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蘇定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邢國莊公 蘇定方
國家竇建德劉黑闥
姓名蘇烈
定方
封爵邢國公
族裔漢族
籍貫冀州武邑
出生大業年間(592年)[1]
逝世乾封二年(667年)
親屬
父親蘇邕
養父高雅賢
蘇慶節
  • 貞觀初
    匡道府折衝
  • 貞觀三年(629年)
    左武候中郎將
  • 永徽中
    左衛勛一府中郎將
  • 永徽六年
    右屯衛將軍,封臨清縣公
  • 顯慶二年(657年)
    伊麗道行軍大總管
    左驍衛大將軍,封邢國公
  • 顯慶四年(659年)
    左武衛大將軍
  • 顯慶五年(660年)
    神丘道行軍大總管
  • 顯慶五年(660年)
    遼東道行軍大總管
  • 龍朔元年(661年)
    平壤道行軍總管
  • 龍朔三年(663年)
    涼州安集大使節度諸軍
  • 乾封二年(667年)
    病死,年七十六歲,諡,追贈幽州都督

蘇定方(592年—667年),冀州武邑(今屬河北)人,原名定方以字行,是中國唐代的將領。[2][3]他曾在西域遼東對多國作戰,因功勳卓著,被封為邢國公乾封二年,蘇定方病逝,享年七十六歲,追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諡號

生平

早年

蘇定方於大業年間出生,他的父親蘇邕大業末年率領同鄉數千人為郡里征討賊寇。蘇定方生性勇猛,氣魄驚人,十五歲便跟隨父親一同追討賊寇,常常作為先鋒斬將破陣。[4][5]在蘇邕去世後,武邑郡太守命蘇定方領兵繼續清剿周圍賊寇。他率軍清剿了位於郡西、南部的張金稱楊公卿,親手斬殺張金稱並追擊楊公卿二十里路,獲得了很多戰利品,鄉民因此都開始依靠於他。[6][7][8]隨後蘇定方加入了竇建德的勢力,深受高雅賢的喜愛並被他收為養子。[9]在竇建德死後蘇定方繼續效力於劉黑闥手下,高雅賢多次為劉黑闥攻城拔寨,蘇定方每次作為先鋒戰鬥都有戰功。武德六年。李建成率軍攻打並斬首了劉黑闥,蘇定方就此回到老家。[10]

征頡利可汗

唐太宗貞觀初年,蘇定方出任匡道府折衝,被徵召參與與突厥的作戰。[11][12][13]貞觀三年(629年),蘇定方被李靖派遣為前鋒,率領兩百騎兵,趁着大霧偷襲突厥軍營。他在衝擊過程中看見頡利可汗所在的牙帳並向那裏掩殺過去,致使頡利所部不得不撤退。當李靖率軍趕到後,剩餘的敵軍也都投降了。最後李靖俘虜了包括頡利可汗在內的多位突厥首領,回師後蘇定方也因此被升任為左武候中郎將[14][15][16][17][18]

唐高宗永徽中,蘇定方官至左衛勛一府中郎將。[19]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聯合百濟、靺鞨進攻新羅,攻佔其北境三十餘城。新羅向唐朝遣使求援,蘇定方隨同程名振征討高句麗[20]五月,蘇定方等渡過遼水,高麗見唐軍兵少,於是渡過貴端水迎戰。蘇定方等奮力進攻,大敗高句麗軍,殺死並俘虜共計一千多人,焚毀其外城、村落後回師。戰後,蘇定方拜授右屯衛將軍,封臨清縣公。[21]

征戰西域

初征西突厥

顯慶元年(656年),左衛大將軍程知節出征西突厥阿史那賀魯,蘇定方因而跟隨出征,被任命為前軍總管。[22][23][24][25]次年十二月,在初戰告捷後,大軍到達鷹娑川(今新疆開都河上游裕勒都斯河谷),西突厥兩萬騎兵前來抵禦唐軍,總管蘇海政率軍與突厥所部接觸,互有勝負。[26][27][28]隨後西突厥的分支鼠尼施等又率領兩萬多騎兵前來增援,蘇定方當時正下馬休整。他與突厥軍隊相隔着一座小山嶺,又離程知節所率主力約十里遠,看到遠處塵土飛揚後率領五百名騎兵前去截擊敵軍。突厥軍隊因此軍心潰散,蘇定方率軍追擊了二十里,斬殺敵軍一千五百多人,還獲得了兩千匹馬,而突厥軍隊因潰敗而在戰場上遺留下了非常多的甲冑、武器。[29][30][31][32]

時為副大總管的王文度嫉妒蘇定方的功勞,對程知節建議說:「敵軍雖然逃跑了,官軍死傷也很多。現在應當結成方陣,將輜重安置在軍陣中間,四面列隊,人馬披甲,敵來就迎戰,這才是萬全之策。不要讓士兵輕率離陣,以致造成損傷。」。[33][34][35][36]為使程知節信服,王文度矯旨責怪程知節恃勇輕敵,轉而讓王文度節度所部。於是王文度下令全軍固守原地,不得繼續深入。[37][38][39][40]在王文度的軍令之下,唐軍不得不每天披甲騎馬,戰馬不堪重負,有很多因此而瘦死;騎兵也非常疲勞,不再有戰鬥的意志。[41][42][43][44]見此情況,蘇定方向程知節進言認為如此防守無法立功,遇到敵軍便會潰敗,他進一步指出程知節現在將軍隊事物交由王文度管理是不合理的,要求程知節將王文度先行關押,再上奏於朝廷,然而最後程知節並未聽從他的建議。[45][46][47][48]

後大軍行進至恆篤城,遇到有胡人想要投降歸附。王文度又說:「這些胡人現在投降,等我軍撤回後,他們還會反叛,不如全部殺死,奪取他們的物資錢財。」蘇定方則反駁說:「如果這樣處置,那便是自己當賊,又怎能說是討伐叛逆?」王文度遂又忽視了蘇定方所言,下令處決了那些胡人。等到瓜分財物時,唯獨蘇定方沒有拿任何一點。[49][50][51][52]至十二月,唐軍無功而返,王文度本因擅自矯詔該當判處死刑,後被除名為平民;程知節也因逗遛不前、追擊不力,在減免死刑後,被罷去官職;蘇定方則被轉為右屯衛將軍。[53][54][55][56]

再征西突厥

顯慶二年(657年)正月,蘇定方被擢升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以任雅相回紇婆潤為副總管,自北道而行,再次征討阿史那賀魯。[57][58][59][60][61][62]十二月,蘇定方先是從金山北部進軍,率部打敗了木昆部落,安撫了前來投降的懶獨祿,後率千餘騎兵突進至突騎施部。[63][64][65]他率唐軍及回紇僕從軍共萬餘人進擊並抵達了曳咥河,賀魯此時則已經集結了多部兵力共十萬,前來抵禦唐軍。因唐軍人數少,被敵軍所包圍。蘇定方先令步兵於南部高地結陣,持槊向外,他自己則親自率領騎兵列陣於北部的平原。賀魯所部對唐步兵陣地發起了三次衝鋒,卻都被成功防禦住了。蘇定方趁機衝擊了敵軍主力,在敵軍潰敗後又追擊了三十里,最後斬首上萬。[66][67][68][69][70]

次日,蘇定方率軍繼續進擊,五弩失畢都紛紛投降了唐軍,賀魯及他剩下的數百騎兵被迫向西逃亡。[71][72][73]後阿史那步真從南道進軍,聽聞賀魯敗退的五咄陸部落以唐朝為其舊主為理由歸降於步真。[74][75][76]蘇定方令其副將蕭嗣業率軍向邪羅斯川出發,追擊賀魯,他則和任雅相率新投降的士卒跟在後面。由於正巧當地下大雪,積雪近三尺,唐軍多位將領請求停止進軍,等到天氣晴朗再做打算。蘇定方卻說敵人預料他們會因為雪深而不再前進,那麼就應該現在追擊,如果緩下腳步則會越追越遠。經過晝夜行軍,蘇定方所部與阿史那步真所部會師於雙河,距離賀魯只有百里之遠,唐軍遂結陣向賀魯牙帳所在的金牙山前進。他們趁賀魯不備,發起了突襲,斬獲了上萬首級。賀魯再次逃脫,率數十騎和咥運一同逃向石國。[77][78][79][80][81][82]阿史那彌射的兒子元爽和蕭嗣業合兵一處,捕獲了被石國所獻出來的賀魯,最終蘇定方押解賀魯班師回朝。[83][84][85][86]蘇定方在此戰中先是擒獲了賀魯,又拓展了唐的疆域版圖,因而被升為左驍衛大將軍,封邢國公,他兒子蘇慶節也被封為武邑縣公。[87][88][89][90][91][92][93]

