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正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正紀(1831年—1886年),字南屏,正黃旗漢軍鳳麟佐領下人,同治二年癸亥恩科(1863年)繙譯進士,曾任湖南永州府祁陽縣酃縣新寧縣長沙縣衡山縣知縣寶慶府武岡州知州

履歷[1]

誥封朝議大夫南屏張府君暨裴夫人墓誌銘

誥封朝議大夫張公、誥封淑人裴夫人墓誌銘
光緒十有一年,憲教舉於鄉,方試禮部而聞先師之喪。越三載,以翰林乞假歸,會葬於番禺。又二年,先師裴夫人考終里第。將合祔,師之公子泰貽書至閩,請銘諸墓。憲教受知最久,知師政事行誼又最備,奚敢辭。謹按,公諱正紀,字南屏,先世從大軍定鼎,隸京師正黃旗漢軍。康熙間,設廣州駐防,復從將軍永譽奉命來鎮粵,遂家焉。曾祖諱國俊,妣楊氏。祖諱敬,妣董氏。父諱啓佐,妣黃氏。以長子正方及公貴封振威將軍、朝議大夫。妣封夫人。公生而沈毅,嗜學,精騎射。咸豐初,盜蠭起,從振威公團練防剿有功,保驍騎校,不就。辛酉應翻譯鄉試,以第一人舉於鄉。癸亥恩科試翻譯,復第一成進士,授主事。以太夫人憂歸。服闋授湖南祁陽縣。初至官,銳於政事,囹圄爲虛。遭振威公喪,棄官持服三年。起知酃縣。酃有炎帝陵,俗所謂皇陵也,例有修理。公在縣,晨鳩匠役,夕治吏書,漏三四下不少輟。工竟,規摹鞏麗逾於平昔,而縣益以治。時所在盜不靜,縣教黨揭竿思作亂,民惶駭不自保。公內圖剪馘,外鎮以靜,渠魁授首,餘黨遂解。丙子鄉試,充彌封官。除新寧縣。新寧治僻,公因書院舊規,重整之,嚴課程,優獎厲。士之趨學者日異。昔方席公寶田之徵黔也,公規劃方略,與有力焉。至是,以功保直隸州知州。己卯調授長沙縣。長沙附省首邑,繁劇尤不易治。公一再任縣無廢事,士民翕服。以辦直隸賑,保知府銜。壬午知武岡州。甲申知衡山,一如治長沙時。衡山毘連攸縣,攸多會黨。會黨者,軍興後無借,散軍相聚,結爲昆弟,愚民附焉,往往至千百圖不軌。是役警至,公念鄰縣有事,憩奸宄生心。募勇數百嚴備之,慎詧出入,上下按堵,黨潛戢。乙酉升授武岡州,留宰長沙。公之治縣也,斂才息氣,循循焉稱安靜,吏而遇事明決,濟以實心;其治獄也,尤矜謹,寬猛相得。出則一二騎,屏騶從。所至詢民疾苦,雖百里外無苛擾者。宰新寧時,縣俗有訟者官就訊,費無大小,率出被訟者之家。吏役揣肥瘠,因緣爲奸利,民多以是破産。公詗其弊,力革之。叉捐奉以資吏役。劉尚書坤一時在籍,復助之。二百餘年積弊遂除。縣民至今言公在官時,尤憙稱道,弗衰息也。公子泰,官江蘇。左文襄公督金陵,嘗語泰,稱公爲湘楚好官,雲性愛才,試士嚴整有法,所拔取皆知名士。士試弓馬,有不如程者,則教正之。公餘,手一編,無間寒暑。張氏既世爲八旗望族,支派既緐無譜系,公創爲之,錄先世德行,爲之傳。書甫竟,以勞瘁卒於長沙縣治,春秋五十有六。士民哀悼。喪歸廣州,送者莫不咨嗟流涕焉。公夫人裴氏,年二十歸於公,逮事振威公及黃太夫人,克循孝謹,慈儉樂善。有從嫁宅一區,舉以棲窮族及無告者,數十年不責息。公官長沙,夫人里居教子,理家政,睦宗黨,一門百口,內外井井無間言。後公三歲以己丑年九月疾終,春秋五十有九。子五人:長秦,江蘇知縣;次榮,廣西知縣,先公卒;次譽,廣州大瀝營把總;次翰,殤;次藩。女二人;孫五人;女孫二人。光緒戊子六月,葬公於栗子園之鳳嶺。庚寅夏六月,以裴夫人祔焉。禮也。憲教既表行績於石,謹爲之銘曰:
懿矣我公,潛德絫世。代積善良,篤生循吏。循吏款款,來宰長沙。寬以愛民,獄無姦奇。遏變不驚,人民以和。作牧於酃,皇陵孔修。爰治扶彝,邑免其傜。惟楚有材,梓杞是收。烏虖我公,賢吏之尤。我貢於都,公終於楚。我名既立,公睞何所。昔來番禺,哭臨於野。日月不居,又失賢母。訏訏山原,鬱鬱穹碑。公載其德,我銘其辭。千齡萬載,式鑒於茲。
賜進士出身翰林院檢討姻世愚侄勞肇光書丹幷篆額
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福建長汀縣知縣受業孔憲教撰文


