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路 (青島)
| ||||||||||
---|---|---|---|---|---|---|---|---|---|---|
命名緣由 | 使用雅言「太平」之名 | |||||||||
命名日期 | 1923年 | |||||||||
類型 | 城市次幹道 | |||||||||
道路長度 | 1.9185公里(1.1921英里) | |||||||||
地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山東省青島市 | |||||||||
起點 | 萊陽路 | |||||||||
終點 | 朝城路 |
太平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的一條東西向臨海道路,也是全市最早建成的一批道路之一。該路東起大學路、接萊陽路,與江蘇路、青島路、安徽路、浙江路、蘭山路、中山路、河南路、郯城路、西陵峽路/單縣支路、西陵峽一路、西陵峽二路/朝城路交匯,西接貴州路。棧橋以東是西向東單行線。
概況
太平路為青島德佔時期修築的第一批道路之一,德佔時期命名為威廉皇帝海岸(德語:Kaiser-Wilhelm-Ufer,日譯:ヴィルヘルム皇帝浜〔ヴィルヘルム皇帝濱〕,舊漢譯:威廉街),1914年日本佔領後改名為舞鶴濱(日語:舞鶴浜〔舞鶴濱〕/まいつる はま)。1923年改稱太平路 (英語:Pacific Road)[1],文化大革命時期與萊陽路、文登路合稱東方紅路;1977年被改回太平路名稱,沿用至今。另外,由於道路南濱青島灣而俗稱前海、前海沿兒[2]。
太平路作為青島老城中心的沿海道路,其在青島的地位被認為可與上海外灘、香港維多利亞灣相比,路旁建築曾經大部分為20世紀初所建歐式建築,與海岸線一道形成了優雅的城市風景。而1990年代的火車站周邊改造及市政府東遷後的舊政府辦公樓出讓、清拆,導致太平路的重要歷史建築被大規模拆除,新建建築與海岸環境、歷史風貌的協調程度遠不及舊建築。[1]
周邊歷史建築介紹
大學路-江蘇路段
總兵衙門與人民會堂
太平路北側最東端的太平路9號為總兵衙門原址,建於章高元駐防青島時期的1890年代,為登州府總兵章高元的衙門,大門面向今大學路,為一兩進院落的中式建築。德佔時期為膠澳總督府等政府機構所使用,其後先後為東文書院、私立嶗山中學、青島二中分院所使用,最終於1950年代末被拆除,太平路11號東側的兩棟西式住宅建築的其中一棟也一併拆除(東側的另一棟則保留到了1980年代)。原址仿照北京人民大會堂的佈局建設了青島人民會堂,於1959年5月開工,1960年5月30日竣工,為青島市重大會議及大型文藝演出重要場所之一,現為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市南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市立女中舊址
太平路2號現為青島實驗初級中學的校址,位於太平路南側,大門正對大學路。校舍的歷史可追溯到1923年由實業家劉子山創辦的私立青島中學,當時建有三層大教學樓一座,設計者可能是劉子山的合伙人、浙江籍業餘建築師楊浩然。1930年,青島市立女子中學遷入。1933年,原教學樓南側增建三層教學樓一座。1949年後改為男女合校制,並改名為青島第二中學。1993年,原私立青島中學教學樓被拆除,另建一座教學樓。1999年,青島二中被拆分,高中部遷往嶗山新校區並保留原校名,初中部留在老校區,改名為青島育才中學。2000年,育才中學正式建校。2010年末,育才中學改名為青島實驗初級中學。校內老建築現為市南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排污系統B號泵站舊址
太平路4號緊鄰實驗初中校園,該院內有建於德佔時期的排污系統B號泵站。青島最初的地下排水管道建於1903-1908年,由廣包公司(F. H. Schmidt)承建。城市污水由管道輸送至德佔時期青島電燈廠南側、原址位於今廣州路的A號泵站,在此以大馬力水泵輸送至團島海域排出。後來由於城市面積擴張,原A號泵站不敷使用,遂在今太平路4號院內建設B號輔助泵站。該建築自建成後一直作為泵站使用,現為青島市排水管理處太平路泵站。
該樓為一棟規模很小的平房,外牆部分牆面砌磚裝飾,屋頂覆以牛舌瓦。後來磚砌牆面被改為粉牆,白色塗漆。2014年該建築大修,外立面並未恢復到原貌,外牆改為黃白兩色,南側又擴建出一棟平房。
太平路11號、13號
緊靠人民會堂前廣場西側的太平路11號、13號為兩棟建於1930年代的住宅建築。其中13號的設計者為德國人畢婁哈,由天太興合記施工,1933年11月2日竣工。畢婁哈本人也可能在此居住過,但該樓當時的產權並不屬於畢氏。太平路11號住宅據稱抗戰時期曾是商人徐行健開辦的羅利貿易行,為中國共產黨抗日根據地秘密輸送物資[3]。兩樓後改為青島市文化局辦公樓,現為青島市藝術研究院所使用。兩樓現為市南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4]。
