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曇石山遺址

座標26°09′01″N 119°08′41″E / 26.15028°N 119.14472°E / 26.15028; 119.1447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6°09′01″N 119°08′41″E / 26.15028°N 119.14472°E / 26.15028; 119.14472

曇石山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
分類古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編號第五批第52項
認定時間2001年6月25日

曇石山遺址位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地處閩江下游北岸,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到青銅時代的古文化遺址,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總面積約3萬餘平方米,1954~1996年對其進行了8次發掘,揭露面積約1700平方米,其文化堆積層可分為兩層,下層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是遺址的主要堆積層,上層為青銅時代,相當於商周時期。發掘清理出房基1處、墓葬76座、陶窯11座、祭祀坑2個、壕溝2條,出土人骨架三十餘具,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貝殼等一千二百餘件。考古發掘顯示曇石山遺址是一處典型的海洋性貝丘遺址

曇石山遺址具有鮮明的地方特徵,內涵豐富,現已將曇石山下層所代表的文化命名為「曇石山文化」,其特徵與台灣高雄鳳鼻頭遺址所代表的鳳鼻頭文化有相似之處。[1]劉益昌、張崇根認為,兩者關係並非是「並非直接的移民或傳承關係」[2] 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長董平認為,曇石山遺址是蘇秉琦中華文明多元起源學說的證明,並認為曇石山文化居民是閩族發源地,以及南島語族起源之一。[3]

圖片

參考文獻

  1.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Ⅱ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224. ISBN 7-5010-1525-2. 
  2. ^ 張崇根. 〈福建曇石山文化與臺灣西南部鳳鼻頭文化比較研究〉. 《高雄文獻》4卷1期 (高雄市文化局). 2014-04-01. ISSN 2222-8306. OCLC 1066063430. 
  3. ^ 龍敏. 董平:昙石山遗址为何是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学说的力证?.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2022-09-15 [2022-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