烏海之戰

據敦煌莫高窟中發現的藏文《吐蕃大事紀年》第十條記載,藏曆羊年(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蘇定方在青藏高原烏海一帶與吐蕃軍展開了一次作戰。此次戰爭沒有被記載在唐朝一方的史料之中。[94][95]白桂思猜測此役與資治通鑑卷200所說論欽陵攻吐谷渾是同一戰役,但是年代錯亂。才讓《吐蕃史稿》於659-660年只寫吐蕃攻吐谷渾,沒有提到與唐交戰。學者對此役史料解讀(如地點、勝負及兵力)沒有共識,如王堯解讀為唐軍一千擊敗藏軍八萬;更敦群培白史》解讀為藏軍一千擊敗唐軍八萬;黃正建主張《吐蕃大事紀年》慣例不紀錄吐蕃戰敗,而且漢文文獻沒有蘇定方當年與吐蕃交戰的記載,因此或許是藏軍八萬戰勝唐軍一千的一場小戰役。達延莽布支的身份,胡小鵬認為是烏海一帶親吐蕃的吐谷渾首領,王忠認為是駐守鄯善的慕容尊王。[96][97][98][99] 《吐蕃地名研究》也認為所謂烏海東茹,實際上是位於唐朝隴右道附近的孟達天池,即東茹措那。《道幃藏族社區志》說「達延莽布支大臣率蕃軍,前往董岱措納湖(即冬日措納)一帶,與漢兵(唐軍)交戰,達延莽布支不幸犧牲,部下為了紀念他,將其葬在阿尼達延山,此後,達延莽布支被敬為山神,同時成為具有神力的家鄉神 。」

顯慶四年,鐵勒疏勒舉兵背叛唐朝,下屬有疏勒(今新疆西南部喀什一帶)、朱具波(今新疆西南部葉城一帶)、喝般陀(又稱蔥嶺國)三國,蘇定方受命對其進行征討。[100][101][102]當唐軍行軍至葉葉水時,敵軍在馬頭川已經建立好了防禦工事。於是蘇定方攜三千匹馬跨越帕米爾高原突襲,他們經過一整天的奔襲抵達了敵城西十里處。由於都曼震驚於唐軍的出現,他率部分守軍在城門外試圖阻攔唐軍,卻被打敗,只能退守在城內,而城門則被唐軍順利佔領。[103][104][105][106]

等到晚上,唐軍主力陸續抵達,在圍住城池後伐木製作攻城器械。都曼知道他無法避免戰敗的結果,於是自縛投降。蘇定方解送都曼回到了洛陽,在乾陽殿上獻俘於高宗,他因此功被升為左武衛大將軍、加食邑五百戶。[107][108][109]

征戰遼東

平滅百濟

顯慶五年(660年)二月十日,蘇定方隨唐高宗巡幸太原。由於百濟依仗有高麗的援助,開始染指新羅疆域,因此新羅王向唐朝發出了求援信。蘇定方遂於三月十日被任命為神丘道[a]行軍大總管,率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大軍十萬人征討百濟國。又以新羅國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率領新羅兵協同唐朝大軍作戰。[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

蘇定方率軍自城山(今山東省榮成市東部)出發,橫渡黃海,先是抵達了德物島,新羅方面五萬士兵也在金庾信率領下合軍。當時百濟朝廷中佐平義直建議要趁唐軍登陸就截擊,達率常永則想要與唐軍開展持久戰。由於國王猶豫不決,唐、新羅部隊已經穿過了百濟的重要關口白江和炭峴。由於後派遣的五千死士阻攔新羅軍隊不成,百濟軍隊不得不屯兵據守熊津江口(今朝鮮半島南部錦江口),試圖抵抗唐軍。於是蘇定方從東岸登陸,在山下列陣並開始與百濟軍交戰。當唐軍水師抵達時,百濟軍已經戰敗,被斬首數千。水師隨着漲潮與陸軍一同進軍,朝真都城方向出發。[119][120][121][122][123][124][125]當唐軍距離真都城約二十里時,百濟集結國內軍隊前來阻擊。蘇定方遂率軍迎戰,擊敗了百濟軍隊並斬殺一萬餘人,唐軍乘勝攻入外城。[126][127][128][129][130]

百濟國王扶餘義慈自知無法避免失敗的下場,後悔他沒有聽取忠臣的諫言,帶領太子扶餘隆等人向北境逃去。蘇定方後進軍包圍了百濟都城泗沘城(今韓國忠清南道扶餘郡),義慈的次子扶餘泰自立為百濟王,率眾堅守。義慈的孫子扶餘文思說:「國王和太子雖然都出了城,但依然活着;叔父統領兵馬,就擅自稱王,如果唐軍撤退,我父子性命就無法保全了。」於是文思率其左右親兵翻城向唐軍投降,很多百姓也紛紛跟隨他投降,扶餘泰無法阻止。於是蘇定方趁勢命士卒登上城樓,樹起唐朝的旗幟。城中人心更加惶恐,導致扶餘泰不得不打開城門投降,請求保全其性命。其大將祢植又帶着義慈來降,太子隆與眾城主皆前來奉表歸誠。[131][132][133][134][135]

八月十五日,在徹底平定百濟後,陵州長史判兵曹賀遂亮為蘇定方此次滅國之戰撰寫了《大唐平百濟國碑銘》。其全文被刻於高五尺二寸,寬四丈六尺二寸的紀功碑上,此碑後被樹立於泅比城內的定林寺石塔上。[136][137][138]隨後蘇定方攜百濟第三十一代國王扶餘義慈及太子隆、泰等五十八人回師洛陽,百濟國的疆域則被納入唐朝版圖,分別設置了熊津、馬韓、東明、金連和德安五個都督府,下轄三十七州,二百五十縣。左驍衛郎將劉仁願受命率領萬名唐軍與新羅王子金仁泰所率的七千新羅軍,共同守衛百濟府城。十一月一日,蘇定方於則天門獻俘,朝廷為此「賜天下大酺三日」。蘇定方則被升為左武衛大將軍,並加授其子蘇慶節為尚輦奉御。[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

征高句麗

顯慶六年十二月月十六日,唐高宗李治打算御駕親征,詔以契苾何力為浿江道行軍大總管,蘇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劉伯英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程名振為鏤方道總管,率兵分道進擊高句麗。後因武后勸阻,唐高宗取消御駕親征念頭。[154][155]

龍朔元年(661年)五月,唐軍的作戰部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以任雅相為浿江道行軍總管,契苾何力為遼東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為平壤道行軍總管,與蕭嗣業及諸胡兵凡三十五軍,水陸分道並進。[156][157][158][159][160]八月,蘇定方在浿江(今朝鮮大同江)擊敗高句麗軍並拿下了馬邑山。唐軍紮營於馬邑山上,繼續進軍包圍了平壤城(高句麗首都)。[161][162][163][164][165]北線的陸路唐軍進展卻相對緩慢,高句麗權臣蓋蘇文遣其長子泉男生率精兵數萬,固守鴨綠江,唐軍無法渡江,雙方一直僵持到九月底。天氣開始寒冷,鴨綠江水結成堅冰,唐軍在契苾何力的率領下踏冰而過,鼓譟奮擊,高句麗軍大潰,唐軍追擊數十里,斬首三萬級,其餘部眾全都投降,只有泉男生逃了回去。正當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契苾何力率領的北路唐軍順利推進,將南下與蘇定方會師平壤的時候,唐高宗下詔班師,於是撤軍,很快漠北鐵勒九姓發生了叛亂,回紇比粟毒與同羅、僕固進犯大唐邊境。十月十一日,蕭嗣業回國改任仙萼道行軍總管並加入鐵勒平叛大軍。兩人班師後,唐軍南北合擊高句麗的戰略部署落空,戰爭陷入了持久戰。[166][167]

龍朔二年(662年)初,沃沮道總管,蠻酋龐孝泰率嶺南兵戰於蛇水之上,「賊知其懦,襲破之」,與其子十三人皆戰死。同月,浿江道行軍大總管任雅相在軍中病逝。孤軍圍城的蘇定方沒有辦法得到友軍的協同作戰援助,又正逢大雪,攻克平壤已不可能,遂解除包圍,於二月班師回國。[168][169][170][171][172][173]

晚年

龍朔三年(663年),吐谷渾被吐蕃祿東贊所破,蘇定方奉命任涼州安集大使節度諸軍,鄭仁泰獨孤卿雲辛文陵等,負責對吐蕃的守備。[174]此外18世紀中葉成書的《如意寶樹》就予以引用說:「芒松贊時期與漢人交戰,漢兵來藏時,大臣噶爾(祿東贊)戰死疆場, 布達拉宮被燒毀。」但從敦煌遺書、《西藏王臣記》和《新紅史》的記載可看出,670年唐蕃雙方在大非川交戰前幾年便爆發了衝突。

