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個關鍵問題,人民解放陣線缺乏獲取武器和彈藥的途徑,他們的目標是從警察和軍隊那裏獲得這些武器和彈藥,他們將在第一波攻擊中佔領這些武器和彈藥;而政府很快發現,其在叛亂前的小武器彈藥庫存僅夠維持一周。4月5日,當襲擊即將發生的警告發出時,一些警察局發現他們缺乏可用的槍支或實彈。皇家錫蘭空軍三架貝爾206直升機於4月5日開始進行一系列活動,他們開始向孤立的警察局空運武器和彈藥。在整個4月份,這三架直升機每天飛行12多個小時,空運了36,500磅彈藥。與此同時,鴿子直升機在島上不同地區執行補給任務,運送了900名士兵和100,000磅裝備。叛亂第一天,軍隊報告了首例陣亡,上士喬蒂帕拉在庫魯內格勒區的圖利里亞被殺[14]

    在接下來的幾天裏,叛亂分子佔領了5個警察局,43個警察局被遺棄,人民解放陣線毫無爭議地控制了該島的大部分地區。他們舉起紅旗並宣稱他們在這些地區的統治地位。政府軍的反應是首先派出大量警察和軍隊保衛科倫坡、其他城市和大城市的安全。政府軍設置了路障;橋樑、港口和機場都得到了保護,這使得武裝部隊不堪重負,他們開始動員其預備役人員。陸軍、海軍和空軍人員最初以防禦姿態部署在地面執勤;在大多數地區,警察都能堅持到底。政府認為起義初期的局勢十分嚴峻。叛亂前的小武器彈藥庫存預計將在一周內耗盡,而賈夫納的一名海軍士兵的槍擊事件引發了人們對人民解放陣線滲透到武裝部隊的擔憂。因此,政府採取了堅守的策略,直到得到友好國家的援助[14]

    前警察總監S·A·迪薩納亞克被任命為外交和國防部的額外常務秘書,並在緬梔屋的戰情室協調政府的防禦工作。地方軍事協調官員由每個受影響地區的三個武裝部隊軍種任命,負責開展地方反叛亂行動。這些人員包括阿努拉德普勒的E·T·德·Z·阿貝塞克拉上校,巴杜拉的S·D·拉特瓦特上校,加勒的P·D·羅摩衍那上校,漢班托塔的德里克·努加維拉上校,賈夫納的R·R·羅德里戈中校,凱格勒的西里爾·拉納通加中校,馬塔拉的D·J·德·S·維克勒馬辛哈中校,莫內拉加拉的蒂薩·韋拉通加中校和瓦武尼亞的丹尼斯·哈普加勒中校。隨着形勢的變化,這些任命也持續更迭[14]

    由於島上的許多地區都在人民解放陣線的控制之下,通訊和交通受到限制。人民解放陣線用倒下的樹木、損壞的涵洞和橋樑封鎖了道路,阻止車輛通行。許多陸軍車隊在阿拉納亞克和阿努拉德普勒遭到伏擊,諾埃爾·威拉孔上尉在那裏被殺。政府最初的攻勢在馬塔拉等地區被擊退,當地的議會議員蘇馬納帕拉·達哈納亞克在伴隨軍警第一次聯合行動中受傷[27]

    外國的介入

    國際援助

    由於政府嚴重缺乏武器和彈藥,班達拉奈克向友好國家拍電報請求支持,許多政府的反應迅速。英國率先做出積極回應,在初次攻擊後四天內就允許錫蘭政府使用一架錫蘭航空三叉戟客機從其位於新加坡的基地運送輕武器和彈藥。隨後英國承諾提供六架配備7.62毫米機槍的貝爾47直升機

    美國表示知道人民解放陣線並不是襲擊美國駐錫蘭大使館的組織,也沒有具體意圖向政府提供軍事援助。應前任政府的要求,一架美國空軍洛歇C-141"星"式運輸機於4月12日着陸,載有皇家錫蘭空軍直升機急需的備件。

