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西德尼·布倫納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德尼·布倫納諾貝爾獎得主
Sydney Brenner
埃絲特·萊德伯格袞特·史坦特英語Gunther Stent、西德尼·布倫納與祖殊·萊德伯格,1965年
出生(1927-01-13)1927年1月13日[1]
 南非聯邦德蘭士瓦省傑米斯頓
逝世2019年4月5日(2019歲—04—05)(92歲)
 新加坡
國籍 南非
母校
知名於
獎項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生物學
機構
論文The physical chemistry of cell processes: a study of bacteriophage resistance in Escherichia coli, strain B(1954)
博士導師西里爾·欣謝爾伍德[5][6]
博士生
受影響自弗雷德里克·桑格[9]

西德尼·布倫納[註 1]CHFRS(英語:Sydney Brenner,1927年1月13日—2019年4月5日[14]),南非生物學家,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教育和早期生活

布倫納出生在南非小鎮傑米斯頓。他的雙親是猶太移民英語South African Jews。父親1910年從立陶宛來到南非,而母親於1922年從拉脫維亞的首都里加移居南非[15]。他有一個妹妹Phyllis[16][17]

布倫納在傑米斯頓高中[1]金山大學接受教育後,在牛津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職業和研究

1960年代,布倫納在分子生物學領域成就突出。1961年,他與佛朗西斯·克里克通過克里克-布倫納實驗解釋了蛋白質翻譯的三元碼,發現了移碼突變。這個發現提供了遺傳密碼前期解釋。之後他專注於秀麗隱杆線蟲的研究。發現器官發育和細胞程序性細胞死亡(細胞程序化凋亡)的遺傳調控機理。2002年12月,他的諾貝爾演講的題目為"Nature's Gift to Science",介紹了線蟲動物門,他被認為選擇了正確研究方向,並選擇了正確的生物體[18]

布倫納創建了分子科學研究院英語Molecular Sciences Institute(Molecular Sciences Institute),他還和多所研究機構有合作關係,如美國索爾克生物學研究所、日本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新加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院英語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霍華德休斯醫學院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珍妮莉婭法姆研究學院珍利亞農場研究園區)。並且他在期刊《現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設有專欄「Loose Ends」,以敏銳的科學視角和辛辣的文筆而著稱。2001年他出版了專著A Life In Science

他也是在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學理事[19],以及在那裏作為遺傳學教授[2]

2006年10月11日,布倫納被新加坡科學技術研究局授予國家科學技術獎章,表彰他為新加坡科學和文化的發展所做的貢獻[20]

榮譽

外國勳章獎章

註釋

  1. ^ 也作悉尼·布倫納[13]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BRENNER, Sydney需要付費訂閱. 英国名人录. ukwhoswho.com 2015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布盧姆斯伯里出版公司旗下A & C Black).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需付費查閱
  2. ^ 2.0 2.1 Sydney Brenner PhD. scripps.edu. [2016-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2). 
  3. ^ Janelia Farm: Sydney Brenner. hhmi.org. [2016-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7). 
  4. ^ Research Units | Okinaw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duate University OIST. Oist.jp. 2016-02-01 [2016-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7). 
  5. ^ 5.0 5.1 5.2 Sydney Brenner Academic Tree. neurotree.org. [2016-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8). 
  6. ^ Thompson, H. Cyril Norman Hinshelwood 1897-1967.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London: Royal Society). 1973, 19: 374. doi:10.1098/rsbm.1973.0015. 
  7. ^ Rubin, Gerald Mayer. Studies on 5.8 S Ribosomal RNA. (PhD論文).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74 [2016-12-13]. OCLC 5005534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8. ^ White, John Graham. Computer Aid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 (PhD論文).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74 [2016-12-13]. OCLC 1807020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7). 
  9. ^ Elizabeth Dzeng. How Academia and Publishing are Destroying Scientific Innovation: A Conversation with Sydney Brenner.. kingsreview.co.uk. 2014 [2016-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5). 
  10. ^ Brenner, S. The genetics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 Genetics. 1974, 77 (1): 71–94. PMC 1213120可免費查閱. PMID 4366476. 
  11. ^ Sulston, J.; Brenner, S. The DNA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 Genetics. 1974, 77 (1): 95–104. PMC 1213121可免費查閱. PMID 4858229. 
  12. ^ Sydney Brenner EMBO profile. people.embo.org. Heidelberg.: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2016-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7). 
  13. ^ 對我國生物醫藥科學有重大貢獻 醫學諾獎得主布倫納博士逝世 | 聯合早報. 聯合早報. 2019-04-06 [2024-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4) (中文(繁體)). 
  14. ^ Nobel laureate Sydney Brenner, who helped place Singapore on biotech world stage, dies at 92. [2019-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5). 
  15. ^ 诺贝尔官方网站关于悉尼·布伦纳介绍. [2007-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4). 
  16. ^ Sydney Brenner - Autobiography. nobelprize.org. [28 Septem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4). 
  17. ^ Brenner, Sydney (1927- ) World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encyclopedia.com. [27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0). 
  18. ^ 諾貝爾官方網站悉尼·布倫納演講
  19. ^ Profi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cripps.edu; accessed 28 July 2016.
  20. ^ 布伦纳被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2007-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0). 
  21. ^ (日語)平成29年春の外国人叙勲受章者名簿 (PDF). 內閣府. 2017-04-29 [2022-05-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