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溫州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溫州話
母語國家和地區中國
區域浙江省溫州市區及下屬縣市
母語使用人數
約500萬
語系
文字漢字溫州話羅馬字甌嘉話拉丁化新文字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
管理機構
語言代碼
ISO 639-3
ISO 639-6wzhu
Glottologouji1238[1]

溫州話([ʔy33-1 tɕiɤu33-11 ɦo11-53]),為中國東南沿海城市溫州市住民所講的一種南部吳語。在發音、詞彙、句法上與現代標準漢語有着較大的差別。而且,溫州吳語在這些方面與北部吳語以及其他吳語方言也有較大差異,無法與其他吳語方言溝通。有部份人認為,吳語是漢藏語系下的一個語支而非語言[來源請求],溫州話和其他吳語雖有較大的淵源,但已屬於不同言語。由於溫州是歷史上百越甌越族東甌王國都城所在[2],也有人認為其語言受到古代侗台語系百越語的一定影響[3]

為了與溫州地區的其它語言做區分,廣義的溫州話在學術上又稱作甌語([ʔɑu33-43 njy34]),指的是所有甌語方言的集合體。溫州市的甌江下游、飛雲江和鰲江流域,以及麗水、台州的部分市鎮的甌語,可以被細分為瑞安話、樂清話、虹橋話、平陽話等等。甌語的使用人口在500萬左右。甌語內部差異較大,但能相互溝通。狹義的溫州話僅指的是溫州市鹿城區的城區口音。

分佈

廣義的溫州話分佈於溫州地區的甌江下游、飛雲江鰲江流域,以及麗水台州的部分市鎮。

其在溫州的分佈為:溫州主城區(不含洞頭區)及永嘉縣是純甌語區,瑞安市文成縣基本上屬甌江片,只有個別鄉村通行閩語或畲族畲語。樂清清江鎮石陣嶺以南的海積平原是甌江片,石陣嶺以北為台州片。平陽縣、龍港市鰲江下游是甌江片、蠻話混用,鰲江上游是溫州話和閩語的混雜區。蒼南縣和洞頭區都以浙南閩語為主,混以畲族語、金鄉話等小眾方言。鰲江流域通行甌語的鄉鎮、社區有:昆陽、鰲江、湖前、靈江、讀浦、滬山、沿江、龍江、宜山、鐵龍、平等、江山、鳳江、天井、蒲城。其中蒲城話是吳語的南極,即一個受閩語包圍的吳語方言島。洞頭縣的甌語鄉鎮有:大門、鹿西、三盤、元覺、霓嶼等。泰順縣的百丈口分佈有變了調的文成話-百丈口話,屬方言孤島,俗稱「下路話」。它受周圍莒江話的影響很大,有被莒江話同化的趨勢。

其在溫州地區以外的分佈為:麗水青田縣有:貴岙鎮、溫溪鎮、吳坑、小舟山、黃垟、萬山、湯垟鄉以及平橋鄉平山村、油竹鄉半坑村。台州玉環縣的甌語區散佈在玉環島東南和西南海邊以捕魚為業的應東鎮、鮮疊鎮、大麥嶼等地。

另外由於20世紀初的移民原因,湖州市埭溪鎮也有個別村莊通行甌語。

方言分片

甌江片內部差異的語音演變產生得比較晚,應該是在近一百年的時間裏才產生的。甌江片可以分為3片,保留最多古甌江片特徵的是樂清話,自成一片;第二片是洞頭、永嘉、溫州、甌海,第三片是瑞安、平陽、蒼南。[4]

歷史

上古時期,東甌地的原住民甌人,與太湖流域南下的越人逐漸融合,形成甌越。甌越在以前屬「百越」。在當時,當地居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古越語,屬於侗台語系,而非漢語

公元前333年,楚國滅越,加強了對吳越的統治,直到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歷時112年。由於楚人在吳越的勢力和影響,東楚方言與古吳越語相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漢語——「江東方言」,為吳語的直接祖先。唐代《慧琳音義》把江東一帶所說的方言合稱為「吳楚之音」。溫州話中較古老的詞彙,大多可以追溯到「江東方言」,亦是溫州話中白讀系統的主要來源。

