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生產總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生產總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情況的主要指標。世界貨幣基金組織估計2024年中國(不含港澳台)國內生產總值GDP約為18.3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29.2萬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二;中國人均GDP為12969美元,略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3900美元)。

1953年初,中央人民政府國家統計局第一次發佈統計公報,其中就有國民經濟核算的主要數據。1985年之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國民經濟核算源於蘇聯計劃經濟相配套的物質平衡表體系(MPS[註 1]),1985-1992年逐步與聯合國推薦的源於市場經濟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註 2])接軌。1985年,國務院批准採用GDP對國民經濟進行核算,中國開始建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理論基礎、指導思想和核算模式的研究。1986年,由張風波主持的「七五」重點項目《中國宏觀經濟分析》最早完成和公佈了中國自主研究的GDP指標,為中國GDP的研究奠定了基礎。1992年8月,國務院發出《關於實施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方案的通知》,正式開始在中國實行SNA體系,GDP成了中國最為重要的經濟指標。1993年起,國家統計局完全擯棄MPS核算體系徹底轉向SNA,這樣中國經濟增強了與市場經濟國家經濟的可比性。1997年,國家統計局和日本一橋大學合作,按照SNA原則對中國GDP數據進行了重新估算。

2003年11月26日,國家統計局發佈《關於我國GDP核算和數據發佈制度的改革》[1],對年度GDP核算和數據發佈進行了重新規範,至此完全規範了GDP數據,發佈的GDP分為初步核算數、初步核實數和最終核實數三類,通過各類普查對GDP數據定期修訂,如1993年第一次全國第三產業普查之後[2],已對1978年至1992年的GDP歷史數據進行過修訂[3]。自2003年啟動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開始,至2018年為止,五年一次的全國經濟普查共經歷了四次,歷次全國經濟普查對前期國民經濟數據特別是GDP做出修訂。

根據2018年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修訂的結果:基於本幣人民幣)計算,1986年中國GDP過萬億元,2000年過10萬億元,2012年過50萬億元。2019年過99萬億人民幣[4],2020年過100萬億人民幣,2021年過114萬億人民幣,基於美元計算(官方匯率),1998年首次過1萬億美元,2009年過5萬億美元,2014年過10萬億美元,2019年過14萬億美元,2021年約為17.7萬億美元。

中國名義GDP於2000年超過意大利,2005年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07年超過德國,2010年超過日本,2018年超過歐元區,成為僅次於歐盟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在1999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並自2014年起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5]

數據背景簡介

根據《關於我國GDP核算和數據發佈制度的改革》的規定,自2004年1月1日開始,中國不再發佈「月度GDP數據」,轉而開始發佈「季度GDP數據」與「年度GDP數據」,發佈的「GDP數據」[1]分為初步核算數、初步核實數和最終核實數三類。另外建立了「年度GDP」定期修正和調整機制,每隔數年對之前各年度GDP數據及其增長率進行修正,全國性經濟普查之後,對其調整的數據,除非出現計算方法層面的根本變化(比如2016年國家統計局依據SNA2008改革研發支出核算方法並修正1952年以後所有GDP數據[6]),否則此後不再調整。

年度數據說明

年度GDP核算按照94個行業分別計算。農業包含的5個行業採用生產法計算;工業包含的39個行業同時採用生產法和收入法計算;建築業和第三產業包含的50個行業則採用收入法計算。在94個行業中,對基礎資料較充分的行業直接計算增加值,對基礎資料不夠充分的行業,通過比例係數推算法和相關指標推算法間接計算增加值。年度GDP生產核算基本上是按國際通行的核算原則,根據各種類型的資料加工計算得出。主要資料來源有:一是國家統計調查資料。包括國家統計調查項目所獲得的統計資料,如農業、工業、建築業、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房地產業和固定資產投資等統計調查資料、服務業抽樣調查資料、人口與勞動工資統計資料、住戶調查資料、價格統計資料等;二是行政管理部門的財務統計資料。包括銀行、保險、航空運輸、鐵路運輸、郵電通信系統的會計決算資料等。三是行政管理部門的行政記錄資料。如財政部全國預算收入執行資料、國家稅務總局稅收資料等[7]

