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扎基寺

座標29°40′34.93″N 91°8′26.20″E / 29.6763694°N 91.1406111°E / 29.6763694; 91.140611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扎基寺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城關區
座標29°40′34.93″N 91°8′26.20″E / 29.6763694°N 91.1406111°E / 29.6763694; 91.1406111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母寺色拉寺
地圖
地圖

扎基寺,又稱「扎基拉姆寺」(英語:Zashi Lhamo Temple),藏語稱「扎基拉康」,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城關區扎基東路,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1][2]

簡介

扎基寺位於扎基東路。依照大部分人流傳的說法,扎基寺的名字出自起初建寺時只有四位僧人(僧人在藏語中稱「扎巴」,「基」是藏語數字「四」在漢譯後的變音)。扎基寺是色拉寺的屬寺,僧人由色拉寺派來輪值。[1]

老輩拉薩人介紹,扎基寺原主要受拉薩的漢人、駐藏的清兵信仰(或許是因寺內供奉的扎基拉姆據說來自漢地,屬於他們的老鄉),而當年求財運者多愛到色拉達果巷內的一座格魯派小廟祈禱並供養。[1]

如今扎基寺重建後,因到拉薩打工或做生意的外地人日益增多等原因,扎基寺逐漸變為以求財而知名的寺院。拉薩的導遊及漢文書籍多向漢人宣傳扎基寺為 「拉薩唯一的財神廟」,但這並非事實,拉薩還有許多其他供奉財尊之廟。扎基寺既不是專門供奉財尊的寺院,也不是拉薩唯一供奉着財尊的寺院。[1]

扎基寺的扎基拉姆,以靈驗而聞名,尤其是在財運方面。如今到扎基寺朝拜者,無論是漢人還是藏人,多為求財而來。朝拜者在門口購買供品,將桑枝投入寺外的煨桑爐,隨後攜白酒、哈達進入殿堂。[1][2]

扎基寺大殿中央供奉的主尊佛像、祖師像等等,與其他格魯派寺院完全類似,僅在入門處進門左側設有一尊扎基拉姆像,右側設有一尊地神像。這種佈局也是西藏寺院中常見的佈局。例如八廓北面的色拉達果巷內的格魯派小廟,其中央供奉着迦葉佛八大菩薩,兩側即供奉臧巴拉多聞天王、財續佛母等多尊財尊。藏傳佛教其他各派寺院也常供奉不同的財尊。[1]

扎基拉姆並非西藏原有的護法。傳說,她是吉祥天母的世間化身,本來在漢地。她來到西藏的經過有不同的傳說。據藏人傳說,她因為美麗而被姐妹虐待,姐妹砍斷了她的腳,她長出雞腳取代。她要求應邀入宮的第二世吉倉日追活佛帶她回西藏。一種傳說是活佛拒絕了,因此她變成鳥隨他飛回西藏,另一種傳說是她被姐妹毒害後,神識隨他回到西藏。據漢人學者說法,她隨一位曾經赴漢地的色拉寺大師抵達拉薩(也有說法稱她是隨文成公主進藏),便被供奉在扎基寺。根據口頭傳說,她初來西藏時,因美麗而被本地許多女鬼神嫉妒,便下毒加害,並砍去她的雙足。扎基拉姆用神通將毒藥逼到舌頭中,並用雞腳接在腿上代替被砍掉的雙足。本地女鬼從此不再招惹扎基拉姆。根據該典故,扎基拉姆像雙眼圓睜,面部呈黑色,因曾經中毒漲大而無法縮回口內的舌頭伸在口外,雙足為一對雞腳。或許因她來自外地,在拉薩的外地人都愛求她保佑,將她視為在拉薩的外地人的保護神。可能因在拉薩的外地人大多經商,所求多為生意順利,故扎基拉姆便演變成了求財的對象。準備自拉薩赴外地經商、學習的藏人,也因扎基拉姆來自外地,故多到扎基寺祈求她保佑。[1][3]

向扎基拉姆祈禱者,可在扎基拉姆像前將酒交給負責的僧人,僧人把酒倒入一專用器皿,祈禱者隨後向扎基拉姆像敬獻9哈達、供養,並用頭抵住紮基拉姆像祈禱。拉薩民眾認為,向扎基拉姆求財以每周三為最佳,但其他日子也可朝拜。[1]

扎基拉姆對面的地神,是扎基寺所在地的地神。由於扎基拉姆和地神屬於世間護法,佛教徒一般不會對其像頂禮,而是僅作供養,祈求世俗願望達成。[1]

扎基寺僧人念誦的經文與色拉寺等其他格魯派寺院類似。許多來此朝拜者喜歡在此請僧人念經祈禱。寺院樓上,提供向吉祥天母求籤的服務。信眾隨力提供供養,便可以祈禱指引,隨後抽出簽文,請負責的僧人解簽。大殿外設有寺院的流通處,可購買各種護身符。此處有時會出售一種招財運的緣起寶丸,是一種包含多種具有吉祥招運之意的材料的丸子,用不同顏色的布包裹着,封以火漆印,2010年時每顆寶丸十元人民幣。這種寶丸的包裝與珍貴藏藥的包裝相似,但並非藥物,不可口服。[1]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林聰,一步一如來:拉薩聖境旅人書,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年
  2. ^ 2.0 2.1 带着白酒去拜佛——西藏唯一财神庙扎基寺见闻,新华网,2012年08月20日. [2013年8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8月23日). 
  3. ^ Daisuke Murakami. The Trapchi Lhamo Cult in Lhasa (PDF). Revue d'Études Tibétaines. Oct. 2013, (27): 32–33 [2018-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