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維爾攻勢
尼維爾攻勢 | |||||||
---|---|---|---|---|---|---|---|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的一部分 | |||||||
1917年的西線局勢 | |||||||
| |||||||
參戰方 | |||||||
德意志帝國 |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英國 俄羅斯遠征軍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埃里希·魯登道夫 威廉皇儲 弗里茲·馮·貝洛 馬克斯·馮·波恩 |
羅貝爾·尼維爾 道格拉斯·黑格 | ||||||
兵力 | |||||||
估計約65萬人[1] |
80萬名士兵[1] 7,000門火砲[2] 128[3]-200[4]輛戰車 | ||||||
傷亡與損失 | |||||||
埃納河戰役: 163,000人[5] (20,780人被俘)[6] 阿拉斯戰役: 130,000人 香檳山戰役: 6,120人被俘 |
埃納河戰役: 187,000人[7] 5,183人 阿拉斯戰役: 160,000人 香檳山戰役: 21,697人 |
尼維爾攻勢(Nivelle Offensive)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場由法軍於西線對德軍發動的攻勢行動,前者允諾這次的攻擊將在48小時內結束戰爭,傷亡人數也應會在一萬人上下,但最終這兩項估計都錯誤[8]。攻勢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 英國與其自治領軍隊的第1、第3與第5軍團將發動對阿拉斯的先制攻擊,旨在佔領高地位置和將德軍自法軍前線逐出。
- 法軍以貴婦小徑為目標展開攻勢(即第二次埃納河戰役和香檳山戰役)
- 與英軍取得聯繫,突破德軍防線。
然而以上的情況均未發生,英軍取得一些進展、加拿大軍也佔領了高地後,依舊無法突破德軍的防線。法軍於攻勢中承受了大量的傷亡,迅速引爆了士兵對戰爭儲蓄已久的壓力,前線出現了大量軍紀渙散與兵變的事件(1917年法軍大嘩變事件),法軍領導層之後也大幅度更動,尼維爾的職務亦由菲利普·貝當所取代。
背景
在歷經了代價高昂的索姆河與凡爾登戰役後,羅貝爾·尼維爾於1916年12月取代了約瑟夫·霞飛成為法軍總司令,之後前者主張發動規模浩大的彈幕射擊攻勢攻擊德軍防線,法軍將可於48小時內結束戰爭而獲勝[9]。儘管其他法軍高級軍官表示反對,尼維爾仍在得到法國總理的支持後,計劃於1917年4月16日展開攻擊行動[10]。
尼維爾攻勢規模相當浩大,法軍於魯瓦與蘭斯間的戰線邊界佈署了約120萬名士兵和7,000門火砲,攻勢目標主要集中於德軍在貴婦小徑一帶的陣地,意圖於埃納河進行猛攻,最終與其他協約軍合流。作戰於1916年12月開始策劃,但在此階段就進行得就不順利,不單是多次被延誤,計劃細節還外洩,當作戰將於1917年4月展開始,德軍已對該作戰甚為了解,並已針對其準備了合適的對應措施[10]。
戰鬥
攻勢以大規模的彈幕砲轟展開,隨之法軍投入步兵與戰車向德國守軍發動進攻。缺乏保護的法軍步兵傷亡慘重,而戰車也在發揮任何作用前即被德軍轟成了碎片。法軍步兵在猛烈的戰鬥中勉強地擊敗德軍第一條的壕溝守軍,德軍在法軍攻擊後放棄第一線,隨後採取先以退為進方式進行防禦策略,大量佈署便於攜帶的新式MG 08/15機槍遏止。儘管承受龐大的傷亡,曼京率領的幾個法軍師還是取得了一些戰果。然而攻勢在兩週後逐漸減弱,法軍的挺進極為緩慢,到了5月5日佔領了德軍防線向內深入約4公里的地區,隨後法軍發動了最後的攻擊,但經過4天激烈的戰鬥,戰況持呈現僵持,使攻勢行動必須於混亂中暫停[10]。
結果
尼維爾攻勢的成果僅因在香檳的戰鬥而佔有面積相當小的地域,與尼維爾當初設想「48小時結束戰爭」的結果相差甚遠。法軍承認已有96,000名人員傷亡,而實際人數應有兩倍之多[5],僅攻勢頭五天就有120,000人傷亡[2],法軍的新式戰車施耐德CA1大部分都被德軍火砲擊毀。德軍方面則承認損失了163,000人,其中可以確定的有20,780人被法軍所俘[11]。同一時間,英軍與俄軍也嘗試發動攻勢,將盟軍戰線合而為一,同樣也承受了大量傷亡,英軍共有160,000人傷亡,俄軍則有5,183人。1917年5月9日,尼維爾被撤職。
由於法軍原預計只將有一萬餘人的傷亡人數,導致其醫療支援幾近崩潰。大量的損失也使得前線各地的法國陸軍兵變,長官連士兵一同失蹤,亦發生逃兵,槍殺長官事件,其中一個有名的事件即是法軍第2師抵達戰地後,竟然丟掉武器,於當地喝酒喝到醉[12],前線法軍如此軍紀混亂的情況,使得這場攻勢嘎然而止。這次攻勢後影響法軍士氣降至最低甚至差點崩潰,被迫以防禦戰術來抵抗德軍,而後法軍再沒有出現大型攻勢,直到百日攻勢。而兵變的士兵被收監甚至槍決,貝當將軍接任尼維爾的職務後,致力改善法軍的褔利才避免士氣崩潰,而法軍後在第二次凡爾登戰役和馬爾梅松戰役擊敗德軍,成功重建法軍的信心。
