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
蔡邕 | |||||||||
---|---|---|---|---|---|---|---|---|---|
史學家、文學家 | |||||||||
左中郎將 | |||||||||
時代 | 東漢 | ||||||||
主君 | 漢順帝→漢沖帝→漢質帝→漢桓帝→漢靈帝→漢少帝→漢獻帝 | ||||||||
姓名 | 蔡邕 | ||||||||
字 | 伯喈 | ||||||||
職官 | 平阿長→侍中→議郎→祭酒→侍御史→治書御史→尚書→巴郡太守→侍中→左中郎將 | ||||||||
封爵 | 高陽鄉侯 | ||||||||
籍貫 | 豫州陳留圉 | ||||||||
出生 | 132年或133年 | ||||||||
逝世 | 192年 長安 | ||||||||
| |||||||||
著作 | |||||||||
文集:
| |||||||||
蔡
生平
蔡邕少以孝悌在鄉里聞名[5],而且博學多才,並受學於太傅胡廣[6]。漢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秋[7],宦官聽聞蔡邕善琴,急招他到京師。蔡邕只到了偃師便稱疾而還[8],後隱居在家,有感於時事艱難,作文《釋誨》[9]。
靈帝劉宏建寧三年(170年),蔡邕入司空橋玄府[10][11],出為平阿長[12],再入為侍中,並在東觀進行校書,後來為議郎[13]。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認為六經年代久遠,多有錯誤,與其他學者請求進行矯正[14]。蔡邕親自用丹砂將經文書寫於石碑,再命工匠鐫刻,立於太學門外[15]。蔡邕亦在此時與他人續寫了《東觀漢記》[16]。時三互法導致幽州、冀州官吏缺乏[17],蔡邕上書請求解除禁令,未被採納[18]。
六年(177年),七月,劉宏誥群臣論政[19]。蔡邕上封書七事,大體為續祭祀、廣求諫言、拔諫臣張文,遣使巡查各地、罷免書畫辭賦之輩、核實官績和篩選太子舍人,劉宏略微採納[20]。當時,鮮卑掠奪邊境,護烏桓校尉夏育請求遠征鮮卑,劉宏沒有同意。護羌校尉田晏立功心切,賄賂中常侍王甫[21]。王甫勸說後,劉宏拜田晏為破鮮卑中郎將,準備出兵[22]。大臣多不同意,蔡邕上書說:「昔日武帝將帥與財力皆備,遠伐四方,尚且使人民起義,如今二者皆乏,鮮卑又勝於匈奴,強行只會使中國疲敝。如今郡縣盜賊不能禁,災民不能救,何談出兵境外!」劉宏不聽[23]。八月,田晏等各帥數萬人出征,大敗而歸,死者十有七八[24][25]。
光和元年(178年),七月,因為當時多有災異,劉宏詔蔡邕等人論政[26]。蔡邕密封上書,因為多有批評靈帝左右近臣之詞,所以叮囑其內容不可外露。劉宏看後,起身更衣,宦官曹節偷看到奏章,泄露了內容[27]。由於蔡邕與司徒劉郃不和[28],被蔡邕所指責的中常侍程璜便趁機遣人誣陷蔡邕和他叔父蔡質中傷劉郃[29]。蔡邕上書辯護,並請求饒恕蔡質,但終與蔡質一起下獄,被判棄市[30]。尚書盧植[31]、中常侍呂強替蔡邕求情,劉宏又想起了密奏的內容,於是改判髡刑並與家屬流放朔方[32]五原安陽縣[33]。或說這是黨錮之禍的後續[34]。 將作大匠陽球是程璜的女婿,又與蔡質有隙[35],便數次派人去刺殺蔡邕,但刺客們都被蔡邕的情義所感動,沒有下手[36]。