  • 預計數:根據1至11月進度統計資料計算,於當年12月30日新聞發佈會對外公佈,「預計數」不作為數據採用,只是對當年GDP總量進行預測。通常正常情況下,預計數比實際結果小。如果當年有經濟領域的普查,則取消當年GDP預計數的發佈。
  • 初步核算數:數據源自1至12月統計資料計算;次年1月20日前後發佈,並在2月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統計公報)、5月的《中國統計摘要》中發佈。如2007年2月28日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及其產業分佈數據屬於2006年中國GDP的初步核算數。
  • 初步核實數:數據源自已有的統計年報資料計算;次年9月在《中國統計年鑑》上公佈。如2007年9月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鑑》中載明的2006屬於2006年GDP初步核實數。
  • 最終核實數:數據源自專業統計年報和部門會計、財政決算等資料計算;隔年5月和9月在《中國統計摘要》、《中國統計年鑑》上公佈。如2007年9月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鑑》中載明的2005屬於「2005年GDP最終核實數」,除非對該數據及其增長速度進行了修正,這個數據不會在各年度統計年鑑中數據變化。
  • 修正數:在開展經濟領域的普查,發現對GDP數據有較大影響的新的基礎資料,或計算方法及分類標準發生變化時,也對GDP歷史數據進行修訂和發佈。在作調整時,既修訂GDP總量,也相應修訂增長速度。如2004年第一次經濟普查對1993年-2003年GDP總量及其增長率進行了修正,同時修正了1978年至1992年各個年份的GDP增長率。

季度數據說明

季度GDP核算按照17個行業分別核算。由於季度GDP核算對時間要求較嚴格,所獲得的基礎資料也比年度核算少,各個行業都是採用間接計算的方法得到增加值。農業、工業和建築業3個行業採取增加值率法,交通運輸、金融業等14個行業採取相關指標推算法[7]

  • 初步核算數:根據進度統計資料的基礎上計算,季後15日公佈計算結果。
  • 初步核實數:根據所獲取的更加全面的資料基礎上計算,於季後45日公佈調整結果。對上一步驟公佈的數字進行修訂,既要修訂GDP總量,也要相應修訂增長速度。
  • 最終核實數:對全年各初步核實數進行調整,形成各最終核實數,並對外公佈。對上一步驟公佈的數字進行修訂,既要修訂GDP總量,也要相應修訂增長速度。

官方公佈的歷年數據

從增速來看,1952年以後,全國的GDP增長率最高的一年為1958年,錄得21.3%的增幅,但該增長顯然是由於「大躍進」造成的;其次分別為1970年的19.3%、1964年的18.2%、1965年的17.0%及1969年的16.9%,但均可以分別歸結為文化大革命早期全國「停產鬧革命」和「三年自然災害」結束後經濟自然出現的報復性的反彈。改革開放後GDP增長率最高值為1984年的15.2%,其次是2007年的14.2%。1952年以後全國的GDP下降最嚴重的一年為1961年,錄得-27.3%的跌幅。1976年之後,中國再未出現GDP下降;但1989、1990兩年由於六四事件之後西方國家對華實施全面禁運,GDP增速低於5%;而2020年預計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GDP增速亦將達到5%以下,且由於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GDP增速持續處於5%以下只是時間問題。總體來看,1991年以前,GDP增長受國家計劃和政治事件左右,一直不甚穩定,但2012年以前,絕大多數年份的GDP增速都在10%左右。2012年習近平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主政後,中國經濟轉入中高速增長,增速開始放緩。

