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五常
馬氏五常[1],所指的是漢末三國時期,荊州襄陽五位馬氏兄弟的合稱。
源自陳壽的《三國志·蜀書·馬良傳》。因其兄弟五人,並有才華、名氣,且字均有「常」字,故人們並稱為「馬氏五常」。
按照清朝的《讀書紀數畧》[1]和《續幼學歌》[2]等啟蒙讀物,馬氏五常分別為馬季常(馬良)、伯常、仲常、次常,幼常(馬謖)[3][4]。
出處
陳壽《三國志·蜀書·馬良傳》:「馬氏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鄉里為之諺曰:『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先主領荊州,闢為軍隊。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稱之。」[5]
簡紹
馬良(季常)
馬良(187年-222年),字季常,荊州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官至侍中。[6]
按照伯仲叔季的順序,馬良上面可能有不少於二位兄長。
因眉間帶白毛,在兄弟中才能也最為出眾,故鄉里中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贊譽。[7]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任命馬良為左將軍掾。[9]曾出使東吳,孫權對他十分尊敬。[10]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任命為侍中。[11]同年,劉備出兵伐吳,奉命到武陵招降五溪蠻夷,一切盡在其掌握之中。[12]
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被打敗,馬良亦陣亡。[13]
庶弟馬謖(幼常)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荊州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官至參軍。[15]初以荊州從事跟隨劉備取蜀入川,曾任綿竹、成都令、越嶲太守。[16]
馬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蜀漢丞相諸葛亮向來對他倍加器重,經常和他日夜談論軍議。[17][18]
劉備臨終前告誡諸葛亮:「馬謖說的話大過實際的本領,不能委以重任,請您務必好好觀察他。」,惟諸葛亮不以為然,仍任謖為參軍。[19]
建興三年(225年),在諸葛亮南征孟獲前,馬謖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將為下」的戰略方針,獲採用。[20]此舉終使南疆等地直至蜀漢滅亡,未再有大型叛亂戰事。[21]
建興六年(228年),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於街亭之戰因違背諸葛亮的作戰指令,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斬首。[22]
- 子孫之名無記載。
馬伯常、仲常、次常
此三人均為馬姓,除表字有一「常」字外,名、字實均不詳。有才華、名氣。
按照伯仲叔季的順序,馬伯常可能是嫡出長子,馬仲常可能是次子。
此外無別載。
附註
其中,五常似乎僅以四弟馬良及庶弟馬謖有明確史書記載。
五常之兄長、二弟及三弟除各有才華、名聲及並稱五常外,並無記載。
上述兄長、二弟及三弟的字,是因中國古代常有以「伯仲叔季」、「孟仲季」為字,以代表兄弟間的排行。而有載的馬良(季常)、馬謖(幼常)的表字亦符合此列,故有此推論、聯想。
後續
評價
馬良(季常)
- 鄉中諺語:「馬氏五常,白眉最良。」[7]
馬謖(幼常)
- 劉備:「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
- 劉禪:「街亭之役,咎由馬謖。」(《三國志·蜀書五》)
- 曹叡:「馬謖、高祥,望旗奔敗。」(《三國志·郭淮傳》)
- 習鑿齒:「諸葛亮之不能兼上國也,豈不宜哉!夫晉人規林父之後濟,故廢法而收功;楚成闇得臣之益己,故殺之以重敗。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而殺其俊傑,退收駑下之用,明法勝才,不師三敗之道,將以成業,不亦難乎!且先主誡謖之不可大用,豈不謂其非才也?亮受誡而不獲奉承,明謖之難廢也。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知之大過,則違明主之誡,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
- 司馬光:「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資治通鑑·卷七十一》)
- 李贄:「馬謖妄自尊大,一味糊塗,一味自是,及到魏兵圍定,莫展一籌,待救兵而已。極以今時說大話秀才,平時議論鑿鑿可聽,孫、吳莫及也,及至臨事,惟有縮頸吐舌而已。真可發一大噱也。」(《匯評三國志演義》)
總評
- 陳壽:「兄弟五人,並有才名。」(《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
註釋
- ^ 1.0 1.1 宮夢仁 清朝《讀書紀數畧·卷20》:馬氏五常馬良字季常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馬季常 伯常 仲常 次常 幼常
- ^ 王用臣 清朝《續幼學歌·人事門上·馬氏五常》:馬氏有五常,季常乃馬良。伯常復仲堂,次常幼常(馬謖)詳。
- ^ (明)蕭良有撰;張新編文. 傳統蒙學名著繪畫本 龍文鞭影 第1卷. 1993
- ^ [明]蕭良有 [清]李暉吉 徐濽撰 賀猛 秦之江 范傑編譯. 白話龍文鞭影 (上冊). 1990
- ^ 《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
- ^ 《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也。」
- ^ 7.0 7.1 《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鄕里爲之諺曰:『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稱之。」
- ^ 《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先主領荊州,辟爲從事。」
- ^ 《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及先主入蜀,諸葛亮亦從後往,良留荊州,與亮書曰:『聞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見矣。(臣松之以爲良蓋與亮結爲兄弟,或相與有親;亮年長,良故呼亮爲尊兄耳。)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閒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衞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也。雖非鍾期,敢不擊節!』先主辟良爲左將軍掾。」
- ^ 《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後遣使吳,良謂亮曰:『今銜國命,協穆二家,幸爲良介於孫將軍。』亮曰:『君試自爲文。』良即爲草曰:『寡君遣掾馬良通聘繼好,以紹昆吾、豕韋之勳。其人吉士,荊楚之令,鮮於造次之華,而有克終之美,原降心存納,以慰將命。』權敬待之。」
- ^ 《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先主稱尊號,以良爲侍中。」
- ^ 《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及東征吳,遣良入武陵招納五溪蠻夷,蠻夷渠帥皆受印號,咸如意指。」
- ^ 《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會先主敗績於夷陵,良亦遇害。」
- ^ 《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先主拜良子秉爲騎都尉。」
- ^ 《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良弟謖,字幼常。」
- ^ 《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
- ^ 《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 ^ 《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 ^ 《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爲參軍。」
- ^ 《襄陽記·卷二》:「建興三年,亮征南中,謖送之數十里。亮曰:『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謖對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
- ^ 《襄陽記·卷二》:「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
- ^ 《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爲宜令爲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爲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爲之流涕。良死時年三十六,謖年三十九。」
延伸
參見
- 《三國志》
- 《三國志註》
- 《三國志人物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