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黃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黃淮
大明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籍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溫州路永嘉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宗豫,號介庵
諡號文簡
出生至正二十六年(1367年)
永嘉縣
逝世正統十四年(1449年)
永嘉縣茶山南柳壽征庵
墓葬大羅山南柳黃府山
親屬黃應發(曾祖父)
黃通(祖父)
黃性(父)
黃采、黃來(子)
出身
  • 洪武三十年丁丑科進士出身
著作

黃淮(1367年—1449年),字宗豫,號介庵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溫州路永嘉縣(今浙江溫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大學士進士

生平

洪武年間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黃淮應薦入南京國子監。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應天府鄉試中舉人,次年登進士春榜二甲第五名,授官中書舍人[1]

永樂年間

靖難之役後,明成祖即位,黃淮召對稱旨,被命與解縉常在左右詢政,有時至深夜,朱棣入寢,仍然賜坐到榻前對話商談機要。[2]同年八月,黃淮與解縉、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共七人先後進入文淵閣,黃淮改為翰林編修,之後升為侍讀,專掌制敕。同年,其與解縉等奉敕撰《列女傳》;另奉敕與楊士奇編撰《歷代名臣奏議》。

當時朝議立太子事,黃淮請立嫡長子朱高熾。儲君確立後,黃淮晉升為左庶子兼侍讀。[3]永樂五年(1407年),解縉被罷免,黃淮進右春坊大學士,次年與胡廣、金幼孜、楊榮、楊士奇共同輔導皇長孫朱瞻基。永樂七年,明成祖北巡,命黃淮與蹇義金忠、楊士奇等人輔助皇太子監國。監國期間,長沙妖人李發良造反,朱高熾命豐城侯李彬討伐,當時漢王朱高煦忌太子有功,詭言李彬不可用。黃淮則稱其為老將,必能平叛。結果叛亂果然平定。[4]之後,明朝遷都北京,有官員請求「南人官北地不即歸附者,當編戍」,黃淮堅決反對,主張「恐示人不廣」。其意見得到明成祖贊同。此外,漠北元主本雅失里部屬阿魯台歸款,請統一屬吐蕃諸部並要求明廷刻金作誓詞,使得諸酋長得以結盟。朝廷官員均認為可以,唯獨黃淮則稱:「他們勢力分開則易於管制,統一的話則很難做到了。」朱棣因此讚許道:「黃淮論事,如立高岡,無遠不見。」[5]

永樂十一年,朱棣再北巡,仍命黃淮留守。次年,朱棣北征瓦剌,因為太子朱高熾遣使迎接稍遲,加上漢王朱高煦向朱棣譖言,東宮官屬均因此下詔獄,黃淮、楊溥、金問均因此下獄十年。[6]黃淮在獄中撰寫出文集《省愆集》兩卷。[7]

洪熙、宣德、正統年間

朱棣(1424年七月十八日)駕崩後,朱高熾(八月十五日)即位,為明仁宗。八月十六日黃淮出獄,七任通政使司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與楊榮、金幼孜、楊士奇同掌內制。之後因母喪丁憂乞歸制,不得批准,敕命允其「乘驛傳回溫奔喪,即返京任職」。次(1425)年正月初五日,朱高熾手諭晉升黃淮為榮祿大夫少保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仁宗(1425年五月十二日)駕崩時,太子朱瞻基仍在南京。漢王朱高煦此時叛變蓄謀已久,當時朝廷內外均議論紛紛,黃淮此時憂慮以致嘔血。宣德元(1426)年,即位的明宣宗親征其叔父朱高煦叛變,命黃淮等留守[8]。次年,黃淮因病請歸,得到批准。黃淮父親黃性年有九十,黃淮奉養甚勤。黃性於1431年享年九十三歲逝世,明宣宗敕諭禮部按一品禮祭葬。因此,黃淮從溫州跋涉三千里地赴北京謝恩,被宣宗賜留過年,宣德八年(1433)年被命主持癸丑科會試主考官。當其歸鄉前,明宣宗在太液池設宴款待,並寫長歌送別,並說:「明年我生日的時候,您再來。」次(1434)年,黃淮於二月初七抵京入賀宣宗三十六歲(二月初九)萬聖節,並逗留至九月初九重陽節後才乘驛返回溫州。明英宗(1435年)即位後,黃淮再次入朝進香,五月初四(即黃淮生日)啟程返溫州。黃淮晚年居住於茶山南柳壽征庵達二十來年。正統十四年六月初三日,去世。諡文簡、贈太保。賜葬南柳黃府山。[9]黃淮的子孫多窮困,竟典賣祖墳的神道碑[10]