西側的太平路15號為一處約建於1930年代的平房。
歐人監獄舊址
太平路11號、13號的北側為歐人監獄舊址,門牌號為常州路25號,在太平路亦設有大門。建於1900年,1995年監獄遷走,現為青島監獄博物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平路小學
太平路17號為太平路小學的校址,該校建於1933年,教學樓建於同年7月1日至9月。教學樓共兩層。1949年後教學樓增建第三層。
天后宮
太平路19號為青島天后宮,為青島老城區唯一一處建於青島建置前並保存至今的建築,始建於1497年,後來多次改建、擴建,現存建築多為1990年代重建。現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坂井貞一宅第舊址
太平路23號為建於1929年的坂井貞一宅第舊址。另有說法稱該樓為日僑高橋宅第。現為民居,為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市南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江蘇路-安徽路段
山東礦業公司舊址
江蘇路太平路路口西北角為山東礦業公司大樓舊址,門牌號屬於廣西路14號院,建於1901-1902年,後曾為日本駐青島總領事館警察署所使用。現為民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華銀行青島分行舊址
青島路太平路路口東北角為德華銀行青島分行大樓舊址,門牌號屬於廣西路14號院,建於1899-1901年,1914年後曾先後為日本陸軍青島守備軍司令部民政部下屬的土木部水道事務所、日本駐青島總領事館所在地。現為民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華銀行舊址與山東礦業公司舊址之間原有一條連接太平路與廣西路的道路,德佔時期名為約翰·阿爾布雷希特大街(Johann-Albrecht-Straße),山東鐵路公司大樓設於該路東側。1922年以後稱為九水路。現為廣西路14號院的一部分。「九水路」現為李滄區一道路名。
葉世克總督紀念碑
葉世克總督紀念碑的原址位於太平路南側前海大堤的凸出部上,正對青島路並與膠澳總督府大樓相望。葉世克自1899年2月至1901年1月為膠澳總督,並歿於任上。後來德國僑民為其建造了該紀念碑,由總督府建築師貝爾納茨(Bernatz)設計,於1903年竣工。1914年日軍佔領青島後該碑改為佔領青島紀念碑。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島後改為接收青島紀念碑。1939年日軍將其改建為建設東亞新秩序紀念碑。1945年國民政府將該碑改建為抗戰勝利紀念碑。1950年代改稱中蘇友好紀念碑。文革時該碑被拆除。現該位置為草地。
海因里希親王飯店
青島路太平路路口西北角的太平路29號原址最初建於1899年的海因里希親王飯店,為青島第一座大型旅館,其後方1905增建音樂廳,西側1912年增建旅館部(太平路31號)。飯店與音樂廳舊址於1998年被拆除。旅館部舊址保存至今,現為棧橋王子飯店,為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
克里本多夫飯店
安徽路太平路路口東北角的太平路33號原址為建於1899-1900年的克里本多夫飯店,後改為中和飯店。1914年以後與原海因里希親王飯店一併成為青島大飯店的一部分。1949年後成為青島日報社大樓,1999年被拆除,新建青島日報報業集團大樓。青島日報報業集團現已遷址[5]。
安徽路-中山路段
施瑙克住宅
安徽路太平路路口西北角的太平路35號址最初為一棟大約建於1913年的住宅建築,該建築兩層,紅瓦蒙莎屋頂閣樓,檐口處起曲線山牆,外立面設計傾向於簡潔。1913年地籍圖顯示該地塊屬於華人李眉孫[6]。1920年代時該樓曾為膠澳商埠港口顧問、德籍築港工程師弗里德里希·施瑙克(Friedrich Schnock)的住宅,該建築因此得名。施瑙克德佔時期曾參與青島港建設,1925年受膠澳商埠督辦公署邀請再次赴青,1927年2月任青島港顧問工程師,居住於此處由政府提供的住宅,1935年回國,1937年12月在青島處理財產事務時去世[7]。1994年該建築連同該地塊其他老建築一併被拆除,原址建設華能大廈。
-
約1905年的太平路,最右側為克里本多夫飯店,由於地價偏高,飯店西側的街區長期為空地,因此能直接看到廣西路上的建築
-
第一次日佔時期1910年代的太平路,左側為後來的市黨部大樓及其東側的住宅樓
-
1940年代的太平路,可見改為平頂的原市黨部大樓,右側可見原施瑙克住宅,左側可見青島市禮堂
-
施瑙克住宅近景,1946年
國民黨青島市黨部大樓
