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奧納德·伯恩斯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雷納德·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1971年的伯恩斯坦
出生(1918-08-25)1918年8月25日
 美國麻省勞倫斯
逝世1990年10月14日(1990歲—10—14)(72歲)
 美國紐約
國籍 美國
知名作品音樂劇《西城故事》《在小鎮上》,輕歌劇《老實人》,三部交響曲,奇切斯特詩篇,小提琴協奏曲《小夜曲》,電影配樂《碼頭風雲》
所屬時期/樂派20世紀
擅長類型歌劇、音樂劇、管弦樂
師從
學生/受影響人物
簽名

李奧納德·伯恩斯坦(英語:Leonard Bernstein,1918年8月25日—1990年10月14日),猶太裔美國作曲家指揮家作家、音樂教育家、鋼琴家

生平

伯恩斯坦生於美國麻省勞倫斯,生名「路易斯」(Louis Bernstein),後於16歲時更為現名李奧納德·伯恩斯坦。

1935年,入讀哈佛大學,師從華爾特·皮斯頓E·B·希爾英語Edward Burlingame Hill學習作曲,並於1939年畢業。隨後進入費城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指揮。

1941年,擔任波士頓交響樂團助理指揮,並師從謝爾蓋·庫塞維茲基弗里茲·萊納

1943年,臨時代替生病的布魯諾·華爾特上台,指揮了史特勞斯唐吉訶德英語Don Quixote (Strauss)》、舒曼《曼弗雷德》序曲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米克羅斯變奏曲等而大獲成功,自此在樂壇上嶄露頭角。當時他就已經有不少作品面世,包括《第一號交響曲英語Symphony No. 1 (Bernstein)》「耶利米」、芭蕾舞劇《自由想像英語Fancy Free (ballet)》、音樂劇錦城春色英語On the Town (musical)》等等。

自1943年起頻頻擔任紐約愛樂的客席指揮,後在1958年升任為該樂團音樂總監,成為土生土長美國人中,第一位獲得指揮國際級樂團殊榮的指揮家。他在任的12年間,開創了該團的黃金時代,後來成為終身榮譽指揮,從此一舉確立了第一流指揮家的名聲。這12年間號稱紐約愛樂的黃金歲月(1958-1969)。期間,他還和樂團拍攝了一系列電視節目《年輕人的音樂會》(Young People's Concerts),對古典音樂在美國年輕族群中的推廣,有極大的作用。

1969年,伯恩斯坦自紐約愛樂退休後,後半生轉往歐洲發展,原本是希望多花點時間作曲,不過顯然事與願違,多數時間都在從事教育後進,以及擔任歐洲知名樂團的客席巡迴演出指揮工作。他在歐洲最重要的功績,是與維也納愛樂保持長久而良好的關係,在DG留下許多經典錄音,因此維也納愛樂授予伯恩斯坦榮譽會員。

1989年12月23日和12月25日是他永遠被值得紀念的兩天,伯恩斯坦在鋼琴家尤斯圖斯·法蘭茲的邀請下到柏林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地點分別是柏林愛樂廳柏林音樂廳,由Unitel英語Unitel GmbH & Co.KG攝影。當時正值柏林圍牆倒下,伯恩斯坦將交響曲中席勒的《歡樂頌》歌詞改為《自由頌》。伯恩斯坦對此說道:「我肯定,貝多芬會同意咱們這麼做的」。超過20個國家,一億人通過電視轉播收看了這場音樂會。

此外,伯恩斯坦所指揮的曲目範圍逐步擴大,從巴洛克到現代各家均有涉獵,尤其是浪漫派作品。其中又以與他同是猶太人指揮兼作曲家的馬勒的作品為最。

作品

商業錄音

早在1950年代開始,伯恩斯坦就於哥倫比亞唱片錄音室內參與唱片的錄音製作,並以美國為其活動之中心。1970年代之後,伯恩斯坦主要在歐洲與德意志留聲機(DG)合作;而這個時期的音樂錄製,絕大部分來源自演奏現場的錄音或實況錄影。

作曲

1935年,伯恩斯坦完成了第一部個人作品,為鋼琴女高音所作的《詩篇第148篇》(Psalm 148)。作為作曲家,伯恩斯坦一生共創造了3部交響曲第一號交響曲英語Symphony No. 1 (Bernstein)「耶利米」、第二號交響曲英語Symphony No. 2 (Bernstein)「焦慮年代」、第三號交響曲英語Symphony No. 3 (Bernstein)「猶太詩文」),音樂劇西城故事》、《錦城春色英語On the Town (musical)》,輕歌劇天真漢》等等,當中不乏傑出之名作。

書籍

《未解的問題:伯恩斯坦哈佛六講》[1]

獲獎與榮譽

評價

伯恩斯坦與馬勒

伯恩斯坦讓同為猶太裔的指揮兼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的音樂在20世紀後半葉忽然成為主流,為所有音樂廳所接受,並成為古典音樂界普羅大眾熟知的作曲家。在他之前,並非沒有指揮家演奏馬勒的交響樂作品,如舍爾興萊因斯多夫克倫佩勒華爾特福特萬格勒等人,他們都在馬勒生前曾與他有或多或少的親身接觸,並在他死後也曾在音樂會或唱片錄音上演繹過他的音樂。但在伯恩斯坦大力推廣之前,馬勒始終不能算古典音樂圈內第一線的主流作曲家,莫扎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人才是。馬勒的交響曲最多也只有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或是《第五號交響曲》因被電影《魂斷威尼斯》配樂使用,才較有機會被演出。

伯恩斯坦運用他的媒體魅力,以及他對馬勒的強烈熱愛,在任何可用得上馬勒作品的場合裏,大力推廣馬勒的音樂:例如在參議員羅拔·甘迺迪的追悼彌撒上,他指揮紐約愛樂演出《第五號交響曲》中的慢板,以肅穆的手法讓所有聽眾產生深刻的共鳴,讓這首作品的旋律深印腦海、永生難忘。而在約翰·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開幕式上,他則指揮演奏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千人」》的第一樂章,並請來多位美國當時頂尖的歌劇演唱家擔綱,用光輝燦爛的手法,詮釋宛如天國開門般歡欣鼓舞的場面,讓所有現場與電視機前的觀眾都體會到馬勒巨力萬鈞的氣勢以及金碧輝煌的莊嚴感。在所有馬勒交響曲中,《千人交響曲》巨大而誇飾的性格,可以說是與伯恩斯坦最能貼近的。從此,馬勒變得不再是音樂會上的票房毒藥,相反的成為許多樂團藉以提高票房的保證,唱片公司也開始一而再地灌錄馬勒交響曲全集。如今馬勒的作品業已成為資深唱片收藏者家中必藏之基本曲目,有相當程度應歸功於伯恩斯坦。

軼事

參考資料

參照
  1. ^ 伯恩斯坦, 李奧納德. 未解的問題:伯恩斯坦哈佛六講. 台灣: 新經典文化. 2024. ISBN 9786267421079. 
  2. ^ 伦纳德·伯恩斯坦诞辰 100 周年. [2018-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8).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