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諾貝爾獎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諾貝爾獎
授予對象根據諾貝爾遺囑,諾貝爾獎授予在以下5大領域的傑出貢獻者
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
以及不在諾貝爾遺囑所定下的但規格及原則與5大諾貝爾獎相同的
諾貝爾經濟學奬,授予經濟學領域的傑出貢獻者。
國家/地區 瑞典 挪威
主辦單位諾貝爾基金會、瑞典皇家科學院
首次頒發1901年
官方網站nobelprize.org

諾貝爾獎瑞典語Nobelpriset挪威語Nobelprisen,英語:Nobel Prize),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佛烈·諾貝爾遺囑於1901年開始每年頒發的獎項,最初包括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五個獎項,1968年增設經濟學獎[1][2]。諾貝爾獎普遍被認為是其頒獎的六大領域內最有聲望的獎項[3][4][5]

由來

阿佛烈·諾貝爾(瑞典語:Alfred Nobel,1833年10月22日-1896年12月10日)是一位瑞典化學家、發明家。19世紀末期,歐洲大陸每天有三宗爆炸案,但諾貝爾持續改進炸藥使得炸彈更有破壞力,吸引軍火商的青睞,他的改良矽藻土炸藥取得了眾多的科研成果,也成功設立許多工廠生產,大量的軍火被運送到戰場上,靠軍工製造累積了巨大財富。

諾貝爾終生未婚,亦無子嗣。在其逝世前,親兄弟也早一步去世。由於諾貝爾終生主張和平主義,也因此他對於自己改良的炸藥作為破壞及戰爭的用途始終感到痛心。在即將辭世之際,諾貝爾立下了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這個遺囑,從1901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創立了,分別獎勵5個領域: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6]文學和平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諾貝爾基金會增設了「瑞典中央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2],通稱「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諾貝爾獎序列中的新成員,於次年(1969)首次頒發。儘管可以與前述5種獎項合稱「諾貝爾獎」,且在規格和評選上保持一致,但實際上不屬於諾貝爾遺囑中確立的獎項之一[7][8]

提名與評選過程

  • 9月:寄出邀請函。諾貝爾委員會向夠資格提名的人發出邀請提名的信件。
  • 2月(次年):提名截止。
  • 2月至3月:產生小名單。
  • 3月至8月:顧問審查小名單。
  • 10月:產生諾貝爾獎得主。
  • 12月:諾貝爾獎得主得到獎金,並且頒獎儀式在斯德哥爾摩舉行。(2020年和2021年因為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沒有舉辦宴會,這兩年獲獎者也沒有前往斯德哥爾摩出席頒獎儀式)[9]

諾貝爾基金會明文規定,不論是公共場合還是私人場合,提名過程和人選都要嚴格保密50年,包括提名者人選和被提名者人選。很多人在各種場合聲稱自己曾因某成果而獲得諾貝爾獎的提名但未獲獎,應屬謠言[10]

獎項

分類 特點 得主列表
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始於1901年,每年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
表彰「在物理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11]」。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列表
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始於1901年,每年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
表彰「在化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12]」。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列表
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負責頒發,始於1901年,每年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
表彰「在生理學醫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13]」。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列表
文學獎
瑞典學院負責頒發,始於1901年,每年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
表彰「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14]」。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列表
和平獎
挪威議會諾貝爾委員會負責頒發,始於1901年,每年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
表彰「為促進民族國家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軍備以及為和平會議英語Peace conference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15]」。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
經濟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始於1968年,由瑞典中央銀行出資增設,每年12月10日與其他獎項一同舉行頒獎典禮。原稱「瑞典中央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通稱「諾貝爾經濟學獎」。表彰「在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列表

統計數據

截至2016年,共有911個人或者組織(836男、49女及26個組織)獲得了579個諾貝爾獎(含經濟學獎)[16]。截至2012年,得主平均年齡59歲。多次獲獎者共4人,多次獲獎的組織共2名,合計共6位多次獲獎的組織與學者[17]

性別比例部分,自1901年至2020年,諾貝爾所有獎項累計獲獎女性僅58人,在不含機構的所有934名得獎者當中只佔6.2%;女性得獎者比例呈現穩定上升,由2000至2009年的9.2%增至2010至2019年的11.1%[18]