漢代起漢人才正式移民吳越地區,但吳越的浙南、福建一直是越人為主,越人建立的東甌國閩越國一直處於獨立狀態。雖然漢武帝東甌國「舉國徙中國,乃悉舉眾來,處江淮之間」,但遷走的人僅限甌越的王族與豪強。期間來自漢語的借用詞越來越多,不過甌越方言的主要詞彙仍是土著詞語

「江東方言」六朝時期開始分為「吳語」和「閩語」。溫州從東漢公元323年建郡一直屬會稽郡,據東晉郭璞的記載,甌越人應從六朝開始說古吳語。因與閩語區接壤,溫州話中也保留了較多與古閩語相同的特徵。

時期,漢人經歷了多次大規模的移民潮,尤其是南宋遷都後,溫州地區的漢人人口急劇增加。這些漢人帶着中原的正統漢文化來到甌越地區,對當地漢語方言產生了深遠影響。南宋時期,隨着中原漢人的大量遷入,溫州漢語融合了中原方言的特點,同時保留了一些古漢語特徵。這種語言變遷導致溫州話中出現了文白異讀的現象,與中原方言有所不同。

唐代9世紀,隨着對日本的貿易興起,江南地區與日本之間的交流達到了高峰。日本向中國派遣遣唐使,而江南明州越州溫州等地的商人代表,如李延孝、詹景全等唐商也前往日本從事貿易活動。在這種交往中,雙方的語言交流頻繁發生。江南地區的古吳語影響了古日語的演變過程。溫州話作為當時的方言之一,保留了許多古吳語的發音特點,而現代日語則保留了古日語的發音特徵。這些語言的交流和保留,對雙方語言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溫州話與古閩語、古楚語、古江東語都有密切的聯繫,對研究漢語語音史和語言史都具有特殊的意義。溫州南戲的發源地[5],留傳的南戲作品都含有不少溫州話。由於南戲對元曲及元明小說影響深遠,學者們在註釋考證這些作品時都需要大量引用溫州話。溫州鼓詞是流行於浙江溫州及其毗鄰地區的一個曲藝品種,俗稱「唱詞」。因過去的藝人多為盲人,故又稱為「瞽詞」或「盲詞」。它用溫州方言(以瑞安話為標準音)表演,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清代中期已見流傳。

溫州話和各支官話的相似度基本上都是南方各種方言中最低的。各地區方言相似度表:[6]

北京話(%) 濟南話(%) 西安話(%) 漢口話(%) 成都話(%) 揚州話(%)
太原話 60.8 60.7 61.4 58.2 61.6 63.1
蘇州話 49.9 51.1 54.8 54.9 54.5 60.8
溫州話 39.4 42.8 44.1 42.2 44.1 40.7
長沙話 60.9 55.6 59.3 67.6 66 52.9
雙峰話 49 48.1 48.8 53 50.6 45.9
南昌話 58.2 49.8 53.3 60.2 61.8 54.3
廈門話 48 43.9 47.1 50.7 47.7 45.9
潮州話 44.3 41.5 46.5 46.8 49.9 47.5
梅縣話 52.8 46.5 47 56.2 57.2 50.2
廣州話 47.5 45.4 45.5 47 45.4 46.7

在溫州民間廣泛流傳着這樣的說法:由於溫州話極為難懂且語法結構奇特,因此在中越戰爭期間,它被用於編寫密碼,其完美的保密性和情報作用可與太平洋戰爭時期的納瓦霍語相媲美。但官方並無此類記載,不過不少語言專家認為溫州話十分適合用於編寫軍用密碼。[7][8]

音系

聲母

  雙唇 唇齒 齒齦 齦齶 顎音 軟齶 聲門
鼻音 帶濁流 /m/ /n/ /ȵ/ /ŋ/
帶緊喉 /ʔm/ /ʔn/ /ʔȵ/ /ʔŋ/
塞音 濁音 /b/ /d/ /ɡ/
送氣 /p/ /t/ /k/
送氣 /pʰ/ /tʰ/ /kʰ/
擦音 濁音 /v/ /z/ /ɦ/
清音 /f/ /s/ /ɕ/ /h/
塞擦音 濁音 /d͡z/ /d͡ʑ/
送氣 /t͡s/ /t͡ɕ/
送氣 /t͡sʰ/ /t͡ɕʰ/
近音 /j/
近音 /l/

