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斯特·費倫茨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斯特·費倫茨
Liszt Ferenc
1858年的李斯特
出生(1811-10-22)1811年10月22日
 奧地利帝國匈牙利上普倫多夫縣
逝世1886年7月31日(1886歲—07—31)(74歲)
 德意志帝國巴伐利亞拜洛特
知名作品鋼琴獨奏《超技練習曲》、《愛之夢英語Liebesträume》、《旅行歲月》、《b小調奏鳴曲》、19首《匈牙利狂想曲》、交響詩前奏曲》、《塔索:悲嘆與勝利》、《馬采巴》、《浮士德交響曲》、兩首鋼琴協奏曲、鋼琴與樂隊《死之舞英語Totentanz (Liszt)》、神劇《基督》、《聖伊利沙伯軼事》、數十首藝術歌曲
所屬時期/樂派浪漫主義
擅長類型管弦樂,鋼琴獨奏曲,宗教音樂藝術歌曲
簽名
Liszt's_signature_(transparent)

李斯特·費倫茨匈牙利語Liszt Ferenc[註 1][ˈlist ˈfɛrɛnt͡s];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德語名法蘭茲·李斯特(德語:Franz Liszt[ˈfʁants ˈlɪst]),匈牙利作曲家、音樂評論家、鋼琴演奏家[1][2][3]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當時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他還首創了背譜演奏法,本人則具有超群的即興演奏才能,他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在1841年掀起了李斯特狂熱席捲整個歐洲,其所創作的鋼琴曲難度極高。

李斯特在19世紀初期因其作為鋼琴家的驚人技藝而在歐洲享有盛譽。他是當時許多作曲家的朋友、音樂推動者和恩人,包括弗雷德里克·蕭邦夏爾-瓦朗坦·阿爾康理查德·華格納埃克托·白遼士羅伯特·舒曼克拉拉·舒曼卡米耶·聖桑愛德華·葛利格奧勒·布爾英語Ole Bull約阿希姆·拉夫米哈伊爾·葛令卡亞歷山大·鮑羅丁

李斯特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是新德意志樂派德語Neudeutsche Schule最傑出的代表之一。他留下了廣泛而多樣的作品,這些作品影響了他具有前瞻性的同時代人以及預期的 20 世紀思想和趨勢。李斯特的音樂貢獻包括交響詩、作為他音樂形式實驗的一部分的主題轉換以及和音方面的激進創新。

生平

李斯特出生於奧地利東部村莊賴丁英語Raiding, Austria;父親是匈牙利人,母親是奧地利的德意志人,因此他有兩個名字,分別是匈牙利和奧地利德語兩種拼法。他從小隨母親說德語,直到晚年才學會用匈牙利文寫作。

李斯特的父親是一位業餘音樂家,他5歲時由父親教會彈奏鋼琴,8歲時開始作曲,9歲登台表演,獲得匈牙利貴族資助赴維也納學習,師從著名鋼琴教育家卡爾·徹爾尼,他曾說:「我的一切都是徹爾尼教我的。」貝多芬曾聽其演奏,並親吻其額頭。1823年全家遷居巴黎,1824年在巴黎首次公演獲得成功。

1835年他和達古爾特伯爵夫人到日內瓦同居,1840年分手,伯爵夫人為他生了三個孩子,其中二女兒科西瑪後來嫁給華格納。分手原因是李斯特要為波恩貝多芬銅像修繕籌資而進行歐洲巡迴演出,伯爵夫人帶着孩子回到巴黎。1843年李斯特擔任威瑪大公的宮廷樂長,1848年他又和俄國親王王妃卡羅琳·賽恩-維特根斯坦英語Carolyne zu Sayn-Wittgenstein同居,受法蘭茲·約瑟夫一世冊封為騎士,得到貴族姓名——法蘭茲·馮·李斯特(Franz von Liszt),但未公開使用過。1861年赴羅馬為了不和王妃結婚[來源請求],1865年李斯特自霍恩洛厄樞機手下接受了剪髮禮出家成為天主教神職人員,之後逐漸升等到了法政,但仍然身着神父的黑袍在德國奧地利匈牙利意大利各處奔走授課,並分文不取,扶助了許多年輕音樂家,如葛利格德布西鮑羅定等,為普及音樂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匈牙利人為了爭取獨立,將李斯特看作是民族英雄,每次邀請他回匈牙利,都會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1886年他在德國的拜洛特巴伐利亞州靠近捷克邊境)因肺炎不治去世,安葬於當地。