太平路37號華能大廈位於浙江路太平路路口東北角的部分最初為建於日本佔領青島後不久的一棟的三層建築,該建築最初為華人李眉孫的地產,後成為實業家劉子山的地產,劉子山一家曾在此短暫居住。約1930-1931年間國民黨青島市黨部遷至此處。1932年該樓在青島民國日報事件中被日本僑民焚毀,市黨部亦遷往他處。該樓後被修復,但改為平頂,租給中央銀行青島分行使用。日軍再次佔領青島後,日本駐青島總領事館遷至此處並在此設立興亞院華北聯絡部青島出張所。1945年日本投降後,市黨部重新進駐該樓。1949年後為政府辦公樓。1994年該建築連同該地塊其他老建築一併被拆除,原址建設華能大廈。
青島棧橋與水雷營
太平路14號為青島地標前海棧橋的門牌號。棧橋始建於章高元駐防時期,1930年代初擴建改造,新建回瀾閣,成為青島的地標性景觀。現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水雷營營房為棧橋建設之初的配套設施。根據李鴻章等人1894年的奏摺,水雷營營房當時應當還未開始建設,其具體的建造時間尚不可知。營房緊靠棧橋的北側入口處,具體位置在今棧橋公園及太平路、蘭山路、中山路三條道路交叉口一帶。水雷營的平面佈局與章高元駐防時期其他清軍營房同樣是矩形,同時築有夯土牆。1897年德軍佔領青島後,將其稱為「棧橋營」(Brückenlager),不久便拆除了營房的夯土牆和營門。1898年年末城市規劃出台後,城市建設開始,水雷營營房由於位於市中心地帶,大部分營房被拆除,僅剩兩座四面坡頂的建築,直至1914年仍存在,徹底拆除時間不詳。[8]
-
附有夯土牆的水雷營,現存為數不多的老照片之一
-
「棧橋營」營門附近的繪畫,出自1898年3月31日的《萊比錫畫報》
-
德佔時期的蘭山路太平路路口,最近處為港務局,左側可見棧橋營的營房,遠處為蘭山路兩側的建築
-
自棧橋遠眺太平路,德佔時期
中山路-郯城路段
1898年秋青島城市建設開始後,太平路西段與蘭山路鄰近當時為重要貨運碼頭的棧橋,1901年膠濟鐵路通車後又成為棧橋與青島火車站之間的交通要道。德國貿易商人、洋行以及膠海關、港務局等機構紛紛在兩條道路周邊建設公司商住樓及倉庫,至1904年即已無可開發地塊。而1904年青島大港一號碼頭竣工後,棧橋不再為重要碼頭,該地段亦失去優勢。1910年代,膠海關與各洋行陸續計劃搬遷至港埠區(Hafenviertel)。該地段大部分洋行建築亦於1950年代以後陸續拆除。[1]
膠海關驗貨倉庫及日本海軍司令部
太平路、蘭山路、中山路和河南路合圍的狹長地塊最初為膠海關驗貨倉庫的位置。1901年8月,由膠海關稅務司阿理文親自設計的膠海關驗貨倉庫及其北側的膠海關辦公樓及職員公寓投入使用。驗貨倉庫包括該地塊西側和北側的兩座建築。
1939,日本海軍拆除北側原驗貨倉庫樓,在此建成日本海軍司令部大樓。同期建設的還有其北側的水交社。1945年日本投降後先後改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第六師司令部、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司令部。1949年後改中共青島市委機關辦公樓。膠海關驗貨倉庫的西側主樓一直保存到1983年,是年被拆除建新樓。1992年市政府東遷,並賣掉了蘭山路兩側的兩座市委辦公樓,兩座同期建成的大樓(連同1980年代新建的樓房)於1993年被爆破拆除。該地塊現為一處街心公園。
哈利洋行海水泵站舊址
太平路12號棧橋公園內正對河南路的位置有一棟帶有塔樓的小建築,為建於1901年的哈利洋行海水泵站,由廣包公司承建。泵站原本緊靠海邊,現在已與海岸有幾十米的距離。
順和洋行青島分行
河南路太平路路口西北角及河南路蘭山路路口西南角,河南路2號老市委宿舍的東半部分最初為順和洋行青島分行辦公樓、住宅樓及倉庫的所在地。建築群建於約1900-1901年。辦公樓位於該地塊東北角,臨太平路為倉庫。建築群於1952年被拆除,以建設老市委宿舍。
禪臣洋行青島分行早期辦公樓
太平路39號及老市委宿舍的西半部分位置最初為禪臣洋行青島分行的早期建築群,建於1900年,地塊北鄰蘭山路。主樓最初為一棟兩層建築,二樓臨街部分為木製敞廊。約1900年代中期,主樓改造,改造後建築兩層,坡屋頂閣樓,正立面三段式劃分,對稱佈局,中段為拱廊。禪臣洋行後來將該地塊賣給順和洋行[6],並從英商滙豐銀行貸款,於1913年在皇帝街(Kaiser Straße,今館陶路)建設新的辦公樓,即為今天的館陶路5號老樓。原禪臣洋行建築群可能於1980年代拆除。現址為一住宅樓。
禮和洋行青島分行舊址
太平路41-43號為禮和洋行青島分行辦公樓舊址,約建於1900年,為蘭山路及太平路西段一帶存留的最後一棟洋行建築。該地塊原本還包含其他附屬建築。現為商業樓,為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市南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禮和洋行舊址西側面臨郯城路的位置原有一約建於1901年的建築,最初為耀記洋行(Cheap Jack & Söhne),19061907年遷至中山路膠州路東北角。1913年地籍圖顯示其為華人Liang tsching schan的地產[6]。該建築可能1950年代即已不存在,原址現為一片草地。
