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縣
政和縣 | |
---|---|
縣 | |
政和縣的地理位置 | |
坐標:27°22′04″N 118°51′09″E / 27.36778°N 118.8524°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福建省南平市 |
設立 | 北宋咸平三年(1000)置關隸縣,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改政和縣 |
政府駐地 | 熊山街道 |
下級行政區 | |
面積 | |
• 總計 | 1,744.24 平方公里(673.45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179,413人 |
• 密度 | 103人/平方公里(266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93,025人 |
語言 | |
• 母語(方言) | 閩北語政和話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353600 |
電話區號 | 0599 |
車輛號牌 | 閩H |
行政區劃代碼 | 350725 |
舊稱 | 關隸縣、松政縣(與松谿縣合併) |
網站 | 政和縣人民政府 |
政和縣(閩北語:Ce̿ng-uǎ-gṳ̄ing)是中國福建省南平市下轄的一個縣,地處閩浙兩省交界處,與南平市的建陽區、建甌市、松谿縣,寧德市的壽寧縣、周寧縣、屏南縣以及浙江省的慶元縣相鄰,縣政府駐熊山街道。
人口
2023年末,全縣公安戶籍人口233202人。
按鄉(鎮)、街道分佈為:熊山街道44495人;星溪鄉17039人;石屯鎮22763人;東平鎮25757人;鐵山鎮22212人;嶺腰鄉10494人;外屯鄉13571人;鎮前鎮28632人;楊源鄉19688人;澄源鄉28551人。
全縣常住人口為17.4萬人。[2]
地理
境內東西最大距離7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46公里,位於中國東南丘陵區,地勢東高西低。東部為鷲峰山脈北段,低山和丘陵分別佔全境面積82.8%和9.5%。河谷盆地主要分佈在中部和西部,僅佔全境面積7.7%。政和縣為福建重點林區,森林覆蓋率達76.8%。
行政沿革
- 五代,後梁貞明六年(920年),閩國屬威武軍長樂郡。
-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屬長樂府寧德縣。
- 後晉天福六年(941年)劃寧德縣關隸里置關隸鎮,鎮治設在西里(今鎮前鎮鎮前村)天王寺北,屬福州寧德縣。
- 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南唐兵克建州,閩帝王延政投降,關隸鎮屬南唐。
- 後漢乾祐元年(948年),福州守將李仁達叛南唐歸吳越,關隸鎮屬吳越。
- 宋太平興國三年(977年),吳越歸順於宋,關隸鎮屬宋。
- 宋咸平三年(1000年),關隸鎮升為關隸縣,劃建寧軍建安縣東北部東平里、高宅里、長城裏、東衢里、感化里併入關隸縣,隸屬建寧軍。縣治移到感化里東岸口黃熊山麓。
- 政和五年(1115年),因進貢白毫銀針茶,關隸縣改名為政和縣。
- 紹光三十二年(1162年),改建寧軍為建寧府,政和縣隸屬建寧府。
-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改建寧府為建寧路,政和縣隸屬建寧路。
- 明洪武元年(1368年),復改建寧路為建寧府。政和縣隸屬建寧府。
- 景泰六年(1456年),劃出政和縣東部南里10都,北里11都、12都,東里13都、14都、15都歸屬壽寧縣。
- 清朝,政和縣沿舊制,隸屬建寧府。
- 民國元年(1912年),改建寧府為建安道,道署駐建安,政和縣屬建安道。
-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除道制,政和縣直屬福建省。
-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7月,福建省劃分為10個行政督察區,政和縣隸屬第十行政督察區,區署駐浦城。
-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全省改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政和縣隸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區署於民國二十七年8月由浦城移駐建陽。
-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6月,閩東蘇維埃政府在今政和縣境內設立政屏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福建省劃分為8個專區2個市,政和縣隸屬第一專區,區署駐建甌。
- 1950年4月1日,第一專區更名為建甌專區,政和縣隸屬建甌專區,區署駐建甌。
- 1950年9月,建甌專區更名為建陽專區,政和縣隸屬建陽專區,區署駐建陽。
- 1956年6月,建陽專區更名為南平專區,政和縣隸屬南平專區,區署駐南平。
- 1959年7月,政和縣改隸福安專區,區署駐福安。
- 1960年2月1日,政和縣與松谿縣合併為松政縣,縣府駐松溪,隸屬福安專區,區署駐福安。
- 1962年8月1日,松政縣分縣,恢復政和縣建制,隸屬福安專區,區署駐福安。
- 1970年7月1日,政和縣與松谿縣再度合併為松政縣,縣革命委員會駐松溪,隸屬建陽地區。
- 1975年3月15日,松政縣再次分縣,恢復政和縣建制,隸屬建陽地區。
- 1988年1月,建陽地區行政公署改名為南平地區行政公署,公署駐南平市,政和縣隸屬南平地區。
- 1994年9月,撤銷南平地區設立地級南平市,原縣級南平市同時改為延平區,政和縣隸屬南平市[3]」。
行政區劃
熊山街道、東平鎮、石屯鎮、鐵山鎮、鎮前鎮、星溪鄉、外屯鄉、楊源鄉、澄源鄉和嶺腰鄉。
交通
- 353國道過境。
教育與文化
教育:政和縣古代教育興盛於宋朝。北宋宣和年間,縣尉朱松首創星溪書院和雲根書院,其子大理學家朱熹常於雲根書院講學,因而政和縣有「先賢過化之鄉」的美稱。全縣書室、社學、書院、學宮等教育體系完善,歷代共有進士17人,舉人52人。清光緒末,書院先後改辦為小學堂。民國7年(1918年),全縣城鄉有小學堂25所,建東師範學校在縣城開辦。民國14年(1925年),政和初級中學創辦。民國17年(1928年)培淑女子小學創辦。[5]1958年政和初級中學成立高中部,更名為政和一中,2005年秋由完全中學改制為高級中學,成為政和縣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級中學。政和一中原校址位於城關東門文昌閣(今縣委黨校)內,現址位於城關北大路122號。
戲曲:2006年5月20日,楊源鄉四平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政和縣誌》記載,四平戲是明末清初傳入政和的,從"泳霓軒"四平戲班活動到現在的楊源四平戲業餘劇團,已有350多年的歷史。
語言
政和話與閩北語類似,存在部分讀音的差異,但大同小異。
旅遊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佛子山;省級風景名勝區洞宮山;寶岩;念山梯田等
特產
政和縣先後獲「中國白茶之鄉」、「中國竹具工藝城」、「中國錐栗之鄉」、 「中國楠木之鄉」、「產茶明星縣」稱號。擁有中國馳名商標「政和工夫」紅茶、中國地理標誌產品[6]政和白茶。
參見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政和縣統計局. 人口民族. 政和縣人民政府. 2024-09-19.
- ^ 政和县志. [2020-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2023年政和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政和縣誌 跋 [永久失效連結]
- ^ 《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實施以來批准的地理標誌名錄(2005年7月至2009年6月)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