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奧拉杜爾大屠殺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奧拉杜爾大屠殺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格拉訥河畔奧拉杜爾大屠殺遺跡
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戰德佔法國軍事管轄區上維埃納省格拉訥河畔奧拉杜爾
日期1944年6月10日
死亡642人喪生
受害者法國平民
主謀 納粹德國武装党卫队第2師

格拉訥河畔奧拉杜爾大屠殺(法語:massacre d’Oradour-sur-Glane),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德佔法國軍事管轄區上維埃納省格拉訥河畔奧拉杜爾納粹德國武装党卫队在此屠殺642位村民。

背景

隨着同盟國在歐洲諾曼第戰役的開始,法國反抗力量也增加了相應的行動來削弱當地德國軍隊的力量,並阻撓其通信。武装党卫队第2帝國師接受命令穿過法國參與諾曼第戰役,沿途殺死了很多法國無辜平民,同時也遭受了法國反抗力量的襲擊和破壞。

過程

1944年6月10日清晨,武装党卫队第2師第4裝甲擲彈兵團1營營長少校阿道夫·迪克曼報告團長奧托·魏丁格爾少校有一位德國軍官被附近一個名為韋爾河畔奧拉杜爾村莊的法國反納粹組織監禁,被俘虜的德國人據說是黨衛第2裝甲偵察營少校赫爾穆特·肯普費(Helmut Kämpfe)。

格拉訥河畔奧拉杜爾的車和建築

6月10日,狄克曼的部隊封鎖了格拉訥河畔奧拉杜爾(將它與附近的監禁德國軍官的「韋爾河畔奧拉杜爾」混淆),並下令全鎮所有的居民以及附近村莊的人集中到村莊廣場,表面上是檢查證件。除了居民之外,武装党卫队還逮捕了6名並非住在附近,只是不巧騎自行車經過該村莊的人。

之後,所有的婦女和兒童被關押在教堂,村莊則被洗劫一空。同時,男人被帶到6個倉庫和棚舍中,機關槍已經架在那裏。根據倖存者的描述,士兵開始瞄準他們的腿射擊,這樣可以使他們死得慢一些。當他們不能移動的時候,士兵點燃了他們的屍體,並引燃了倉庫。只有5名男子逃脫,其餘190名均遇難。

接着,士兵前往教堂放置了燃燒設備。當教堂開始燃燒的時候,婦女和孩子試圖從大門和窗戶逃離,但是面對他們的是機槍。247名婦女和205名兒童死亡。只有一名47歲的名叫瑪格麗特·魯方什(Marguerite Rouffanche)的婦女倖存下來[1]。她從教堂後面一個很小的窗戶爬出來,並整夜躲藏在灌木叢中,直到德軍離開。另外有一隊約20人的村民在德軍出現的時候就逃脫了。當夜,村子被夷為平地。

幾天後,倖存者被允許掩埋遇難者的屍體。共有642名格拉訥河畔奧拉杜爾的居民死於這次大屠殺。

後續

狄克曼少校的長官、武装党卫队旗隊長西爾維斯特·施塔德勒(Sylvester Stadler)給他下達的命令只是逮捕奧拉杜爾30個人作為人質以交換肯普費少校。然而狄克曼滅絕了整個村莊的人口,並燒毀了村莊。

事件發生之後,德國陸軍元帥埃爾溫·隆美爾將軍、里摩日德軍司令格萊尼格將軍和維琪政府都發表了抗議;至於那名被法國地下反抗軍抓住的肯普費少校,在反抗軍得知此慘案後,立刻被處決,屍體亦不知去向。

施塔德勒認為狄克曼過度執行了他的命令並決定開始對狄克曼調查,然而幾天後,迪克曼在諾曼第戰役的一次行動中身亡。而參與殺戮的大部分人員也在幾天後死於戰爭。

墨菲報告

1944年4月下旬,一名20歲美國B-17轟炸機飛行員雷蒙德·J·墨菲(Raymond J. Murphy)在法國阿沃爾上空被擊落,他後來目睹這次大屠殺。墨菲被法國抵抗運動隱藏後,於8月6日飛抵英國,並在8月7日匯報中填寫一份報告草稿。他最後於8月15日提交手寫報告增編版本[2]

雷蒙德·J·墨菲的外孫麥凱·史密斯是美國司法部國家安全司律師,於2011年申請公佈墨菲報告。肖恩·哈里斯(Shane Harris)總結說,墨菲報告是真實的陳述,墨菲報告中沒有提到名字的小鎮很可能是格拉訥河畔奧拉杜爾[3]

現況

二戰結束後,新的村莊在廢墟邊上重建。在法國總統夏爾·戴高樂命令下,屠殺的發生地被保留下來,作為對死者的紀念。保存下來的紀念物品包括從燒毀的建築中挖掘出來的物品:停留在主人燒死時刻的手錶、被高溫融化的眼鏡、以及其他私人物品和錢幣。[4]

參考資料

  1. ^ Farmer, Sarah. Martyred Village.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1999 [2017-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1). 
  2. ^ Murphy, Raymond J., 2d Lt., U.S.A.C. Evasion in France (PDF). E&E Report No. 866. 1944 [2017-12-3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10-18). 
  3. ^ Harris, Shane. The Massacre at Oradour-sur-Glane: An American lawyer finds new evidence about one of World War II’s most notorious war crimes, seven decades after D-Day. Foreign Policy. 2014-06-05 [2017-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7). 
  4. ^ 盘点11处全球最恐怖鬼城 没事可千万不要去_人民艺术网. [2017-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3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