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姓
姓氏 | |
饒 | |
《百家姓》第383位 | |
47: | 師鞏厙聶 晁勾敖融 |
48: | 冷訾辛闞 那簡饒空 |
49: | 曾毋沙乜 養鞠須豐 |
郡望 | 平陽郡 |
饒姓讀音ㄖㄠˊ,是中國眾多姓氏之一,《百家姓》也有收錄此姓。饒姓源起華北,出現時間約在戰國,至今已有2200年以上的歷史,而後由北向南發展,並在江西繁衍擴大。此外,饒氏亦見於廣東、福建,以及臺灣。2008年4月4日中華饒氏文化研究中心在江西省南城縣珀玕饒氏宗祠舉行「中華饒氏尋根祭祖活動」,並祭拜了饒氏鄱陽五世祖饒信,掃墓隊伍有一千多人之長。
姓氏起源
饒氏起源說法甚眾,約略有列表四種說法:
- 出自姜姓,以封邑名為氏。《姓氏辨證》載,戰國時期,趙悼襄王封長安君於饒(今河北省饒陽一帶),長安君的後代子孫以祖上封邑為姓,稱為饒姓。
- 亦出自姜姓,也以封邑名為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載,戰國時期,齊國有大夫封於饒(今山東省青州市境內)。其子孫遂以封邑為姓氏,稱為饒姓。望族出自平陽、臨川。
- 出自媯姓,舜帝之後裔,以國名為氏。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舜帝一系主支姓氏歷經多次變遷,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為正朔。據《姓源》載: 「姚舜之後。舜的支裔取饒為部落名,後為氏。」又據《百家姓考略》載,商代以商均的支子受封於饒國,其後代以國名為氏,亦稱饒氏。
- 出自堯姓,堯帝之後裔,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分封諸侯,追思元聖,周武王封地給帝堯後人23世「京」(字子京),在薊(今北京附近)。其子「理」遷移到山西平陽,其子孫後代以祖上諡號為姓,稱平陽堯氏。至秦滅六國,堯姓家族為逃戰禍,從此子孫散遷天下,54世堯萱從自平陽徙居江西鄱陽(古饒州,今屬江西),後遷臨川(今撫州)。到56世堯濙時為西漢,漢宣帝劉詢即位, 劉詢本名「劉病已」,即位後改名「詢」,下詔全國要避帝名「詢」之諱,如 把姓「荀」的改姓「孫」。堯濙任當朝京兆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說堯濙雖是上古唐堯的嫡系後代,但帝堯乃上古五帝之一,百聖至聖,堯濙也應該避諱,於是漢宣帝就在「堯」的左邊加一個「食」旁,就變成了「饒」(後來簡化為「饶」),賜堯濙改姓「饒」,為饒姓始祖,擢升為太傅,並下詔全國,要求天下凡姓「堯」的均改姓「饒」。[原創研究?]
遷徙分佈
饒姓的主要遷分:江西省、湖北省
饒姓自得姓至今已有超過2,200年歷史。饒姓的遷分路線始於河北饒陽(眾多起源之一),繼而是江西省饒州,再南遷福建、廣東。有些因為華南地區山多田少,還遷往臺灣一帶。
饒姓宗祠通用對聯
饒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 饒邑啟姓,平陽閥閱。——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 全聯典指饒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姓氏源流》和《郡望堂號》介紹)。
- 臨川紹美,邵武傳經。——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饒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 河北源流遠,平陽世澤長。——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 此聯為饒氏宗祠「平陽堂」通用堂聯。
饒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 節著歲寒之烈,政敷春日之和。——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饒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 輕財好義稱長者,掛錫吟詩第一僧。——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 奏表節義名御史,為文俊潔號先生。——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 愛國賢良徵元禮,忠君道術重雙峰。——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饒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 食足衣豐,春長人壽;堯天舜宇,海宴河清。——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饒姓的「饒」字的析字聯。
- 雙峰不仕,性謹專學;九歲能詩,明經修行。——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 學術專精,美雙峰之衣砵;詩才俊逸,羨德操之吟哦。——佚名撰饒姓宗祠通用聯
- 上聯典指宋代學者饒魯,字伯輿,一字仲元,餘干人。嘗赴試不會,遂專意聖帝,以致知力行為本,四方聘講無虛日,作朋來館以居學者。又作石洞書院,前有兩 峰,因號雙峰。有《五經講義》、《太極三圖》等多種。
下聯典指宋代高僧饒節事典(見上七言聯首聯「掛錫吟詩第一僧」句聯釋)。
- 上聯典指宋代學者饒魯,字伯輿,一字仲元,餘干人。嘗赴試不會,遂專意聖帝,以致知力行為本,四方聘講無虛日,作朋來館以居學者。又作石洞書院,前有兩 峰,因號雙峰。有《五經講義》、《太極三圖》等多種。
堂號
- 平陽堂:以郡望起的堂號。平陽,三國時魏置,治所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 臨川堂:以郡望起的堂號。臨川,三國時吳置,在今江西省南城東南;西晉移治到今江西省撫州市西。
- 惠風堂:以歷史名人事蹟起的堂號。惠風就是春風。漢朝時饒威為魯陽太守,其政策之好,如同春風吹向百姓,故得「惠風堂」之名。
- 朋來堂:以歷史名人事蹟起的堂號。宋代饒魯,行為端正謹慎,治學問注重實踐。常有人請他出來做官,但他都不願。眾多學生向他討教,於是建造「朋來堂」。
參考資料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 《百家姓》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饒姓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
- 饒氏文化研究中心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