根據官方數據,2015年獲和平獎的突尼斯全國對話四方集團被計算為「4個」組織。

表列「比例」僅取至小數點後2位,並採無條件捨去法紀錄之。

獎項 總計 (截至2016年)
總得主數 女性得主數 (比例) 華人得主數 (比例)
物理學 204 2 (0.98%) 6 (2.94%)
化學 175 4 (2.28%) 2 (1.14%)
生理學或醫學 211 12 (5.68%) 1 (0.47%)
文學 113 14 (12.38%) 2 (1.76%)
和平 104+26 16 (12.30%) 1 (0.76%)
經濟學 78 1 (1.28%) 0 (0%)
首五種獎項總計 833 48 (5.76%) 12 (1.44%)
全部六種獎項總計 911 49 (5.37%) 12 (1.31%)

世界各國諾貝爾獎人數

根據獲獎時國籍與出生地,截至2016年10月14日,各國各獎項得主人數的世界前5強:

  1.  美國 93
  2.  英國 26
  3.  德國 23
  4.  法國 13 ; 俄羅斯 13
  5.  日本 11


  1.  美國 69
  2.  德國 27
  3.  英國 26
  4.  法國 8
  5.  日本 7 ; 以色列 7
  1.  美國 93
  2.  英國 29
  3.  德國 20
  4.  法國 13
  5.  瑞典 7
  1.  法國 15
  2.  美國 12
  3.  英國 10
  4.  德國 8 ; 瑞典 8
  5.  西班牙 6 ; 意大利 6
  1.  美國 23
  2.  英國 13
  3.  法國 11
  4.  瑞士 8 ; 聯合國 8
  5.  瑞典 5
  1.  美國 45
  2.  英國 7
  3.  俄羅斯 4
  4.  加拿大 3 ; 挪威 3; 法國 3
  5.  以色列 2 ; 荷蘭 2 ; 瑞典 2

世界各大學諾貝爾獎人數

下表展示1901年至2020年世界各高校諾貝爾獎人數分佈(只展示前30名)。自1901年起至2020年,諾貝爾獎(包括經濟學獎)共頒給過930名個人和25個機構。[21]

排名 大學 諾貝爾獎總人數 自然科學獎總人數* 物理 化學 生理學或醫學 經濟學 文學 和平
1 哈佛大學  美國 161 113 32 38 43 33 7 8
2 劍橋大學  英國 121 98 37 30 31 15 5 3
3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美國 110 82 34 31 17 25 3 1**
4 芝加哥大學  美國 100 62 32 19 11 33 3 2
5 哥倫比亞大學  美國 97 70 33 15 22 15 6 6
麻省理工學院  美國 97 62 34 16 12 34 0 1
7 史丹福大學  美國 86 55 26 13 16 28 3 1**
8 加州理工學院  美國 76 70 31 17 22 6 0 1**
9 牛津大學  英國 72 53 15 19 19 9 5 6**
10 普林斯頓大學  美國 69 42 29 9 4 21 5 1
11 耶魯大學  美國 65 34 8 12 14 23 5 3
12 康奈爾大學  美國 61 50 23 12 15 5 4 2
13 柏林洪堡大學  德國 57 49 14 23 12 1 4 3
14 巴黎大學  法國 51 35 15 10*** 10 4 6 7
15 哥廷根大學  德國 45 43 19 16 8 0 1 1
16 慕尼黑大學  德國 43 42 14 19 9 0 1 1**
17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美國 39 30 4 8 18 5 1 3
哥本哈根大學  丹麥 39 34 19 7 8 3 2 1**
19 紐約大學  美國 38 20 3 5 12 14 2 2
洛克菲勒大學  美國 38 38 1 11 26 0 0 0
21 賓夕凡尼亞大學  美國 36 25 4 10 11 11 0 0
22 倫敦大學學院  英國 34 31 5 7 19 2 1 0
23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瑞士 32 32 11 17 4 0 0 0
24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  美國 30 27 11 5 11 3 0 0
明尼蘇達大學  美國 30 15 7 4 4 12 2 1
26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美國 27 24 5 9 10 3 0 1**
海德堡大學  德國 27 24 11 8 5 0 1 2
28 密歇根大學  美國 26 18 9 3 6 6 2 0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美國 26 22 6 7 10 2 1 0
30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美國 25 13 2 8 3 9 1 2
曼徹斯特大學  英國 25 22 11 9 2 3 0 0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美國 25 24 1 5 18 1 0 0

