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罗斯巴什
- العربية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Bosanski
- Čeština
- Deutsch
- English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עברית
- Հայերեն
- Interlingua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Italiano
- 日本語
- Қазақша
- 한국어
- Latina
- മലയാളം
- Bahasa Melayu
- مازِرونی
- Plattdüütsch
- Nederlands
- Norsk bokmål
- Polski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 Simple English
- Svenska
- தமிழ்
- Türkçe
- Українська
- Oʻzbekcha / ўзбекча
- Tiếng Việt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2年8月5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Translated page}} 标签。 |
迈克尔·罗斯巴什 Michael Rosbash | |
---|---|
出生 | (1944-03-07) 1944年3月7日(80歲) 美国密蘇里州堪薩斯城 |
居住地 | 美国麻薩諸塞州牛顿 |
国籍 | 美国 |
母校 | 加州理工學院 麻省理工學院 愛丁堡大學 |
奖项 | 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2013)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7)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遗传学 時間生物學 |
机构 | 布兰戴斯大学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
迈克尔·莫里斯·罗斯巴什(英語:Michael Morris Rosbash,1944年3月7日—),美国遗传学家,布兰戴斯大学教授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84年他和杰弗里·霍尔的研究小组克隆了果蝇的周期基因,1990年提出了生物钟的转录翻译负反馈回路的概念。 1998年,他们在果蝇中发现了周期基因、时钟基因。200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获得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2017年與霍爾及同屬美國籍的迈克尔·扬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
生平
罗斯巴什生於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父母在1938年因納粹德國成為猶太難民,父親是猶太教宗教集會的領唱者,罗斯巴什在他兩歲時,全家移居波士頓。
罗斯巴什在大學裡對數學很感興趣,並在夏天於諾曼·戴維森(Norman Davidson)的實驗室工作,促使他轉向生物研究。1965年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化學系,在巴黎物化生物學研究所(Institut de biologie physico-chimique;IBPC)以傅爾布萊特計畫(The Fulbright Program)的獎學金研讀一年,在1970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於基因學領域做博士後研究,並在1974年成為布蘭迪斯大學教員。
参考文献
-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7. Nobel Foundation. [2 Octo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2).
1901年-1925年 | |
---|---|
1926年-1950年 | 1926年:菲比格 / 1927年:瓦格纳-尧雷格 / 1928年:尼科勒 / 1929年:艾克曼、霍普金斯 / 1930年:兰德施泰纳 / 1931年:瓦尔堡 / 1932年:谢灵顿、阿德里安 / 1933年:摩尔根 / 1934年:惠普爾、邁諾特、莫菲 / 1935年:斯佩曼 / 1936年:戴尔、勒维 / 1937年:圣捷尔吉 / 1938年:海门斯 / 1939年:多馬克 / 1943年:達姆、多伊西 / 1944年:厄爾蘭格、加塞 / 1945年:弗莱明、柴恩、弗洛里 / 1946年:馬勒 / 1947年:科里、G·科里、奥赛 / 1948年:穆勒 / 1949年:赫斯、莫尼斯 / 1950年:肯德尔、赖希施泰因、亨奇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泰累尔 / 1952年:瓦克斯曼 / 1953年:克雷布斯、李普曼 / 1954年:恩德斯、韦勒、罗宾斯 / 1955年:特奥雷尔 / 1956年:考南德、福斯曼、理查兹 / 1957年:博韦 / 1958年:比德尔、塔特姆、莱德伯格 / 1959年:奥乔亚、科恩伯格 / 1960年:伯内特、梅达沃 / 1961年:贝凯希 / 1962年:克里克、沃森、威尔金斯 / 1963年:埃克爾斯、霍奇金、赫胥黎 / 1964年:布洛赫、吕嫩 / 1965年:賈克柏、利沃夫、莫諾 / 1966年:勞斯、哈金斯 / 1967年:格拉尼特、哈特蘭、沃尔德 / 1968年:霍利、科拉纳、尼伦伯格 / 1969年:德爾布呂克、赫希、盧瑞亞 / 1970年:卡茨、奥伊勒、阿克塞尔罗德 / 1971年:萨瑟兰 / 1972年:埃德爾曼、波特 / 1973年:弗里希、洛伦兹、廷贝亨 / 1974年:克勞德、迪夫、帕拉德 / 1975年:巴尔的摩、杜尔贝科、特明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布隆伯格、盖杜谢克 / 1977年:吉耶曼、沙利、耶洛 / 1978年:亞伯、内森斯、史密斯 / 1979年:科马克、豪斯费尔德 / 1980年:贝纳塞拉夫、多塞、斯内尔 / 1981年:斯佩里、休伯爾、威泽尔 / 1982年:伯格斯特龍、薩米爾松、范恩 / 1983年:麦克林托克 / 1984年:傑尼、克勒、米爾斯坦 / 1985年:布朗、戈爾茨坦 / 1986年:科恩、列维-蒙塔尔奇尼 / 1987年:利根川進 / 1988年:布拉克、埃利恩、希欽斯 / 1989年:毕晓普、瓦慕斯 / 1990年:默里、托马斯 / 1991年:內爾、薩克曼 / 1992年:费希尔、克雷布斯 / 1993年:羅伯茨、夏普 / 1994年:吉爾曼、羅德貝爾 / 1995年:路易斯、纽斯林-沃尔哈德、威斯喬斯 / 1996年:杜赫提、辛克納吉 / 1997年:布魯希納 / 1998年:佛契哥特、伊格纳罗、慕拉德 / 1999年:布洛伯爾 / 2000年:卡爾森、格林加德、坎德爾 |
2001年-至今 | 2001年:哈特韦尔、亨特、纳斯 / 2002年:布伦纳、霍维茨、苏尔斯顿 / 2003年:劳特伯、曼斯菲尔德 / 2004年:阿克塞尔、巴克 / 2005年:馬歇爾、沃倫 / 2006年:法厄、梅洛 / 2007年:卡佩奇、埃文斯、史密西斯 / 2008年:豪森、巴尔-西诺西、蒙塔尼耶 / 2009年:布莱克本、格雷德、绍斯塔克 / 2010年:爱德华兹 / 2011年:博伊特勒、奥夫曼、斯坦曼 / 2012年:格登、山中伸彌 / 2013年:罗思曼、谢克曼、聚德霍夫 / 2014年:奥基夫、莫泽夫人、莫泽 / 2015年:坎贝尔、大村智、屠呦呦 / 2016年:大隅良典 / 2017年:霍爾、羅斯巴什、揚 / 2018年:艾利森、本庶佑 / 2019年:凱林、拉特克利夫、塞門扎 / 2020年:奥尔特、霍顿、赖斯 / 2021年:朱利葉斯、帕塔普蒂安 / 2022年:佩博 / 2023年:考里科、韦斯曼 / 2024年:安布罗斯、鲁夫昆 |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22年、1926年、1938年、1943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天文學獎 |
| ||||||
---|---|---|---|---|---|---|---|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
| ||||||
數學科學獎 |
| ||||||
格鲁伯神经科学奖获得者 |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获得者 | |||||||||||||||||||||
---|---|---|---|---|---|---|---|---|---|---|---|---|---|---|---|---|---|---|---|---|---|
1950年代 |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获得者 |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