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文心雕龍斠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心雕龍斠詮
潘重規題署
作者李曰剛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國立編譯館
出版時間1982年
出版地點臺北

文心雕龍斠詮》,又稱《文心雕龍斟詮[1],是由李曰剛對於《文心雕龍》的校勘版本,首版於1982年,由國立編譯館[2]。由上、下兩冊組成,兩千五百八十頁,約一百八十多萬字,引用書目近三百餘種[3]:221。本書對於《文心雕龍》進入了深入的探討,被王更生認為「這部巨著實具有黃札、范注、劉釋、楊校的優點」,但是他在此書中所提出的一些新論也被學者所批評。

內容大要

內容上共分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序言、例略、原校姓氏及斠勘據本;第二大部分是具體每一篇的斠詮,每編包括了「題述」與「文解」,題述即是對於該篇的內容作理論分析,文解一部份就是對於原文作分段的解釋,先錄原文,而後再以較為典雅的白話文解釋大意,並加入自己的一些理解,再以「斠詮」解釋相關的字句;第三部分為附錄,分別是:一、劉勰著作二篇,二、梁書劉勰傳箋注,三、劉毓崧書文心雕龍後疏證,四、劉勰的身世考略,五、文心雕龍版本考略。

作者對於下篇篇次有所調整,詳列如下:

文心雕龍下篇篇次表[4]
序號 通行本 郭晉稀
註譯(十八篇)
范文瀾
楊明照
校注拾遺(校注)
劉永濟
校釋
李曰剛
斠詮
周振甫
註釋
李蓁非
釋譯
26 神思             情采
27 體性             神思
28 風骨             體性
29 通變 養氣       養氣   風骨
30 定勢 附會(通變)       附會   定勢
31 情采 通變(定勢)       通變   附會
32 鎔裁 事類(情采)       定勢 物色 通變
33 聲律 定勢(鎔裁)       情采 鎔裁 鎔裁
34 章句 情采(聲律)       鎔裁 聲律 聲律
35 麗辭 鎔裁(章句) 練字     章句 章句 練字
36 比興 聲律(麗辭) 麗辭     聲律 麗辭 章句
37 誇飾 練字(比興) 事類     麗辭 比興 比興
38 事類 章句(誇飾) 比興 比興 誇飾 誇飾
39 練字 麗辭(事類) 誇飾 誇飾 事類 麗辭
40 隱秀 比興(練字) 物色 事類 練字 事類
41 指瑕 誇飾(隱秀) 物色 隱秀 練字 隱秀 隱秀
42 養氣 物色(指瑕) 指瑕 指瑕 隱秀 指瑕 物色
43 附會 隱秀(附會) 養氣 養氣 物色 養氣 指瑕
44 總術 指瑕(物色) 物色 附會 附會 指瑕 附會 養氣
45 時序 總術 總術 指瑕(物色) 總術 總術 總術 總術
46 物色 時序 時序 時序 時序 時序 時序

特點

李曰剛在此書中將文心雕龍的篇次有所調換,在郭晉稀《十八篇》的基礎上有所增減。其中理由主要是劉勰在〈序志〉篇的描述,以及是各篇之間理論上的脈絡。牟世金認為,這些調動只是依研究者各自的理解,而這此改動並不夠慎重[5]:101-103

《文學創作理論體系圖》

本書所使用的圖表眾多,一共有十九個[3]:244-245。例如李曰剛在書中《總術》篇將整個創作論比喻成一個人體,並畫出了《文學創作理論體系圖》。牟世金認為,這個體系圖以「設計」成份為重,但是有所特色和獨到之處,並認為「文學即人學」,覺得是可以值得注意的途徑。但是〈通變〉篇、〈定勢〉篇等的位置只是他自己的設計,而心、腎、肝、膽等喻更是違背劉勰的自喻[5]:34-36。張然認為文心雕龍的創作論有不少地方是從人(即作者)本身出發的,思路是可以考慮的,研究方式獨特又創新。但是此圖無視了創作「情以物遷」的原則,忽視了作者會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才會產生創作的欲望,有失公允[3]:229-232

總評

牟世金認為,此書在「校」、「注」、「釋」、「論」各方面對相當詳盡而集前人之大成,認為他虛若若谷以發展中華民族的想法是值得欽佩發揚的。而整書大致而言沒有標新立異之意,補齊范注的努力值得肯定。[5]:28-29王更生認為「這部巨著實具有黃札、范注、劉釋、楊校的優點」,每一個意思都能「博釆其長」,而校一字也會引中外名家的說法作比較。[6]李平、黃誠禎認為《斠詮》之註釋大多謹守前賢、師友之說,徵引了不少前人註釋成果而又未加說明。[7]張然認為,這是一部「以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為大志的著作」,開創了龍學研究新境界[3]:247

影響

據統計,在《文心雕龍義証》中,整書一共引用了《斠詮》約750次,僅次於對范注和楊明照《校注拾遺》的徵引,在全書的第三位。李平,黃誠禎認為本書對於《義証》有相當大的影響,「使大陸與台灣地區的『龍學』研究成果得以交融互補」。[7]:108

參考

  1. ^ 詹鍈. 文心雕龍義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38. 
  2. ^ workHybook電子書--國家教育研究院數位出版品資訊網. 文心雕龍斠詮(下編). [2022-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0). 
  3. ^ 3.0 3.1 3.2 3.3 張然. 论李曰刚《文心雕龙斠诠》的成就. 中國文論. 2018, (1): 220-247. 
  4. ^ 甲斐勝二. 關於《文心雕龍》下篇篇次排列的一些問題. 中國《文心雕龍研究》學會 (編). 《文心雕龍》研究(第二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91-300 [299-300]. 1996. 
  5. ^ 5.0 5.1 5.2 牟世金. 台灣文心雕龍研究鳥瞰. 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 1985. 
  6. ^ 王更生. 文心雕龍導讀. 華正書局. 1977: 84. 
  7. ^ 7.0 7.1 李平; 黃誠禎. 《文心雕龍義證》對《文心雕龍斠詮》的接受與發展.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 46 (2): 102-109. doi:10.13852/J.CNKI.JSHNU.2017.02.01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