*:自然科學獎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及醫學獎。

**萊納斯·鮑林獲得過一次諾貝爾化學獎、一次諾貝爾和平獎。

***瑪麗·居禮獲得過一次諾貝爾物理學獎、一次諾貝爾化學獎。


記錄

瑪麗·居禮是第一位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得主

次數

學者:

組織:

家族

居里一家
瑪麗·居禮,1903年物理學獎、1911年化學獎。
丈夫皮耶·居禮,1903年物理學獎。
大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禮,1935年化學獎。
丈夫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禮,1935年化學獎。
小女兒艾芙·居禮著有《居禮夫人傳》,她本人不是科學家也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她的丈夫亨利·拉波易斯英語Henry Richardson Labouisse, Jr.作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領取了1965年和平獎。
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兄弟是荷蘭簡·丁伯根(經濟計量學模式之父,於1969年獲得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和他的弟弟尼可拉斯·丁伯根(發現動物個體及群體的行為模式,於1973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約瑟夫·湯姆孫(左)與喬治·湯姆孫分別於1906年和1937年得獎。
父母/子女都獲獎
居禮母女:1903年物理學獎與1911年化學獎是瑪麗·居禮,1935年化學獎為大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禮
湯姆森父子:1906年物理學獎和1937年物理學獎分別是約瑟夫·湯姆森與英國物理學家、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喬治·湯姆森
布拉格父子:1915年物理學獎是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勞倫斯·布拉格
波爾父子:1922年物理學獎和1975年物理學獎分別是尼爾斯·玻爾奧格·玻爾
西格巴恩父子:1924年物理學獎和1981年物理學獎分別是曼內·西格巴恩凱·西格巴恩
馮·奧伊勒父子:1929年化學獎和1970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分別是漢斯·馮·奧伊勒-切爾平烏爾夫·馮·奧伊勒
科恩伯格父子:1959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和2006年化學獎分別是阿瑟·科恩伯格羅傑·科恩伯格
伯格斯特龍和佩博父子:1982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和2022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分別是蘇恩·伯格斯特龍斯萬特·佩博
夫妻都獲獎
瑪麗·居禮皮耶·居禮,1903年物理學獎。
伊倫·約里奧-居禮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禮,1935年化學獎。
格蒂·特蕾莎·科里卡爾·斐迪南·科里,1947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貢納爾·默達爾,1974年經濟學獎,與阿爾瓦·默達爾,1982年和平獎。
邁-布里特·莫澤愛德華·莫澤,2014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阿巴希·巴納吉艾絲特·杜芙若,2019年經濟學獎。

年齡、群體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年僅17歲。
最年輕、最年長的得主[22]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為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2014年(與凱拉西·薩塔亞提一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年僅17歲。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為諾貝爾獎三項科學獎項中最年輕的得主。1915年(與其父威廉·亨利·布拉格一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僅25歲。
約翰·B·古迪納夫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時已有97歲,為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
參會者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會議
1927年10月召開的第五次索爾維會議。參加會議的29人中有17人獲得或後來獲得諾貝爾獎。
與會者中著名學者有:保羅·埃倫費斯特薛定諤泡利海森堡德拜布里淵康普頓福勒W.L.布拉格愛因斯坦狄拉克M.玻恩尼爾斯·玻爾德布羅意瑪麗·居禮洛倫茲克努森等。

時間

從事績公開到得獎時間間隔最短的記錄
巴拉克·奧巴馬:從2009年1月20日當選美國總統8個月後就以「在促進國際外交和各國人民合作所作出的非凡努力」的理由獲得當年的和平獎。
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卡爾·米勒:三項科學獎項中的最短紀錄。因於1986年發現銅氧化物的高溫超導性質而獲得1987年物理學獎。
從事績公開到得獎時間間隔最長的記錄
裴頓·勞斯:因於1911年發現致癌病毒而獲得1966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恩斯特·魯斯卡:因於1931年發明電子顯微鏡而獲得1986年物理學獎。

獲得諾貝爾獎的奧運會獎牌得主

菲利普·諾埃爾-貝克19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1500米賽跑銀牌得主。獲得1959年和平獎。

獲得諾貝爾獎的搞笑諾貝爾獎獲得者

安德烈·海姆:2000年獲得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2010年獲得物理學獎。

逝世者獲獎

諾貝爾獎原則上僅能授予在世者,但有三次例外。一為193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里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特,二為196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達格·哈馬舍爾德,三為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拉爾夫·斯坦曼

