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日佔時期
日佔柬埔寨 日本占領下のカンボジア ការត្រួតត្រារបស់ជប៉ុននៅកម្ពុជា | |||||||||
---|---|---|---|---|---|---|---|---|---|
1941年—1945年 | |||||||||
國歌:《君之代》 | |||||||||
地位 | 大日本帝國的佔領地 大日本帝國扶持的傀儡政權(1945年) | ||||||||
首都 | 金邊 | ||||||||
政府 | 傀儡政權 | ||||||||
君主 | |||||||||
• 1941-1945 | 諾羅敦·西哈努克 | ||||||||
首相 | |||||||||
• 1945 | 諾羅敦·西哈努克 山玉成 | ||||||||
歷史時期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
• 建立 | 1941年 | ||||||||
• 日本入侵法屬印度支那 | 1941年8月 | ||||||||
• 政變 | 1945年3月 | ||||||||
• 日本投降 | 1945年8月15日 | ||||||||
• 法印政府重建統治 | 1945年10月 | ||||||||
• 終結 | 1945年 | ||||||||
ISO 3166碼 | KH | ||||||||
|
柬埔寨歷史系列條目 | ||||||||||||
---|---|---|---|---|---|---|---|---|---|---|---|---|
扶南 約1世紀–550 | ||||||||||||
真臘 約6世紀–802 (水真臘、陸真臘) | ||||||||||||
高棉帝國 (吳哥時期) 802–1431 | ||||||||||||
金邊時期 1431–1525 | ||||||||||||
洛韋時期 1525–1593 | ||||||||||||
斯雷桑托時期 1594–1620 | ||||||||||||
烏棟時期 1620–1863 | ||||||||||||
越南統治時期 1835–1847 | ||||||||||||
法國統治時期 1867-1953 | ||||||||||||
日本佔領時期 1941-1945 | ||||||||||||
第一王國 1953-1970 | ||||||||||||
高棉共和國 1970-1975 柬王國民族團結政府 | ||||||||||||
民主柬埔寨 1976-1979 | ||||||||||||
民柬聯合政府 1979-1992 |
柬埔寨 人民共和國 1979-1992 | |||||||||||
聯柬權力機構 1992-1993 | ||||||||||||
柬埔寨王國 1993至今 | ||||||||||||
柬埔寨日佔時期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後在柬埔寨進行統治的時期。
日軍對柬埔寨統治自1941年起至1945年結束,共4年。雖然在此期間,維琪法國政府仍然在名義上對柬埔寨擁有權力,但是在1945年3月,日本軍隊發動政變,完全建立起了一個親日政權,國號為柬埔寨王國。[1]
歷史背景
19世紀中葉起,柬埔寨淪為法國保護國,受法屬印度支那政府控制,該政府亦控制了越南(阮朝)與老撾。1940年,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擊敗,原法國政府被維琪法國所取代,法屬印度支那陷入混亂。暹羅(泰國)趁亂入侵,爆發第二次泰法戰爭,在日本的干涉下,以泰國割得印度支那的爭議領土而告終。[2][3]其中,柬埔寨失去了1/3的領土,包括50萬名國民。
日本佔領
1941年8月,日軍進佔柬埔寨保護國,並在此駐紮約8,000名士兵。儘管如此,法印政府依然沒有被日本當局取締。1942年7月,金邊爆發大規模反法示威,原因是法國士兵以煽動的罪名逮捕一位柬埔寨高僧洪丘。法國政府逮捕了示威的領導者,知識分子[4]帕切·喬溫,並將其流放到崑崙島上的監獄。[1]此後柬埔寨境內局勢持續緊張。
政變與獨立
1945年3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階段,日軍在柬埔寨發動政變,殖民政府官員被撤職,駐印支法軍也被繳械,日軍自法國人手中奪取了柬埔寨政權,其目的是通過柬埔寨人的支持來逆轉日軍在其他戰場的頹勢。在獲得日軍的允許後,諾羅敦·西哈努克宣佈柬埔寨獨立。[5]日本承認柬埔寨獨立,並在金邊設立了領事館。
3月13日,西哈努克將法語國名自Cambodge(Cambodia)改為Kampuchea。新政府還將法印政府制訂的高棉語書寫法自拉丁字母改回傳統高棉字母(此後高棉語書寫法亦不再更迭)。[6]5月,山玉成返回柬埔寨,並被任命為外交大臣,爾後成為首相。[7]
獨立的「柬埔寨王國」一直持續到1945年10月。在盟軍進入柬埔寨後,駐柬日軍被繳械和遣返,法國在金邊重建統治,山玉成被流放到法國。山玉成的支持者轉入地下活動,他們組成了一個反法組織高棉自由民族統一戰線。該組織受到泰國支持,但不久後便分裂為多個派系。[8]
參見
腳註
- ^ 1.0 1.1 Milton Osborne, Sihanouk, Prince of Light, Prince of Darkness. Silkworm 1994
- ^ Jean-Philippe Liardet, L'Indochine française pendant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 La guerre contre le Siam, 1940-41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6-30.
- ^ Jean-Philippe Liardet, L'Indochine française pendant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 Les accords de septembre 1940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2-05.
- ^ Ian Harris, Buddhism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century Asia
- ^ Keat Gin Ooi Southeast Asia: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 ^ David P. Chandler, A History of Cambodia, Silkworm 1993
- ^ Cambodia - The Emergence of Nationalism. www.country-data.com. [2020-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 ^ Library of Congress /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 Country Studies / Area Handbook Series / Cambodia / Appendix B. www.country-data.com. [2020-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