二年(179年)四月丁酉,大赦[37],蔡邕得以歸還家鄉[38]。中常侍王甫的弟弟五原太守王智為蔡邕餞行,在宴會上起舞,蔡邕沒有還禮。王智懷恨在心,密告蔡邕誹謗朝廷。蔡邕擔心近臣會報復自己,只好亡命江湖十二年[39],往來於至吳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會稽與泰山羊氏之間[40]。
中平六年(189年),劉宏崩,司空董卓專權,令蔡邕出仕,蔡邕稱病不去。董卓大怒,威脅「我力能族人」,蔡邕只好前往洛陽[41]。董卓頗厚待蔡邕[42][43],蔡邕也多有諫言[44][45],但董卓時常不聽,因此蔡邕一度與從弟蔡谷考慮過遠遁山東[46]。
初平元年(190年),蔡邕為左中郎將,隨百官遷都長安[47]。當時,除了漢殤帝、漢沖帝、漢質帝和靈帝以外,東漢帝王皆有「祖」、「宗」廟號,並皆不毀[48]。蔡邕與董卓等聯名上書,請求恢復西漢時的七廟制度[49]。東漢光烈皇后以後的皇后皆以皇帝的諡號加「德」字為稱,蔡邕又上書修訂了和熹皇后、安思皇后和順烈皇后的諡號[50]。
三年(192年)四月,董卓被殺,司徒王允掌權[51]。蔡邕談及董卓時有所感概,王允大怒,以董卓同黨的名義將其下獄[52]。或因王允曾經辯論不過蔡邕而懷恨在心[53]。蔡邕上書願受刑以續寫漢史,公卿們也都惋惜蔡邕的才學,勸王允赦免蔡邕[54]。
太尉馬日磾(音馬
蔡邕的文章[65][66]、繪畫和書法都很傑出[67][68],著作也很多[69],後人編纂成《蔡中郎集》,至今多有亡佚或偽篇在其中[70][71][72]。蔡邕所書漢書靈帝紀、四十二篇列傳和十意或十志[73]在李傕之亂中亡佚[74]。其十志蔡邕自稱「臣欲刪定者一,所當接續者四,前志所無臣欲著者五」,其中有《律曆志》、《禮志》、《樂志》、《郊祀志》、《天文志》、《車服志》[75]、《朝會志》[76]七篇。其餘三篇或為《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77],不過也有不同的意見[78][79]。司馬彪《續漢書》中的《志》五篇和謝沈《後漢書》中的《志》三篇或均借鑑過蔡邕之文[80]。或說蔡邕多有諛碑,所以其史筆必然不會公允[81],不過以碑言來判定其史學有失公平[82]。
家世
本家
- 十四世祖
- 六世祖
- 蔡勳,字君嚴,好黃老之學,平帝時為郿令,不願出仕王莽新朝而遁山隱居[86]
- 祖父
- 蔡攜,字叔業,東漢順帝時新蔡長[87]
- 父
- 蔡棱,字伯直[88]
- 母
- 女
- 孫或從孫
- 外孫
宗親
- 叔父
- 堂弟
- 蔡谷
- 堂侄或孫
逸事
- 蔡邕尤擅書法,發明了飛白書[103]。
- 蔡邕有很高的音樂造詣,一些著名樂器亦出自於其手:在吳時,蔡邕聽到一塊桐木在火中爆裂的聲音,將它揀出來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而琴尾已焦,人稱其為焦尾琴[104];蔡邕又曾取柯亭之竹作笛[105]。