乾封二年(667年),蘇定方病死,終年七十六歲。高宗在最初時尚不知情,等從他處聽說了蘇定方逝世的消息後,頗為悲傷痛惜,責備侍臣道:「蘇定方對國家有功,按例應當褒獎封贈,卿等不說,致使死後榮寵未能及時頒下。言及於此,不禁哀傷悲嘆。」於是立即下詔,追贈蘇定方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諡號「」。[175][176]

歷代評價

  • 舊唐書》:「邢國公神略翕張,雄謀戡定,輔平屯難,始終成業。疏封陟位,未暢茂典,蓋闕如也。」

贊曰:「五將雄雄,具立邊功。張、蘇二族,功名始終。郭、薛、務挺,徼功奮命。垂則窮邊,兵無常勝。」

  • 新唐書》:「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為之牙距也。至師行數千萬里,窮討殊斗,獵取其國由鹿豕然,可謂選值其才歟!
  • 李綱:「李大亮宿衛之忠,裴行儉、蘇定方術略之奇,秦叔寶薛仁貴李嗣業搏戰之勇,高崇文紀律之嚴,王忠嗣執守之固,李抱真訓練之精,張萬福樂善之篤,李光顏、愬謀慮之決,皆凜然有賢將之風
  • 載湉:「自古大一統之世。必為億萬年之圖。西逾蔥嶺。漢通鑿空之官。北界金山。唐設北庭之府。輪台屯戍。外輯烏孫金滿建城。遠收伊列。凡茲經略。能略言歟。蘇定方之討沙缽羅。速不台之窮默爾奇。此其功烈。
  • 魏元忠:臣聞帝王之道,務崇經略;經略之術,必仗英奇。自國家良將,可得言矣。李靖破突厥,侯君集高昌,蘇定方開西域,李勣平遼東,雖奉國威靈,亦其才力所致。古語有之:『人無常俗,政有理亂,兵無強弱,將有能否』。由此觀之,安邊境,立功名,在於良將也。
  • 杜祐:國朝李靖平突厥,李勣滅高麗,侯君集覆高昌,蘇定方夷百濟李敬玄王孝傑婁師德劉審禮皆是卿相,率兵御戎,戎平師還,並無久鎮
  • 黃道周:蘇子定方,少年驍勇。鄉里賊侵,賴之不恐。突厥從征,乘霧一涌。誅者不勝,降者接踵。賀魯再征,攢槊殊猛。大雪不休,砍幾絕種。後襲諸敵,三路雲擁。面縛而降,獻俘丹甬。論法應誅,苦求恩寵。蔥嶺以西,因而朝拱。」
  • 陳元靚:「邢公禦侮,闞如虓虎。生執都曼,鉗驅賀魯。暨平百濟,凡攻皆取。伐國之功,焜耀千古。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羅貫中所著的小說《隋唐兩朝志傳》中,蘇定方作為唐之驍將追隨唐太宗征伐遼東,並與蓋蘇文作戰。

明朝萬曆年間,諸聖鄰編著的小說《大唐秦王詞話》第十七回中,蘇定方作為竇建德的說客出場。第四十回,蘇定方因直言犯諫而被竇建德貶斥回鄉。明都之戰,蘇定方與羅成不分上下,最終在淤泥河之戰設計殺死羅成。第五十二回中,劉黑闥被誅殺,秦王欲招降蘇定方,蘇定方在老母親的訓誨下為盡孝心才決心降唐。

清朝刊行的《說唐演義全傳》中,蘇定方和他的兩個兒子蘇麟、蘇鳳,蘇鳳的一雙兒女蘇錦蓮和蘇寶同都被歪曲成主要的反面人物,白臉長髯的大奸臣。後世的評書也多在此基礎上改編。

影視形象

註釋

  1. ^ 有熊津道、神丘道兩種記載,此處指同。

參考文獻

書目

史料

論文

  • 拜根興. 《大唐平百濟國碑銘》關聯問題考釋[A].唐史論叢(第八輯)[C].:,2006:18.