從總量來看,1952年全國GDP僅679億元,1956年突破千億元,1982年突破5千億元,1986年突破萬億元,1995年突破5萬億元,2000年突破10萬億元,2012年突破50萬億元,至2018年中國GDP總量達919,281億元,66年間名義增長1353倍,實際增長174倍,平均增速約為8.1%。按美元計算,1952年全國GDP合305.5億美元,隨後1958年因「大躍進」第一次突破5百億美元;1963年再次突破5百億美元,1972年突破千億美元,1993年突破5千億美元;1998年突破萬億美元,2009年突破5萬億美元,2014年突破10萬億美元。2020年突破15萬億美元。

從人均值來看,1952年全國人均GDP僅119元,此後1982年全國人均GDP突破500元,1987年突破1千元,1995年突破5千元,2003年突破1萬元,2015年突破5萬元,至2020年,中國人均GDP達72,674元。按美元計算,1969年突破100美元,1993年突破500美元,進入2000年,中國人均GDP僅為959美元,2001年首次突破1千美元,2011年突破5千美元,2019年突破1萬美元,2020年人均GDP繼續保持一萬美金以上,被世界銀行劃分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而東部部分沿海省市人均GDP已超過兩萬美元。

歷年GDP主要指標

1952年至當前各年份歷年主要名義GDP指標(當年價格,歷年指標根據2018年第四次經濟普查調整之後數據)[8]
年份 GDP總量 人均GDP(基於年中人口) 參考指標
GDP(單位:10億元) 實際
增長率
(%)
人均GDP 實際
增長率
(%)
年中
人口
(千)
匯率
人民幣 美元 人民幣 美元
p2023 129,427.20 18,367.06 8.0 91,746 13,020 8.0 1,410,710 7.0467
r2022 120,472.40 17,992.70 3.0 85,698 12,741 3.0 1,412,175 6.7261
r2021 114,923.70 17,813.49 8.4 80,976 12,613 8.4 1,412,360 6.4515
r2020 101,356.70 14,694.49 2.2 71,828 10,413 2.0 1,411,100 6.8976
r2019 98,651.52 14,300.43 6.0 70,078 10,158 5.6 1,407,745 6.8985
2018 91,928.11 13,891.88 6.7 65,534 9,903 6.2 1,402,760 6.6174
2017 83,203.59 12,323.17 6.9 59,592 8,826 6.3 1,396,215 6.7518
2016 74,639.51 11,237.00 6.8 53,783 8,097 6.2 1,387,790 6.6423
2015 68,885.82 11,059.95 7.0 49,922 8,015 6.5 1,379,860 6.2284
2014 64,356.31 10,476.71 7.4 46,912 7,637 6.9 1,371,860 6.1428
2013 59,296.32 9,574.42 7.8 43,497 7,023 7.3 1,363,240 6.1932
2012 53,858.00 8,531.96 7.9 39,771 6,300 7.4 1,354,190 6.3125
2011 48,794.02 7,554.66 9.6 36,277 5,617 9.1 1,345,035 6.4588
2010 41,211.93 6,087.88 10.6 30,808 4,551 10.1 1,337,705 6.7695
2009 34,851.77 5,102.00 9.4 26,180 3,833 8.9 1,331,260 6.8310
2008 31,924.46 4,596.69 9.7 24,100 3,470 9.1 1,324,655 6.9451
2007 27,009.23 3,551.98 14.2 20,494 2,695 13.6 1,317,885 7.6040
2006 21,943.85 2,752.68 12.7 16,738 2,100 12.1 1,311,020 7.9718
2005 18,731.89 2,286.69 11.4 14,368 1,754 10.7 1,303,720 8.1917
2004 16,184.02 1,955.35 10.1 12,487 1,509 9.4 1,296,075 8.2768
2003 13,742.20 1,660.29 10.0 10,666 1,289 9.3 1,288,400 8.2770
2002 12,171.74 1,470.55 9.1 9,506 1,148 8.4 1,280,400 8.2770
2001 11,086.31 1,339.41 8.3 8,717 1,053 7.5 1,271,850 8.2770
2000 10,028.01 1,211.35 8.5 7,942 959 7.7 1,262,645 8.2784
1999 9,056.44 1,094.00 7.7 7,229 873 6.8 1,252,735 8.2783
1998 8,519.55 1,029.04 7.8 6,860 829 6.8 1,241,935 8.2791
