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官話
北京官話 | |
---|---|
區域 | 北京、天津武清、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內蒙東南部 |
母語使用人數 | 2676萬 (2004年) |
語系 |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 |
ISO 639-6 | bjgh |
| |||||
| |||||
| |||||
| |||||
WikiProject:中國傳統聲音 |
北京官話,又稱北平官話,是中國北方的官話方言。它有四個聲調:陰平(55)、陽平(35)、上聲(214)、去聲(51);古清入聲分別派入這四個聲調,但入上聲的字較東北官話少很多[1]。
歷史
北京原有元大都語音,明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南京北調40萬人(超過北平原有人口)入北京,使得北京方音與《中原音韻》、《洪武正韻》混合,舊北平話逐漸演變形成了北京話。1728年,雍正設「正音書館」,以北京官話為準,以後北京官話逐漸與南京官話分庭抗禮,成為中國官場的標準語。有人也稱之為北方官話,和被稱為南方官話的南京官話相對應。1913年,出現基於華中韻白的老國音與基於華北北京京白的新國音,經歷「京國之爭」,北京官話成為現代漢語標準語的藍本。
劃分與特徵
北京官話共分兩片,其中京承片又可再分成兩小片[2]:
- 京承片
- 朝峰片:遼寧朝陽市以及內蒙古赤峰市。陰平調值(33)比京承片低,中古清入聲字讀作上聲的字例也比京承片多,呈現東北官話-北京官話過渡區的特點。考慮到朝峰片能夠準確區分[ʈ͡ʂ ʈ͡ʂʰ ʂ](zh, ch, sh)和[t͡s t͡sʰ s](z, c, s),因此仍歸為北京官話。
此前新疆石河子市-克拉瑪依市地區劃有石克片(又稱北疆片),今劃入蘭銀官話北疆片。這些地方的漢族多為1949年後從內地遷往新疆的移民,當時語音接近普通話,因此定為北京官話石克片。但現在這些地方的漢族居民多在新疆出生,語言已帶有北疆口音,因此劃為蘭銀官話北疆片[3]。
此外,若從創制源頭來講,現代標準漢語(華語,包括普通話、國語、新馬華語)均以北京官話為底。
參考文獻
- ^ 中国语言地图集: 第2版. 汉语方言卷.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 : 40. ISBN 978-7-100-07054-6.
- ^ 中国语言地图集: 第2版. 汉语方言卷.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 : 42. ISBN 978-7-100-07054-6.
-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