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合江省 (中華民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合江省
 中華民國的省
1945年—1948年

  1947年中華民國東北新省區方案所規定的合江省法理位置
坐標:46°36′N 130°00′E / 46.6°N 130°E / 46.6; 130
國家 中華民國
首府佳木斯市(名義上)
瀋陽市(實際上)
面積 
• 
135,406平方公里(52,281平方英里)
人口 
• 
1,841,100
歷史 
• 成立
1945年
• 廢除
1948年
前身
繼承
三江省
合江省 (解放區)
今屬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黑龍江省

合江省,簡稱,為中華民國東北地區東部的一個省,是國民政府所設東九省之一,名義上的省會為佳木斯市,省政府實際上設於瀋陽市。

國共內戰,大部分地區從未被國民黨政權統治,而屬於中共解放區。1948年解放軍入瀋後,省政府機構自然潰散。

名稱由來

由於烏蘇里江松花江皆在此與黑龍江會合,故命名為合江,兩江匯合簡稱合江。

地理

全省位於今黑龍江省東北部的鐵力以東、穆稜及依蘭以北地區,面積為13萬5406.27平方公里。地形以三江平原為主體,地勢低平。東部主要是濕地,人口聚集在西部。撫遠縣的最東端烏蘇里江黑龍江會合處是中國國土的極東點。東、北鄰蘇俄,西界黑龍江省嫩江省,南接松江省

管轄範圍

轄境包括九一八事變吉林省的東北部,黑龍江省東南部的綏濱、蘿北、湯原等地,相當於今黑龍江省東北部的鐵力市以東、穆稜市依蘭縣以北地區,全省面積為129,144平方公里[1]。東、北鄰蘇聯,西界黑龍江省嫩江省,南接松江省

人口

人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上半年統計資料為193萬6,000人,同年下半年統計資料為184萬1,100人。

歷史沿革

來源於老吉林省。滿洲國時期稱作三江省。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分東北為九省二市(大連哈爾濱,後來才加上瀋陽),並派任首長與省府委員。不過由於蘇聯紅軍佔領東北,阻撓國府接收,反而是來自關內共產黨接收了該省。1945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東北局孫靖宇戴鴻賓率隊趕赴,11月5日隊伍進駐佳木斯市,成立了三江人民自治軍和三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孫靖宇任司令員兼專員,戴鴻賓任副司令兼副專員。11月17日,東北局派李延祿李范五等二十餘人到達佳木斯市。11月17日,中共合江省工作委員會在佳木斯市宣告成立。李范五為書記(兼三江人民自治軍政委),李范五、李延祿、劉英勇彭施魯、孫靖宇為委員。11月21日,撤銷三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成立合江省政府,李延祿任主席,李范五任副主席。11月23日,佳木斯市政府成立,董仙橋為市長。12月18日,三江人民自治軍改為合江人民自治軍,成立了合江軍區,方強任軍區司令員。1946年2月21日至25日,合江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在佳木斯市召開,選舉產生了合江省政府行政委員會,李延祿、李范五、方強等十九人為委員。李延祿為行政委員會主任委員兼省政府主席,李范五為行政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省政府副主席。

中華民國合江省政府一度至哈爾濱待命前往;鑒於松、哈岌岌不保,共軍多集結合江省會佳木斯一帶,且為其後方重地,焉容政府人員進入,形式接收,亦非所允。中途知難而返,得保安全。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蘇聯紅軍撤出哈爾濱,共黨各省、市政府也隨同蘇軍撤出哈爾濱。合江省主席吳瀚濤率領部分省府人員赴瀋陽建立合江省政府辦事處。

1946年6月,東北局與東北民主聯軍預判哈爾濱很可能會被國民革命軍乘勝攻佔,因此東北局與大批機關疏散到佳木斯,如:東北行政委員會留守處、東北大學東北軍政大學東北日報社、東北新華廣播電台東北書店魯藝文工團、東北電影製片廠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張聞天(化名張平之)和夫人劉英來到佳木斯市。6月20日,中共合江省工委改為中共合江省委,張聞天任省委書記兼合江軍區政委,李范五任省委副書記。劉英任省委組織部長。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5日,國民政府頒佈東北新省區方案,公佈東北九省的行政區域,以原滿州國滿東安全省及三江省大部分區域置「合江省」。但自始自終中華民國政府從未直接統治該地區,各項統計資料多為「滿洲國」紀錄或推估,而立法委員國大代表為在中國南方的合江省人民選出。

1948年6月,省委副書記張啟龍接任省委書記兼合江軍區政委。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年底遼瀋會戰後,大部分地區為中共所控。11月2日解放軍攻陷瀋陽,中華民國合江省政府機構徹底瓦解。

東北行政委員會於1949年4月21日發佈的命令,合江省與松江省於5月11日合併,成立新的松江省

行政區劃

省會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國民政府公佈東北九省的行政區域,合江省省會為佳木斯市(今黑龍江省佳木斯市)。