- 在陳留時,鄰居宴請蔡邕,有位客人在屏風後彈琴,蔡邕聽聞琴音有殺氣,暗自奇怪,便離開了。宴會主人連忙去追,蔡邕解釋了一番,彈琴者說:「我彈琴時,見一螳螂捕蟬,我怕螳螂失手,這難道是殺心顯於聲?」蔡邕笑道:「原來如此。」[106]
- 蔡邕推舉過申屠蟠[107]、邊讓[108]、皇甫規[109]與董卓[110]。
- 蔡邕有學生阮瑀[111],路粹[112],顧雍[113]和崔瑗[114]。
- 蔡邕曾為大量去世的名人撰寫碑文[115][116],但唯有郭泰之碑令他無愧[117]。
- 蔡邕有藏書萬卷,盡贈與王粲,後王粲之子捲入謀反案,書又流落到王業手中[118]。
- 蔡邕曾於《曹娥碑》背面題八字隱語「黃絹幼婦,外孫虀臼。」[119]為楊脩所道破:「是『絕妙好辭』四字。」[120]不過此事應是捏造[121]。
- 元代末年的著名南戲《琵琶記》中,主人翁名字為蔡伯喈,陳留人,明顯指向蔡邕。
- 著有《蔡氏五弄》
評價
- 陳普:「不際明時論石渠,空將薄命仕鴻都。天公似把詞人戲,父子然臍子墜胡。」「萬歲黃金欲散時,柯亭風笛尚堪吹。一時謀卓人無數,不遣中郎一個知。」
- 徐鈞:「琴遇知音始可調,卓非善聽亦徒勞。早知應聘終罹禍,罪死何如節死高。」
- 韓菼:「欒布哭彭,朱詡葬董,伯喈一嘆,未足為累。且十年亡命,三日尚書,朝廷伸國討,國士感私恩,不妨並美也。」
- 顧景星:「始邕直言為閹待所中,囚徙朔方,赭衣抱拲,全室流離,可謂難矣。及宥還畏禍,亡命吳會,十有二年,無意功名,而且以彈琴著書終老牗下矣。使邕如梅福,長流江湖,豈不高哉?董卓擅權,辟署祭酒,補御史,遷尚書,不三日而周曆三合。伊何為者?卓蓋惜邕致天下豪傑,不加望外之榮,無以市德。故舉之髡鉗之餘,爵之卿貳之上。且邕有何功?遂封侯食五百戶、祿五十萬?夫無故之利,聖人惡之。邕初議卓不可受尚父之稱,而自出顯位,何也?今夫捕鳥者,擇其黠者以為囮,毇米為飼,濾流而飲,凡所以慰囮,靡弗至也。笯而出於野,置之叢薄之間,悲呼眾鳥,至日暮,翾然投於羅者眾矣。夫囮,未始樂為是也,而鳴致眾鳥,謂非囮罪不可也,邕,卓之囮也,邕未始樂為是也,而厚祿高位,將以風天下為邕之類者,而邕甘心受之,謂非邕罪不可。桓帝召邕鼓琴,行次偃師,稱疾而返。卓每宴集,邕輒贊事鼓琴。後遂為表薦卓,時卓已為太尉,封郿侯、進相國,廢少帝、放太后,傾逼人主。邕謂宜益隆委。厚其爵賞,豈欲卓加九錫、封安漢而已哉!然則邕死,不亦宜乎!」
- 沈銘彝:「邕薦董卓表,極為推重,收邕時不聞以此罪之,當由王允未見此表耳,而流傳至今,為後世增一口實,才之為累如此。」
- 蔡東藩:「蔡邕一文學士,所陳奏議,未始非守正之談,然或嫌迂遠,或涉虛浮,才有餘而忠不足,吾於邕猶有餘憾焉。但曹鸞一言而即遭掠死,國家無道之秋,固未足與陳讜論者。邕之所失,在可去而不去耳,文字之間,固無容苛求也。」
藝術形象
登場作品
影視作品
參見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註釋
- ^ 按後漢書本傳,192年蔡邕「時年六十一」。
- ^ 亦本傳,178年蔡邕上書「臣年四十有六」。
- ^ 王輝斌. 蔡邕蔡琰生平系年. 襄樊學院學報,. 2009, 30 (10): 39–46.
- ^ 朱紹侯. 蔡邕故里探源. 中原文化研究. 2019, (1): 5–9.