次濁聲母分為帶緊喉和帶濁流兩套,前者只拼陰調類,後者只拼陽調類。零聲母開頭有輕微的喉塞音 [ʔ]

韻母

開口呼 /ɿ/知書水 /a/山拿摘 /ɛ/杏行亨 /e/改色猜 /ə/好告否 /ø/暗斷孫 /o/花惡坐 /ai/歸枚失 /ei/蛇濟的 /au/搜樓愁 /ɤu/留楚速 /øy/土魔魚 /aŋ/尋盡很 /eŋ/命貞城 /oŋ/風紅洞 /m̩/木(老派)
齊齒呼 /i/折天張 /ia/藥曉鳥 /iɛ/笑生略 /iai/一泣溺 /iau/休扭丘 /ieu/手熟育 /iaŋ/經認琴 /yoŋ/營春熏 /n̩/
合口呼 /u/歌果胡 /ua/關快(老派) /uiɛ/ /uɔ/慌夸孝 /uai/歸灰(老派) /uaŋ/管卵(老派) /ŋ̍/
撮口呼 /y/絕遠鬼 /yɔ/況共從 /yo/續屬戳

/ɛ/只出現於零聲母、聲母/h/和/ɦ/後,在其它聲母後皆已混入/iɛ/;

/k/,/kʰ/和/g/聲母後的/y/和/ø/有合併傾向,城區的甌語已經開始相混;

/øy/和/ø/在城區一大部分人的口語中已合併;

/ei/和/e/混用的現象在溫州城區亦十分明顯;

/eŋ/的實際發音更接近於/əŋ/。

聲調

溫州話聲調表
(市區)
調號 調類 調值
1 陰平 ˧˧ 33
2 陽平 ʱ˧˩ 31
3 上聲 ˧˥ʔ 35
4 ʱ˨˦ʔ 24
5 陰去 ˦˨ 42
6 陽去 ʱ˩˩ 11
7 入聲 ˧˩˧ː 313
8 ʱ˨˩˨ː 213

上聲帶有緊喉成份[ʔ],入聲爲長音[ː]。

連讀變調

一般的兩字組變調調型共有13種,連續變調產生3個新個聲調:˩˧ 13、˥˧ʔ 53(帶緊喉成份,下表未標)、˩ 1(短而弱)。

陰平
˧˧ 33
陽平
ʱ˧˩ 31
陰上
˧˥ʔ 35
陽上
ʱ˨˦ʔ 24
陰去
˦˨ 42
陽去
ʱ˩˩ 11
陰入
˧˩˧ː 313
陽入
ʱ˨˩˨ː 213
陰平
˧˧ 33
˩˩ ˧˨
11+32
˩˩ ˩˧
11+13
˥˧ ˧˥
53+35
˩˧ ˥˧
13+53
˥˧ ˩˧
53+13
陽平
ʱ˧˩ 31
陰上
˧˥ʔ 35
˦˨ ˧˧
42+33
˦˨ ˩˩
42+11
˦˨ ˩˩
42+11
陽上
ʱ˨˦ʔ 24
陰去
˦˨ 42
˩˩ ˩˧
11+13
陽去
ʱ˩˩ 11
˦˨ ˩˩
42+11
陰入
˧˩˧ː 313
˩ ˧˧
1+33
˩˩ ˩˧
11+13
˩ ˧˥
1+35
˩ ˦˨
1+42
˩ ˩˩
1+11
˩ ˩˧
1+13
陽入
ʱ˨˩˨ː 213

文白異讀

文白異讀,乃漢語方言甚至漢字文化圈中比較常見的語音現象。其形成原因是在不同的時期,當地語言從外界強勢語言中吸收了部份字的發音,並在該語言中與該字原本讀讀音共存。新的發音被稱為文讀,或者「讀書音」;原有的發音則為白讀,或被稱為說話音。隨着該語言的自然發展,現今的發音也與當初引入的讀音大有不同。

在溫州話中,文、白讀音豐富多樣,變化複雜,使方言詞語更加豐富。但多數詞的文白讀音是相對固定,不能任意變讀的。文白讀音運用不同,使含意也不相同。例如:第一百貨商店的縮寫「一百」,要用文讀;作為基數詞就要用白讀,如「一個」。