縣、市、設治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國民政府公佈東北九省的行政區域,全省轄有1市、17縣,由於省境較小,不設行政督察區。由於本省因抗戰結束後,全境己被中共東北民主聯軍控制,故國民政府公佈的行政區劃並未得到執行。新設的佳木斯市,在滿洲國時期已經存在,沿革過程,詳見三江省

合江省
所屬督察區及盟部 代碼 縣市局 駐地(2023年4月) 沿革
省直轄地區 30001 佳木斯市
Kiamusze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城區 合江省會[2]。滿洲國時期析樺川縣城區置市,屬三江省。抗戰結束後保留,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設置。
30002 樺川縣 悅來鎮(今黑龍江省樺川縣駐地悅來鎮 滿洲國時期屬三江省。
30003 依蘭縣
Ilan
三姓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駐地依蘭鎮 滿洲國時期屬三江省。
30004 勃利縣
Bohori
四站地方(今黑龍江省勃利縣駐地勃利鎮 滿洲國時期屬東滿省。
30005 密山縣 知一(今黑龍江省密山市知一鎮 滿洲國時期分別屬東安市及密山縣,屬東滿省。抗戰結束後保留,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廢市留縣。
30006 虎林縣 呢嗎口(今黑龍江省虎林市東北虎頭鎮 滿洲國時期屬東滿省。
30007 寶清縣 寶清河(今黑龍江省寶清縣駐地寶清鎮 滿洲國時期屬東滿省。
30008 饒河縣 小佳河(今黑龍江省饒河縣西北饒河鎮 滿洲國時期屬東滿省。
30009 撫遠縣 綏遠(今黑龍江省撫遠市駐地撫遠鎮 滿洲國時期屬三江省。
30010 同江縣 拉哈蘇蘇(今黑龍江省同江市駐地同江鎮 滿洲國時期屬三江省。
30011 富錦縣 富克錦(今黑龍江省富錦市駐地富錦鎮 滿洲國時期屬三江省。
30012 綏濱縣 敖來密屯(今黑龍江省綏濱縣駐地綏濱鎮 滿洲國時期屬三江省。
30013 蘿北縣 興東(今黑龍江省蘿北縣太平溝鄉 滿洲國時期屬三江省。
30014 湯原縣 湯旺河(今黑龍江省湯原縣駐地湯原鎮 滿洲國時期屬三江省。
30015 通河縣 岔林河口(今黑龍江省通河縣駐地通河鎮 滿洲國時期屬三江省。
30016 鳳山縣 鳳山屯(今黑龍江省通河縣西北鳳山鎮 舊稱鳳山設治局,滿洲國時期裁撤併入通河縣。抗戰結束後恢復原設治局,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實施縣制。
30017 鶴立縣 鶴立崗(今黑龍江省湯原縣東北鶴立鎮 滿洲國康德六年(1939年)6月1日析湯原、蘿北2縣置,屬三江省。抗戰結束後保留,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設置,以縣駐地鶴立崗得名。
30018 林口縣 林口鎮(今黑龍江省林口縣東北林口鎮 滿洲國時期析勃利、密山、穆稜3縣置,屬東滿省。抗戰結束後保留,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設置。

行政區劃年表

合江省行政區劃年表
說明:「?」表示不能確定其發生年份或月份,故放於最有可能的一年內,詳見註釋
西元 民國紀元 其他 行政區劃變更
1947年 民國36年 17 1
  • 吉林省樺川縣來隸(6月)
  • 析樺川縣置佳木斯市(6月)
  • 吉林省依蘭縣來隸(6月)
  • 吉林省勃利縣來隸(6月)
  • 吉林省密山縣來隸(6月)
  • 吉林省虎林縣來隸(6月)
  • 吉林省寶清縣來隸(6月)
  • 吉林省饒河縣來隸(6月)
  • 吉林省撫遠縣來隸(6月)
  • 吉林省同江縣來隸(6月)
  • 吉林省富錦縣來隸(6月)
  • 黑龍江省綏濱縣來隸(6月)
  • 黑龍江省蘿北縣來隸(6月)
  • 黑龍江省湯原縣來隸(6月)
  • 黑龍江省通河縣來隸(6月)
  • 黑龍江省鳳山設治局來隸(6月)
  • 改鳳山設治局為鳳山縣(6月)
  • 析湯原縣置鶴立縣(6月)
  • 析穆稜、勃利二縣置林口縣(6月)
1948年 民國37年 17 1
1949年 民國38年 17 1

政府

合江省政府主席
任次 姓名 肖像 籍貫 在任時間 備註
1 吳瀚濤 鎮守吉林等處地方將軍吉林副都統長春府 1945年9月4日-1948年11月2日 1945年9月就任。1948年遼瀋戰役國軍失利。同年11月,解放軍攻陷瀋陽市,合江省政府瓦解。1988年12月22日在臺北市逝世。
合江省政府主席委員

參考文獻

  1. ^ 傅林祥,鄭寶恆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中華民國卷》為135,406.27平方公里。
  2. ^ 按:本節的行政區劃,均據內政部方域司《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11版)

參見

前任:
滿洲國 三江省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一級行政區
1945年-1948年
繼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 松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