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良號輕巡洋艦
長良號輕巡洋艦(日語:長良/ながら Nagara ?),是舊日本帝國海軍長良級輕巡洋艦1號艦。[1]該艦得名於日本中部地方的長良河。
背景
日本海軍原計劃將長良號和她的姐妹艦們用於驅逐艦隊的旗艦。珍珠港事件發生後,長良號在入侵菲律賓和東印度群島的行動中戰記表現突出。
設計
長良級輕巡洋艦與球磨級輕巡洋艦基本相同。二者船體的設計、動力裝置以及武器裝備的佈局皆相同,主要差別在於艦橋的設計。為了安裝水上飛機機庫和發射平台,長良級的艦橋被拔高。另外,長良級上多一座93式魚雷發射管,其船體也因此被延長。
所有的長良級輕巡洋艦均在服役過程中接受了改裝,改裝方式各不相同。[2]
服役史
1920年9月9日,長良號的龍骨鋪設完畢。1922年4月25日,長良號在佐世保海軍工廠下水完工。1922年4月21日,長良號正式服役。[3]隨後,長良號被分配至旅順鎮守府,並在旅順和青島間的海域進行巡邏。1933年11月至1934年11月,該艦艦長由高木武雄擔任。在日本侵華戰爭不斷擴大的情況下,長良號參加了淞滬會戰,並在戰役結束後於在長江以及中國海岸附近執行巡邏任務。1939年2月,長良號,妙高號及那智號在參加了海南島作戰。1941年1月30日到4月8日,長良號參加了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的行動。1941年6月10日到1941年9月9日,長良號護送運載日軍部隊的船隻在中國南方登陸。
菲律賓及荷屬東印度群島作戰
1941年9月10日,長良號、足柄號、球磨號、名曲號和第5驅逐艦隊被分配至高橋伊望中將的第3艦隊第16巡洋艦隊。[4]1941年11月26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時,長良號為第4急襲艦隊旗艦,停泊於帕勞。[4]
1941年12月11日至12日,長良號在菲律賓呂宋的黎牙實比市為日軍登陸部隊提供掩護。1941年12月24日至30日,她又掩護其他日軍部隊在呂宋東南部的多個要地登錄。[4]
1942年1月,長良號負責護送佐世保第1特別海軍登陸部隊在蘇拉威西島登錄。1942年1月25日,初春號驅逐艦在肯達里和長良號相撞。船體受損的長良號隨後返回達沃接受修理。艦隊旗艦被換為初春號。[4]
1942年2月4日,長良號返回蘇拉威西島,並被重新任命為旗艦,負責在登陸望加錫的作戰中提供掩護。1942年2月6日午夜,美國海軍杜父魚號潛艇發現了進攻艦隊。杜父魚號將長良號誤認為一艘天龍級巡洋艦並向其發射兩枚Mk 14型魚雷,其中一枚魚雷脫靶,另一枚爆炸過早。[4]
1942年2月17日,長良號護送運載着日本陸軍第48師團的船隊,前往峇里島和爪哇登陸。在此次作戰中,皇家海軍瀆職者號潛艇發現長良號並向其發射6枚魚雷,全部沒有命中。[4]
1942年3月10日,第3艦隊被第2南遣艦隊取代。長良號依然隸屬於第16巡洋艦隊,該艦隊另兩艘成員為鬼怒號和名取號。[5][4]
1942年3月29日,長良號參加了聖誕島戰役。[6]在此次作戰中,美國海軍海浪號潛艇向長良號發射三枚魚雷,全部沒有命中。[4]
1942年,長良號啟航前往日本。1942年4月12日只24日,長良號進入舞鶴海軍工廠的干船塢。[4]
中途島戰役
長良號在中途島戰役中伴隨四艘日本航空母艦行動。1942年6月4日,鸚鵡螺號潛艇試圖以魚雷攻擊霧島號,長良號試圖發動反擊,不過失敗。在赤城號中彈起火後,南雲中將先後將旗艦設為野分號和長良號。[4]
1942年6月13日,長良號安全返回日本。船上所載的500名傷員,於當月15日被移動至冰川丸號醫療船。[7]
所羅門群島海戰
1942年7月14日,長良號所在的第10戰隊被分配至第3艦隊.第3艦隊於1942年8月16日啟程前往加羅林群島特魯克島。[4]
1942年8月25日,長良號參加東所羅門海戰,不過她沒有在戰鬥中受損,並在1942年9月5日抵達特魯克。長良號在9月份多次從特魯克島前往所羅門群島。1942年10月25日到26日,長良號參加聖克魯斯群島戰役並無傷返回特魯克。[4]