- ^ s:後漢書/卷60下:邕性篤孝,母常滯病三年,邕自非寒暑節變,未嘗解襟帶,不寢寐者七旬。母卒,廬於頤側,動靜以禮。有菟馴擾其室傍,又木生連理,遠近奇之,多往觀焉。與叔父從弟同居,三世不分財,鄉黨高其義。
- ^ s:後漢書/卷60下:少博學,師事太傅胡廣。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
- ^ s:蔡中郎集/卷十一:延熹二年秋,霖雨逾月。是時梁冀新誅,而徐璜左悺等五侯擅貴於其處。又起顯明苑於城西,人徒凍餓,不得其命者甚眾。白馬令李雲以直言死,鴻臚陳君以救雲抵罪,璜以余能鼓琴,白朝廷敕陳留太守遣余到偃師,病不前,得歸。心憤此事,遂託所過,述而成賦。
- ^ s:後漢書/卷60下: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聞邕善鼓琴,遂白天子,勅陳留太守督促發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師,稱疾而歸。
- ^ s:後漢書/卷60下:閒居翫古,不交當世。感東方朔客難及楊雄、班固、崔駰之徒設疑以自通,及斟酌羣言,韙其是而矯其非,作釋誨以戒厲雲爾。
- ^ s:後漢書/卷60下:建寧三年,辟司徒橋玄府,玄甚敬待之。
- ^ 後漢書集解:洪頤煊曰:司徒當作司空。靈帝紀,建寧三年八月,大鴻臚橋玄為司空。四年三月,司徒許訓免,司空橋玄為司徒。
- ^ 後漢書集解:沈欽韓曰:河平蓋平阿之誤。
- ^ s:後漢書/卷60下:出補河平長。召拜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
- ^ s:後漢書/卷60下:邕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熹平四年,乃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揚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
- ^ s:水經注/16:邕乃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
- ^ s:後漢書/卷60下:邕前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補後漢記。
- ^ s:後漢書/卷60下:初,朝議以州郡相黨,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臨。至是復有三互法,禁忌轉密,選用艱難。幽冀二州,久缺不補。
- ^ s:後漢書/卷60下:邕上疏曰......書奏不省。
- ^ s:後漢書/卷60下:六年七月,制書引咎,誥羣臣各陳政要所當施行。
- ^ s:後漢書/卷60下:邕上封事曰......書奏,帝乃親迎氣北郊,及行辟雍之禮。又詔宣陵孝子為舍人者,悉改為丞尉焉。
- ^ s:蔡中郎集/卷七:時故護羌校尉田晏以他論刑,被原,私留京師,用尚書行賄,通謀中常侍王甫求為將
- ^ s:後漢書/卷90:秋,夏育上言:「鮮卑寇邊,自春以來,三十餘發,請徵幽州諸郡兵出塞擊之,一冬二春,必能禽滅。」朝廷未許。先是護羌校尉田晏坐事論刑被原,欲立功自效,乃請中常侍王甫求得為將,甫因此議遣兵與育併力討賊。帝乃拜晏為破鮮卑中郎將。
- ^ s:後漢書/卷90:大臣多有不同,乃召百官議朝堂。議郎蔡邕議曰......帝不從。
- ^ s:後漢書/卷8:八月,遣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出雲中,使匈奴中郎將臧旻與南單于出鴈門,護烏桓校尉夏育出高柳,並伐鮮卑,晏等大敗。
- ^ s:後漢書/卷90:各將萬騎,三道出塞二千餘里。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帥眾逆戰,育等大敗,喪其節傳輜重,各將數十騎奔還,死者十七八。
- ^ s:後漢書/卷60下:時妖異數見,人相驚擾。其年七月,詔召邕與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華、太史令單揚詣金商門,引入崇德殿,使中常侍曹節、王甫就問災異及消改變故所宜施行。
- ^ s:後漢書/卷60下:邕對曰......章奏,帝覽而歎息,因起更衣,曹節於後竊視之,悉宣語左右,事遂漏露。其為邕所裁黜者,皆側目思報。
- ^ s:後漢書/卷60下:初,邕與司徒劉郃素不相平。
- ^ s:後漢書/卷60下:璜遂使人飛章言邕、質數以私事請託於郃,郃不聽,邕含隱切,志欲相中。
- ^ s:後漢書/卷60下:邕上書自陳曰......於是下邕、質於洛陽獄,劾以仇怨奉公,議害大臣,大不敬,棄市。
- ^ s:後漢書/卷64:植素善蔡邕,邕前徙朔方,植獨上書請之。
- ^ s:後漢書/卷60下:事奏,中常侍呂強愍邕無罪,請之,帝亦更思其章,有詔減死一等,與家屬髡鉗徙朔方,不得以赦令除。
- ^ s:後漢書/卷60下:居五原安陽縣。
- ^ 陳海燕. 蔡邕"金商门之祸"本事以及汉末士林风气探析.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12 (4): 101–108.