    巴基斯坦派出載着物資、人員的運輸機和直升機前往拉特馬拉納機場,並接管機場的防禦,讓錫蘭軍隊騰出時間執行其他任務。

    印度沒有收到電報,印度駐錫蘭高級專員於4月13日帶着援助請求被送回印度。第二天,印度陸軍南方司令部的部隊從班加羅爾馬德拉斯被空運到班達拉奈克國際機場,還有來自印度空軍第104直升機中隊的六架攜帶武器和彈藥的法國航太雲雀III型直升機緊隨其後。該中隊在錫蘭飛行了1,122架次,飛行了573小時。除此外,還有150名印度廓爾喀軍團士兵接管了保衛班達拉奈克國際機場的任務。4月17日,英國皇家空軍使用了六架貝爾47直升機將從新加坡購買的彈藥送往錫蘭。

    錫蘭獲得的最多的援助來自蘇聯,錫蘭航空運輸了蘇聯於4月19日在開羅提供的9噸軍事裝備。4月22日,蘇聯空軍安托諾夫安-22運輸機載着五架米格-17戰鬥機、一架 米格-15戰鬥機和兩架Ka-26直升機飛往錫蘭,這批蘇聯飛機還載着200名教練員和地勤人員。此外,蘇聯還在11月派遣了12門輕型迫擊炮和10輛BTR-152裝甲運兵車[28]南斯拉夫提供了四門76毫米山炮。儘管中國提供了30門85毫米60式反坦克炮、3萬支自動和半自動步槍,但錫蘭政府認為其仍然有支持人民解放陣線的嫌疑[29][30]

    印度海軍部署了三艘護衛艦:恆河號戈馬蒂號戈達瓦里號在錫蘭周圍設立了海軍警戒線,而皇家錫蘭海軍則部署其水手(包括其唯一護衛艦的船員)進行岸上值勤和港口防禦,使其無法阻止人民解放陣線通過海上獲得援助。很快,印度和巴基斯坦軍隊接管了港口防禦,使錫蘭人員能夠進行進攻行動。澳大利亞捐贈了5000支SLR步槍[29][31]

    朝鮮

    朝鮮每天都在報紙上進行革命宣傳;朝鮮報紙引用了金日成有關革命的內容,因此錫蘭政府對朝鮮的動機表示懷疑。人民解放陣線基地藏有朝鮮高級專員在錫蘭分發的主體思想文獻,人民解放陣線幹部這有助於該黨的發展。1971年5月15日,18名與人民解放陣線有關聯的朝鮮人被捕。部署在錫蘭島周圍的印度巡邏艇攔截了兩艘朝鮮船隻,從中繳獲了武器、食品包裹和文獻;這些船隻可能前往人民解放陣線控制的領土,以支援人民解放陣線的鬥爭[32][33][34]。援助也可能來自錫蘭-朝鮮友好協會,該協會在全國各地設有分支機構[35]

    中國的影響力和所謂的支持

    起義爆發時,科倫坡港有一艘開往坦桑尼亞的中國貨船。錫蘭政府向北京和達累斯薩拉姆發出呼籲,要求獲得這些武器,但未能成功。此後,錫蘭政府就主張這些武器是為人民解放陣線準備的[3]。4月,一艘中國貨輪襲擊了錫蘭的一個港口;印度軍艦在錫蘭海岸周圍維持海軍警戒線,將其擊退[16]。在人民解放陣線控制的馬塔拉海岸附近看到一艘陌生的船隻;據目擊者稱,它比當時皇家錫蘭海軍擁有的任何船隻都大[27]

    反叛亂軍事行動

    力挽狂瀾

    失去了出其不意的因素後,人民解放陣線的最初攻擊確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然而,它未能完成其關鍵任務。這意味着它無法獲得對抗政府軍所需的現代武器。通過撤出小型警察局和陸軍分隊基地,政府剝奪了人民解放陣線奪取武器和彈藥的機會。當軍警部隊撤退到主要城鎮等可防禦地點後,政府就有時間補充有限的彈藥庫存並接收新武器。

    維傑韋里成功地塑造了黨的意識形態並吸引了大量的幹部追隨者。然而,這些幹部人數眾多,卻缺乏適當的軍事訓練。相比之下,政府軍尤其是正規軍,雖然人數不多,但卻是一支全志願的職業軍隊,領導力和訓練都比較好。當現代武器和彈藥開始大量湧入時,形勢發生了逆轉。人民解放陣線收到的各式各樣的武器反而導致了它自己的後勤出現問題。