李斯特去世前四月的照片,也是李斯特生前最後一張官方照片,由納達爾所拍攝

作品

李斯特一生創作了700多首音樂作品,並創造了交響詩這一音樂形式。他主要的音樂作品有吉普賽風格的《匈牙利狂想曲[註 2],《浮士德交響曲英語Faust Symphony》,《但丁交響曲英語Dante Symphony》,《帕格尼尼練習曲英語Grandes études de Paganini》,《華格納改編作品:唐懷瑟》等。

以下列舉李斯特部分的著名作品及簡介:

  • 愛之夢
    《愛之夢》(Liebesträume),作品S. 541,實際上是3首夜曲,據路德維希·烏蘭(Ludwig Uhland,1788-1862)與費迪南德·弗賴利格拉特(Ferdinand Freiligrath)的詩上所附《男高音或女高音獨唱用的三首歌曲》(Drei Lieder Für eine Tenor oder Sopran-Stimme)的編曲。共三首:1.據烏蘭的《高貴的愛情》(Hohe Liebe)而譜曲,富於表情的小行板,降A大調。2.據烏蘭的《神聖的死亡》(Seliger Tod)譜曲,極似慢板,E大調。3.優雅的快板,降A大調,據符利拉德的《盡其所能愛的去愛》(O lieb,so lang du lieben kannst)譜曲。其中第三首最為有名,一般提起《愛之夢》,就是指這一首[4]
  • 森林的細語
    李斯特從青年時代開始受蕭邦帕格尼尼等人的影響,苦練鋼琴技巧,成為首屈一指的鋼琴演奏家。此後他也作了一些蕭邦式的練習曲。李斯特在1862-1863年之間寫了《兩首演奏會用練習曲》,其中一首歌是《森林的細語》(Waldesrauschen,也譯作「森林的呼嘯」或「林中細語」)。他把這兩首練習曲獻給他的徒弟迪奧尼斯·普魯克納英語Dionys Pruckner。李斯特熱愛大自然,崇拜大自然本是浪漫主義作家創作的一大特徵。他於羅薩利奧聖母修道院所在的馬里奧山岡俯瞰俗世,寫出這富於哲理的名曲有其個人的感受。李斯特把音樂從近乎耳語的聲(pp,極弱),發展到颶風般的撼天氣魄。[來源請求]
  • 唐懷瑟》序曲,鋼琴改編版
    唐懷瑟》原是華格納創作的三幕歌劇。作於1842-1845年間,完整標題為《唐懷瑟以及瓦爾特堡的歌詠比賽》。音樂以小號的號角式演奏揭開了典禮的序幕,音樂進入舒展高雅的「高雅主題」,使人們仿佛看到了瀟灑的紳士和端莊的貴婦人的進行隊列。而《唐懷瑟》的序曲可以說是整個故事情節的縮影。整首作品不但技巧繁複且氣勢磅礴。有三個部分構成,中間部分表現肉慾感的維納斯堡的世界,前後兩個部分是虔誠的朝聖者的音樂。而且這是一首結構宏大的歌劇改編曲,從各種快速音階琶音、雙音八度跳躍、和弦,是典型的李斯特筆下的炫技式作品。
  • 梅菲斯特圓舞曲
    此曲也常被譯為《魔鬼圓舞曲》,因為梅菲斯特就是歌德劇作《浮士德》中的魔鬼。李斯特的這部作品原來是一首鋼琴獨奏曲,作曲家在1862年將它改編成約10分鐘長的管弦樂交響詩,而後又將其發展成共約70分鐘長的三樂章交響曲《浮士德》中的終樂章。鋼琴版的《梅菲斯特圓舞曲》堪稱是李斯特炫技作品的代表。

評價

從李斯特開始,歐洲音樂家的地位開始迅速提升,國王王公們都會對他脫帽致敬。

李斯特生前曾是歐洲最偉大的鋼琴演奏家,經常奔波在歐洲各地演出,他彬彬有禮,善於迷人,堅定地支持蕭邦白遼士華格納,他積極探索鋼琴的演奏技巧,充分靈活地運用轉調手法和音色變化的技巧,並推動了管弦樂隊的改革,他的演奏往往是即興的,是一種創造性的演奏,有時就是現場創作,因此相當吸引觀眾。他在威瑪時為許多新進的年輕音樂家提供了演出舞台,他經常親自擔任指揮,讓這些先鋒音樂家自己出演。