爭議

人們對諾貝爾獎的爭議點,除了在各獎得主必須是三人以下的限制外,還有不頒給已過世的人,另外還有諾貝爾獎不設立重要的數學獎。

19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約翰尼斯·斯塔克曾為自身利益為希特拉效勞,諾貝爾基金會無權使獲獎者改變自己的看法。

諾貝爾獎的規矩:得主必須是三人以下,也產生過爭議,該獎項只是表彰在科學領域中有重大突破的個人和小團隊的。不過也有例外的是諾貝爾獎中的和平獎,分別在1917年,1944年,1963年頒發給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組織,2012年頒發給了歐洲聯盟組織。2013年則頒發給了禁止化學武器組織,2015年又頒發給突尼斯全國對話四方集團

關於諾貝爾基金會不設立數學獎[23],其中有一個流傳較廣的都市傳說是諾貝爾的妻子與一位名叫雷富勒(Mittag-Leffler)的數學家外遇,所以諾貝爾本人遺囑中不設置諾貝爾數學獎。不過這個說法顯然不實,因為諾貝爾根本沒有結婚,較可能的因素為當時代,數學僅為尚未形成一有改變人類生活可能的顯學。[24] 隨着數學及計算機領域的發展,數學界的阿貝爾獎及計算機界的圖靈獎被稱為該領域的「諾貝爾獎」。

在得獎人選方面,在眾多的爭議獎項中,歷年來文學獎與和平獎所招致的爭議最多[25]

預測

1989年開始,湯森路透美國總部每年發佈「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以預測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

參考文獻

  1. ^ 陳至立; 巢峰. 诺贝尔奖. 辞海. 7版网络版.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4-12-23]. 
  2. ^ 2.0 2.1 史曉雷. 诺贝尔奖. 中国大百科全书 3版網絡版. 2024-12-13 [2024-12-23]. 
  3. ^ Top Award, ShanghaiRanking Academic Excellence Survey 2018. Shanghai Ranking. [18 March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9). 
  4. ^ IREG List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Awards (PDF). [2020-06-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3-12). 
  5. ^ Shalev, p. 8
  6.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亞太日報,2013年10月9日
  7. ^ "The Prize in Economics is not a Nobel Prize.". Qualified Nominators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9-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30) (英語). 
  8. ^ 諾貝爾曾侄孫:經濟學獎是大騙局. [2009-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7) (中文). 
  9. ^ 诺贝尔奖今聚瑞典颁发 人权日期待和平奖奥斯陆仪式. [2022-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1). 
  10. ^ Nomination FAQ. [2011-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6). 
  11. ^ Unknown cat_id:. NobelPrize.org. [2018-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2). 
  12. ^ Unknown cat_id:. NobelPrize.org. [2018-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5). 
  13. ^ Unknown cat_id:. NobelPrize.org. [2018-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5). 
  14. ^ Unknown cat_id:. NobelPrize.org. [2018-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5). 
  15. ^ 存档副本. [2013-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1). 
  16. ^ Unknown cat_id:. NobelPrize.org. [2018-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0). 
  17. ^ Unknown cat_id:. NobelPrize.org. [2018-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18. ^ 諾貝爾科學獎女性得獎比例攀升 美國大學拿最多|中央通訊社. [2020-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3). 
  19. ^ Selon la liste des lauréats sur le site des Nobe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 ^ Selon la liste des lauréats sur le site des Nobe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1. ^ All Nobel Prizes. NobelPrize.org. [2020-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5) (美國英語). 
  22. ^ Nobel Laureates by Age. Nobelprize.org. [2014-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9). 
  23. ^ The Nobel Prize Internet Archive. Why is there no Nobel Prize in Mathematics?. [2006-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8-15) (英語). 
  24. ^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The Prize: Controversy and Landmarks. [2006-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2-13) (英語). 
  25. ^ "Nobel Prize – Priz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07),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ccessed 15 January 2009,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The Nobel Prizes for Physics, 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or Medicine have generally been the least controversial, whereas those for Literature and Peace have been, by their very nature, the most exposed to critical differences. The Peace Prize has been the prize most frequently reserved or withheld.

外部連結

頒獎機構
其它

參見

類似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