    武裝部隊的正規人員很快就得到了預備役軍人(其中大多數是二戰老兵)的補充,而空運過來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軍隊則接管了機場和港口等關鍵設施的防禦工作。這使得正規軍從靜態防禦轉為進攻作戰。此外,維傑韋里所期望的被壓迫階級的民眾起義並沒有發生,佔領地區的人民解放陣線的領導者沒有鞏固這些地區,也沒有為長期的叛亂做好準備,因為人民解放陣線並沒有這樣的計劃;人民解放陣線的地方委員會在佔領區掛起了紅旗,除此之外幾乎沒有採取任何行動。與此同時,錫蘭發生了大範圍的搶劫和破壞國家財產的事件,數名平民被叛亂分子殺害[14]

    空中行動

    皇家錫蘭空軍將1970年封存的五架狩獵噴氣式教練機取出,在三天內對它們進行維修和武裝,並將它們從亭可馬里機場飛往班達拉奈克國際機場(途中攻擊叛軍地點)。4月12日,在對波隆納魯沃的一個目標進行轟炸後,一架噴氣式教練機在接近亭可馬里機場時失去動力並墜毀,飛行員蘭吉斯·維傑通加身亡[36][37]。幾周後,噴氣式教練機與貝爾47直升機一起發起對地攻擊。

    地面行動

    政府軍開始增強地面火力,並向人民解放陣線控制區發起進攻行動。南斯拉夫山炮被部署在凱格勒鎮壓叛亂分子,到4月底,許多疑似人民解放陣線成員被抓獲、逮捕或投降。剩餘的叛軍撤退到凱格勒、埃爾皮蒂耶、代尼亞亞和卡塔拉格馬地區的叢林中。陸軍於5月接收了12輛英國 阿爾維斯·薩拉丁裝甲車,並將其投入庫魯內格勒和阿努拉德普勒地區使用。經過三周的戰鬥後,政府重新控制了除少數偏遠地區之外的所有地區。在大多數情況下,政府重新控制了鄉鎮;叛亂團體消失在叢林中並繼續活動,有些團體一直活動到1972年初。1971年5月和6月,政府兩次宣佈大赦,空投傳單鼓勵叛亂分子投降。由於沒有食物、武器和缺乏領導,許多年輕人投降了,其他團體被包圍並被俘。人民解放陣線的兩名領導人薩納特和蘇西爾在與武裝部隊的對抗中身亡;阿蘇拉·尼馬拉西里·賈亞辛格帶領殘部從凱格勒進入威爾帕圖叢林,隨後受傷被俘。在阿努拉德普勒的叢林中,人民解放陣線建立了一個提供物資的大本營以及六個分營,他們利用這些分營在拉詹加納和坦布特伽馬開展行動。由賈亞瓦德納少校指揮的1CL1部隊的一支配備82毫米迫擊炮的分隊於5月執行了奧塔普瓦行動並清除了這些營地。到五月底,大部分叛亂被鎮壓。反叛亂行動又持續了一年,從1972年11月到1973年4月,1CLI部隊在霍羅瓦帕塔納建立了前沿基地,而在D區,1CLI直到1974年12月才結束了在凱格勒地區的行動。許多青少年被關押在康復營達數月之久。官方逮捕總數為5,067人(其中1,117人來自科倫坡),但據稱被捕人數高達20,000人。在此期間,政府對所有國內外新聞實行嚴格審查。媒體報道了有關於即時處決的報告,包括公開處決卡塔拉伽馬的普雷馬瓦蒂·馬納佩里。基於種姓的歧視很常見,武裝部隊逮捕來自低種姓村莊的所有青年,無論他們是否參與[1][14]

    事後

    傷亡

    官方公佈的死亡人數為1,200 人,但非官方的課卡片消息來源估計死亡人數為4,000-5,000人。四十一名平民被叛亂分子殺害;37名警察被殺,195名警察受傷。在1971年和1972年,有26名武裝部隊人員(19名陸軍、4名空軍和3名海軍)喪生,其中包括1名軍官。130人受傷(87名陸軍、15名空軍和28 名海軍)[38]

    檢控

    在司法部長菲利克斯·迪亞斯·班達拉奈克的建議下,總理任命了一個由退休警察總監阿萊里克·阿貝古納瓦德納領導的調查小組來起訴被俘的叛亂分子。該小組由皇家律師和警察組成。皇家律師被任命為助理警司,使他們能夠記錄嫌疑人的供述,這些供詞在法庭上可以被採納。很快人們就發現,按照當時的程序和法律對大量在押嫌疑人定罪需要數年時間[39]

