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亦稱為開元之治[1]、開元之隆[2][3],或與天寶並稱開天盛世,是唐朝在唐玄宗的統治時期所出現的盛世。唐玄宗治國的前三十年以開元作為年號,那時玄宗勵精圖治,並且任用賢能,發展經濟,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大唐國力升至頂峰。所以後世史學家稱其為「開元之治」或「開元盛世」。
政績
任用賢能
玄宗即位後,先起用姚崇、宋璟為相,其後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暹、韓休、張九齡為相。
改革吏治
玄宗採納張九齡的建議,制定官吏的遷調制度。選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將其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他們的處事才能及培養行政經驗。同時間,又選取都督刺史中有作為者,將其升為京官。
發展經濟
唐玄宗於這段時間甚為節儉,規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內宮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製作的飾物,並且遣散宮女,以節省開支。他又下令全國各地均不得開採珠玉及製造錦繡,一改武則天以來後宮的奢靡之風。他並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國的逃亡戶口及籍外田地,大幅增加唐朝的稅收及兵力來源。通過這些措施,唐朝的財政變得豐裕,而且全國的糧倉充實,致使物價下調,人民豐衣足食。到天寶元年(742年),大唐帝國的人口約4891萬人,可見唐玄宗在位三十年時的治世。
杜佑的《通典·食貨典·歷代盛衰戶口》記載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時的盛況:「米斗至十三文,青(治所在今山東青州)、齊(治所在今山東歷城)穀斗至五文。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麵三十二文,絹一疋二百一十二文。東至宋(治所在今河南商丘)、汴(治所在今河南開封),西至岐州(治所在今陝西鳳翔),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治所在今湖北江陵)、襄(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北至太原(今屬山西)、范陽(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涼府(今甘肅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
提倡文教
玄宗為了撰拔人才,親自在殿試考核吏部新錄取的縣令。而且對儒生十分優厚,下令群臣訪求歷朝遺書,共覓得圖書近五萬卷,使唐朝的文化事業邁向頂峰。
軍制改革和評價
唐玄宗採納張說之提議,實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漸廢弛的府兵制。在開元十年(722年),他親自挑選府兵及壯丁共十二萬人作為京師的宿衛,稱為長從宿衛,之後改稱「彍騎」。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李林甫排擠掉張九齡後,推動一連串政治軍事改革,首先承認地方的邊境的私募武力,組成了大量的地方職業軍隊(募兵制使得軍隊),是為「長征健兒」(與當初中央的長從宿衛相對,徹底終結了府兵制),成為節度使的實力來源;接着把開元中期開始推行的「專業化」進一步推廣到軍事中,讓專長軍事的異族將帥專任邊境主帥(節度使),不讓漢人出任邊帥,雖然李林甫有其私心,但其革新確實把唐朝的武功推展到另一個高峰:北方與回紇共滅後突厥、東北挫敗契丹(安祿山)、西北分裂削弱突騎施而稱霸西域、西方大敗吐蕃(哥舒翰)。
當中唐玄宗提拔了安祿山、哥舒翰等有能力的外族將領,並在天寶元年(742年)於邊疆地帶設置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節制,作為威懾異族與邊疆防禦的措施。但是這個也給日後爆發的安史之亂種下了禍根。
與貞觀之治之比較
貞觀之治時,唐朝百廢待興,雖有所治績,但距「輝煌」還頗遠。但當時唐朝正值方興未艾之際,因此雖歷經政變以及東突厥和高句麗等外患,仍然應付自如。
到了開元之治時,唐朝經過了百年的發展與積累,已臻於極盛,進入了黃金時代。但至天寶年間,唐朝已處於盛極而衰的邊緣。唐玄宗罷免賢相張九齡,任用奸臣李林甫,因此已開始出現腐朽的現象,到安史之亂後即無力回天,結果逐漸走向內亂和滅亡之路。
王夫之《讀通鑑論》:「唐自高宗以後,非弒械起於宮闈,則叛臣訌於肘腋,自開元二十餘年粗安而外,皆亂日也。」
參考文獻
- 中國歷代之興治盛衰亂亡 陳佳榮著
- 中華萬年網 - 開元之治與唐代的全盛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