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那爛陀寺

座標25°08′12″N 85°26′38″E / 25.13667°N 85.44389°E / 25.13667; 85.4438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那爛陀寺
नालंदा
Nālaṃdā
那爛陀寺遺址
類型學習地點
位置 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專區英語Patna division那蘭達縣英語Nalanda district西拉奧鄉英語Silao, Nalanda巴達加歐英語Baragaon, Nalanda
座標25°08′12″N 85°26′38″E / 25.13667°N 85.44389°E / 25.13667; 85.44389
面積12 ha(30 acre)
長度800英尺(240米)
寬度1,600英尺(490米)
建成時間公元5世紀
廢棄時間公元13世紀
官方名稱比哈爾邦那爛陀的那爛陀寺考古遺址(那爛陀大學)
位置 印度
標準文化:(iv)(vi)
參考編碼1502
登錄年份2016年(第40屆會議
面積23公頃(57英畝)
那爛陀寺在印度的位置
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在印度的位置

那爛陀寺梵語नालंदाविहार羅馬化:Nālaṃdā vihāraNālandā vihāra),又譯那羅寺那蘭陀寺阿蘭陀寺,意譯為施無厭寺[1]。那爛陀,古印度地名,近古摩揭陀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邦中部都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此地原建有佛教寺院名那爛陀寺,為古代印度東部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那爛陀寺規模宏大,曾有多達九百萬卷的藏書,歷代學者輩出,最盛時有上萬僧人學者聚集於此,[2]遺址於2016年列入世界遺產。[3]

歷史

古代那爛陀是一個聚落,近於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為釋迦牟尼佛弟子舍利弗的出生地、佛教最早傳佈的地區之一。

法顯在印度遊學時那爛陀仍是聚落,有舍利弗舍利塔而無寺院[4]。傳說此地原是庵摩羅園,後來五百商人捐錢買下獻,佛在此說法三個月。[5]後來摩揭陀國王鑠迦羅阿逸多(Śakrāditya,帝日王),為王舍城北之比丘曷羅社槃社(梵 Rāja-vajśa)在此興建佛寺,子佛陀鞠多英語Budhagupta王在寺南擴建,此後呾他揭多鞠多王在東面建寺,幼日王在東北建寺,金剛王在此西建寺,其後中印度王在此北建寺。帝日王建寺中供佛像。經過歷代君王的營建,那爛陀寺宏偉壯觀。[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外,梵語「那爛陀」三字意謂「施無厭」或「無厭施」。[5]

根據多方的考察,玄奘所說「佛涅槃後未久」即建此寺是不正確的。由後期笈多王朝的幻日王所創建則比較可信。在所見的資料中,住持那爛陀寺的名德,是由德慧或護法開始,護法約為西元五三〇至五六一年間的人,後期笈多王朝則為西元五三五至七三〇年間。那爛陀寺似乎先是唯識學派盛行的學府,後來即成為密教大乘的學府。[7]

記載

玄奘大唐西域記》、義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對那爛陀寺都作過說明,而義凈對當時那爛陀寺的佈局、建築樣式,寺院制度和寺僧生活習慣,敘述尤其詳細準確。玄奘在此從戒賢法師學習多年,聽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顯揚聖教論》、《對法》、《因明》、《聲明》、《集量論》等經書,兼學婆羅門學[8]義凈在此從寶師子學習十年,翻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三卷,《一百五十贊佛頌》一卷;此外來此學佛的唐僧還有慧業、靈運、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燈、道琳、智弘、無行等法師[9]

根據義凈在七世紀末的記述,那爛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圍有長廊。寺高三層,高三到四丈,用建造,每層高一多。橫樑用木板搭造,用磚平鋪為房頂。每一寺的四邊各有9間僧房,房呈四方形,寬約一丈多。僧房前方安有高門,開有窗洞,但不得安簾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私隱。僧房後壁乃是寺的外圍牆,有窗通外。圍牆高三四丈,上面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雕刻精細,美輪美奐。