外地人來溫州,感到溫州話最難學的是辨別不了哪個字、哪個詞在什麼時候該文讀或該白讀,用不當,不但令人聽不懂,有時候還會鬧出笑話。 例如溫州民謠《叮叮噹》中有一句「三角門外仙人井,妙果寺里豬頭鍾」,這裏的「角」字應白讀念成了/ʨia/(腳),而人們常說的「三角城頭」里的「角」卻只能文讀成/ko/(各)。這些文白對應的語音材料,為我們了解漢語語音發展演變提供了一定的線索。

詞彙

本土固有詞彙

本土固有詞彙可包括百越遺留詞彙,及一些吳語甌江片之外不用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詞彙,如:

  • 溫州人慣用「靠造化/kʰə zə huo/」來表達普通話的:隨便
  • 用「頭皮漲/dɤu bei ʨie/」來表達普通話的:惡心 頭大
  • 用「盯人睛/teŋ naŋ tseŋ/」表達普通話的:害羞

疑似來自古越語的詞彙:

溫州話與侗台語相對比[3]
普通話 溫州話 壯語 侗語
轉圈 ʔlø1 lu:n2(圓)
低(低洼處) taŋ3 tam5 tham5
搖動(悠動) 6 ŋok6 ŋau2, nei1
縫隙 guɔ4 ke6 ʔe2
柚子 1 pe3
咄 (鳥啄,在甌語中延伸出「點頭、」不停進行某行動「含義) tai313 dai213 dai213

這些詞彙及表達方式,在甌語之外的漢方言中,都是極其罕見的。

太湖片共通的詞彙

甌語作為吳語的東甌片,言語中有不少詞彙能與北部吳語區相通。如:

普通話 溫州話 上海話
硬幣 鉛角子/kʰɑ ko tsɿ/ 鉛角子/kʰɛ koʔ tsɿ/
東西 物事/mø zɿ/ 物事/məʔ zɿ/
不同 兩樣/liɛ ji/ 兩樣/liɑ̃ jiɑ̃/
左手 濟手/tsei ɕieu/ 濟手/ʨi seu/
右手 順手/yoŋ ɕieu/ 順手/zən seu/
打架 相打/ɕi tiɛ/ 相打/siɑ̃ tã/
再見 再會/tse vai/ 再會/ʦe ɦue/
咱們 我伲/ŋuɔ ȵi/ 我伲/ŋu ȵi/
衣服 衣裳/i ji / 衣裳/i zɑ̃/
囥/kʰuɔ/ 囥/kʰ ɑ̃/
摜/gɑ/ 摜/guɛ/

繼承古漢語的詞彙

一些詞彙吸收於古文言詞彙如:

  • 「蔫/i/」:《康熙字典》物不鮮也。例:飯蔫爻罷(飯不新鮮了)。
  • 「顯/ɕi/」:《康熙字典》明也,覿也,著也。例:好顯好啊(非常好)。
  • 「箸/dzei/」:《康熙字典》箸即筯也,即筷子。例:用箸慢慢夾(用筷子慢慢夾)。
  • 「恁/ʔnɑŋ/」:《康熙字典》如此也。例:恁好高(如此盲目冒險)。

亦有部份繼承古漢語的詞彙能與粵語、閩語及官話相通。 如「落雨」、「相伴」、「不啻」等。

詞彙比較:

普通話 溫州話 上海話 廣州話
早上 天光 早上向 朝早/上晝/晨早
中午 日晝 日中向 晏晝
下午 後半日/晚界 下半天 下晝
晚上 閒昏/黃昏 夜裏向 晚黑/夜晚

近代吸收的白話文

如「喜歡」、「電腦」以及大量現代書面語詞彙,皆與普通話以漢字的形式共享書面形態,但普遍以溫州方言的字音發音。

詞彙比較

下表中的是漢語方言的一些基本詞彙,在溫州話內部說法較為統一,而在其他地方基本沒有同類說法(甌江片周邊地區的方言可能有少量受其影響;有的在其他地方有極少零散的分佈):