腳註

  1. ^ 卒年倒推
  2.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蘇定方冀州武邑人也」
  3.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蘇烈字定方以字行冀州武邑人後徙始平」
  4.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父邕大業末率鄉閭數千人為本郡討賊定方驍悍多力膽氣絕倫年十餘歲隨父討捕先登陷陣」
  5.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父邕當隋季率里中數千人為本郡討賊定方驍悍有氣決年十五從父戰數先登陷陣」
  6.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父卒郡守又令定方領兵破賊首張金稱於郡南手斬金稱又破楊公卿於郡西追奔二十餘里殺獲甚眾鄉黨賴之」
  7.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邕卒代領其眾破劇賊張金稱楊公卿追北數十里自是賊不舍境鄉黨賴之」
  8. ^ 《冊府元龜》卷八四七:「父卒郡守又令定方破賊帥張金秤於郡南手斬金秤又破陽公卿於郡西追奔二十餘里殺獲甚眾公卿僅以身免繇是外盜不敢入界鄉黨賴之」
  9.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後仕竇建德建德將高雅賢甚愛之養以為子」
  10.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雅賢俄又為劉黑闥攻陷城邑定方每有戰功及黑闥雅賢死定方歸鄉里」
  11.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貞觀初為匡道府折衝隨李靖襲突厥頡利於磧口」
  12.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貞觀初為匡道府折衝」
  13. ^ 《冊府元龜》卷三五七:「蘇定方為正道府折衝」
  14.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靖使定方率二百騎為前鋒乘霧而行去賊一里許忽然霧歇望見其牙帳馳掩殺數十百人頡利及隋公主狼狽散走餘眾俯伏靖軍既至遂悉降之軍還授左武候中郎將」
  15.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從李靖襲突厥頡利於磧口率彀馬二百為前鋒乘霧行去賊一里許霧霽見牙帳馳殺數十百人頡利及隋公主惶窘各遁去靖亦尋至餘黨悉降再遷左衛中郎將」
  16. ^ 《冊府元龜》卷四百二十:「靖遣定方率二百騎為前鋒乘霧而行走去賊一里許忽然霧歇望見其牙帳馳掩殺數十百人頡利及隋公主狼狽散走餘眾俯伏靖軍既至遂悉降之」
  17. ^ 《資治通鑑》卷一九三:「靖使武邑蘇定方帥二百騎為前鋒乘霧而行去牙帳七里虜乃覺之頡利乘千里馬先走靖軍至虜眾遂潰唐儉脫身得歸靖斬首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獲雜畜數十萬殺隋義成公主擒其子疊羅施頡利帥萬餘人慾度磧李世績軍於磧口頡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長皆帥眾降世績虜五萬餘口而還斥地自陰山北至大漠露布以聞」
  18. ^ 《冊府元龜》卷三五七:「貞觀初隨李靖襲突厥頡利於磧口靖使定方率二百騎為前鋒乘霧而行去賊一里許忽然霧散望見其牙帳馳掩殺數十百人頡利及隋主狼狽散走餘眾俯伏靖軍既至遂悉降之軍還授左武衛中郎將」
  19.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永徽中轉左衛勛一府中郎將」
  20. ^ 《資治通鑑》卷一九九:「二月乙丑遣營州都督程名振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發兵擊高麗」
  21.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與程名振討高麗破之拜右屯衛將軍臨清縣公」
  22.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從左衛大將軍程知節征賀魯為前軍總管」
  23. ^ 《冊府元龜》卷九七三:「顯慶元年西突厥賀魯犯邊詔程知節蘇定方等領兵並邏紇大破賀魯於陰山再破於牙山」
  24.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從蔥山道大總管程知節征賀魯」
  25. ^ 《冊府元龜》卷三五七:「永徽中以左衛中郎將從左衛大將軍程知節征賀魯」
  26.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至鷹娑川突厥有二萬騎來拒總管蘇海政與戰互有前卻」
  27.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至鷹娑川賀魯率二萬騎來拒總管蘇海政連戰未決」
  28. ^ 《資治通鑑》卷兩百:「十二月程知節引軍至鷹娑川遇西突厥二萬騎」
  29.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既而突厥別部鼠尼施等又領二萬餘騎續至定方正歇馬隔一小嶺去知節十許里望見塵起率五百騎馳往擊之賊眾大潰追奔二十里殺千五百餘人獲馬二千匹死馬及所棄甲仗綿亙山野不可勝計」
  30.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鼠尼施等復引二萬騎為援定方始休士見塵起率精騎五百逾嶺馳搗賊營賊眾大潰殺千餘人所棄鎧仗牛馬借借山野不可計」
  31. ^ 《資治通鑑》卷兩百:「別部鼠尼施等二萬餘騎繼至前軍總管蘇定方帥五百騎馳往擊之西突厥大敗追奔二十里殺獲千五百餘人獲馬及器械綿亙山野不可勝計」
  32. ^ 《冊府元龜》卷四五六:「蘇定方為右屯衛將軍高宗顯慶初從程知節討阿史那賀魯與其別部胤尼施戰於雁娑川大破賊眾追奔二十里斬首千餘級獲馬二千匹死馬及所棄甲仗綿亙山野不可勝計」
  33.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副大總管王文度害其功謂知節曰雖雲破賊官軍亦有死傷蓋決成敗法耳何為此事自今正可結為方陣輜重並納腹中四面布隊人馬被甲賊來即戰自保萬全無為輕脫致有傷損」
  34.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副總管王文度疾其功謬謂知節曰賊雖走軍死傷者眾今當結輜重陣間被甲而趨賊來即戰是謂萬全」
  35. ^ 《資治通鑑》卷兩百:「副大總管王文度害其功言於知節曰今茲雖雲破賊官軍亦有死傷乘危輕脫乃成敗之法耳何急而為此自今當結方陳置輜重在內遇賊則戰此萬全策也」
  36. ^ 《冊府元龜》四五六:「副總管王文度害其功謂知節曰雖雲破賊官軍亦有死傷蓋未決成敗法耳何急而為此事自今正可結為方陣輜重盡納腹中四面布隊人馬被甲賊來即戰自保萬全無為輕脫致有傷損」
  37.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又矯稱別奉聖旨以知節恃勇輕敵使文度為其節制遂收軍不許深入」
  38.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又矯制收軍不深入」
  39. ^ 《資治通鑑》卷兩百:「又矯稱別得旨以知節恃勇輕敵委文度為之節制遂收軍不許深入」
  40. ^ 《冊府元龜》卷四五六:「文度又矯稱別奉以知節恃勇輕敵使文度為節制遂收軍不許深入」
  41.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終日跨馬被甲結陣由是馬多瘦死士卒疲勞無有戰志」
  42.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於是馬臒卒勞無鬥志」
  43. ^ 《資治通鑑》卷兩百:「士卒終日跨馬被甲結陳不勝疲頓馬多瘦死」
  44. ^ 《冊府元龜》卷四五六:「終日跨馬被甲結陣繇是馬多瘦死士卒疲勞無有鬥志」
  45.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定方謂知節曰本來討賊今乃自守馬餓兵疲逢賊即敗怯懦如此何功可立又公為大將閫外之事不許自專別遣軍副專其號令理必不然須囚縶文度飛表奏之知節不從」
  46.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定方說知節曰天子詔討賊今反自守何功之立哉且公為大將而閫外之事不得專顧副將乃得專之理不其然胡不囚文度待天子命不從」
  47. ^ 《資治通鑑》卷兩百:「定方言於知節曰出師欲以討賊今乃自守坐自困敝若遇賊必敗懦怯如此何以立功且主上以公為大將豈可更遣軍副專其號令事必不然請囚文度飛表以聞知節不從」
  48. ^ 《冊府元龜》卷四五六:「定方謂知節曰本來討賊今乃自守馬餓兵疲逢賊即敗怯懦如此何立功又公為大將閫外之事而許自節制別遣軍副專其號令理必不然須囚縶文度飛表奏之知節不從」
  49.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至恆篤城有胡降附文度又曰比我兵回彼還作賊不如盡殺取其資財定方曰如此自作賊耳何成伐叛文度不從及分財唯定方一無所取」
  50.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至怛篤城有胡人降文度猥曰師還而降且為賊不如殺之取其貲定方曰此乃自作賊耳寧曰伐叛及分財定方一不取」
  51. ^ 《資治通鑑》卷兩百:「至恆篤城有群胡歸附文度曰此屬伺我旋師還復為賊不如盡殺之取其資財定方曰如此乃自為賊耳何名伐叛文度竟殺之分其財獨定方不受」