1942年11月9日,在一次為瓜島輸送14500名士兵,重武器和補給的增援行動中,長良號被派去給比睿號和霧島號打掩護。在他們登陸之前,戰列艦對亨德森機場進行了炮擊。這次任務最終演變成了1942年11月13日的第一次瓜達爾卡納爾海戰。夕立號和曉號驅逐艦在戰鬥中沉沒,比睿號戰列艦,天津風號,村雨號,雷號驅逐艦受損。美國海軍三藩市號重巡洋艦發射的一枚130毫米炮彈擊中長良號並導致6名船員陣亡,船身輕微受損。長良號隨後護送比睿和霧島號向西撤退,不過比睿號隨後被來自企業號,亨德森機場以及埃斯皮里圖桑托島的美軍飛機擊沉。[4]
隨後,三川軍一中將搭成鳥海號重巡洋艦,在衣笠號重巡洋艦,五十鈴號輕巡洋艦,荒潮號驅逐艦,朝潮號驅逐艦的伴隨下,前往瓜島。他打算利用他的巡洋艦炮擊亨德森機場並實施原始計劃。摩耶號,鈴谷號重巡洋艦,天龍號輕巡洋艦,風雲號,捲雲號,夕雲號,滿潮號驅逐艦隨行。霧島號戰列艦、愛宕號、高雄號重巡洋艦、長良號輕巡洋艦和其他六艘驅逐艦則組成一支掩護艦隊。[4]
1942年11月15日,第二次瓜島海戰爆發。長良號以及其他驅逐艦向美軍發射了93式魚雷,並施以炮火攻擊。在整個戰鬥中,日方共向美國海軍南達科他號戰列艦發射超過30枚魚雷,沒有一發命中。美軍有兩艘驅逐艦(普雷斯頓號和沃爾克號)在戰鬥中被擊沉,日方損失霧島號戰列艦和凌波號驅逐艦。長良號沒有在戰鬥中受損,並在1942年11月18日返回特魯克。[4]
1942年11月20日,長良號成為第4戰隊旗艦。新建成的阿賀野號輕巡洋艦成為第10戰隊旗艦。第4戰隊下轄3個驅逐艦隊共9艘驅逐艦。(第2驅逐艦隊3艘,第9驅逐艦隊2艘,第27驅逐艦隊4艘)
長良號於1942年年末返回舞鶴接受改裝,改裝後,其5號140毫米炮被移除。在塞班島附近進行炮擊訓練時,長良號上發生了一起爆炸事故,上層建築輕微受損。1943年1月25日,長良號返回特魯克。
2月初,長良號參加了日軍撤離瓜島的行動(ケ號作戦),累計運載士兵11700人。
南太平洋的行動
1943年7月,長良號參加了對隼鷹號航空母艦的護航,後者正運載飛機前往新幾內亞的卡維恩。長良號在一個早晨觸雷。水雷導致長良號船尾底部輕微受損,但長良號依然可以航行。[4]
1943年7月20日,第4戰隊被解散,長良號取代神通號輕巡洋艦成為第2艦隊第2戰隊的旗艦。8月20日,新服役的能代號取代長良號成為第2戰隊旗艦。長良號被重新分配到第8艦隊,艦隊指揮官為海軍中將鮫島具重男爵。長良號亦返回舞鶴接受改裝,改裝中,長良號被安裝了一座21式對空搜索雷達和四座雙聯裝九六式25毫米高射機炮。
1943年11月1日,長良號代替鹿島號訓練巡洋艦成為第4艦隊旗艦。1943年11月14日,長良號將受損的阿賀野號拖回特魯克,後者先前遭到美國海軍滑冰號潛艇襲擊。[4]
1943年11月22日,長良號從特魯克出發,前去迎戰入侵塔拉瓦的美軍。1943年11月26日,她抵達瓜加林環礁。她遭到了從美國海軍企業號航空母艦和埃塞克斯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TBF復仇者式轟炸機和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的攻擊並受損。1944年1月,她因受損足夠嚴重獲准返回日本。
1944年1月26日起,長良號再次在舞鶴海軍工廠接受改裝。7號140mm艦炮被一座127毫米炮取代。船首和船尾原有的雙聯裝魚雷發射管被船尾的兩座四聯裝魚雷發射管取代。飛機彈射器則被兩座三聯裝96式25毫米高射機炮取代。改裝後,長良號共有22管25毫米高射機炮(2x3、6x2、4x1)。船尾安裝了深水炸彈投放軌道,船首安裝一台93式水下聽音器。[4]
1944年5月15日,長良號取代龍田號輕巡洋艦成為第11戰隊旗艦,該戰隊直屬於聯合艦隊。她一直在日本附近和新建驅逐艦一同訓練。當年6月和7月,她先後前往小笠原群島和沖繩縣,以執行護航任務。1944年7月2日,長良號上又增加了10座單聯裝96式25毫米高射機炮和一座22式對海搜索雷達。[4]
1944年8月7日,長良號在從鹿兒島開往佐世保的途中,被美國海軍石首魚號潛艇發現。石首魚號開到距離長良號1300碼的地方,並發射船尾全部4枚魚雷。其中一枚擊中長良號右弦後部。長良號最終沉沒於天草群島附近。具體坐標為32°09′N 129°53′E / 32.150°N 129.883°E。[3]船上348人(包括艦長)隨艦沉沒,235人獲救。1944年10月10日,長良號被除籍。
註釋
- ^ Jentsura, Hansgeorg (1976).
- ^ Still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Light Cruisers 1941-45 , pages 20-27;