寺的屋頂、房檐、和院落地面,都用特製的材料覆蓋,這種覆蓋料是用核桃大小的碎磚和以黏土製成,覆蓋輾平後,再用浸泡多日的石灰雜以麻筋麻滓爛皮塗上,蓋上青草三五天,在完全乾透之前,用滑石磨光,然後先塗上一道赤土汁,最後再塗上油漆,光亮猶如明鏡一般。經過如此處理的寺院地面,堅實耐用,經人踐踏二三十年而堅固如初。[10]

那爛陀寺每天都有一百多個講壇,學習課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學、數學、醫藥等。而從玄奘義淨的學歷記載和一些譯籍來看,當時那爛陀寺等處的佛學,已顯然分為「因明、對法、戒律、中觀和瑜伽」等五科[11][12]

八世紀時那爛陀寺成為金剛乘的學術中心,也是重要道場

破敗與遺跡

第3座佛塔

1193年突厥巴赫蒂亞爾·卡爾吉英語Muhammad Bakhtiyar Khalji帶兵侵佔那爛陀寺,寺院和圖書館遭受嚴重破壞,大批那爛陀僧侶逃往西藏避難,從此那爛陀寺失去昔日的光輝,並漸漸被人遺忘,變成廢墟。

從1861年開始,那爛陀寺院遺蹟被陸續挖掘,已發掘出8座大型寺院,4座中型寺院和一小型寺院。8大寺按南北方向一字排列,大門朝西。大寺每邊9間僧室,恰如義淨所述,中寺每邊7間僧室,小寺院每邊5間僧室[13]

復興計劃

那爛陀寺遺址旁的玄奘紀念堂,2007年落成

2006年12月9日,《紐約時報》一篇投搞提及一個由新加坡帶領,包括印度日本和其他國家的國際財團將集資5億美元於那爛陀寺古跡遺址興建新的那爛陀大學英語Nalanda University,並另用5億美元修建必要的基礎設施。[14]中國政府也在2010年12月16日和2011年11月15日分別向那爛陀大學捐贈了100萬美元,以支持中印文化交流。[15][16]

2009年10月25日,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10國與中國大陸、印度、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在泰國華欣(Hua Hin)舉行的第4屆東亞峰會(East Asia Summit)聯合聲明,支持將復興的那爛陀大學建立成非國有、非營利、世俗且獨立經營的國際機構。

由於印度總統穆克吉(Pranab Mukherjee)遲未批准第2任期提名案,首任校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2月時表示,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不要他續任,因此自行退出角逐。阿馬蒂亞·森在莫迪還是省長時,就經常對他公開批評。

籌備多時的那爛陀大學於2014年9月1日正式開學,第一期只招收15名學員。那爛陀大學只招收研究生與博士生。[17]