著作

黃淮學識深厚,其主要的文集被後人收錄為《黃文簡公介庵集》十一卷。其中包括《退直稿》、《入覲稿》、《省愆集》等,《省愆集》亦收錄於清朝《四庫全書》中。此外,永樂元年,其與解縉等奉敕撰《古今列女傳》、《文獻大成》、《歷代名臣奏議》。永樂九年,奉命重修《明太祖實錄》。宣德元年,奉明宣宗朱瞻基敕,擔任總編纂修《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正統年間,曾主編《溫州府志》。

參考文獻

引用

  1. ^ 明史》(卷147):「黃淮,字宗豫,永嘉人。父性,方國珍據溫州,遁跡避偽命。淮舉洪武末進士,授中書舍人。」
  2. ^ 明史》(卷147):「成祖即位,召對稱旨,命與解縉常立御榻左,備顧問。或至夜分,帝就寢,猶賜坐榻前語,機密重務悉預聞。」
  3. ^ 明史》(卷147):「既而與縉等六人並直文淵閣,改翰林編修,進侍讀。議立太子,淮請立嫡以長。太子立,遷左庶子兼侍讀。」
  4. ^ 明史》(卷147):「淮性明果,達於治體。永樂中,長沙妖人李法良反。仁宗方監國,命豐城侯李彬討之。漢王忌太子有功,詭言彬不可用。淮曰:「彬,老將,必能滅賊,願急遣。」彬卒擒法良。」
  5. ^ 明史》(卷147):「又時有告黨逆者。淮言於帝曰:「洪武末年已有敕禁,不宜復理。」吏部追論「靖難」兵起時,南人官北地不即歸附者,當編戍。淮曰:「如是,恐示人不廣。」帝皆從之。阿魯台歸款,請得役屬吐蕃諸部。求朝廷刻金作誓詞,磨其金酒中,飲諸酋長以盟。眾議欲許之。淮曰:「彼勢分則易制,一則難圖矣。」帝顧左右曰:「黃淮論事,如立高岡,無遠不見。」」
  6. ^ 明史》(卷147):「永樂五年,解縉黜,淮進右春坊大學士。明年與胡廣、金幼孜、楊榮、楊士奇同輔導太孫。七年,帝北巡,命淮及蹇義、金忠、楊士奇輔皇太子監國。十一年,再北巡,仍留守。明年,帝征瓦剌還,太子遣使迎稍緩,帝重入高煦譖,悉征東宮官屬下詔獄,淮及楊溥、金問皆坐系十年。」
  7. ^ 四庫全書總目》:「此集乃其系獄時所作,故以「省愆」為名。(黃淮)當患難幽憂之日,而和平溫厚無所怨尤,可謂不失風人之旨。」
  8. ^ 明史》(卷147):「仁宗即位,復官。尋擢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與楊榮、金幼孜、楊士奇同掌內製〔制〕。丁母憂,乞終制。不許。明年,進少保、戶部尚書,兼大學士如故。仁宗崩,太子在南京。漢王久蓄異志,中外疑懼,淮憂危嘔血。宣德元年,帝親征樂安,命淮居守。」
  9. ^ 明史》(卷147):「明年以疾乞休,許之。父性年九十,奉養甚歡。及性卒,賜葬祭,淮詣闕謝。值燈時,賜游西苑,詔乘肩輿登萬歲山。命主會試,比辭歸,餞之太液池,帝為長歌送之,且曰:「朕生日,卿其復來。」明年入賀。英宗立,再入朝。正統十四年六月卒。年八十三,諡文簡。」
  10. ^ 徐咸:《西園雜記》

來源

  • 光緒九年癸未(1883)周纘卿重修《永嘉霞渡潭黃氏族譜·藝文》
  • 1930年南京國學圖書館影印《明實錄》(第30~200冊)
官銜
前任:
明朝內閣首輔
1402年
建文四年八月進 - 建文四年十一月降
繼任:
解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