有人以為,李斯特的作品技巧輝煌,內容膚淺,但其實他的許多作品把情感投注在對於景象、事物、畫面故事、人格或情緒等等的描寫之上,但那類的曲目大多在聽者角度的理解與詮釋上都略為艱深,而現在較廣為流行的那些曲目,雖然大多都出現了膾炙人口的主題旋律,但曲目本身卻較缺乏情感,因此李斯特才給一些人這樣純炫技的印象[註 3][註 4],但其實在音樂學者與演奏家之間,李斯特的曲目仍然很多被視為藝術價值很高的作品(如但丁奏鳴曲、傳奇曲等),而且他更是位偉大的音樂改革者,並在歷史上對改善音樂家地位,推動新穎的音樂風格產生極大的影響。

樂器

據悉,李斯特·費倫茨在葡萄牙巡演[6] 以及隨後在1847年的基輔和敖德薩巡演中都是使用波伊塞洛特鋼琴。李斯特將他的波伊塞洛特鋼琴存放於威瑪的阿爾滕堡別墅住宅中。[7] 李斯特在1862年給澤維爾·波伊塞洛特(Xavier Boisselot)的信中表達了他對這架琴的熱愛:「雖然琴鍵因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音樂而幾乎被磨破,但我決不同意更換它,並決心將它作為我最喜愛的工作夥伴,一直陪伴我到生命的最後一刻。」[8] 這架鋼琴現已無法演奏。2011年,在威瑪古典基金會(Klassik Stiftung Weimar)的請求下,現代鋼琴製造家保羅·麥克諾提(Paul McNulty)製造了這架波伊塞洛特鋼琴複製版,該鋼琴現在就陳列在李斯特的鋼琴旁。[9] 在威瑪的鋼琴中,還有一架埃拉德(Erard)——亞歷山大(Alexandre)「鋼琴-管風琴」、一架貝希斯坦(Bechstein)鋼琴以及一架貝多芬的布洛德伍德平台鋼琴。[7]

錄音節選

  • 鋼琴音樂全集(Complete Piano Music):由澳大利亞鋼琴家萊斯利·霍華德英語Leslie Howard演奏,英國Hyperion唱片公司錄製發行。共57卷,CD95張。這個全集(補遺1卷,2卷除外)的演奏時間總計117小時(1377音軌)。據指出,這是目前唯一的一版李斯特鋼琴全集商業錄音[10]
  • 福田理子,托米亞斯·科赫。Riko Fukuda, Tomias Koch. Chopin, Mendelssohn, Moscheles, Hiller, Liszt. Grand duo Œuvres pour duo de pianofortes. 康拉德·格拉夫 1830,1845
  • 帕斯卡·曼廷。Pascal Mantin. Franz Liszt. 「Un Sospiro」. 埃拉德鋼琴 1880

衍生作品

註釋

  1. ^ 生前拼法爲Ferencz。1922年匈牙利語正字法英語Hungarian orthography改革將cz簡作c,因此又拼作Ferenc
  2. ^ 米高梅出品的動畫片「貓和老鼠」其中獲奧斯卡獎的一集「湯姆貓彈鋼琴」使用了部分的匈牙利狂想曲作為全集的背景音樂,也顯示出這個曲子彈奏的複雜技巧。
  3. ^ 巴托在自己的文章(1911年)中提到,在一個華格納與布拉姆斯壁壘分明的年代,李斯特的音樂居然輕易地受到冷落,當中有其原因。巴托說:「在他(李斯特)生涯早期,因為這種模仿式的寫作,他將很多壞習慣也同時攬在自己身上了:白遼士的粗俗,蕭邦的善感,意大利風格的陳窠等等,正是這些元素使他自己的音樂變得過分瑣碎。」[5]
  4. ^ 李斯特並非20世紀初期唯一被打入冷宮的作曲家,馬克斯·雷格在所出版的鋼琴作品「全集」過程中,也遭遇了改編作品(布拉姆斯、沃爾夫、理察·史特勞斯等)刻意不被列入其中的待遇。不久後,李斯特自己的作品集也面臨了一樣的挑戰。