普通話說法 甌江片說法 註釋
太陽 太陽佛/日光佛/熱頭佛/熱頭 現在城市中多只使用「太陽」,本土的說法僅存於特定詞組中,如「太陽佛火」、「熱頭猛飄」。
月亮 月光佛/太陰 現在城市中多只使用「月光」。
蠶豆 淮豆 溫州話「淮豆」音與普通話「豌豆」相近,本地人也常以為是「豌豆」;溫州人稱北方話的「豌豆」為「蠶豆」。
宰(豬) 《集韻》通回切,以湯除毛。
猴子 猴頭
《集韻》去久切,手舉也。
房子 屋宕
肥皂 油皂/香皂/洋皂 「香皂」為洗身體用的肥皂,而「洋皂」為洗潔衣物用的肥皂。
《廣韻》丑吏切,直視。
抓(賊) 縛在溫州話中有文白兩讀,此處白讀「bo」(音如「拔」)。
掉(下來)
洗澡 洗身體/洗浴 現在城市中多只使用「洗浴」。
瑣、細 「瑣(sai)」為通用說法,「細」多出現於特定詞組中。

數詞

地區 一、兩、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溫州 /iai˧˩˧ː//liɛʱ˨˦ʔ//sa˧˧//sɿ˦˨//ŋ̍ʱ˨˦ʔ//lɤuʱ˨˩˨ː//ʦʰai˧˩˧ː//po˧˩˧ː//ʨiau˧˥ʔ/, /zaiʱ˨˩˨ː/
瑞安 iaa、la2、so1、sɨ3、ŋ2、loɯɯ (或 liɯɯ)、ts'aa、puu、tɕaɯ2、zaa

語法

習慣將名詞置於定語之前,而將動詞置於副詞之前,與現代漢語正好相反。仍使用一些古漢語中的語法。在使用完成式時,溫州話的語序會被強制轉換為SOV。

普通話 溫州話 普通話 溫州話
熱鬧 鬧熱 喜歡 歡喜
鹹菜 菜咸 生魚 魚生
客人 人客 拖鞋 鞋拖
蹄膀 膀蹄 砧板 板砧
先走 走先 力氣 氣力
漲潮 潮漲 落潮 潮落
焦飯 飯焦 碎米 米碎
閣樓 樓閣 頭銜 銜頭

詞法

溫州話有一個聲調指示詞素。表達「這」時,量詞變為入聲,濁聲母也會清化。例如/le˧˩/「有些(人)」變為/l̥e˧˨˧/「這些(人)」。[9]:119

句法

與其他漢語方言一樣,溫州話以主動賓語序為主,不過某些狀況下也可以是SOV或OSV。SOV主要用於動詞+後綴,常用後綴有過、去、起、落、來、牢、得、還。

如: 書(給)渠還, (個)瓶水pai去

疊詞

助詞疊詞的使用,也是溫州話的特色之一。

普通話 溫州話 普通話 溫州話
螢火蟲 火螢光光 鵝卵石 石板卵卵
蜘蛛 絲網蜘蜘 饞貓 騙吃貓貓
螞蟻 虎眼挪挪 屁蟲 拉屁龜龜
四葉草 蚱蜢酸酸 洋娃娃 洋蠟娒娒

相關條目

註釋

  1.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溫州話.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2. ^ 林華東. 温州建城始自公元前192年 东瓯王国自此正式封立. 溫州日報. 2011-03-17 [2018-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3. ^ 3.0 3.1 吳安其. 温州方言的壮侗语底层初探. 民族語文. 1986, (4): 37-42 [2018-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4. ^ 《吳語甌江片的音韻特點及其分區》秋谷裕幸(2011), 中國語言學集刊第五卷第一期: 頁20.
  5. ^ 《宋元戲曲考》王國維
  6. ^ 《方言間系統相似度測度研究》陳海倫
  7. ^ 關於越南戰爭期間中方使用的密碼語言,有一說認為並不是溫州話,而是來自溫州蒼南縣(當時仍屬平陽縣錢庫一帶的蠻話,參見訪今尋古之三:撲朔迷離說蠻話[永久失效連結],蒼南廣電網。
  8. ^ 当威虎山的黑话被美国警察用上, [May 31,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9. ^ Bao, Zhiming. The Structure of To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0-19-511880-4 (英語).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