- ^ s:後漢書/卷60下:叔父衛尉質又與將作大匠(楊)[陽]球有隙。球即中常侍程璜女夫也。
- ^ s:後漢書/卷60下:(楊)[陽]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義,皆莫為用。球又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
- ^ s:後漢書/卷8:丁酉,大赦天下,諸黨人禁錮小功以下皆除之
- ^ s:後漢書/卷60下:會明年大赦,及宥邕還本郡。
- ^ s:蔡中郎集/卷九:臣流離藏竄十有二年。
- ^ s:後漢書/卷60下:將就還路,五原太守王智餞之。酒酣,智起舞屬邕,邕不為報。智者,中常侍王甫弟也,素貴驕,籩於賓客,詬邕曰:「徒敢輕我!」邕拂衣而去。智銜之,密告邕怨於囚放,謗訕朝廷。內寵惡之。邕慮卒不免,乃亡命江海,遠跡吳會。往來依太山羊氏,積十二年,在吳。
- ^ s:後漢書/卷60下:中平六年,靈帝崩,董卓為司空,聞邕名高,辟之。稱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舉邕詣府,邕不得已,到
- ^ s:後漢書/卷60下:署祭酒,甚見敬重。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閒,周歷三臺。遷巴郡太守,復留為侍中。
- ^ s:後漢書/卷60下:董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燕,輒令邕鼓琴贊事,邕亦每存匡益。
- ^ s:後漢書/卷64:邕時見親於卓,故往請植事。又議郎彭伯諫卓曰:「盧尚書海內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卓乃止,但免植官而已。
- ^ s:後漢書/卷60下:董卓賓客部曲議欲尊卓比太公,稱尚父。卓謀之於邕,邕曰:「太公輔周,受命翦商,故特為其號。今明公威德,誠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為未可。宜須關東平定,車駕還反舊京,然後議之。」卓從其言。(初平)二年六月,地震,卓以問邕。邕對曰:「地動者,陰盛侵陽,臣下踰制之所致也。前春郊天,公奉引車駕,乘金華青蓋,爪畫兩轓,遠近以為非宜。」卓於是改乘皁蓋車。
- ^ s:後漢書/卷60下:然卓多自佷用,邕恨其言少從,謂從弟谷曰:「董公性剛而遂非,終難濟也。吾欲東奔兗州,若道遠難達,且遯逃山東以待之,何如?」谷曰:「君狀異恆人,每行觀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難乎?」邕乃止。
- ^ s:後漢書/卷60下: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將,從獻帝遷都長安,封高陽鄉侯。
- ^ 郭善兵. 东汉皇帝宗庙礼制考论.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 36 (3): 11–16.