1997 7,971.50 961.60 9.2 6,481 782 8.1 1,230,075 8.2898
1996 7,181.36 863.75 9.9 5,898 709 8.8 1,217,550 8.3142
1995 6,133.99 734.52 11.0 5,091 610 9.8 1,204,855 8.3510
1994 4,863.75 564.33 13.0 4,081 474 11.7 1,191,835 8.6187
1993 3,567.32 619.11 13.9 3,027 525 12.6 1,178,440 5.7620
1992 2,719.45 493.14 14.2 2,334 423 12.8 1,164,970 5.5146
1991 2,200.56 413.38 9.3 1,912 359 7.8 1,150,780 5.3233
1990 1,887.29 394.57 3.9 1,663 348 2.4 1,135,185 4.7832
1989 1,717.97 456.29 4.2 1,536 408 2.6 1,118,650 3.7651
1988 1,518.04 407.85 11.2 1,378 370 9.4 1,101,630 3.7221
1987 1,217.46 327.09 11.7 1,123 302 9.9 1,084,035 3.7221
1986 1,037.62 300.52 8.9 973 282 7.3 1,066,790 3.4528
1985 909.89 309.84 13.4 866 295 11.9 1,051,040 2.9366
1984 727.85 312.78 15.2 702 302 13.8 1,036,825 2.3270
1983 602.09 304.75 10.8 588 298 9.2 1,023,310 1.9757
1982 537.34 283.93 9.0 533 282 7.3 1,008,630 1.8925
1981 493.58 289.57 5.1 497 292 3.7 993,885 1.7045
1980 458.76 306.17 7.8 468 312 6.5 981,235 1.4984
1979 410.05 263.70 7.6 423 272 6.1 969,005 1.5550
1978 367.87 218.50 11.7 385 229 10.4 956,165 1.6836
1977 325.00 174.94 7.6 344 185 6.2 943,460 1.8578
1976 298.86 153.94 -1.6 321 165 -3.2 930,690 1.9414
1975 303.95 163.43 8.7 332 179 6.8 916,400 1.8598
1974 282.77 144.18 2.3 314 160 0.1 900,350 1.9612
1973 275.62 138.54 7.8 313 157 5.4 881,940 1.9894
1972 255.24 113.69 3.8 296 132 1.3 862,030 2.2451
1971 245.69 99.80 7.1 292 119 4.0 841,110 2.4618
1970 227.97 92.60 19.3 279 113 15.8 818,320 2.4618
1969 196.22 79.71 16.9 247 100 13.8 796,030 2.4618
1968 174.41 70.85 -4.1 225 91 -6.7 774,510 2.4618
1967 179.42 72.88 -5.7 238 97 -8.2 754,550 2.4618
1966 188.87 76.72 10.7 257 104 7.9 735,400 2.4618
1965 173.40 70.44 17.0 242 98 14.5 715,190 2.4618
1964 146.99 59.71 18.2 210 85 15.5 698,360 2.4618
1963 124.83 50.71 10.3 183 74 7.4 682,340 2.4618
1962 116.22 47.21 -5.7 175 71 -6.6 665,770 2.4618
1961 123.23 50.06 -16.2 187 76 -26.4 660,330 2.4618
1960 147.01 59.72 8.0 220 89 -0.2 667,070 2.4618
1959 144.75 55.31 9.0 217 83 6.9 666,010 2.6170
1958 131.23 50.40 21.3 201 77 18.4 653,240 2.6040
1957 107.14 41.14 5.1 168 65 2.4 637,410 2.6040
1956 103.07 39.58 15.0 166 64 12.5 621,470 2.6040
1955 91.16 35.01 6.9 150 58 4.9 608,660 2.6040
1954 85.98 33.02 4.3 144 55 1.7 595,310 2.6040
1953 82.44 31.66 15.6 142 55 13.5 581,390 2.6040
1952 67.91 30.55 119 54 568,910 2.2227