— 孔憲教, 誥封朝議大夫南屏張府君暨裴夫人墓誌銘

墓葬[7]

張正紀夫婦墓位於廣州市白雲山龍公塘摩雲路邊山坡上。建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坐東向西。灰砂山手墓,由後土、三級護嶺、環壟、拜台、月池、台基組成。面闊約9.6米,進深約15米,佔地面積約144平方米。該墓依山勢而建,規模較大,保存完好。最高處左右分別爲「奉天誥命」碑和「張府後土龍神」碑,兩碑形狀相同,均爲仿廡殿頂,上雕鰲魚寶珠,下雕雙龍柱。環壟正中嵌一青石墓碑,高約1.45米,寬0.62米,刻「誥授朝議大夫正紀張公封淑人張母裴太淑人合墓」,上款「大清光緒歲次庚寅季夏穀旦,本山坐乙向辛兼卯酉爲塋」。左右掛榜各嵌一端石碑,高約0.76米,寬0.48米,均爲墓誌銘。台基與月池落差達0.70米,兩級台基間的落差達0.90米。台基兩邊竪立一對華表(其一已斷),兩對旗杆夾,上刻相同內容「欽點主政、同治二年癸亥恩科進士」。

參考資料

  1. ^ 奴才張正紀,正黃旗漢軍鳳麟佐領下人,年三十八歲,癸亥科繙譯進士,以主事用,呈請改歸知縣原班銓選,同治六年十二月籤掣湖南永州府祁陽縣知縣缺,敬繕履歷恭呈御覽謹奏。同治七年正月二十八日。《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26-700。
  2. ^ 《駐粵八旗志》,光緒五年刊本,卷十二,選舉,繙譯進士、舉人,第12-14頁
  3. ^ 《大清搢紳全書》(己巳春季),第三本(湖南、湖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榮祿堂梓,湖南永州府,第24頁
  4. ^ 同治《祁陽縣志》卷九職官志,第17頁
  5. ^ 同治《祁陽縣志》序
  6. ^ 「湖南巡撫臣邵亨豫跪奏爲省會首邑要缺需員循例選調補,以資治理,恭摺奏祈聖鑒事。竊照湖南長沙縣如縣歐陽平告病遺缺,於光緒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准吏部單知照文內聲門,十月初八日奉皆按第五日行文之例計算,扣至十一月十八日接到,作爲見缺之日,勒歸十一月分截缺在案。查長沙縣知縣爲省會首邑,係衝繁難兼二要缺,政務設煩,時有發審案件,必須明幹有爲之員,方足以資治理,例應由外揀選題補。伏查例載,應題缺出,先饑候補正途人員題補無人,准以應升人員題升,加無令例堪以題升乏員,准淤現任人員內揀選調補。又調補州縣以上官員,必須本任內歷俸三年以上,方准揀選調補。又《籌餉新例》內開,現任人員如有未銷試偉及歷俸未滿者,均准捐免之後,准其一體升調。又同治三年七月接詳吏部盜,嗣後首府、首縣缺出,應令該督撫於通省正途人員內揀選調補各等因。湖南現在雖有候補正途人員,俱與此缺人地不甚相宜,即惠升各員內亦無堪以升任之員,自應於現任人員內揀選調補。臣與藩司祟福、兼署臬司惠年,於通省正途各員內逐加遴選。查有新寧縣知縣張正紀,年四十九歲,係京城鳳麟佐領下駐防廣州正黃旗漢軍繙譯舉人中式同治癸亥恩科繙譯進士,引見奪旨:着以主事用。欽此。因資斧不謹,註銷主事,歸知縣班截取,選授祁陽縣如縣,報捐同知銜,並加尋常二級。同治七年七月十三日到任。八年五月丁憂開缺,服滿起復,報捐分發指省湖南,歸候補班補用。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領照到省,准補新寧縣知縣,先緒三年三月初十日到任。試俸、歷俸均未滿三年,已據該員遵例捐免捐項已於先緒五年三月十八日完繳司庫。經臣另片奏覆,該員才識諳練,勤求吏治,以之訓補長沙縣知縣,洵堪勝任,與例亦屬相符。相應專摺奏懇天恩,俯念省會首邑要缺需員,准以新寧縣知縣張正紀調補長沙縣知縣,實於治理有裨。如俞允該員係現任知縣,請調切縣,衛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所遺新寧縣知縣係繁難要缺,便應在外揀選題補,俟接准部覆,再行照例辦理。再,諸員係初次請調,任內並無能罰案件。又,此案應以光緒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接准部文之日起限,除去對印日期,扣至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屆滿。因缺分緊要,一時遴員未定,是以詳辦積遲,合併陳明。理合會向湖廣總督臣李翰章恭摺具奏,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謹奏。軍機大臣奉旨:」,申報(1879新聞)·Jul.8,1879,Num.2221·④·光緒五年五月初六日京報全錄
  7. ^ 《廣州市文物普查彙編 白雲山卷》,陳建華主編,2008,第2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