- ^ s:後漢書/卷99:初平中,相國董卓、左中郎將蔡邕等以和帝以下,功德無殊,而有過差,不應為宗,及余非宗者追尊三後,皆奏毀之。四時所祭,高廟一祖二宗,及近帝四,凡七帝。
- ^ s:後漢書/卷10下:漢世皇后無謚,皆因帝謚以為稱。雖呂氏專政,上官臨制,亦無殊號。中興,明帝始建光烈之稱,其後並以德為配,至於賢愚優劣,混同一貫,故馬、竇二後懼稱德焉。其餘唯帝之庶母及蕃王承統,以追尊之重,特為其號,如恭懷、孝崇之比是也。初平中,蔡邕始追正和熹之謚,其安思、順烈以下,皆依而加焉。
- ^ s:後漢書/卷9:夏四月辛巳,誅董卓,夷三族。司徒王允錄尚書事,總朝政,
- ^ s:後漢書/卷60下: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歎,有動於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
- ^ s:太平廣記/卷第164:《商芸小說》:初司徒王允,數與邕會議,允詞常屈,由是銜邕。
- ^ s:後漢書/卷60下:邕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鄉救之,不能得。
- ^ s:後漢書/卷60下:太尉馬日磾馳往謂允曰:「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
- ^ s:太平廣記/卷第164《商芸小說》:及允誅董卓,並收邕,眾人爭之不能得。太尉馬日磾謂允曰:「伯喈忠直,素有孝行。且曠世逸才,才識漢事,當定十志。今子殺之,海內失望矣。」允曰:「無蔡邕獨當,無十志何損?」遂殺之。
- ^ s:三國志/卷06:謝承《後漢書》:公卿惜邕才,咸共諫允。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戎馬在郊,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後令吾徒並受謗議。」遂殺邕。
- ^ s:後漢書/卷60下:邕遂死獄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時年六十一。
- ^ s:後漢書/卷60下:搢紳諸儒莫不流涕。北海鄭玄聞而歎曰:「漢世之事,誰與正之!」兗州、陳留(聞)[閒]皆畫像而頌焉。
- ^ s:全後漢文/卷八十
- ^ s:全晉文/卷九十九:吊蔡邕文:彼洪川之方割,豈一等之所堙。故尼父之惠訓,智必愚而後賢。諒知道之已妙,曷信道之未堅。忽寧子之保已,效萇淑之違天。冀澄河之遠日,忘朝露之短年。
- ^ s:後漢書/卷60下:論曰:意氣之感,士所不能忘也。
- ^ s:讀通鑒論/卷08:蔡邕意氣之士也,始而以危言召禍,終而以黨賊逢誅,皆意氣之為也。
- ^ s:三國志/卷06:臣松之以爲蔡邕雖爲卓所親任,情必不黨。寧不知卓之姦凶,爲天下所毒,聞其死亡,理無歎惜。縱復令然,不應反言於王允之坐。斯殆謝承之妄記也。史遷紀傳,博有奇功於世,而云王允謂孝武應早殺遷,此非識者之言。但遷爲不隱孝武之失,直書其事耳,何謗之有乎?王允之忠正,可謂內省不疚者矣,旣無懼於謗,且欲殺邕,當論邕應死與不,豈可慮其謗己而枉戮善人哉!此皆誣罔不通之甚者。
- ^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蔡邕之文學......有不可一二數者。
- ^ s:水東日記/卷12:姚鉉文粹自序
- ^ s:歷代名畫記/卷第四:邕書畫與讚,皆擅名於代,時稱三美。
- ^ s:太平御覽/0750:孫暢之《述畫》曰:邕文、畫、書,於時獨擅,可謂備三美矣。
- ^ s:後漢書/卷60下:所著詩、賦、碑、誄、銘、贊、連珠、箴、弔、論議、獨斷、勸學、釋誨、敘樂、女訓、篆埶、祝文、章表、書記,凡百四篇,傳於世。
- ^ 鄧安生. 蔡邕著作辨疑.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1996, (6): 32-35.