歷年產業結構指標

歷年產業結構及其所佔GDP比重
中國曆年產業結構及其所佔GDP比重[9](人民幣億元)
年份 GDP 一產業 比重
(%)
二產業 比重
(%)
工業
(二產業)
比重
(%)
建築業
(二產業)
比重
(%)
三產業 比重
(%)
r2013年 568,845.00 56,957.00 10.01 249,684.00 43.89 210,689.00 37.03 38,995.00 6.85 262,204.00 46.09
r2012年 519,322.10 52,377.00 10.09 235,319.60 45.31 199,859.60 38.48 35,459.00 6.83 231,626.50 44.60
r2011年 472,881.56 47,486.21 10.04 220,412.81 46.61 188,470.15 39.86 31,942.66 6.75 204,982.53 43.35
r2010年 401,502.80 40,533.60 10.10 187,383.21 46.67 160,722.23 40.03 26,660.98 6.64 173,595.98 43.24
r2009年 340,902.81 35,226.00 10.33 157,638.78 46.24 135,239.95 39.67 22,398.83 6.57 148,038.04 43.43
2008年 31,404,543 3,370,200 10.73 14,900,344 47.45 13,026,024 41.48 1,874,320 5.97 13,133,999 41.82
2007年 26,581,031 2,862,700 10.77 12,583,136 47.34 11,053,488 41.58 1,529,648 5.75 11,135,195 41.89
2006年 21,631,443 2,404,000 11.11 10,371,954 47.95 9,131,094 42.21 1,240,861 5.74 8,855,488 40.94
2005年 18,493,737 2,242,000 12.12 8,759,809 47.37 7,723,078 41.76 1,036,731 5.61 7,491,928 40.51
2004年 15,987,834 2,141,273 13.39 7,390,431 46.23 6,521,003 40.79 869,428 5.44 6,456,129 40.38
2003年 13,582,276 1,738,172 12.80 6,243,631 45.97 5,494,553 40.45 749,078 5.52 5,600,473 41.23
2002年 12,033,269 1,653,702 13.74 5,389,677 44.79 4,743,131 39.42 646,546 5.37 4,989,890 41.47
2001年 10,965,517 1,578,127 14.39 4,951,229 45.15 4,358,062 39.74 593,167 5.41 4,436,161 40.46
2000年 9,921,455 1,494,472 15.06 4,555,588 45.92 4,003,359 40.35 552,229 5.57 3,871,395 39.02
1999年 8,967,705 1,477,003 16.47 4,103,358 45.76 3,586,148 39.99 517,210 5.77 3,387,344 37.77
1998年 8,440,228 1,481,763 17.56 3,900,419 46.21 3,401,843 40.31 498,576 5.91 3,058,047 36.23
1997年 7,897,303 1,444,189 18.29 3,754,300 47.54 3,292,139 41.69 462,161 5.85 2,698,815 34.17
1996年 7,117,659 1,401,539 19.69 3,383,496 47.54 2,944,761 41.37 438,735 6.16 2,332,624 32.77
1995年 6,079,373 1,213,581 19.96 2,867,946 47.18 2,495,061 41.04 372,885 6.13 1,997,846 32.86
1994年 4,819,786 957,269 19.86 2,244,540 46.57 1,948,071 40.42 296,469 6.15 1,617,976 33.57
1993年 3,533,392 696,376 19.71 1,645,443 46.57 1,418,797 40.15 226,646 6.41 1,191,573 33.72
1992年 2,692,348 586,660 21.79 1,169,950 43.45 1,028,450 38.20 141,500 5.26 935,738 34.76
1991年 2,178,150 534,220 24.53 910,220 41.79 808,710 37.13 101,510 4.66 733,710 33.69
1990年 1,866,782 506,200 27.12 771,740 41.34 685,800 36.74 85,940 4.60 588,842 31.54
1989年 1,699,232 426,592 25.11 727,800 42.83 648,400 38.16 79,400 4.67 544,840 32.06
1988年 1,504,282 386,536 25.70 658,720 43.79 577,720 38.41 81,000 5.38 459,026 30.51
1987年 1,205,862 323,304 26.81 525,160 43.55 458,580 38.03 66,580 5.52 357,397 29.64
1986年 1,027,518 278,869 27.14 449,270 43.72 396,700 38.61 52,570 5.12 299,379 29.14
