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1973年阿富汗政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73年阿富汗政變

一份來自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的阿富汗地圖
日期1973年7月17日
地点
结果

政變在幾無血腥衝突下成功

参战方
阿富汗 諸共和國軍官
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旗幟派
阿富汗王國 阿富汗王國
指挥官与领导者
阿富汗 穆罕默德·達烏德汗
阿富汗 阿布杜爾·卡里姆·穆斯塔格尼英语Abdul Karim Mustaghni
阿卜杜勒·卡迪爾
阿富汗王國 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

1973年阿富汗政變發生於1973年7月17日,係由陸軍英语Afghan National Army將領兼親王穆罕默德·達烏德汗所領導,最終推翻當時國王兼後者表親的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建立由達烏德汗所領導的一黨制阿富汗共和國[1][2]為發起政變,達烏德汗連同時任參謀長阿布杜爾·卡里姆·穆斯塔格尼英语Abdul Karim Mustaghni將軍率領喀布爾的部隊,利用國王在義大利伊斯基亞養病之際推翻王國政權。達烏德汗得到陸軍軍官及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旗幟派公務員的支持,當中還包含阿富汗空軍阿卜杜勒·卡迪爾上校。

查希爾·沙阿國王決定不做報復,並於8月24日正式退位,繼續在義大利流亡。阿富汗自1747年杜蘭尼帝國成立以來超過兩世紀的王國制度,因政變成功終結。[3]

七名警官及一名坦克指揮官在政變中喪生,當時的美國國家安全會議描述該政變為一場「精心策畫且執行果決」的政變。[4][2]

背景

1933年,查希爾·沙阿即位為王,而其表哥達烏德汗則曾於1953年至1963年間擔任首相。達烏德汗與國王間的關係緊張[5],而他也未能在1964年制憲後英语1964 Constitution of Afghanistan保住政務官之位,因為該憲法禁止來自巴拉克宰王朝的成員。[6]有人認為國王故意制憲,因為達烏德汗帶有強烈支持普什圖尼斯坦的思想,讓國王認為他過於激進,可能會導致與巴基斯坦的分歧。

1964年君主立憲制成立後,連續五屆政府的施政都讓公眾的不滿增長,當中包括議會通過之《政黨法》、《省議會法》和《市政法》等,國王均未能頒布,於是達烏德汗抓住了這個機會。[7]另一個政變的起因是政府對1971-1972年發生的飢荒惡劣的應對,該場飢荒造成阿富汗中部及西北部數以千計的人民喪生,古爾省尤為嚴重。[8]最終造成時任首相阿卜杜勒·查希爾英语Abdul Zahir (politician)的內閣總辭。約有1972人對於議會毫無效率且缺乏領導力感到不滿,造成各大學冒出眾多政治運動。[4]達烏德汗與國王的內部爭執也被認為是他發動政變的可能原因之一。[9]

部分學者與史學家認為蘇聯可能有在這場政變中介入,但證據薄弱。[9]

政變過程

1973年6月25日,查希爾·沙阿國王離境阿富汗,經羅馬前往倫敦以接受針對眼部受傷後大出血的治療。治療完成後他返回義大利,並流連於伊斯基亞島上。[4]7月17日早晨,穆罕默德·達烏德汗和其軍隊中數以百計的支持者發動政變,[4]短短數小時內,政變就在未受任何軍事抵抗下成功,[2]王國制度終結,達烏德汗於早上7點透過阿富汗廣播電台英语Radio Afghanistan宣布新共和國的成立。美國國家安全會議成員將其描述為一場「精心策畫且執行果決( "well planned and swiftly executed coup.")」的政變。[4]

此次政變僅有的傷亡包括站點的7名警官,他們誤將反抗軍當作敵軍,而另有一名坦克指揮官墜入喀布爾河而死,當時他為了避免與公車相撞而偏離道路。[2]