    刑事司法委員會

    政府設立了刑事司法委員會,以方便起訴被拘留的叛亂分子。該委員會由首席大法官H·N·G·費爾南多(主席)、大法官A·C·阿勒斯、法官V·T·塔馬瑟蘭、法官H·德拉戈達和法官T·W·拉賈拉特南組成。到1975年,警方共進行了139項調查,對3872名叛亂嫌疑人提出指控,並向委員會移交了2919名嫌疑人。2413名犯罪嫌疑人被判處緩刑,258人被判處重刑,其中3人被判處無期徒刑。50名嫌疑人被無罪釋放。第二個委員會於1976年成立,由三名法官組成。2520名嫌疑人被緩刑釋放,372名嫌疑人被判處重刑,其中5人被判處無期徒刑。92名嫌疑人被無罪釋放[40]。1975年,維傑韋里被判處無期徒刑(後來減為20年勞役)。許多倖存的人民解放陣線領導人都被判入獄;包括阿蘇拉·尼馬拉西里·賈亞辛格和索馬西里·庫馬納亞克在內的一些人成為了王室證人並被赦免。康復營中的大部分青少年逐漸獲釋[41][42]

    遺產

    叛亂對公共和私人財產造成了270萬盧比的損失;其他機構損失了300萬盧比。由於叛亂,超過4.5億盧比的資本開發資金沒有按計劃使用。錫蘭因朝鮮支持人民解放陣線而與朝鮮斷交,直到2014年才恢復外交關係[43]。政府擴大了武裝部隊,空軍從1971年的1,400人增加到1976年的3,100人,並增加了志願軍,陸軍組建了國民服役團。警方於1974年組建了斯里蘭卡後備警察。在起義後的六年緊急狀態下,人民解放陣線一直處於蟄伏狀態。政府沒有向警察或武裝部隊人員頒發獎章。然而,統一國民黨1977年大選獲勝後,新政府試圖表現出政治寬容以擴大其職權範圍。隨着1977年刑事司法委員會的廢除,所有根據該委員會定罪的人都獲得了大赦,其中包括維傑韋里。對該黨的禁令被解除,人民解放陣線進入了合法的政治競爭舞台。作為1982年總統選舉的候選人,維傑韋里以超過25萬張選票名列第四(而獲勝者朱尼厄斯·理查德·賈亞瓦爾德納的選票為320萬張)。

    1987年至1989年間,人民解放陣線開始了第二次叛亂。第二次叛亂與其說是一場公開的革命,不如說是一場低強度戰爭。該黨與其組織嚴密的軍事部隊一同進行戰鬥,對軍事設施進行突襲並進行定點暗殺,在斯里蘭卡南部地區發動叛亂。1989年,針對人民解放陣線基層組織和領導層的的反攻導致維傑韋里死亡,這場叛亂也就結束了。