- ^ 劉躍進. 蔡邕著述摭录.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02, (4): 87-91.
- ^ 趙嘉. 《蔡中郎集》版本源流考. 邢臺學院學報. 2011, 26 (2): 55-58.
- ^ 後漢書集解:惠棟曰:意猶志也,避桓帝諱故作意。
- ^ s:後漢書/卷60下:其撰集漢事,未見錄以繼後史。適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亂,湮沒多不存。
- ^ 李賢注:有律歷意第一,禮意第二,樂意第三,郊祀意第四,天文意第五,車服意第六。
- ^ s:史通/卷十二:而邕別作《朝會》、《車服》二志。
- ^ s:全後漢文/卷七十:嚴可均註:劉知幾《史通》稱邕作《朝會》、《車服》二志,又《後漢》本傳雲「事在《五行》、《天文志》」,則十意中有《朝會》及《五行》,其餘二意蓋《地理》、《藝文》也。
- ^ 後漢書集解:王鳴盛曰:第六十下疑脫落四句,即以司馬氏志八篇較此已有五行,郡國,百官三種為此目所無。且前志所無,邕欲著者五,而此六者之中僅有車服一種為前志所無,其為脫落甚明。
- ^ 楊繼承. 蔡邕《五行意》辨伪(1)——兼论袁宏《后汉纪》所引"本志"即《续汉书·五行志》.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 2016, (2): 207–222.
- ^ 程有為. 论蔡邕的是非功过. 史學月刊. 1986, (2): 24–29.
- ^ 王應麟《s:困學紀聞/卷13》:蔡邕文,今存九十篇,而銘墓居其半。曰碑,曰銘,曰神誥,曰哀贊,其實一也。自雲為《郭有道碑》,獨無愧辭,則其他可知矣。其頌胡廣、黃瓊,幾於老、韓同傳,若繼成漢史,豈有南、董之筆?
- ^ 王銀忠. 论蔡邕碑文非"谀碑". 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 19 (1): 51–53.
- ^ s:漢書/卷016:肥如敬侯蔡寅,以魏太僕漢王三年初從,以車騎將軍破龍且及彭城,侯,千戶。
- ^ s:元和姓纂 (四庫全書本)/卷08:周文王第十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蔡,後為趙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晉有蔡墨,秦相蔡澤。漢功臣表:肥如侯蔡演,演元孫義,義元孫勲,後漢為長安邳長,後徴不起。勲曾孫擕。濟陽考城縣。擕生稜、質,稜生邕、質。
- ^ 陳海燕. 汉末名士蔡邕家世及生平考述. 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3 (1): 90–97.
- ^ s:後漢書/卷60下:六世祖勳,好黃老,平帝時為郿令。王莽初,授以厭戎連率。勳對印綬仰天歎曰:「吾策名漢室,死歸其正。昔曾子不受季孫之賜,況可事二姓哉?」遂攜將家屬,逃入深山,與鮑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
- ^ 李賢注:邕祖攜碑云:「攜字叔業,有周之冑。昔蔡叔沒,成王命其子仲使踐諸侯之位,以國氏姓,君其後也。君曾祖父勳,哀帝時以孝廉為長安邰長。及君之身,增修厥德,順帝時以司空高弟遷新蔡長,年七十九卒。」。
- ^ 李賢注:邕祖攜碑云:「長子稜,字伯直,處俗孤黨,不協於時,垂翼華發,人爵不升,年五十三卒。」。
- ^ 《博物志·卷之六》蔡伯喈母,袁公妹、曜卿姑也。
- ^ 《太平御覽·卷五百一十三》◎宗親部三《先賢行狀》曰:蔡伯喈母,袁曜卿之姑也。
- ^ s:後漢書/卷84:陳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
- ^ s:晉書/卷031:泰始九年,追贈蔡氏濟陽縣君,諡曰穆。
- ^ s:晉書/卷034:祜當討吳賊功,將進爵土,乞以賜舅子蔡襲。詔封襲關內侯,邑三百戶。
- ^ 侯康《後漢書補注續》:所謂舅子者,非必即邕之孫.雖従孫亦得蒙此稱也。
- ^ s:後漢書/卷84: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