參考資料

  1. ^ Walker, New Grove 2
  2. ^ Franz Lisz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8 [2008-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30). 
  3. ^ Franz Liszt. Columbia Encyclopedia. [2008-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6). 
  4. ^ Youtube上“爱之梦”的搜索结果. [2015-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4). 
  5. ^ Bartók, Béla: 」Die Musik Liszts und das Publikum von heute", in: Hamburger, Klara (ed.): Franz Liszt, Beiträge von ungarischen Autoren, Budapest 1978, p. 119.
  6. ^ Marcel Carrières 「Franz Liszt en Provence et en Languedoc en 1844」  (Beziers, 1981) and Alan Walker, Franz Liszt: The virtuoso years, 1811-184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7. ^ 7.0 7.1 Alan Walker, Franz Liszt: The Weimar years, 1848-186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8. ^ Liszt In Rome - Lisztomania. lisztomania.wikidot.com. [2021-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4). 
  9. ^ Flügel; Flügel, Kopie von Paul McNulty - Digitale Angebote der Klassik Stiftung Weimar. www.klassik-stiftung.de. [2021-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9) (德語). 
  10. ^ Wilson, Frances. Five of the greatest Liszt pianists of all time. 2023-05-07 [2024-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8) (美國英語). 

參見

延伸閱讀

  • Doran, Robert (ed.): Liszt and Virtuosity. Rochester: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Eastman Studies in Music), 2020. OCLC 1133204755
  • Ehrhardt, Damien (ed.): Franz Liszt – Musique, médiation, interculturalité (Etudes germaniqu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63/3, 2008)
  • Franz, Robert (aka Olga de Janina): Souvenirs d'une Cosaque, Paris: Librairie internationale, 1874 OCLC 465183989; OCLC 762414797
  • Gibbs, Christopher H. and Gooley, Dana. Franz Liszt and his World.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 Gut, Serge: Franz Liszt, De Fallois, Paris 1989. ISBN 978-2-87706-042-4
  • Gut, Serge: Franz Liszt, Studio Verlag, Sinzig 2009. ISBN 978-3-89564-115-2
  • Hamburger, Klara (ed.): Franz Liszt, Beiträge von ungarischen Autoren, Budapest 1978
  • Hamilton, Kenneth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Liszt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521-64462-4 (paperback)
    • Shulstad, Reeves, "Liszt's symphonic poems and symphonies"
  • Jerger, Wilhelm (ed.): The Piano Master Classes of Franz Liszt 1884–1886, Diary Notes of August Göllerich, translated by Richard Louis Zimdar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6
  • Legány, Dezső​(匈牙利語;​德語: Ferenc Liszt and His Country, 1869–1873, Occidental Press, Budapest 1983
  • Legány, Dezső: Franz Liszt, Unbekannte Presse und Briefe aus Wien 1822–1886, Wien 1984
  • Legány, Dezső: Ferenc Liszt and His Country, 1874–1886, Occidental Press, Budapest 1992
  • Liszt, Franz: Briefwechsel mit seiner Mutter, edited and annotated by Klara Hamburger, Eisenstadt 2000
  • Lorenz, Michael: "An Unknown Grandmother of Lisz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Vienna 2012
  • Loya, Shay: Liszt's Transcultural Modernism and the Hungarian-Gypsy Tradition. Eastman Studies in Music. Rochester, N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2011. ISBN 978-1-58046-323-2
  • Motta, Cesare Simeone: Liszt Viaggiatore Europeo, Moncalieri, 2000 (ISBN 978-88-7760-058-5)
  • Ollivier, Daniel: Autour de Mme d'Agoult et de Liszt, Paris 1941
  • Prahács, Margit: Franz Liszt und die Budapester Musikakademie, in: Hamburger (ed.): Franz Liszt, Beiträge von ungarischen Autoren, pp. 49ff
  • Rellstab, Ludwig: Franz Liszt, Berlin 1842
  • Rosen, Charles. The Romantic Genera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 Saffle, Michael: Franz Liszt: A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Guide. Thir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ISBN 978-0-415-99839-0
  • Sauer, Emil von: Meine Welt, Stuttgart 1901
  • Steinbeck, Arne: Franz Liszt's approach to piano playing,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1971

外部連結

免費的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