  52. ^ 《冊府元龜》卷四五六:「至恆篤有胡開門乞降文度又曰比我兵回此還作賊不如盡殺取其資財定方曰如此自作賊耳何成伐叛文度又不從乃分財惟定方一無所取」
  53.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師還文度坐處死後得除名」
  54.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高宗知之比知節等還悉下吏當死貸為民」
  55. ^ 《資治通鑑》卷兩百:「師旋文度坐矯詔當死特除名知節亦坐逗遛追賊不及減死免官」
  56. ^ 《冊府元龜》卷四五六:「師還知節文度皆被劾除名」
  57.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明年擢定方為行軍大總管又征賀魯以任雅相回紇婆潤為副」
  58.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擢定方伊麗道行軍大總管復征賀魯以任雅相回紇婆潤為副」
  59.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四·突厥下:「顯慶二年遣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燕然都護任雅相副都護蕭嗣業左驍衛大將軍瀚海都督回紇婆閏等率師討擊仍使右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彌射左屯衛大將軍阿史那步真為安撫大使」
  60. ^ 《資治通鑑》卷兩百:「庚戌以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總管帥燕然都護渭南任雅相副都護蕭嗣業發回紇等兵自北道討西突厥沙缽羅可汗」
  61. ^ 《舊唐書》本紀第四·高宗上:「二年春正月庚寅幸洛陽命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等四將軍為伊麗道將軍帥師以討賀魯」
  62. ^ 《冊府元龜》卷九八六:「及蘇定方為大總管領回紇等兵與阿史那彌射步真等分出西州金城兩道以經略之」
  63.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自金山之北指處木昆部落大破之其俟斤懶獨祿以眾萬餘帳來降定方撫之發其千騎進至突騎施部」
  64. ^ 《資治通鑑》卷兩百:「蘇定方擊西突厥沙缽羅可汗至金山北先擊處木昆部大破之其俟斤懶獨祿等帥萬餘帳來降定方撫之發其千騎與具」
  65. ^ 《冊府元龜》卷四五六:「乃擢定方為軍行大總管以征賀魯於是率兵金山之北先擊處木昆部落大破之」
  66.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賀魯率胡祿屋闕啜懾舍提暾啜鼠尼施處半啜處木昆屈律啜五努失畢兵馬眾且十萬來拒官軍定方率回紇及漢兵萬餘人擊之賊輕定方兵少四面圍之定方令步卒據原攢槊外向親領漢騎陣於北原賊先擊步軍三沖不入定方乘勢擊之賊遂大潰追奔三十里殺人馬數萬」
  67.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發其千騎並回紇萬人進至曳咥河賀魯率十姓兵十萬拒戰輕定方兵少舒左右翼包之定方令步卒據高攢槊外向親引勁騎陣北原賊三突步陣不能入定方因其亂擊之鏖戰三十里斬首數萬級賊大奔」
  68. ^ 《資治通鑑》卷兩百:「定方至曳咥河西沙缽羅帥十姓兵且十萬來拒戰定方將唐兵及回紇萬餘人擊之沙缽羅輕定方兵少直進圍之定方令步兵據南原攢槊外向自將騎兵陳於北原沙缽羅先攻步軍三沖不動定方引騎兵擊之沙缽羅大敗追奔三十里斬獲數萬人」
  69.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四·突厥下:「定方行至曳咥河西賀魯率胡祿居闕啜等二萬餘騎列陣而待定方率副總管任雅相等與之交戰賊眾大敗斬大首領都搭達乾等二百餘人」
  70. ^ 《冊府元龜》卷九八六:「進至曳河之西賀魯率十姓兵馬且十萬來拒戰定方領回紇及漢兵萬餘人迎擊賊輕定方兵少四面圍之定方令步卒據其原攢槊外向自領漢騎陳於北原賊先擊步軍三沖不動定方乘勢擊之賊遂大潰追奔三十里斬獲數萬人」
  71.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明日整兵復進於是胡祿屋等五努失畢悉眾來降賀魯獨與處木昆屈律啜數百騎西走」
  72.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明日振兵復進五弩失畢舉眾降賀魯獨與處木昆屈律啜數百騎西走」
  73. ^ 《資治通鑑》卷兩百:「明日勒兵復進於是胡祿屋等五弩失畢悉眾來降沙缽羅獨與處木昆屈律啜數百騎西走」
  74.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餘五咄六聞賀魯敗各向南道降於步真於是西蕃悉定」
  75. ^ 《資治通鑑》卷兩百:「時阿史那步真出南道五咄陸部落聞沙缽羅敗皆詣步真降」
  76. ^ 《冊府元龜》卷九八六:「明日總兵復進賀魯之眾五努失畢部落相次來降五努失部落聞賀魯敗各向南道降於步真所至蕃人皆相率歸降曰我舊主也」
  77.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唯賀魯及咥運率其牙內餘眾而奔定方追之復大戰於伊麗水上殺獲略盡賀魯及咥運十餘騎逼夜亡走「
  78. ^ 《冊府元龜》卷九八六:「定方乃令副將蕭嗣業回紇婆閏率蕃兵趨邪羅斯川以追賀魯定方與任雅相領新附之眾以繼其後會大雪平地二尺軍中咸請停兵候晴定方曰虜恃雪深謂我不能前進必當憩息追之可及緩以縱之則漸遠難追省日兼功在此舉也於是勒兵沖雪晝夜兼進所經收其人眾遂至雙河與彌射步真相會兩軍合勢去賀魯所居二里佈陣長驅徑至金牙山所時賀魯集諸眾欲獵定方與彌射縱兵擊之盡破其牙帳生擒數萬人並獲其鼓纛器械賀魯遂與咄運及其女夫閻啜等脫走石國」
  79.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定方令副將蕭嗣業回紇婆潤率雜虜兵趨邪羅斯川追北定方與雅相領新附兵絕其後會大雪吏請少休定方曰虜恃雪方止舍謂我不能進若縱使遠遁則莫能擒遂勒兵進至雙河與彌射步真合距賀魯所百里下令陣而行薄金牙山方賀魯將畋定方縱擊破其牙下數萬人悉歸所部賀魯走石國」
  80. ^ 《資治通鑑》卷兩百:」定方乃命蕭嗣業回紇婆閏將胡兵趨邪羅斯川追沙缽羅定方與任雅相將新附之眾繼之會大雪平地二尺軍中咸請俟晴而行定方曰虜恃雪深謂我不能進必休息士馬亟追之可及若緩之彼遁逃浸遠不可復追省日兼功在此時矣乃蹋雪晝夜兼行所過收其部眾至雙河與彌射步真兵合去沙缽羅所居二百里布陳長驅徑至其牙帳沙缽羅與其徒將獵定方掩其不備縱兵擊之斬獲數萬人得其鼓纛沙缽羅與其子咥運婿閻啜等脫走趣石國「
  81.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四·突厥下:」賀魯及闕啜輕騎奔竄渡伊麗河兵馬溺死者甚眾嗣業至千泉賀魯下牙之處彌射進軍至伊麗水處月處密等部各率眾來降彌射又進次雙河賀魯先使步失達干鳩集散卒據柵拒戰彌射步真攻之大潰又與蘇定方攻賀魯於碎葉水大破之賀魯與咥運欲投鼠耨設至石國之蘇咄城傍人馬飢乏「
  82. ^ 《冊府元龜》卷三六六:「大雪平地三尺軍中咸請停兵候晴定方曰虜恃雪深謂我不能前進必當憩息追之可及若緩以縱之則漸遠難追省日兼功在此舉也於是勒兵陵雪晝夜兼進所經收其人眾遂至雙河去賀魯所居一百餘里佈陣長驅徑至金牙山賀魯牙帳時賀魯集眾欲獵定方縱兵擊之盡破其牙帳生擒數萬人」
  83.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定方遣副將蕭嗣業追捕之至於石國擒之而還」
  84.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彌射子元爽以兵與嗣業會縛賀魯以還「
  85. ^ 《資治通鑑》卷兩百:「定方於是息兵諸部各歸所居通道路置郵驛掩骸骨問疾苦畫疆場復生業凡為沙缽羅所掠者悉括還之十姓安堵如故乃命蕭嗣業將兵追沙缽羅定方引軍還沙缽羅至石國西北蘇咄城人馬飢乏遣人齎珍寶入城市馬城主伊沮達官詐以酒食出迎誘之入閉門執之送於石國蕭嗣業至石國石國人以沙缽羅授之」
  86.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四·突厥下:「城主伊涅達干詐將酒食出迎賀魯信其言入城遂被拘執蕭嗣業既至石國鼠耨設乃以賀魯屬之賀魯謂嗣業曰我破亡虜耳先帝厚我而我背之今日之敗天怒我也舊聞漢法殺人皆於都市至京殺我請向昭陵使得謝罪於先帝是本願也高宗聞而愍之」
  87.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定方以功遷左驍衛大將軍封刑國公又封子慶節為武邑縣公」
  88. ^ 《冊府元龜》卷四二九:「蘇定方為行軍大總管擒突厥賀魯以獻列其地為州縣極於西海」
  89.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策功拜左驍衛大將軍邢國公別封子慶節為武邑縣公」
  90. ^ 《冊府元龜》卷九八六:「十二月蘇定方大破賀魯金牙山盡收其所據之地西域悉平[...]定方於是悉兵命諸部歸其所居開通道路列置館驛埋瘞骸骨所在問疾苦分其疆界復其產業賀魯所虜掠者悉括還之於是西域諸國安堵如故」
  91. ^ 《舊唐書》本紀第四·高宗上:「蘇定方攻破西突厥沙缽羅可汗賀魯及咥運闕啜賀魯走石國副將蕭嗣業追擒之收其人畜前後四十餘萬甲寅西域平以其地置蒙池昆陵二都護府」
  92. ^ 《冊府元龜》卷四三四:「高宗顯慶三年十一月定方俘賀魯到京師帝謂侍臣曰賀魯背恩今欲先獻俘於昭陵可乎許敬宗對曰古者出而凱還則飲至策勛於廟若諸侯以王命討不庭亦獻俘於天子近代征伐克捷亦用斯禮未聞獻俘於陵所也伏以園寢嚴敬義同清廟陛下孝思所發在禮無違亦可行也十五日還獻於昭陵十七日告於大社皇帝臨軒大會文武百僚夷狄君長定方戎服操賀魯獻於樂懸之北帝責之不能對攝刑部尚書長孫沖跪於階下奏曰伊麗道獻俘賀魯請付所司大理官屬受之以出詔免其死」
