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德華銀行青島分行

座標36°03′43″N 120°19′08.75″E / 36.06194°N 120.3190972°E / 36.06194; 120.319097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青島德國建築群
德華銀行舊址

德華銀行青島分行舊址,2019年12月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青島市市南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899-1901年
編號6-0000-5-095
認定時間2006年5月

36°03′43″N 120°19′08.75″E / 36.06194°N 120.3190972°E / 36.06194; 120.3190972 德華銀行青島分行德華銀行在青島的分支機構,是青島市近代歷史上第一家銀行,其舊址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太平路青島路口東北角、廣西路14號院內,建於1899-1901年,其設計者為錫樂巴。1922年至1938年曾作為日本駐青島總領事館館址,現為民居。該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德國建築群的一部分。

歷史

德華銀行青島分行最初的行址
德華銀行青島分行大樓,德佔時期
德華銀行在青島發行的紙幣

德國海軍於1897年11月14日佔領青島後,佔領軍司令棣德利曾於1898年2月15日致函海軍部國務秘書提爾皮茨,稱貨幣方面有困難,希望上海德華銀行總行派遣行員赴青島設立匯兌機構[1]。三個月後的5月15日,德華銀行青島分行成立,首任經理為馬克斯·霍曼(Max Homann)。分行最初設於一座中式平房內。分行設立後的幾個月內曾參與膠澳總督府對城市建設用地的收購。[2]

1898年10月,該行在青島的首次土地拍賣中置下了臨海的一塊地產,並於次年開始建造分行大樓。該樓的設計者為鐵路工程師、山東鐵路公司經理錫樂巴Heinrich Hildebrand)。1899年6月,該行曾聯合德國其他銀行集資成立山東鐵路公司,以進行膠濟鐵路的建設。1901年,德華銀行青島分行大樓建成,工程共耗資8.1萬金馬克[1][2]

德華銀行青島分行在德佔時期的青島金融市場佔有重要地位。1907年6月15日德國政府允許德華銀行在中國發行紙幣後,青島分行曾發行以墨西哥銀元為本位的銀元票,紙幣上印有青島地名。1909年10月,青島分行獲准發行5分和10分的鎳幣大德國寶」。總督府規定,在青島和膠濟鐵路沿線買車票、交運費、完糧納稅必須使用德華銀行發行的紙幣和鎳幣,同時中國和英屬香港發行的2角、1角和5分硬幣被禁止在青島流通。[2][3]

由於總督府的強制措施與德華銀行資本雄厚、信譽度好的自身條件,以及當時中國貨幣制度的混亂狀況,德華銀行青島分行的紙幣發行額逐年增加,以至於該行逐漸控制了青島的金融市場[3]。該行1913年的紙幣發行額已達到德華銀行在中國紙幣發行總量的四分之三[2]。除發行貨幣外,該行還曾在1909年和1911年先後兩次政治性借款給山東巡撫衙門[1]

日本駐青島總領事館

1914年11月日本佔領青島後,德華銀行青島分行解散,其在青島金融界的主導地位被橫濱正金銀行青島分行代替。分行大樓改為日本陸軍青島守備軍司令部水道部所在地,1918年改為守備軍司令部民政部下屬的土木部水道事務所。日本國立公文書館的一份檔案顯示,英國政府曾提出購買或租用該樓作為英國駐青島領事館的新館址,但未獲日本當局同意。1922年12月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後,德華銀行青島分行舊址成為日本駐青島總領事館館址[1][4][5]。德華銀行青島分行於1923年復業,行址設在館陶路青島取引所,經理為傳教士和士謙之子約翰內斯·弗斯坎普(Johannes Voskamp),但業務遠不如昔。1938年1月日軍再次佔領青島後,日本領事館遷入原國民黨青島市黨部大樓,原館址改為日本警察署所使用。[2]

1945年8月二戰結束後,隨着日本投降和日僑遣返,日本駐青島總領事館於1946年撤銷,其原館址德華銀行青島分行舊址被國民政府接收。德華銀行青島分行也於1946年1月被中國銀行青島分行接收[5][6]。1949年6月青島解放後,德華銀行青島分行舊址被解放軍接收為軍產,改為住宅樓。該建築現仍為居民樓[2]。1999年12月30日,德華銀行舊址列入第六批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7]。2000年列入青島市第一批歷史優秀建築[8]。2006年5月25日列入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德國建築群擴展名單中[9]

建築

德華銀行青島分行舊址佔地面積8,306.71平方米(89,412.7平方英尺),建築面積562平方米(6,050平方英尺),高約15米(49英尺),室內層高約4.5米(15英尺),連地下室共三層。其結構為磚石與鋼木的混合體系。外牆為多孔式沙漿抹面,臨街立面呈不對稱佈局,設雙層拱券敞廊,入口設於一樓中央。外立面支柱、券拱、牆基、屋檐、裝飾線及頂部的細方石均採用花崗石砌成,轉角處以石料鑲邊,並設計成凸凹狀規則堆砌的形式[10]。其屋頂為大坡度的蒙莎屋頂英語Mansard roof,覆蓋以黑色鉛板,在青島的建築中尤為獨特[11]。其內部樓梯間頂部有一個巨大的天窗用以採光。[1][2][4][5]

該建築為典型的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2],德國學者托爾斯滕·華納(Torsten Warner)認為該建築建築比例及立面細部的設計靈感來自於某座意大利宮殿[12],青島學者李明則認為該建築外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建築師安德烈亞·帕拉弟奧所設計的帕拉迪奧巴西利卡(位於維琴察領主廣場南側)極為相似[1]

另外,該建築主樓北側與西北側分別有兩幢附屬建築[1]。該建築1949年改為住宅後,內外結構變化較大。外立面的敞廊被封閉為拱窗,部分鐵藝裝飾構件被拆除。內部為居住需要被分割為許多小房間[2]。近年來,除外立面曾重新粉刷、屋頂整修外,其建築保護狀況仍無改觀。

圖集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德华银行》. 李明. 青島檔案信息網. 2009-07-29 [2009-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9).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王棟. 《青岛影像 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3. ^ 3.0 3.1 《德华银行在青岛发行的货币》. 青島市物價局. [2009-09-21]. [永久失效連結]
  4. ^ 4.0 4.1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青島市文物局. 《青岛文物志》. 北京: 中國出版社. 2004. ISBN 988-97146-6-1. 
  5. ^ 5.0 5.1 5.2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青島建築委員會. 《青岛优秀建筑志》.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43625044. 
  6. ^ 《青岛第一家银行—德华银行青岛分行》. 青島財經日報. [2009-09-21]. [永久失效連結]
  7. ^ 李曉寒. 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出二十处古文化遗址及近代优秀建筑榜上有名. 青島日報 青島政務網. 2000-01-26. 
  8. ^ 青島市規劃局 青島市文化局. 关于公布青岛市第二批历史优秀建筑的通知(青规字〔2006〕72号). 青島政務網. 2006-05-20 [2024-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6). 
  9.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青岛德国建筑群资料. 青島政務網. 2006-06-10. 
  10. ^ 宋連威. 《青岛城市老建筑》.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5. ISBN 9787543632653. 
  11. ^ 《青岛老建筑-德华银行》. 半島網. 2004-05-10 [2009-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8). 
  12. ^ 托爾斯騰·華納. 《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文化移植》. 柏林: Ernst & Sohn. 1994. ISBN 3433024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