1985年 901,604 256,440 28.44 386,660 42.89 344,870 38.25 41,790 4.64 258,504 28.67
1984年 720,805 231,609 32.13 310,570 43.09 278,900 38.69 31,670 4.39 178,626 24.78
1983年 596,265 197,839 33.18 264,620 44.38 237,560 39.84 27,060 4.54 133,806 22.44
1982年 532,335 177,740 33.39 238,300 44.77 216,230 40.62 22,070 4.15 116,295 21.85
1981年 489,156 155,946 31.88 225,550 46.11 204,840 41.88 20,710 4.23 107,660 22.01
1980年 454,562 137,159 30.17 219,200 48.22 199,650 43.92 19,550 4.30 98,203 21.60
1979年 406,258 127,019 31.27 191,350 47.10 176,970 43.56 14,380 3.54 87,889 21.63
1978年 364,522 102,753 28.19 174,520 47.88 160,700 44.09 13,820 3.79 87,248 23.94
1977年 322,105 95,055 29.51 150,910 46.85 137,240 42.61 13,670 4.24 76,140 23.64
1976年 296,147 97,567 32.95 133,720 45.15 120,460 40.68 13,260 4.48 64,860 21.90
1975年 301,311 97,981 32.52 137,050 45.48 124,490 41.32 12,560 4.17 66,280 22.00
1974年 280,374 95,368 34.01 119,200 42.51 108,360 38.65 10,840 3.87 65,806 23.47
1973年 273,335 91,564 33.50 117,300 42.91 107,250 39.24 10,050 3.68 64,471 23.59
1972年 253,022 83,482 32.99 108,420 42.85 98,990 39.12 9,430 3.73 61,120 24.16
1971年 243,526 83,371 34.24 102,280 42.00 92,660 38.05 9,620 3.95 57,875 23.77
1970年 226,132 80,042 35.40 91,220 40.34 82,810 36.62 8,410 3.72 54,871 24.26
1969年 194,578 74,280 38.18 68,910 35.42 62,610 32.18 6,300 3.24 51,388 26.41
1968年 173,016 73,281 42.36 53,730 31.05 49,030 28.34 4,700 2.72 46,005 26.59
1967年 178,028 72,061 40.48 60,280 33.86 54,490 30.61 5,790 3.25 45,688 25.66
1966年 187,308 70,850 37.83 70,950 37.88 64,860 34.63 6,090 3.25 45,508 24.30
1965年 171,720 65,694 38.26 60,220 35.07 54,650 31.82 5,570 3.24 45,806 26.67
1964年 145,554 56,401 38.75 51,350 35.28 46,110 31.68 5,240 3.60 37,803 25.97
1963年 123,637 50,196 40.60 40,760 32.97 36,560 29.57 4,200 3.40 32,680 26.43
1962年 115,124 45,716 39.71 35,930 31.21 32,540 28.27 3,390 2.94 33,477 29.08
1961年 122,094 44,506 36.45 38,890 31.85 36,210 29.66 2,680 2.20 38,698 31.70
1960年 145,747 34,376 23.59 64,820 44.47 56,820 38.99 8,000 5.49 46,552 31.94
1959年 144,036 38,724 26.89 61,550 42.73 53,850 37.39 7,700 5.35 43,762 30.38
1958年 130,821 44,990 34.39 48,350 36.96 41,450 31.68 6,900 5.27 37,481 28.65
1957年 106,929 43,386 40.57 31,700 29.65 27,100 25.34 4,600 4.30 31,843 29.78
1956年 102,898 44,788 43.53 28,070 27.28 22,470 21.84 5,600 5.44 30,040 29.19
1955年 91,078 42,478 46.64 22,220 24.40 19,120 20.99 3,100 3.40 26,381 28.96
1954年 85,938 39,552 46.02 21,170 24.63 18,470 21.49 2,700 3.14 25,217 29.34
1953年 82,419 38,139 46.27 19,250 23.36 16,350 19.84 2,900 3.52 25,030 30.37
1952年 67,900 34,598 50.95 14,180 20.88 11,980 17.64 2,200 3.24 19,122 28.16