  93. ^ 《全唐文》卷二十三·分立彌射為興昔亡可汗步真為繼往絕可汗詔:「自西蕃罹亂三十餘年比者賀魯猖狂百姓重被劫掠朕君臨四海情均養育不可使凶狡之虜恣行侵漁無辜之剩久遭塗炭故遣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等統率騎勇北路討逐卿等宣暢皇風南道撫育遂使凶渠畏威夷人慕德伐叛柔服西域總平賀魯父子既已擒獲諸頭部落須有統領卿早歸闕庭久參宿衛深感恩義甚知法式所以冊立卿等各為一部可汗但諸姓從賀魯非其本情卿等才至即降亦是赤心向國卿宜與盧承慶等准其部落大小位望高下節級授刺史以下官」
  94. ^ 《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獻譯註》(甘肅教育出版社,2000年)黃布凡、馬德合著 編年史第十條
  95. ^ 《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增訂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王堯、陳踐踐譯註 大事紀年:「及至羊年,(高宗顯慶四年,己未,659年),贊普駐於『札』之鹿苑,大論東贊前往吐谷渾(阿豺)。達延莽布支於烏海之『東岱』處與唐朝蘇定方交戰。達延亦死,以八萬之眾敗於一千。是為一年。」
  96. ^ Christopher I. Beckwith. The 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 A History of the Struggle for Great Power Among Tibetans, Turks, Arabs, and Chinese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Ag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8 March 1993: 27–28 [2018-12-20]. ISBN 0-691-02469-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1). 
  97. ^ 根敦瓊培. 《白史》. 法尊譯,王沂暖校訂. 蘭州: 西北民族學院. 1981: 71. 
  98. ^ 黃正建.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记年有关唐蕃关系的译注拾遗》. 西藏研究. 1985-04-02, (第1期) [2018-12-20]. ISSN 1000-0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0). 
  99. ^ 胡小鵬; 楊惠玲. 《敦煌古藏文写本《吐谷浑(阿豺)纪年》残卷再探》. 敦煌研究. 2003, (第1期): 92 [2018-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1). 
  100.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俄有思結闕俟斤都曼先鎮諸胡擁其所部及疏勒朱具般蔥嶺三國復叛詔定方為安撫大使率兵討之」
  101.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會思結闕俟斤都曼先鎮諸胡劫所部及疏勒朱具波喝般陀三國復叛詔定方還為安撫大使」
  102. ^ 《資治通鑑》卷兩百:「思結俟斤都曼帥疏勒朱具波謁般陀三國反擊破于闐癸亥以左驍衛大將軍蘇定方為安撫大使以討之」
  103.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至葉葉水而賊保馬頭川於是選精卒一萬人馬三千匹馳掩襲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詰朝至城西十里都曼大驚率兵拒戰於城門之外賊師敗績退保馬保城王師進屯其門」
  104.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率兵至葉葉水而賊堞馬頭川定方選精卒萬騎三千襲之晝夜馳三百里至其所都曼驚戰無素遂大敗走馬保城」
  105. ^ 《資治通鑑》卷兩百:「蘇定方軍至業葉水思結保馬頭川定方選精兵萬人騎三千匹馳往襲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詰旦至城下都曼大驚戰於城外都曼敗退保其城」
  106. ^ 《冊府元龜》卷四百二十:「兵至葉水而賊保馬頭川於是選精兵萬人騎三千掩襲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詰朝而到其城都曼大驚拒戰於城門之外賊師敗績」
  107.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入夜諸軍漸至四面圍之伐木為攻具布列城下都曼自知不免面縛開門出降俘還至東都高宗御乾陽殿定方操都曼特勒獻之蔥嶺以西悉定以功加食邢州鉅鹿真邑五百戶」
  108.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師進攻之都曼計窮遂面縛降俘獻於乾陽殿有司請論如法定方頓首請曰臣向諭陛下意許以不死願丐其命帝曰朕為卿全信乃宥之蔥嶺以西遂定加食邢州鉅鹿三百戶遷左武衛大將軍」
  109. ^ 《資治通鑑》卷兩百:「及暮諸軍繼至遂圍之都曼懼而出降」
  110.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顯慶五年從幸太原制授熊津道大總管率師討百濟」
  111.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出為神丘道大總管率師討百濟」
  112. ^ 《冊府元龜》卷八十四:「八月癸未以蘇定方等討平百濟曲赦神丘道行軍大總管以下兵士及其父母妻子大辟罪已下賜天下大腥日」
  113. ^ 《舊唐書》本紀第四·高宗上:「癸亥以邢國公蘇定方為神丘道總管劉伯英為昆夷道總管」
  114. ^ 《全唐文》卷兩百·大唐平百濟國碑銘:「使持節神丘、嵎夷、馬韓、熊津等一十四道大總管、左武衛大將軍、上柱國、邢國公蘇定方,迭遠構於曾城,派長瀾於委水,葉英圖於武帳。」
  115. ^ 《資治通鑑》卷兩百:「百濟恃高麗之援數侵新羅新羅王春秋上表求救辛亥以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帥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十萬以伐百濟以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將新羅之眾與之合勢」
  116. ^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第五:「三月唐高宗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金仁問為副大總管帥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十三萬軍以伐百濟」
  117. ^ 《冊府元龜》卷九八六:「五年三月以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左驍衛將軍劉伯英右武衛將軍馮士滄龐孝泰等並發新羅之眾以討百濟百濟恃高麗之援屢侵新羅故也」
  118. ^ 《三國史記》百濟本紀第六:「高宗詔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摠管率左衛將軍劉伯英右武衛將軍馮士貴左驍衛將軍龐孝公統兵十三萬以來征兼以新羅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摠管將其國兵與之合勢」
  119.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定方自城山濟海至熊津江口賊屯兵據江定方升東岸乘山而陣與之大戰揚帆蓋海相續而至賊師敗績死者數千人自餘奔散遇潮且上連舳入江定方於岸上擁陣水陸齊進飛楫鼓譟直趣真都」
  120. ^ 《三國史記》列傳第七·階伯:「唐顯慶五年庚申高宗以蘇定方為神丘道大總管率師濟海與新羅伐百濟階伯為將軍簡死士五千人拒之曰以一國之人當唐羅之大兵國之存亡未可知也恐吾妻<闋一>沒為奴婢與其生辱不如死快遂盡殺之至黃山之野設三營遇新羅兵將戰誓眾曰昔句踐以五千人破吳七十萬眾今之日宜各奮勵決勝以報國恩遂<闋一>戰無不以一當千羅兵乃卻如是進退至四合力屈以死」
  121.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自城山濟海至熊津口賊瀕江屯兵定方出左涯乘山而陣與之戰賊敗死者數千王師乘潮而上舳艫銜尾進鼓而噪定方將步騎夾引直趨真都城」
  122. ^ 《三國史記》列傳第四·:「會高宗以蘇定方為神丘道大總管率師討百濟帝征仁問問道路險易去就便宜仁問應對尤詳帝悅制授神丘道副大總管<闋一>赴軍中遂與定方濟海到德物島」
  123. ^ 《資治通鑑》卷兩百:「蘇定方引軍自成山濟海百濟據熊津江口以拒之定方進擊破之百濟死者數千人餘皆潰走定方水陸齊進直趣其都城」
  124. ^ 《冊府元龜》卷九八六:「初定方率眾自成山濟海賊徒據熊津江口以拒官軍定方既濟乘山而陣與之大戰揚帆蓋海相續而至賊師敗績死者數千人自餘大潰遇潮直上官軍連舳入江水陸齊進飛楫鼓譟」