相關條目
資料來源
- ^ 1.0 1.1 Clodfelter 2008,第427頁.
- ^ 2.0 2.1 Dupuy R.E. & Dupuy T.N. (1993) The Collins Encyclopedia of Military History (4th. edition) Harper Collins, NY: 1654 pp.
- ^ Perrett B. (1992) The Battle Book Arms and Armour Press, London: 349 pp. ISBN 1-85409-328-2
- ^ Eggenberger D. (1985) An Encyclopedia of Battles (2nd. edition) Dover Publications Inc., NY: 533 pp. ISBN 0-486-24913-1
- ^ 5.0 5.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ReferenceA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Laffin J. (1986) Brassey's Battles: 3,500 Years of Conflict, Campaigns and Wars from A to Z Brassey's, London: 484 pp.
- ^ Simkins, Peter; Jukes, Geoffrey & Hickey, Michael,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War To End All Wars, Osprey Publishing, ISBN 1-84176-738-7, p. 123
- ^ Berton P. (1986) Vimy p.292 ISBN 0-7710-1339-6
- ^ Michael Duffy. First World War.com – Who's Who – Robert Nivelle. 22 August 2009 [201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3).
- ^ 10.0 10.1 10.2 Michael Duffy. First World War.com – Battles – The Second Battle of the Aisne, 1917. 22 August 2009 [201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4).
- ^ Laffin J. (1986) Brassey's Battles: 3,500 Years of Conflict, Campaigns and Wars from A to Z Brassey's, London: 484 pp. ISBN 0-08-031185-7
- ^ Paschall, Rod. The Defeat of Imperial Germany, 1917-1918. Da Capo Press. 1994: 49–50.
延伸閱讀
- Berton, Pierre. Vimy. Toronto: McClelland and Stewart. 1986. ISBN 0-7710-1339-6.
- Clayton, Anthony. Robert Nivelle and the French spring offensive, 1917. Bond, Brian (編). Fallen Stars. Eleven Studies of Twentieth Century Military Disaster. London: Brassey's. 1991. ISBN 0-08-040717-X.
- Clodfelter, M. Warfare and armed conflicts : a statistical encyclopedia of casualty and other figures, 1494-2007.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2008. ISBN 978-0786433193.
- Evans, Martin M. Battles of World War I. Devizes, Wiltshire: Select Editions. 2004. ISBN 1-84193-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