那爛陀大學前任名譽校長是前新加坡外交部長楊榮文,現任名譽校長是Vijay P. Bhatkar

參考文獻

  1. ^ 蔡纓勳. 那爛陀寺 -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00年12月 [2021-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8). 
  2. ^ History and Revival of Nalanda University. www.nalandauniv.edu.in. [2016-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9). 
  3. ^ Archaeological Site of Nalanda Mahavihara (Nalanda University) at Nalanda, Bihar. UWESCO World's Heritage List. 2016 [2016-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7). 
  4. ^ 法顯高僧法顯傳》:「那羅聚落,是舍利弗本生村。舍利弗還於此中般泥洹,即此處起塔,今現在。」
  5. ^ 5.0 5.1 唐, 玄奘. 卷第九. 大唐西域記.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51冊. No. 2087 (東京: 大藏出版株式會社). 1988 [2016-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9). 城南門外,道左有窣堵波,如來於此說法及度羅怙羅。從此北行三十餘里,至那爛陀(唐言施無厭)僧伽藍。聞之耆舊曰:此伽藍南菴沒羅林中有池,其龍名那爛陀,傍建伽藍,因取為稱。從其實議,是如來在昔修菩薩行,為大國王,建都此地,悲愍眾生,好樂周給,時美其德,號施無厭,由是伽藍因以為稱。其地本菴沒羅園,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買以施佛,佛於此處三月說法,諸商人等亦證聖果。 
  6. ^ 唐, 玄奘. 卷第九. 大唐西域記.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51冊. No. 2087 (東京: 大藏出版株式會社). 1988 [2016-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9). 佛涅槃後未久,此國先王鑠迦羅阿疊多(唐言帝日。)敬重一乘,遵崇三寶,式占福地,建此伽藍。初興功也,穿傷龍身,時有善占尼乾外道,見而記曰:「斯勝地也,建立伽藍,當必昌盛,為五印度之軌則,逾千載而彌隆。後進學人易以成業,然多歐血,傷龍故也。」其子佛陀毱多王(唐言覺護。)繼體承統,聿遵勝業,次此之南又建伽藍。呾他揭多毱多王(唐言如來。)篤修前緒,次此之東又建伽藍。婆羅阿疊多(唐言幼日。)王之嗣位也,次此東北又建伽藍。功成事畢,福會稱慶,輸誠幽顯,延請凡聖。其會也,五印度僧萬里雲集,眾坐已定,二僧後至,引上第三重閣。或有問曰:「王將設會,先請凡聖,大德何方,最後而至?」曰:「我至那國也,和上嬰疹,飯已方行,受王遠請,故來赴會。」聞者驚駭,遽以白王。王心知聖也,躬往問焉。遲上重閣,莫知所去。王更深信,舍國出家。出家既已,位居僧末,心常怏怏,懷不自安:「我昔為王,尊居最上;今者出家,卑在眾末。」尋往白僧,自述情事。於是眾僧和合,令未受戒者以年齒為次,故此伽藍獨有斯制。其王之子伐闍羅(唐言金剛。)嗣位之後,信心貞固,復於此西建立伽藍。其後中印度王於此北復建大伽藍。於是周垣峻峙,同為一門。既歷代君王繼世興建,窮諸剞劂,誠壯觀也。帝日王大伽藍者,今置佛像,眾中日差四十僧就此而食,以報施主之恩。 
  7. ^ 聖嚴. 印度佛教史. [2017-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8. ^ (唐)慧立.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 : 74頁. ISBN 7-101-02027-5. 
  9. ^ (唐)義凈.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10. ^ (唐)義凈.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慧轮传》. 
  11. ^ 印順. 教制教典與教學-十一、論佛學的修學. [2019-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我們時常憧憬印度那爛陀寺的佛學,那寺成為印度佛教中心的時代,佛學的修學次第與類別,在唐義淨三藏的著作中,有着明白的敘述。如《南海寄歸傳》說:「學法次第先事聲明。……必先通文字,而後方能了義」。然後,「致想因明,虔誠俱舍。然後函丈傳經(指大乘法),多在那寺,或伐臘毘」。義淨在《求法高僧傳》中,說到玄照的修學次第,是:「沈情俱舍,清想律儀。後之那寺,就勝光學中百,寶師子受瑜伽」。智弘的修學次第是:「既解俱舍,後善因明。至於那寺,則披覽大乘」。法朗的修學次第是:「習因明之秘冊,聆俱舍之幽宗。既而虔誠五篇(律)」。這可見,當時的修學佛法,首先是通文字。其次是佛教的論理學──因明,代表三藏──法毘奈耶的俱舍與律儀。然後修學大乘,即是中觀與瑜伽(唯識)。大乘佛教時代,不重經而重論,因為契經都是適應一類眾生,闡明某部分的法義,而論才是究盡性相的實義。這種重論的學風,到超岩寺為印度佛教中心的時代,也還是如此。如傳入西藏的佛學,主要的稱五大部,就是《因明》,《戒律》,《俱舍》,《中觀》,《現觀莊嚴論》。這與義淨時代傳學的佛學,可說大體一致。只是以傳說為彌勒所造的《現觀莊嚴論》,代替傳說為彌勒所造的《瑜伽論》而已! 
  12. ^ 呂澂. 玄奘、義淨大師所傳的五科佛學. [2019-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13. ^ 那烂陀寺遗迹. [2006-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24). 
  14. ^ Jeffrey E. Garten. Really Old School. 紐約時報. 2006年12月9日 [2011年11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7月19日). 
  15. ^ 新華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联合公报》全文. 中央政府入門網站. 2010年12月16日 [2011年11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27日). 
  16. ^ 胡唯敏. 中国政府向印度那烂陀大学捐款100万美元. 國際在線. 2011-11-16 [2011-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4). 
  17. ^ 唐僧印度母校时隔800年复课 中国捐资百万. [2014-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5).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