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調
流行區域 | 河南大部、山東、陝西南部 安徽西部以及湖北北部 |
「越調」,流行於河南大部、山東、陝西南部、安徽西部以及湖北北部等地區,歷史悠久,為河南三大劇種之一。因其伴奏樂器以四胡為主,故又被稱作「四股弦」。2007年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
越調歷史悠久,在清代乾隆年間,已經在河南南陽等地區廣為流傳。隨後漸出現了越調劇社,並在清末形成了獨特的劇種並逐漸走向興盛。在劇種成後逐漸了三種獨特的演出形式,分別是皮影越調戲、木偶越調戲以及越調大班戲。這三種演出形式,至今仍在在河南南陽、湖北北部以及安徽西部等地區的農村流行。 自起創立以來越調形成了超過五百個傳統劇目,而其中尤以擅演「三國」劇目而聞名。
演出特點
越調起源於曲牌體,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加入了板腔體,最終成為一種曲牌體與板腔體合一的獨特劇種。越調曲牌多來自民間音樂和其他戲曲劇種,分弦牌和笛牌兩種共計兩百多個。越調的板式也多種多樣,常見的有慢板、導板、飛板、流水、哭腔、吹腔、銅器調、雜調、贊子、緊打慢唱、雜調等。 越調的唱腔高亢明快、唱中有笑,笑中有唱,以字帶音,以音傳情,既能抒發悲傷、深沉的情感,又能書法壯懷激烈的感情。越調唱腔主要為」越調」並輔以崑腔、唱吹腔、七句半等。 越調具備濃重的鄉土氣息和中原地區民間音樂的特色、越調的唱腔豐富,具有本行當特有的套路和板式。演員演出時以本嗓演唱同時輔以假聲,其中流行唱腔的主因較其他劇種高出5個音節。 伴奏樂器以俗名為「上天梯」的四胡為主,月琴、臥笛為輔,隨着其發展逐漸增加了諸如短杆墜壺、二胡、嗩吶、悶子、三弦以及琵琶等。文場與武場的伴奏有所不同,文場樂器以墜壺、二胡、嗩吶、笛子、琵琶、三弦為主;武場演出樂器則主要為板鼓、堂鼓、大小鼓等。
演出分類
越調的傳統劇目分為兩種,分別為正裝戲和外裝戲,共計四百多個。
- 正裝戲為越調的傳統劇目,以生、淨為主角,構思嚴整,主要演歷史歷史袍帶戲。正裝戲唱詞深奧,每段唱詞都是固定的,並要依據對頂的曲牌和調門演唱。在道白時正裝戲的伴奏為臥笛。代表劇目有《十五宮》、《報火斗》、《烏江岸》、《文王吃子》等。
- 外裝戲則多為民間生活戲以及公案戲,詞句通俗,多唱少白,生活氣息較為濃重濃重,並多以小生、丑角為主角。代表劇目有《李雙喜借糧》、《哭殿》、《火焚繡樓》等。
行當與角色
越調行當角色齊全,包括文生、武生、正旦、花旦、閨門旦、浪旦、武旦、老旦、大淨、二毛、大紅臉、二紅臉、三花臉、等十幾種。 河南越調則尤以女演員扮鬚生而聞名,然而在越調的發展歷史中,直到三十年代才有女演員登台演出。著名的鬚生女演員有張秀卿、楊桂芝、申鳳梅、申秀梅等,
著名演員
藝名分別為大寶貝、小寶貝的張秀卿和楊桂芝是越調當中女扮鬚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抱琵琶》、《收姜維》等。 越調女扮鬚生一直是人才不斷,繼大小寶貝後崛起的就是被稱作「大梅」「小梅」的申鳳梅和申秀梅女士。「大梅」申鳳梅的代表作品為被人稱作「兩吊一收」的《諸葛亮弔孝》、《李天保弔孝》、《收姜維》。其中申鳳梅被稱為「活諸葛」。 毛愛蓮被稱為「越調皇后」,她工於旦角,她塑造的性格各異的旦角,從閨門旦,到花旦,到正旦,都別具風格,毛尤以其特殊的甜美的發音為觀眾喜愛。 其他著名藝術家有:何全志、孫太安、李金枝、牛德山(藝名牛和尚)、李明玉、史道玉、張秀卿、張秀蘭、李大勛、申鳳梅、金鳳樓、楊桂芝、邱秀玲、張琴、張桂蘭、何金堂、何全金、田發根、李玉華、陳靜、李金英、袁秀蓮、劉琳
著名唱段
- 息干戈樂一統謳歌昇平(《無佞府》趙光義唱)
- 夾棍夾榔頭打閻王要命(《張權哭監》張權唱)
- 河北找兄記得牢(《古城會》關羽唱)
- 楊家忠心保大宋(《無佞府》楊景唱)
- 包大人他逼我把實話講(《三勘蝴蝶夢》王孟氏唱)
- 御街落下一隻鳳 (《打鑾駕》包拯唱)
- 徐延昭住班房揚袍舞袖(《大保國》徐延昭唱)
- 西華陳州遭年成(《跪嫂》包拯唱)
- 當朝要把玉石分(《明鏡記》魏徵唱)
- 跪靈堂哭了聲都督英賢(《諸葛亮弔孝》諸葛亮唱)
- 穿街過巷往前走(《火焚繡樓》洪美榮唱)
- 百花開爭芳艷天睛氣暖(《無佞府》佘太君唱)
- 三支將令往下傳(《收姜維》諸葛亮唱)
- 老將軍你不要羞愧難當(《收姜維》諸葛亮唱)
- 歷艱辛保皇叔同把業創(《諸葛亮弔孝》諸葛亮唱)
- 手拉着兒和女如痴如寢(《劉全進瓜》劉全唱)
- 嚴霜單把獨根打(《淚灑相思地》父、女對唱)
- 哭靈牌三叩首悲聲大放(《奴禍》高珍唱)
- 見姑娘尋短見(《血濺烏紗》李天民唱)
- 我一見眾兒媳跪埃塵(《楊門女將》佘太君唱)
- 一陣狂風天色變(《楊門女將》穆桂英唱)
-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赤衛隊》韓英唱)
- 面對着公字閘(《龍江頌》江水英唱)
主要劇團
現在住要演出越調的專業劇團為河南省越調劇團。河南省越調劇團現駐於河南省周口市。前身是成立於1949年6月的隸屬於河南省淮陽專屬三分團的民友越調劇團。
榮譽與獎項
在已故越調表演藝術家申鳳梅的帶領下,越調得以發揚廣大,並在20世紀六十年代三次進京演出,先後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人的接見。 在1963年的4月2日、9日、5月15日,越調前後三次進入中南海演出。周恩來在看過越調《收姜維》後上台與申鳳梅握手,並對她說「你把諸葛亮演活了,河南的諸葛亮很會做思想工作!」 越調在文藝界也引起關注,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破格把地方戲演員收為徒弟。作家老舍對此題詞「東風駘蕩百花開,越調重興多俊才,香滿春城梅不傲,更隨桃李拜師來。」 老舍、曹禺、杜近芳、袁世海、趙丹等都對越調做出讚揚。
影視作品
珠江電影製片廠與北京電影製片廠在1965年至1981年間拍攝了《諸葛亮弔孝》、《智收姜維》、《扒瓜園》、《李天保娶親》等四部電影藝術片。
學術著作
越調戲曲理論研究的著名專家有趙抱衡、魏天葆等。魏天葆著有《河南越調音樂概論》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