郯城路-單縣支路段
立中洋行
郯城路太平路路口西北角的太平路51號的位置最初為約建於1899年的立中洋行(E.Kroebel & Co.)行址,該洋行為德國人恩斯特·克勒伯爾(Ernst Kroebel)與J.G.瓦爾特(Joh. Georg Walther)合夥創辦。1913年地籍圖顯示該地塊屬於瓦爾特[6],而相同時代的行名書也顯示立中洋行的西文名稱已改為J.G.瓦爾特的名字。該建築群所在地塊是一片緊貼太平路的狹長地塊,緊靠郯城路的主樓至1980至90年代尚存。原址現為山東國際貿易大廈。
捷成洋行青島分行早期辦公樓
原立中洋行西側的地塊自1899年至1914年一直屬於捷成洋行青島分行[6],地塊上的建築群始建於約1899年,主樓為一兩層建築,主樓東西兩側各有一倉庫,為廣包公司所承建。1911年至1912年,捷成洋行委託廣包公司在今館陶路上海路路口西南角的位置建設了一棟新的辦公樓,大約同時,前海主樓的西側倉庫臨街處改建為兩層蒙莎屋頂樓房。原洋行主樓第一次日佔時期曾為青島幼稚園,後來緊靠原洋行主樓和兩層蒙莎屋頂樓房之間建有一座平房,該平房於1945年之後成為美國海軍的俱樂部。建築群1980至90年代尚存,後建有一60米高的酒店大樓,但於2020年拆除。而館陶路上的辦公樓保存至今,門牌號為上海路58號。
該地塊的西側,今海潤自來水公司一帶,在德佔時期被分為三個地塊,分別有多棟建築。1913年地籍圖顯示靠東側的兩個地塊屬於一名為吉佩里希(Gipperich)的僑民,地塊上有一座二層淺色牆面、帶有三角山牆的建築。西側的地塊當時則屬於天主教聖言會[6],地塊上有一座平面長條狀、深色牆面的建築。現均已不存在。
單縣支路-朝城路段
該路段的太平路61號、63號、65號、67號、69號、71號及75號均為舊式單體住宅建築,其中65號、67號及69號大約建於1913年,71號大約建於1914年[9]。1913年地籍圖顯示太平路65號屬於原津浦鐵路總辦李德順,73號屬於德華大學講師赫爾曼·桑德爾(Hermann Sander),75號為清末人物劉錦藻1912年建造的靜寄廬別墅[6]。這些建築在1990年八大峽填海工程前都是臨海的住宅建築。現均為民居,個別建築內有商戶營業[10]。太平路61號、63號現為市南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4]。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王棟. 《青岛影像 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 ^ 魯海. 《青岛老街故事》.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552-1805-0.
- ^ 於波. 敌人眼皮底下办厂支援根据地. 青島晚報. 2015-08-17.
- ^ 4.0 4.1 市南區文化和旅遊局. 市南区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青島市市南區政務網. 2019-07-03 [2020-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2).
- ^ 龐為. 新跨越:青岛日报社乔迁 给太平路33号拍组怀旧写真. 青島新聞網. 2018-12-19 [2020-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 ^ 6.0 6.1 6.2 6.3 6.4 6.5 6.6 Kaiserliches Landamt. Katasterkarte Hafenstadtviertel. 1914-07-01 [2020-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2).
- ^ 李明, 施瑙克住宅, 市南人文歷史研究 (第25期) (青島市市南區政協人文歷史研究會), 2017-12-15, (第25期)
- ^ 袁賓久, 青岛栈桥溯源, 史鑑 (2014年第1期)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2014-03, (2014年第1期) [2020-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 ^ 袁賓久. 《青岛老建筑之旅》.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9. ISBN 978-7-5670-2126-6.
- ^ 海水碧连天 小楼静悠悠. 青報網. 201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