- ^ s:晉書/卷034:祜前母,孔融女,生兄發,官至都督淮北護軍。初,發與祜同母兄承俱得病,祜母度不能兩存,乃專心養發,故得濟,而承竟死。
- ^ s:晉書/卷031:景獻羊皇后諱徽瑜,泰山南城人。父茞,上黨太守;後母陳留蔡氏,漢左中郎將邕之女也。
- ^ s:晉書/卷034:父道,上黨太守。祜,蔡邕外孫,景獻皇后同產弟。
- ^ 李賢注:質字子文,著《漢職儀》。
- ^ s:隋書/卷33:《漢官典職儀式選用》二卷漢衛尉蔡質撰。
- ^ s:晉書/卷081:蔡豹,字士宣,陳留圉城人。高祖質,漢衛尉,左中郎將邕之叔父也。祖睦,魏尚書。
- ^ 《s:世說新語/輕詆》注引《蔡充別傳》曰:充祖睦,蔡邕孫也。
- ^ s:書斷/卷上:案飛白者,後漢左中郎將蔡邕所作也。
- ^ s:後漢書/卷60下: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
- ^ s:後漢書/卷60下:張騭文士傳曰:「邕告吳人曰:『吾昔嘗經會稽高遷亭,見屋椽竹東閒第十六可以為笛。』取用,果有異聲。」伏滔長笛賦序雲「柯亭之觀,以竹為椽,邕取為笛,奇聲獨絕」也。
- ^ s:後漢書/卷60下:初,邕在陳留也,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彈琴於屏,邕至門試潛聽之,曰:「憘!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遂反。將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來,至門而去。」邕素為邦鄉所宗,主人遽自追而問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憮然。彈琴者曰:「我向鼓弦,見螳蜋方向鳴蟬,蟬將去而未飛,螳蜋為之一前一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蜋之失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於聲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當之矣。」
- ^ s:後漢書/卷53:同郡蔡邕深重蟠,及被州辟,乃辭讓之曰......
- ^ s:後漢書/卷80下:議郎蔡邕深敬之,以爲讓宜處高任,乃薦於何進曰......
- ^ s:蔡中郎集/卷八:薦皇甫規表
- ^ s:蔡中郎集/卷九:薦太尉董卓表
- ^ s:三國志/卷21:瑀少受學於蔡邕。
- ^ s:三國志/卷21:《典略》曰:粹字文蔚,少學於蔡邕。
- ^ s:三國志/卷52:蔡伯喈從朔方還,嘗避怨於呉,雍從學琴書
- ^ s:法書要錄/卷一:《傳授筆法人名》 :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
- ^ s:蔡中郎集
- ^ s:文心雕龍/誄碑: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才鋒所斷,莫高蔡邕。
- ^ s:後漢書/卷68: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爲其文,旣而謂涿郡盧植曰:「吾爲碑銘多矣,皆有慙德,唯郭有道無愧色耳。」
- ^ s:三國志/卷28:《博物記》:蔡邕有書近萬卷,末年載數車與粲,粲亡後,相國掾魏諷謀反,粲子與焉,既被誅,邕所與書悉入業。
- ^ s:後漢書/卷84:《會稽典錄》:其後蔡邕又題八字曰:『黃絹幼婦,外孫虀臼。』
- ^ s:世說新語/捷悟: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脩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別記所知。脩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辤。所謂『絕妙好辤』也。」
- ^ 劉孝標註:按曹娥碑在會稽中,而魏武、楊修未嘗過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