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文心雕龙斠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心雕龙斠诠
潘重规题署
作者李曰刚
发行信息
出版机构国立编译馆
出版时间1982年
出版地点台北

文心雕龙斠诠》,又称《文心雕龙斟诠[1],是由李曰刚对于《文心雕龙》的校勘版本,首版于1982年,由国立编译馆[2]。由上、下两册组成,两千五百八十页,约一百八十多万字,引用书目近三百余种[3]:221。本书对于《文心雕龙》进入了深入的探讨,被王更生认为“这部巨著实具有黄札、范注、刘释、杨校的优点”,但是他在此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新论也被学者所批评。

内容大要

内容上共分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序言、例略、原校姓氏及斠勘据本;第二大部分是具体每一篇的斠诠,每编包括了“题述”与“文解”,题述即是对于该篇的内容作理论分析,文解一部分就是对于原文作分段的解释,先录原文,而后再以较为典雅的白话文解释大意,并加入自己的一些理解,再以“斠诠”解释相关的字句;第三部分为附录,分别是:一、刘勰著作二篇,二、梁书刘勰传笺注,三、刘毓崧书文心雕龙后疏证,四、刘勰的身世考略,五、文心雕龙版本考略。

作者对于下篇篇次有所调整,详列如下:

文心雕龙下篇篇次表[4]
序号 通行本 郭晋稀
注译(十八篇)
范文澜
杨明照
校注拾遗(校注)
刘永济
校释
李曰刚
斠诠
周振甫
注释
李蓁非
释译
26 神思             情采
27 体性             神思
28 风骨             体性
29 通变 养气       养气   风骨
30 定势 附会(通变)       附会   定势
31 情采 通变(定势)       通变   附会
32 镕裁 事类(情采)       定势 物色 通变
33 声律 定势(镕裁)       情采 镕裁 镕裁
34 章句 情采(声律)       镕裁 声律 声律
35 丽辞 镕裁(章句) 练字     章句 章句 练字
36 比兴 声律(丽辞) 丽辞     声律 丽辞 章句
37 夸饰 练字(比兴) 事类     丽辞 比兴 比兴
38 事类 章句(夸饰) 比兴 比兴 夸饰 夸饰
39 练字 丽辞(事类) 夸饰 夸饰 事类 丽辞
40 隐秀 比兴(练字) 物色 事类 练字 事类
41 指瑕 夸饰(隐秀) 物色 隐秀 练字 隐秀 隐秀
42 养气 物色(指瑕) 指瑕 指瑕 隐秀 指瑕 物色
43 附会 隐秀(附会) 养气 养气 物色 养气 指瑕
44 总术 指瑕(物色) 物色 附会 附会 指瑕 附会 养气
45 时序 总术 总术 指瑕(物色) 总术 总术 总术 总术
46 物色 时序 时序 时序 时序 时序 时序

特点

李曰刚在此书中将文心雕龙的篇次有所调换,在郭晋稀《十八篇》的基础上有所增减。其中理由主要是刘勰在〈序志〉篇的描述,以及是各篇之间理论上的脉络。牟世金认为,这些调动只是依研究者各自的理解,而这此改动并不够慎重[5]:101-103

《文学创作理论体系图》

本书所使用的图表众多,一共有十九个[3]:244-245。例如李曰刚在书中《总术》篇将整个创作论比喻成一个人体,并画出了《文学创作理论体系图》。牟世金认为,这个体系图以“设计”成分为重,但是有所特色和独到之处,并认为“文学即人学”,觉得是可以值得注意的途径。但是〈通变〉篇、〈定势〉篇等的位置只是他自己的设计,而心、肾、肝、胆等喻更是违背刘勰的自喻[5]:34-36。张然认为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有不少地方是从人(即作者)本身出发的,思路是可以考虑的,研究方式独特又创新。但是此图无视了创作“情以物迁”的原则,忽视了作者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才会产生创作的欲望,有失公允[3]:229-232

总评

牟世金认为,此书在“校”、“注”、“释”、“论”各方面对相当详尽而集前人之大成,认为他虚若若谷以发展中华民族的想法是值得钦佩发扬的。而整书大致而言没有标新立异之意,补齐范注的努力值得肯定。[5]:28-29王更生认为“这部巨著实具有黄札、范注、刘释、杨校的优点”,每一个意思都能“博釆其长”,而校一字也会引中外名家的说法作比较。[6]李平、黄诚祯认为《斠诠》之注释大多谨守前贤、师友之说,征引了不少前人注释成果而又未加说明。[7]张然认为,这是一部“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大志的著作”,开创了龙学研究新境界[3]:247

影响

据统计,在《文心雕龙义证》中,整书一共引用了《斠诠》约750次,仅次于对范注和杨明照《校注拾遗》的征引,在全书的第三位。李平,黄诚祯认为本书对于《义证》有相当大的影响,“使大陆与台湾地区的‘龙学’研究成果得以交融互补”。[7]:108

参考

  1. ^ 詹锳. 文心雕龍義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38. 
  2. ^ workHybook电子书--国家教育研究院数位出版品资讯网. 文心雕龍斠詮(下編). [2022-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0). 
  3. ^ 3.0 3.1 3.2 3.3 张然. 论李曰刚《文心雕龙斠诠》的成就. 中国文论. 2018, (1): 220-247. 
  4. ^ 甲斐胜二. 關於《文心雕龍》下篇篇次排列的一些問題. 中国《文心雕龙研究》学会 (编). 《文心雕龍》研究(第二輯).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91-300 [299-300]. 1996. 
  5. ^ 5.0 5.1 5.2 牟世金. 台灣文心雕龍研究鳥瞰.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85. 
  6. ^ 王更生. 文心雕龍導讀. 华正书局. 1977: 84. 
  7. ^ 7.0 7.1 李平; 黄诚祯. 《文心雕龍義證》對《文心雕龍斠詮》的接受與發展.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6 (2): 102-109. doi:10.13852/J.CNKI.JSHNU.2017.02.012.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