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菊
山菊 | |
---|---|
大吳風草 (山菊)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類植物 Asterids |
目: | 菊目 Asterales |
科: | 菊科 Asteraceae |
屬: | 山菊屬 Farfugium |
種: | 山菊 F. japonicum
|
二名法 | |
Farfugium japonicum (L. f.) Kitam., 1939
|
大吳風草 (山菊)(學名:Farfugium japonicum)為菊科山菊屬的植物。分佈在日本、韓國、台灣以及中國大陸的湖北、湖南、廣東、福建、廣西等地。常生於山谷、林下和草叢。[1]
型態
具粗壯的走莖。花莖高30-70 cm,莖上具鱗片狀葉,被綿毛或近無毛。
基生葉厚,腎形,徑4-15 x 12–20 cm,下表面無毛或被蛛絲狀毛。
頭花多數,直徑4-6 cm,總梗長1.5–7 cm。外圍較顯眼的是舌狀花,花冠黃色,為雌性花,長 3–4 cm。中心的管狀花為較深的黃色,為雙性花,長約 1 cm。
瘦果深褐色,圓柱狀,5-6.5 mm長。冠毛長8-11 mm,白色剛毛狀,不等長。[2][3]
別名
山菊(台灣)、八角烏、活血蓮、金缽盂、獨角蓮、一葉蓮、大馬蹄香、大馬蹄、鐵冬莧、馬蹄當歸(湖北、湖南、福建)。[1]
異名
- Farfugium japonicum (L.) Kitam. var. formosanum (Hayata) Kitamura
臺灣山菊,基生葉葉緣鋸齒狀,通常具7-9齒。《臺灣植物誌》第一版中描述為一變種[4]。《中國植物誌》則認為本種葉緣從近全緣、小尖齒、缺刻狀齒、稜角狀至掌狀淺裂,其間並無間斷。以邊緣稜角狀或掌狀淺裂作為劃分種下等級之標準並不合適,故合併此變種[5]。《臺灣植物誌》第二版中的描述仍維持了其變種的分類地位[3]。
若依照《臺灣植物誌》之分法,山菊(F. japonicum var. japonicum)在台灣僅分佈於綠島及蘭嶼。
栽培
以種子繁殖為主,亦可使用分株法繁殖。喜暖濕環境,水分供應需充足,避免陽光直射。耐貧瘠,少量施肥即可。[6]
本種在美國被作為景觀植物種植,常栽植於較陰暗處。其一變種F. japonicum var. giganteum具有巨大的葉片。另有許多栽培品種,具有特點如:亮綠色葉片、白或黃色斑點、圓形與腎形葉片、波浪與鋸齒狀葉緣等。栽培種'Aureomaculatum'曾獲得英國皇家園藝學會(The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RHS)的庭園表現優異獎(Award of Garden Merit,AGM)。[7]
參考文獻
- ^ 1.0 1.1 昆明植物研究所. 大吴风草. 《中國高等植物數據庫全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彭鏡毅. 臺灣生命大百科 :山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中央研究院. 2013-5 [2017-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0).
- ^ 3.0 3.1 臺灣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臺灣植物誌 第二版 第4卷.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998 [2017-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3).
- ^ 臺灣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臺灣植物誌 第一版 第4卷. 現代關係出版社. 1978 [2017-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3).
- ^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委會. 中国植物志 第77(2)卷. 科學出版社. 1989 [2017-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2).
- ^ 張聖顯. 台灣山菊之栽培與利用 (PDF).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2008-12 [2017-03-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 ^ 英文版維基百科:Farfugium japonicum. [2017-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