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伦纳德·伯恩斯坦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伦纳德·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1971年的伯恩斯坦
出生(1918-08-25)1918年8月25日
 美国马萨诸塞州劳伦斯
逝世1990年10月14日(1990岁—10—14)(72岁)
 美国纽约
国籍 美国
知名作品音乐剧《西区故事》《在小镇上》,轻歌剧《老实人》,三部交响曲,奇切斯特诗篇,小提琴协奏曲《小夜曲》,电影配乐《码头风云》
所属时期/乐派20世纪
擅长类型歌剧、音乐剧、管弦乐
师从
学生/受影响人物
签名

伦纳德·伯恩斯坦(英语:Leonard Bernstein,1918年8月25日—1990年10月14日),犹太裔美国作曲家指挥家作家、音乐教育家、钢琴家

生平

伯恩斯坦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劳伦斯,生名“路易斯”(Louis Bernstein),后于16岁时更为现名伦纳德·伯恩斯坦。

1935年,入读哈佛大学,师从瓦尔特·辟斯顿E·B·希尔英语Edward Burlingame Hill学习作曲,并于1939年毕业。随后进入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指挥。

1941年,担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助理指挥,并师从谢尔盖·库塞维兹基弗里兹·莱纳

1943年,临时代替生病的布鲁诺·瓦尔特上台,指挥了施特劳斯唐吉诃德英语Don Quixote (Strauss)》、舒曼《曼弗雷德》序曲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米克罗斯变奏曲等而大获成功,自此在乐坛上崭露头角。当时他就已经有不少作品面世,包括《第一号交响曲英语Symphony No. 1 (Bernstein)》“耶利米”、芭蕾舞剧《自由想像英语Fancy Free (ballet)》、音乐剧锦城春色英语On the Town (musical)》等等。

自1943年起频频担任纽约爱乐的客席指挥,后在1958年升任为该乐团音乐总监,成为土生土长美国人中,第一位获得指挥国际级乐团殊荣的指挥家。他在任的12年间,开创了该团的黄金时代,后来成为终身荣誉指挥,从此一举确立了第一流指挥家的名声。这12年间号称纽约爱乐的黄金岁月(1958-1969)。期间,他还和乐团拍摄了一系列电视节目《年轻人的音乐会》(Young People's Concerts),对古典音乐在美国年轻族群中的推广,有极大的作用。

1969年,伯恩斯坦自纽约爱乐退休后,后半生转往欧洲发展,原本是希望多花点时间作曲,不过显然事与愿违,多数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后进,以及担任欧洲知名乐团的客席巡回演出指挥工作。他在欧洲最重要的功绩,是与维也纳爱乐保持长久而良好的关系,在DG留下许多经典录音,因此维也纳爱乐授予伯恩斯坦荣誉会员。

1989年12月23日和12月25日是他永远被值得纪念的两天,伯恩斯坦在钢琴家尤斯图斯·弗朗茨的邀请下到柏林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地点分别是柏林爱乐厅柏林音乐厅,由Unitel英语Unitel GmbH & Co.KG摄影。当时正值柏林墙倒下,伯恩斯坦将交响曲中席勒的《欢乐颂》歌词改为《自由颂》。伯恩斯坦对此说道:“我肯定,贝多芬会同意咱们这么做的”。超过20个国家,一亿人通过电视转播收看了这场音乐会。

此外,伯恩斯坦所指挥的曲目范围逐步扩大,从巴洛克到现代各家均有涉猎,尤其是浪漫派作品。其中又以与他同是犹太人指挥兼作曲家的马勒的作品为最。

作品

商业录音

早在1950年代开始,伯恩斯坦就于哥伦比亚唱片录音室内参与唱片的录音制作,并以美国为其活动之中心。1970年代之后,伯恩斯坦主要在欧洲与德意志留声机(DG)合作;而这个时期的音乐录制,绝大部分来源自演奏现场的录音或实况录影。

作曲

1935年,伯恩斯坦完成了第一部个人作品,为钢琴女高音所作的《诗篇第148篇》(Psalm 148)。作为作曲家,伯恩斯坦一生共创造了3部交响曲第一号交响曲英语Symphony No. 1 (Bernstein)“耶利米”、第二号交响曲英语Symphony No. 2 (Bernstein)“焦虑年代”、第三号交响曲英语Symphony No. 3 (Bernstein)“犹太诗文”),音乐剧西区故事》、《锦城春色英语On the Town (musical)》,轻歌剧天真汉》等等,当中不乏杰出之名作。

书籍

《未解的问题:伯恩斯坦哈佛六讲》[1]

获奖与荣誉

评价

伯恩斯坦与马勒

伯恩斯坦让同为犹太裔的指挥兼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音乐在20世纪后半叶忽然成为主流,为所有音乐厅所接受,并成为古典音乐界普罗大众熟知的作曲家。在他之前,并非没有指挥家演奏马勒的交响乐作品,如舍尔兴莱因斯多夫克伦佩勒瓦尔特富特文格勒等人,他们都在马勒生前曾与他有或多或少的亲身接触,并在他死后也曾在音乐会或唱片录音上演绎过他的音乐。但在伯恩斯坦大力推广之前,马勒始终不能算古典音乐圈内第一线的主流作曲家,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人才是。马勒的交响曲最多也只有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或是《第五号交响曲》因被电影《魂断威尼斯》配乐使用,才较有机会被演出。

伯恩斯坦运用他的媒体魅力,以及他对马勒的强烈热爱,在任何可用得上马勒作品的场合里,大力推广马勒的音乐:例如在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的追悼弥撒上,他指挥纽约爱乐演出《第五号交响曲》中的慢板,以肃穆的手法让所有听众产生深刻的共鸣,让这首作品的旋律深印脑海、永生难忘。而在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开幕式上,他则指挥演奏马勒《第八号交响曲“千人”》的第一乐章,并请来多位美国当时顶尖的歌剧演唱家担纲,用光辉灿烂的手法,诠释宛如天国开门般欢欣鼓舞的场面,让所有现场与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体会到马勒巨力万钧的气势以及金碧辉煌的庄严感。在所有马勒交响曲中,《千人交响曲》巨大而夸饰的性格,可以说是与伯恩斯坦最能贴近的。从此,马勒变得不再是音乐会上的票房毒药,相反的成为许多乐团藉以提高票房的保证,唱片公司也开始一而再地灌录马勒交响曲全集。如今马勒的作品业已成为资深唱片收藏者家中必藏之基本曲目,有相当程度应归功于伯恩斯坦。

轶事

参考资料

参照
  1. ^ 伯恩斯坦, 伦纳德. 未解的問題:伯恩斯坦哈佛六講. 台湾: 新经典文化. 2024. ISBN 9786267421079. 
  2. ^ 伦纳德·伯恩斯坦诞辰 100 周年. [2018-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参见

外部链接

Template:Authority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