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雲川 (1904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雲川近照

張雲川(1904年3月18日—1965年3月22日),原名張長浚,男,江蘇省蕭縣(今屬安徽省)壽樓鄉張壽樓村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1][2][3]

生平

民國8年(1919年)考入徐州的江蘇省立第七師範學校。畢業後,回鄉任小學教員、校長等職。民國15年(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在校期間,因對中山艦事件以及「孫文主義學會」等右派組織的活動不滿,發表過一些反對校長蔣介石、批評時政的言論,故被視作左傾激進分子。1927年四一二事件後,被迫離開廣州武漢,參與中國國民黨江蘇省的地下反蔣活動。同年七一五事件後,在國民革命軍第五路軍政治部任職,隨軍北伐,任團政治指導員。[2][3]

民國17年(1928年)離開部隊,來到山東金鄉諸城等縣師範學校任教。在金鄉任教時,因為支持民眾反對縣長侵吞公款而被捕入獄,不久便獲釋。[3]民國19年(1930年),參加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2][3]民國24年(1935年),該會更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他被推舉為中央委員,奉派到北平、山東、河南綏遠等地開展抗日宣傳和組織工作。[3]曾任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政治教官。[2]

民國27年(1938年)到重慶,在李濟深主持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戰地黨政委員會擔任視導員。[2][3]為了解淪陷區情況,他孤身潛入北平,搜集了許多日偽罪行資料,但在返回途中遭日軍逮捕,後來由於罪證不足而獲釋。張雲川將搜集到的資料帶到戰地黨政委員會展出。[3]

民國30年(1941年),張雲川參加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民盟),此後任民盟中央委員,民盟華北總支委員會秘書長。同年6月,到香港籌辦《光明報》,任副社長。[2][3]曾用筆名「雨三」撰文,駁斥中國國民黨對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的污衊。[3]

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張雲川返回重慶,隨後代表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和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到蘇北解放區參觀,訪問了新四軍軍部以及第四師、第二師的所在地,受到陳毅譚震林羅炳輝彭雪楓等新四軍將領的接待,民國32年(1943年)6月離開蘇北解放區。臨行前,陳毅贈張雲川詩四首,其中一首為:「春風取花去,酬我以清陰;溫溫君子度,桓桓壯士心;海澤良饒沃,山嵐足苦心;喬木鶯遷候,重遊錫玉音。」[3]

返回重慶後,張雲川匯報了此行見聞,並且接受了路透社塔斯社記者採訪,還以筆名「剛文」在新華社辦的雙周刊《群眾》上發表《蘇北見聞》。不久,他又到桂林昆明等地向文化界及知識界人士作宣傳,擴大了中國共產黨新四軍的影響。民國33年(1944年),他再度來到蘇北解放區,相機策反汪精衛政權軍隊。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汪精衛政權淮海省省長郝鵬舉在日軍投降後宣佈向新四軍投誠(後來郝鵬舉被中國國民黨方面收買而叛變,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殲滅)。[3]

民國36年(1947年)1月,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在上海開會,決定更名為「中國農工民主黨」,張雲川當選為中委、常委。1948年5月,張雲川來到北平聶榮臻取得聯繫,參與策動傅作義起義。[3]

1949年9月,張雲川作為中國農工民主黨代表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參事(1954年之後為國務院參事)。[3]1954年,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案委員會委員、第二屆全國政協地方工作委員會委員。他還兼任民盟中央副秘書長、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執行局委員。1957年底,被打成「右派」。[3]

1965年3月22日,張雲川病逝。

身後

1980年,錯劃為右派的冤案獲得平反。[3]張雲川和妻子李芸書合葬在北京東北義園。張雲川、李芸書夫婦墓旁邊,另有張雲川岳母李吉瑞武之墓。[1]

家庭

  • 妻:李芸書。其母為李吉瑞武。[1]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馮其利,東北義園名人補遺,北京檔案史料2007年第4期
  2. ^ 2.0 2.1 2.2 2.3 2.4 2.5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52頁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张云川. 安徽文化網. 2008-12-15 [2015-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4.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 1955年 [2015-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