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尼维尔攻势

坐标49°30′N 03°30′E / 49.500°N 3.500°E / 49.500; 3.500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尼维尔攻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的一部分

1917年的西线局势
日期1917年4月16日–5月9日
地点
法国北部
49°30′N 03°30′E / 49.500°N 3.500°E / 49.500; 3.500
结果 无定论
参战方
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 法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英国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远征军
指挥官与领导者
德意志帝国 埃里希·鲁登道夫
德意志帝国 威廉皇储
德意志帝国 弗里兹·冯·贝洛
德意志帝国 马克斯·冯·波恩
法国 罗贝尔·尼韦勒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道格拉斯·黑格
兵力
估计约65万人[1] 80万名士兵[1]
7,000门火炮[2]
128[3]-200[4]辆战车
伤亡与损失
埃纳河战役:
德意志帝国 163,000人[5]
(20,780人被俘)[6]
阿拉斯战役:
德意志帝国 130,000人
香槟山战役:
德意志帝国 6,120人被俘
埃纳河战役:
法国 187,000人[7]
俄罗斯帝国 5,183人
阿拉斯战役: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160,000人
香槟山战役:
法国 21,697人

尼维尔攻势(Nivelle Offensive)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场由法军于西线对德军发动的攻势行动,前者允诺这次的攻击将在48小时内结束战争,伤亡人数也应会在一万人上下,但最终这两项估计都错误[8]。攻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 英国与其自治领军队的第1、第3与第5军团将发动对阿拉斯的先制攻击,旨在占领高地位置和将德军自法军前线逐出。
  2. 法军以贵妇小径为目标展开攻势(即第二次埃纳河战役香槟山战役
  3. 与英军取得联系,突破德军防线。

然而以上的情况均未发生,英军取得一些进展、加拿大军也占领了高地后,依旧无法突破德军的防线。法军于攻势中承受了大量的伤亡,迅速引爆了士兵对战争储蓄已久的压力,前线出现了大量军纪涣散与兵变的事件(1917年法军大哗变事件),法军领导层之后也大幅度更动,尼维尔的职务亦由菲利普·贝当所取代。

背景

在历经了代价高昂的索姆河与凡尔登战役后,罗贝尔·尼韦勒于1916年12月取代了约瑟夫·霞飞成为法军总司令,之后前者主张发动规模浩大的弹幕射击攻势攻击德军防线,法军将可于48小时内结束战争而获胜[9]。尽管其他法军高级军官表示反对,尼维尔仍在得到法国总理的支持后,计画于1917年4月16日展开攻击行动[10]

尼维尔攻势规模相当浩大,法军于鲁瓦兰斯间的战线边界布署了约120万名士兵和7,000门火炮,攻势目标主要集中于德军在贵妇小径一带的阵地,意图于埃纳河进行猛攻,最终与其他协约军合流。作战于1916年12月开始策划,但在此阶段就进行得就不顺利,不单是多次被延误,计划细节还外泄,当作战将于1917年4月展开始,德军已对该作战甚为了解,并已针对其准备了合适的对应措施[10]

战斗

攻势以大规模的弹幕炮轰展开,随之法军投入步兵与战车向德国守军发动进攻。缺乏保护的法军步兵伤亡惨重,而战车也在发挥任何作用前即被德军轰成了碎片。法军步兵在猛烈的战斗中勉强地击败德军第一条的壕沟守军,德军在法军攻击后放弃第一线,随后采取先以退为进方式进行防御策略,大量布署便于携带的新式MG 08/15机枪遏止。尽管承受庞大的伤亡,曼京率领的几个法军师还是取得了一些战果。然而攻势在两周后逐渐减弱,法军的挺进极为缓慢,到了5月5日占领了德军防线向内深入约4公里的地区,随后法军发动了最后的攻击,但经过4天激烈的战斗,战况持呈现僵持,使攻势行动必须于混乱中暂停[10]

结果

贵妇小径附近的“叹息一号”国家公墓

尼维尔攻势的成果仅因在香槟的战斗而占有面积相当小的地域,与尼维尔当初设想“48小时结束战争”的结果相差甚远。法军承认已有96,000名人员伤亡,而实际人数应有两倍之多[5],仅攻势头五天就有120,000人伤亡[2],法军的新式战车施耐德CA1大部分都被德军火炮击毁。德军方面则承认损失了163,000人,其中可以确定的有20,780人被法军所俘[11]。同一时间,英军与俄军也尝试发动攻势,将盟军战线合而为一,同样也承受了大量伤亡,英军共有160,000人伤亡,俄军则有5,183人。1917年5月9日,尼维尔被撤职。

由于法军原预计只将有一万馀人的伤亡人数,导致其医疗支援几近崩溃。大量的损失也使得前线各地的法国陆军兵变,长官连士兵一同失踪,亦发生逃兵,枪杀长官事件,其中一个有名的事件即是法军第2师抵达战地后,竟然丢掉武器,于当地喝酒喝到醉[12],前线法军如此军纪混乱的情况,使得这场攻势嘎然而止。这次攻势后影响法军士气降至最低甚至差点崩溃,被迫以防御战术来抵抗德军,而后法军再没有出现大型攻势,直到百日攻势。而兵变的士兵被收监甚至枪决,贝当将军接任尼维尔的职务后,致力改善法军的褔利才避免士气崩溃,而法军后在第二次凡尔登战役马尔梅松战役击败德军,成功重建法军的信心。

相关条目

资料来源

  1. ^ 1.0 1.1 Clodfelter 2008,第427页.
  2. ^ 2.0 2.1 Dupuy R.E. & Dupuy T.N. (1993) The Collins Encyclopedia of Military History (4th. edition) Harper Collins, NY: 1654 pp.
  3. ^ Perrett B. (1992) The Battle Book Arms and Armour Press, London: 349 pp. ISBN 1-85409-328-2
  4. ^ Eggenberger D. (1985) An Encyclopedia of Battles (2nd. edition) Dover Publications Inc., NY: 533 pp. ISBN 0-486-24913-1
  5. ^ 5.0 5.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ReferenceA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6. ^ Laffin J. (1986) Brassey's Battles: 3,500 Years of Conflict, Campaigns and Wars from A to Z Brassey's, London: 484 pp.
  7. ^ Simkins, Peter; Jukes, Geoffrey & Hickey, Michael,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War To End All Wars, Osprey Publishing, ISBN 1-84176-738-7, p. 123
  8. ^ Berton P. (1986) Vimy p.292 ISBN 0-7710-1339-6
  9. ^ Michael Duffy. First World War.com – Who's Who – Robert Nivelle. 22 August 2009 [2012-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3). 
  10. ^ 10.0 10.1 10.2 Michael Duffy. First World War.com – Battles – The Second Battle of the Aisne, 1917. 22 August 2009 [2012-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4). 
  11. ^ Laffin J. (1986) Brassey's Battles: 3,500 Years of Conflict, Campaigns and Wars from A to Z Brassey's, London: 484 pp. ISBN 0-08-031185-7
  12. ^ Paschall, Rod. The Defeat of Imperial Germany, 1917-1918. Da Capo Press. 1994: 49–50.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