  125. ^ 《三國史記》百濟本紀第六:「蘇定方引軍自城山濟海至國西德物島新羅王遣將軍金庾信領精兵五萬以赴之王聞之會群臣問戰守之宜佐平義直進曰唐兵遠涉溟海不習水者在船必困當其初下陸士氣未平急擊之可以得志新羅人恃大國之援故有輕我之心若見唐人失利則必疑懼而不敢銳進故知先與唐人決戰可也達率常永等曰不然唐兵遠來意欲速戰其鋒不可當也新羅人前屢見敗於我軍今望我兵勢不得不恐今日之計宜塞唐人之路以待其師老先使偏師擊羅軍折其銳氣然後伺其便而合戰則可得以全軍而保國矣王猶豫不知所從[...]又聞唐羅兵已過白江炭峴遣將軍<闋一>伯帥死士五千出黃山與羅兵戰四合皆勝之兵寡力屈竟敗<闋一>伯死之於是合兵御熊津口瀕江屯兵定方出左涯乘山而陣與之戰我軍大敗王師乘潮舳艫銜尾進鼓而噪定方將步騎直趣真都城其都城一舍止」
  126.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去城二十許里賊傾國來拒大戰破之殺虜萬餘人追奔入郭」
  127.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賊傾國來酣戰破之殺虜萬人乘勝入其郛」
  128. ^ 《資治通鑑》卷兩百:「未至二十餘里百濟傾國來戰大破之殺萬餘人追奔入其郭」
  129. ^ 《冊府元龜》卷九八六:「賊傾國來拒大戰破之殺虜萬餘人追奔入郭」
  130. ^ 《三國史記》百濟本紀第六:「我軍悉眾拒之又敗死者萬餘人唐兵乘勝薄城」
  131.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其王義慈及太子隆奔於北境定方進圍其城義慈次子泰自立為王嫡孫文思曰王與太子雖並出城而身見在叔總兵馬即擅為王假令漢兵退我父子當不全矣遂率其左右投城而下百姓從之泰不能止定方命卒登城建幟於是泰開門頓顙其大將祢植又將義慈來降太子隆並與諸城主皆同送款」
  132.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王義慈及太子隆北走定方進圍其城義慈子泰自立為王率眾固守義慈之孫文思曰王與太子出而叔豈得擅為王若王師還我父子安得全遂率左右縋城下人多從之泰不能止定方使士登城建唐旗幟於是泰開門請命其將祢植與義慈降隆及諸城送款」
  133. ^ 《資治通鑑》卷兩百:「百濟王義慈及太子隆逃於北境定方進圍其城義慈次子泰自立為王帥眾固守隆子文思曰王與太子皆在而叔遽擁兵自王借使能卻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遂師左右逾城來降百姓皆從之泰不能止定方命軍士登城立幟泰窘迫開門請命於是義慈隆及諸城主皆降」
  134. ^ 《三國史記》百濟本紀第六:「王知不免嘆曰悔不用成忠之言以至於此遂與太子孝走北鄙定方圍其城王次子泰自立為王率眾固守太子子文思謂王子隆曰王與太子出而叔擅為王若唐兵解去我等安得全遂率左右<闋一>而出民皆從之泰不能止定方令士超堞立唐旗幟泰窘迫開門請命於是王及太子孝與諸城皆降」
  135. ^ 《冊府元龜》卷九八六:「其王義慈及太子隆奔於北境定方進圍其城義慈次子泰自立為王率眾還固守義慈嫡孫文思曰王與太子雖並出城而身見在叔總兵焉專擅為王假令漢退我父子當不全矣遂率其左右投城而下百姓從之泰不能止定方令兵士登城立幟於是泰開門頓顙請命其大將祢植又將義慈來降太子隆並與諸城主皆同送款百濟悉平」
  136. ^ 見 拜根興:《大唐平百濟國碑銘》關聯問題考釋,載《唐史論叢(第八輯)》,2006年1月。
  137. ^ 《全唐文》·卷兩百:「原夫皇王所以朝萬國,制百靈,清海外而舉天維,宅寰中而恢地絡,莫不揚七德以馭遐荒,耀五兵而肅邊徼。雖質文異軌,步驟殊途,揖讓之與干戈,受終之與革命,皆載勞神武,未戢佳兵。是知凶水挻妖,九嬰遂戮;沿庭構逆,三苗已誅。若乃式鑒千齡,緬惟萬古,當塗代漢,典午承曹。至於任重鑿門,禮崇推轂,馬伏波則鑄銅交阯,竇車騎則勒石燕然,竟不能覆鯷海之奔鯨,絕狼山之封豕。況邱樹磨滅,聲塵寂寥?圓鼎不傳,方書莫紀?蠢茲卉服,竊命島洲;襟帶九夷,懸隔萬里。恃斯險厄,敢亂天常?東伐親鄰,近違明詔,北連逆豎,遠應梟聲。況外棄直臣,內信祅婦?刑罰所及,唯在忠良;寵任所加,必先諂幸。摽梅結怨,杼軸銜悲。我皇體二居尊,通三表極,珠衡毓慶,日角騰輝。輯五瑞而朝百神,妙萬物而乘六辯。正在柱於西北,回地紐於東南。若夫席龍圖,褒鳳紀,懸金鏡,齊玉燭,拔窮鱗於涸轍,拯危卵於傾巢。哀此遺甿,憤斯凶丑,未親吊伐,先命元戎。使持節神邱嵎夷馬韓熊津〈闕一字〉一十四道大總管左武衛大將軍上柱國邢國公蘇定方,疊遠構於曾城,派長瀾於委水,葉英圖於武帳,標秀氣於文昌,架李霍而不追,俯彭韓而高視。趙雲一身之膽,勇冠三軍;關羽萬人之敵,聲雄百代。捐軀殉國之志,冒流鏑而逾堅;輕生重義之〈闕四字〉而難〈闕一字〉心懸水鏡,鬼神無以蔽其形;質過松筠,風霜不能改其色。至於〈闕三字〉撫邊夷,慎四知,去三惑,顧冰泉以表潔,〈闕一字〉霜柏以凝貞。不言而合詩書,不行而〈闕三字〉將白雲而共爽,與青松而競〈闕一字〉遠〈闕三字〉咸有慚德,副大總管冠軍大將軍〈闕三字〉衛將軍上柱國下博公劉伯英,上〈闕八字〉廊廟之材〈闕一字〉將相之器,言為物范,行成士則,詞溫布帛,氣馥芝蘭,績着旗常,調諧律呂。重平生〈闕三字〉輕尺璧於寸陰。破鬼之勛,常〈闕一字〉不足平〈闕一字〉之策〈闕一字〉未涉言,副大總管使持節隴州諸軍事隴州刺史上柱國安夷公〈闕六字〉舉雄圖〈闕一字〉六藝通三略〈闕八字〉能令魏軍止渴無勞〈闕八字〉副大總管左領軍將軍金〈闕四字〉溫雅器識沈毅,無小人之細行,有君子之高風。武既止戈,文亦柔遠。行軍長史中書舍人〈闕二字〉儀雲翹吐秀,日鏡揚輝,風偃搢紳,道光雅俗,鑒清許郭,望重荀裴。辯箭騰〈闕三字〉九流於學海,詞〈闕一字〉發穎掩七澤於文〈闕二字〉太傅之深謀,未堪捧轡;杜鎮南之遠略,猶可扶輪。〈闕二字〉鳳池或清鯨壑。邢國公運秘鑒,總驍雄,陰羽開偃月之圖,陽文含曉星之氣。龍韜豹鈐,必表於情源;元女黃公,咸會於神用。況乎稽天蟻聚,〈闕一字〉地蜂飛,類短狐之含沙,似長蛇之吐霧,連營則豺狼滿道,結陣則梟獍彌山。以此兇徒,守斯窮險,不知懸縷將絕,墜之以千鈞;累棋先危,壓之以九鼎。於時秋草衰而寒山淨,涼飆舉而殺氣嚴。逸足與流電爭飛,疊鼓共奔雷競震。命豐隆而後殿,控列缺以前驅。沴氣祅氛,掃之以戈戟;崇墉峻堞,碎之以沖〈闕一字〉監。〈闕一字〉軍總管右屯衛郎將上柱國祝〈闕二字〉右一軍總管使持節淄州刺史上柱國〈闕一字〉元嗣,地處關河,材包文武,挾山西之壯氣,乘冀北之浮雲;呼吸則江海停波,嘯咤則風雷絕響。嵎夷道副總管右武衛中郎將上柱國曹繼叔,久預經綸,備嘗艱險,異廉頗之強飯,同充國之老臣。行軍長史岐州司馬杜爽,質耀璇峰,芳流桂畹。追風籋電,騁逸轡於西海;排雲擊水,搏勁翮於南溟。驥足既申,鳳池可奪。右一軍總管宣威將軍行左驍衛郎將上柱國劉仁願,資孝為忠,自家刑國,早聞周孔之教,晚習孫吳之書,既負英勇之材,仍兼文吏之〈闕一字〉。邢國公奉緣聖旨,委以班條〈闕二字〉金如粟而不窺,馬如羊而不顧。右武衛中郎將金良圖,左一軍總管使持節沂州刺史上柱國馬〈闕六字〉之〈闕七字〉之〈闕七字〉郡〈闕一字〉良邢國公〈闕一字〉奉神〈闕二字〉專節度或發揚蹈厲,或後勁前鋒,出天入地之奇。千變萬化〈闕四字〉之〈闕一字〉電發風行,〈闕四字〉英聲載路。邢國公〈闕五字〉甚投醪,逆命者則肅之以秋霜,歸順者則潤之以春露。一舉而平九〈闕三字〉而掃三韓,〈闕二字〉元之〈闕二字〉則千城仰德,發〈闕二字〉之飛箭,則萬里銜恩。〈闕六字〉及太子隆〈闕二字〉王餘孝一十三人,並大首領大佐〈闕七字〉成以下七百餘人,既入重闈,並就擒獲。〈闕四字〉載以牛車,〈闕〉薦司勛,式獻清廟,仍變斯獷俗,令沐宏猷,露冕褰〈闕一字〉先〈闕三字〉烹鮮制錦,必選賢良,庶使剖符績邁於龔黃,〈闕三字〉高於卓魯,凡置五都督,卅七州三百五十縣,戶廿四萬,口六百廿萬。各齊編戶,咸變夷風。大書〈闕一字〉觀〈闕三字〉所以旌其善,勒辭鼎銘,景鍾所以表其功。〈闕一字〉州長史判兵曹賀遂亮,濫以庸材,謬司文翰,學〈闕三字〉氣〈闕一字〉風雲,職號將軍,願與廉頗之列;官稱博士,猶〈闕一字〉賈〈闕一字〉之衡。不以衰容,猶〈闕四字〉戈〈闕十字〉九〈闕十二字〉乃〈闕十八字〉桑田同天〈闕一字〉永久〈闕三字〉島與日月長懸。其銘曰:悠悠遂古,〈闕九字〉化權輿〈闕五字〉飲〈闕一字〉居以□以〈闕一字〉或畋或漁,〈闕九字〉及〈闕二字〉代非一主,揖讓唐虞,革命湯武,〈闕五字〉均九土,屢擾干戈,式〈闕三字〉未〈闕一字〉西〈闕六字〉我聖皇,德葉穹蒼,〈闕二字〉千古,〈闕六字〉遠徼。遐哉大荒,咸受正朔,〈闕三字〉疆〈闕六字〉三光,叛族障國,憑凌水鄉,天降飛將,豹〈闕一字〉龍驤,弓彎月影,劍動星芒,貔貅百萬,電舉風揚,〈闕七字〉桑冰銷夏日,葉碎秋霜。赳赳武夫,明明號令,〈闕二字〉廟〈闕二字〉齊軍政,風嚴草衰,日〈闕二字〉淨霜戈〈闕十三字〉勁巨〈闕一字〉授首,逋誅請命,〈闕四字〉邊隅〈闕二字〉嘉樹不翦,〈闕二十字〉刊〈闕三字〉用紀殊功,拒〈闕三字〉永固回地軸以無〈闕一字〉」
  138. ^ 《金石萃編》卷五十三·唐十三·平百濟國碑同
  139.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百濟悉平分其地為六州俘義慈及隆泰等獻於東都定方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賞賜珍寶不可勝計仍拜其子慶節為尚輦奉御定方俄遷左武衛大將軍」
  140.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百濟平俘義慈隆泰等獻東都定方所滅三國皆生執其王賞賚珍寶不勝計加慶節尚輦奉御」
  141. ^ 《資治通鑑》卷兩百:「百濟故有五部分統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詔以其地置熊津等五都督府以其酋長為都督刺史十一月戊戌朔上御則天門樓受百濟俘自其王義慈以下皆釋之蘇定方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赦天下」
  142. ^ 《全唐文》卷兩百·大唐平百濟國碑銘:「凡置五都督,卅七州三百五十縣,戶廿四萬,口六百廿萬。各齊編戶,咸變夷風」
  143.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百濟:「六年新羅王金春秋又表稱百濟與高麗靺鞨侵其北界已沒三十餘城顯慶五年命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統兵討之大破其國虜義慈及太子隆小王孝演偽將五十八人等送於京師上責而宥之其國舊分為五部統郡三十七城二百戶七十六萬至是乃以其地分置熊津馬韓東明等五都督府各統州縣立其酋渠為都督刺史及縣令命右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總兵以鎮之」