後續發展

儘管達烏德汗是巴拉克宰王朝慕沙希班英语Musahiban的成員,他還是廢除了王朝體制英语Abolition of monarchy,並建立新的共和國取而代之,宣布自己為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身兼外交部長與軍隊領袖。喀布爾皇家阿格宮殿則變成總統官方居所。[10]廣播中,達烏德汗稱這場政變是一次「國家進步的革命」,並稱國王的統治「腐敗且無能」,誓言要以「真誠民主」代之。他承諾將繼續阿富汗長久以來的中立政策。[1]7月19日,蘇聯及印度給予新政府外交承認。[11]

達烏德汗這場軍事政變的成功,與馬克思主義者和旗幟派的支持有關,導致部分人士懷疑這是共產黨接管的開始。為了平息反對聲浪,他保證維護宗教與文化遺產的延續,正如1973年7月制定的《共和國法令》所證明的那樣。[12]達烏德汗上台後解散了國會和司法院,建立了直接執政的統治。儘管他握有社會主義的觀點,但他並未對經濟體制施行劇烈的改變,並同冷戰期間的諸列強保持聯繫。[13]

1977年1月,制憲大會選舉英语1977 Afghan Constitutional Assembly election後阿富汗召開了支爾格大會,批准了新憲法成立一黨專制總統制的國家,給予國家元首極大權力。[12]達烏德汗重新開始接觸美國與巴基斯坦,[14]導致其與蘇聯和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中共產派關係惡化。最終他在1978年的四月革命中被推翻,本人也在革命中身亡,而這場革命的發起者中,有很多是1973年幫助他上台的上層公民與高階軍官。[15]

參見

參考

  1. ^ 1.0 1.1 Afghan King Overthrown; A Republic Is Proclaimed. The New York Times. 1973-07-18 [202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7). 
  2. ^ 2.0 2.1 2.2 2.3 Arnold, Anthony. Afghanistan: The Soviet Invasion in Perspective. June 1985. ISBN 9780817982133. 
  3. ^ Afghanistan - Daoud's Republic, July 1973 - April 1978. countrystudies.us. [2018-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4. ^ 4.0 4.1 4.2 4.3 4.4 The Once and Future King?. nsarchive2.gwu.edu. [2022-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3). 
  5. ^ Edwards, David. Before Taliban: Genealogies of the Afghan Jiha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04-02. ISBN 978-0520228610. 
  6. ^ Dil, Shaheen F. The Cabal in Kabul: Great-Power Interaction in Afghanista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June 1977, 71 (2): 468–476. doi:10.1017/S0003055400267397. 
  7. ^ Dupree, Louis. Afghanistan. 2014-07-14. ISBN 9781400858910. 
  8. ^ Jawad, Nassim. Afghanistan, A Nation of Minorities (PDF). minorityrights.org. February 1902 [2022-12-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03). 
  9. ^ 9.0 9.1 Afghanistan: History of 1973 Coup Sheds Light on Relations with Pakistan. [2022-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6). 
  10. ^ Barfield, Thomas. Afghanistan: A Cultur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Princeton Studies in Muslim Poli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03-25. ISBN 978-0691154411. 
  11. ^ Adamec, Ludwig W. The a to Z of Afghan Wars, Revolutions and Insurgencies. 2010-04-07. ISBN 9781461731894. 
  12. ^ 12.0 12.1 Kamali, Mohammad Hashim. Law in Afghanistan: A Study of the Constitutions, Matrimonial Law and the Judiciary. January 1985. ISBN 9004071288. 
  13. ^ Mukerjee, Dilip. Afghanistan under Daud: Relations with Neighboring States. Asian Survey. 1975, 15 (4): 301–312 [2022-12-28]. JSTOR 2643235. doi:10.2307/26432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 
  14. ^ Afghanistan. [2022-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3). 
  15. ^ Mohammad Daud Khan. Afghanland.com. 2000 [2018-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