- ^ 3.0 3.1 Nishida, Hiroshi (2002).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Bob Hackett & Sander Kingsepp (1997–2009).
- ^ L, Klemen.
- ^ L, Klemen (1999–2000).
- ^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Cundall, Peter (1998–2011).
參考資料
- D'Albas, Andrieu. Death of a Navy: Japanese Naval Action in World War II. Devin-Adair Pub. 1965. ISBN 0-8159-5302-X.
- Dull, Paul S. A Battle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941-1945.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8. ISBN 0-87021-097-1.
- Howarth, Stephen. The Fighting Ships of the Rising Sun: The drama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95-1945. Atheneum. 1983. ISBN 0-689-11402-8.
- Jentsura, Hansgeorg. Warship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69-1945.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6. ISBN 0-87021-893-X.
- Lacroix, Eric; Linton Wells. Japanese Cruisers of the Pacific War.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0-87021-311-3.
- Roscoe, Theodore. United States Submarine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49. ISBN 0-87021-731-3.
- Stille, Mark. Imperial Japanese Navy Light Cruisers 1941-45. Osprey. 2012. ISBN 1-84908-562-5.
- Whitley, M.J. Cruisers of World War Two: 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1-55750-141-6.
外部連結
- L, Klemen. Forgotten Campaign: The Dutch East Indies Campaign 1941-1942. 1999–2000 [2016-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6).
- Nishida, Nishida. Nagara class light cruisers. Imperial Japanese Navy. 2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4).
- Parshall, Jon. Imperial Japanese Navy Page (Combinedfleet.com). [2006-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7). tabular record: CombinedFleet.com: Nagara histo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