  144. ^ 《太平御覽》皇王部三十五·唐高宗天皇大帝:「五年八月庚辰蘇定方等討平百濟面縛其王扶餘義慈國分為五部郡三十七城二百戶七十六萬以其地分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145. ^ 《冊府元龜》卷四二九:「又為大總管討百濟平之分其地為六州俘其王義慈及子隆泰來獻」
  146.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四·劉仁軌:「時蘇定方既平百濟留郎將劉仁願於百濟府城鎮守又以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安撫其餘眾」
  147. ^ 《三國史記》列傳第六·崔致遠:「至高宗皇帝顯慶五年勅蘇定方統十道強兵樓舡萬隻大破百濟乃於其地置扶餘都督府招緝遺氓<闋二>以漢官以臭味不同屢聞離叛遂徙其人於河南」
  148. ^ 《太平御覽》四夷部二·東夷二·百濟:「六年新羅王金春秋上表稱百濟與高麗靺鞨侵其北界已沒三十餘城顯慶五年命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統兵討之大破其國虜義慈及太子隆小王孝演偽將五十八人等送於京師上責而宥之其國舊分為五部統郡三十七城二百戶七十六萬至是乃以其地分置熊津馬韓東明等五都督府各統州縣立其酋渠為都督刺史及縣令命右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總兵以鎮之」
  149.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三·劉仁軌:「初蘇定方既平百濟留郎將劉仁願守其城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撫納殘黨」
  150. ^ 《太平御覽》四夷部二·東夷二·新羅:「永徽六年百濟與高麗靺鞨率兵侵新羅北界其王春秋遣使上表求救顯慶五年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熊津道大總管統水陸十萬仍令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與定方討平日濟俘其王扶餘義慈來獻」
  151. ^ 《舊唐書》本紀第四·高宗上:「八月庚辰蘇定方等討平百濟面縛其王扶餘義慈國分為五部郡三十七城二百戶七十六萬以其地分置熊津等五都督府曲赦神丘昆夷道總管已下賜天下大酺三日[...]十一月戊戌朔邢國公蘇定方獻百濟王扶餘義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俘於則天門責而宥之」
  152. ^ 《三國史記》百濟本紀第六:「定方以王及太子孝王子泰隆演及大臣將士八十八人百姓一萬二千八百七人送京師國本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至是析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各統州縣擢渠長為都督刺史縣令以理之命郞將劉仁願守都城又以左衛郞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撫其餘眾定方以所<闋一>見上責而宥之」
  153. ^ 《全唐文》卷九百九十·唐劉仁願紀功碑:「五年授夷道行軍子總管隨邢國公蘇定方破百濟執其王扶餘義慈並太子隆及佐<闕二>率以下七百餘人自外首領古魯都大秦武進扶餘生受延爾普羅等並見機而作立功歸順或入走<闕一>闋或<闕四>合境遺黎安堵如舊設官分職各有司存即以君為都護兼知留鎮新羅王金春秋亦遣少子<闕一>泰同域固守雖夷夏有殊長幼懸隔君綏和接待恩若弟兄」
  154. ^ 《新唐書》本紀第三·高宗:「壬午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浿江道行軍大總管蘇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以伐高麗」
  155. ^ 《資治通鑑》卷兩百:「壬午以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浿江道行軍大總管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蒲州刺史程名振為鏤方道總管將兵分道擊高麗青州刺史劉仁軌坐督海運覆船以白衣從軍自效[...]上欲自將大軍繼之癸巳皇后抗表諫親征高麗詔從之」
  156. ^ 《舊唐書》本紀第四·高宗上:「夏五月丙申命左驍衛大將軍涼國公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大總管左武衛大將軍邢國公蘇定方為平壤道大總管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樂安縣公任雅相為浿江道大總管以伐高麗」
  157. ^ 《三國史記》列傳第七·裂起:「文武王元年唐皇帝遣蘇定方討高句麗圍平壤城」
  158. ^ 《新唐書》本紀第三·高宗:「四月庚辰任雅相為浿江道行軍總管契苾何力為遼東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為平壤道行軍總管蕭嗣業為扶餘道行軍總管右驍衛將軍程名振為鏤方道行軍總管左驍衛將軍龐孝泰為沃沮道行軍總管率三十五軍以伐高麗」
  159. ^ 《資治通鑑》卷兩百:「庚辰以任雅相為浿江道行軍總管契苾何力為遼東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為平壤道行軍總管與蕭嗣業及諸胡兵凡三十五軍水陸分道並進」
  160. ^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第六:「元年六月入唐宿衛仁問儒敦等至告王皇帝已遣蘇定方領水陸三十五道兵伐高句麗遂命王擧兵相應雖在服重違皇帝勅命」
  161. ^ 《新唐書》本紀第三·高宗:「八月甲戌蘇定方及高麗戰於浿江敗之」
  162. ^ 《資治通鑑》卷兩百:「秋七月甲戌蘇定方破高麗於浿江屢戰皆捷遂圍平壤城」
  163. ^ 《冊府元龜》卷九八六:「八月蘇定方破高麗之眾於水貝江頻戰皆捷奪其馬邑山因山為營遂為平壤城」
  164.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未幾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俄徙平壤道破高麗之眾於浿江奪馬邑山為營遂圍平壤」
  165. ^ 《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第十:「秋八月蘇定方破我軍於浿江奪馬邑山遂圍平壤城」
  166. ^ 《資治通鑑》卷兩百:「高麗蓋蘇文遣其子男生以精兵數萬守鴨綠水諸軍不得渡契苾何力至值冰大合何力引眾乘冰渡水鼓譟而進高麗大潰追奔數十里斬首三萬級餘眾悉降男生僅以身免會有詔班師乃還」
  167. ^ 《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第十:「九月蓋蘇文遣其子男生以精兵數萬守鴨綠諸軍不得渡契苾何力至值冰大合何力引眾乘冰度渡水鼓<闋一>而進我軍潰奔何力追數十里殺三萬人餘眾悉降男生僅以身免會有詔班師乃還」
  168.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四·劉仁軌:「時蘇定方奉詔伐高麗進圍平壤不克而還」
  169.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會大雪解圍還」
  170. ^ 《資治通鑑》卷兩百:「戊寅左驍衛將軍白州刺史沃沮道總管龐孝泰與高麗戰於蛇水之上軍敗與其子十三人皆戰死蘇定方圍平壤久不下會大雪解圍而還」
  171. ^ 《新唐書》本紀第三·高宗:「甲戌任雅相薨戊寅龐孝泰及高麗戰於蛇水死之」
  172. ^ 《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第十:「二十一年春正月左驍衛將軍白州刺史沮沃沮道總管龐孝泰與蓋蘇文戰於蛇水之上擧軍沒與其子十三人皆戰死蘇定方圍平壤會大雪解而退凡前後之行皆無大功而退」
  173. ^ 《冊府元龜》卷九八六:「明年三月勒兵而還」
  174.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拜涼州安集大使以定吐蕃吐谷渾「
  175.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蘇定方:「乾封二年卒年七十六高宗聞而傷惜謂侍臣曰蘇定方於國有功例合褒贈卿等不言遂使哀榮未及興言及此不覺嗟悼遽下詔贈幽州都督諡曰莊」
  176.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蘇烈:「乾封二年卒年七十六帝悼之責謂侍臣曰定方於國有功當褒贈若等不言何邪乃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諡曰莊」

外部連結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舊唐書/卷83》,出自劉昫舊唐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唐書·卷111》,出自《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