    著名人物

    被捕人員

    被殺人員

    起義者和支持者

    註釋

    1. ^ 納加林·桑穆加塔桑被捕,黨幾乎消亡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Revolution in retrospect. Sunday Times. 1 April 2001 [12 Dec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4). 
    2. ^ Kearney 1975.
    3. ^ 3.0 3.1 Gunaratna 1990,第109頁.
    4. ^ Halliday, Fred. The Ceylonese Insurrection. New Left Review. September–October 1971 [14 Febr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5). 
    5. ^ Iqbal 1972,第7頁: "In the past because of Ceylon's pro-West regimes, its relations to the Soviet Union had not been very close, but the victory of the left had raised Russian hopes."[查證請求]
    6. ^ Hill 2013.
    7. ^ Alles,第34頁.
    8. ^ 8.0 8.1 8.2 8.3 8.4 Somasundaram, Jayantha. Origins and growth of Janatha Vimukthi Peramuna (The April 1971 Revolt – I). The Island. 2021-04-05 [27 Jan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24, 2023). 
    9. ^ Clodfelter 2002,第669頁.
    10. ^ Phadnis, U. Insurgency in Ceylon: Hard Challenge and Grim Warning.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965–968. 
    11. ^ Alles,第185頁.
    12. ^ Alles,第222頁.
    13. ^ Ceylon's Police and Army Fight Rebels With Terror. New York Times. 25 April 1971 [25 Dec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4).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Somasundaram, Jayantha. The JVP's Military Battle for Power (The April 1971 Revolt – II). The Island. 2021-04-06 [28 Jan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29, 2022). 
    15. ^ Ratwatte, Mano. First reign of terror by the JVP. The Island. 2021-04-17 [27 Jan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9). 
    16. ^ 16.0 16.1 Iqbal 1972,第8頁. [查證請求]
    17. ^ History of the JVP, 1965–1994. 2007: 9–10.  .[查證請求]
    18. ^ Farrel, Tom. North Korea's role in Sri Lanka's bloody insurgencies. NKNews. 12 March 2014 [2023-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2). 
    19. ^ Samaranaike 2008,第213頁.
    20. ^ 41 Years After 1971 JVP: Where Have The Decision Makers Gone?. Colombotelegraph. [26 March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5). 
    21. ^ Alles,第102;105–107;109頁.
    22. ^ Alles,第145頁.
    23. ^ The Fifth of April 1971- JVP attack at Wellawaya. Sunday Times. 2021-04-04 [27 Jan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3). 
    24. ^ Sanguinary memories : JVP insurgence of 1971. Daily News. [27 Jan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4). 
    25. ^ Chandraprema 1991,第35頁.
    26. ^ Gunaratna 1990,第98頁.
    27. ^ 27.0 27.1 Karunaratne 2020.
    28. ^ Ferdinando, Shamindra. A delayed build-up of lethal offensive capability – War on terror revisited. The Island (Sri Lanka). 18 September 2012 [30 June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2). 
    29. ^ 29.0 29.1 Wickremesekera 2016,第[頁碼請求]頁.
    30. ^ Rubin, Barnett R. The U.S. Response to the JVP Insurgency in Sri Lanka, 1971. Commiss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Government for the Conduct of Foreign Policy. Appendices, Volumes 5-7. 1975: 185–187 [15 April 2021]. 
    31. ^ COIN operations in Ceylon – 1971. Vayu Sena. 8 Feb 2009 [12 Dec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2). 
    32. ^ Samaranaike 2008,第371頁.
    33. ^ Bermudez 1990,第163頁.
    34. ^ Relations to the third world. North Korea Country Studies. [2023-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7). 
    35. ^ Arasaratnam 1972,第7–8頁.
    36. ^ Fernando, Menaka Ashi. SLAF Stories: Tragedy over Thampalakamam. aviadoradeceilan.medium.com. [28 Jan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1). 
    37. ^ Sally, Siddique; Sally, Shayir. Craft followed craft until they flew no more. Sunday Times. 2016-01-17 [25 Dec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4). 
    38. ^ Hettiarachchi, Kumudini; Sadanandan, Renuka. Crushing the revolt. Sunday Times. 8 April 2001 [12 Dec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39. ^ Ian Wickramanayake: Well known, powerful personality. Daily News. [11 April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3). 
    40. ^ Alles, A.C. Insurgency - 1971. Colombo: Trade Exchange (Ceylon). 1976. 
    41. ^ Criminal Justice Commissions (Repeal) Law. LawNet. [永久失效連結]
    42. ^ CRIMINAL JUSTICE COMMISSION LIKELY TO PUNISH BIG RACKETEERS IN SRI LANKA. [30 March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April 2023). 
    43. ^ Ferdinando, Shamindra. SL: NK, Iran arms not used in war. The Island. 2011-10-07 [12 Dec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44. ^ Lionel Bopage. [2023-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0). 

    來源

    繼續閱讀

    • One-day Revolution in Sri Lanka: Anatomy of 1971 Insurrection. South Asia studies. 
    • Cooke, Michael Colin. Rebellion, Repression and the Struggle for Justice in Sri Lanka: The Lionel Bopage Story. Colombo: Agahas. 2011. ISBN 978-955-0230-03-7. 
    • Halliday, Fred (1975). "The Ceylonese Insurrection". In Blackburn, Robin. Explosion in a Subcontinent: India, Pakistan, Bangladesh, and Ceylon. Harmondsworth, Eng.; Baltimore: Penguin. ISBN 0-14-021822-X
    • Warnapala, W. A. Marxist parties in Sri Lanka and the 1971 Insurrection. Asian Survey. 1975, 15 (9): 745–757. JSTOR 2643171可免費查閱. doi:10.2307/2643171. 
    • Wijeweera, Rohana (1975). "Speech to the Ceylon Criminal Justice Commission". In Blackburn, Robin. Explosion in a Subcontinent: India, Pakistan, Bangladesh, and Ceylon. Harmondsworth, Eng.; Baltimore: Penguin. ISBN 0-14-021822-X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