各產業增長率

各產業於各年份增長率
中國各產業各個年份增長率[9]
(單位:%;不變價,上年為100%)
年份 GDP 一產業 二產業 工業
(二產業)
建築業
(二產業)
三產業
r2013年 7.7 4.0 7.8 7.6 9.5 8.3
r2012年 7.8 4.5 8.1 7.9 9.3 8.1
r2011年 9.3 4.3 10.3 10.4 9.7 9.4
r2010年 10.4 4.3 12.3 12.1 13.5 9.8
r2009年 9.2 4.2 9.9 8.7 18.6 9.6
2008年 9.6 5.4 9.9 9.9 9.5 10.4
2007年 14.2 3.7 15.1 14.9 16.2 16.0
2006年 12.7 5.0 13.4 12.9 17.2 14.1
2005年 11.3 5.2 12.1 11.6 16.0 12.2
2004年 10.1 6.3 11.1 11.5 8.1 10.1
2003年 10.0 2.5 12.7 12.8 12.1 9.5
2002年 9.1 2.9 9.8 10.0 8.8 10.4
2001年 8.3 2.8 8.4 8.7 6.8 10.3
2000年 8.4 2.4 9.4 9.8 5.7 9.7
1999年 7.6 2.8 8.1 8.5 4.3 9.3
1998年 7.8 3.5 8.9 8.9 9.0 8.4
1997年 9.3 3.5 10.5 11.3 2.6 10.7
1996年 10.0 5.1 12.1 12.5 8.5 9.4
1995年 10.9 5.0 13.9 14.0 12.4 9.8
1994年 13.1 4.0 18.4 18.9 13.7 11.1
1993年 14.0 4.7 19.9 20.1 18.0 12.2
1992年 14.2 4.7 21.2 21.2 21.0 12.4
1991年 9.2 2.4 13.9 14.4 9.6 8.9
1990年 3.8 7.3 3.2 3.4 1.2 2.3
1989年 4.1 3.1 3.8 5.1 -8.4 5.4
1988年 11.3 2.5 14.5 15.3 8.0 13.2
1987年 11.6 4.7 13.7 13.2 17.9 14.4
1986年 8.8 3.3 10.2 9.6 15.9 12.0
1985年 13.5 1.8 18.6 18.2 22.2 18.2
1984年 15.2 12.9 14.5 14.9 10.9 19.3
1983年 10.9 8.3 10.4 9.7 17.1 15.2
1982年 9.1 11.5 5.6 5.8 3.4 13.0
1981年 5.2 7.0 1.9 1.7 3.2 10.4
1980年 7.8 -1.5 13.6 12.7 26.7 6.0
1979年 7.6 6.1 8.2 8.7 2.0 7.9
1978年 11.7 4.1 15.0 16.4 -0.6 13.8
1977年 7.6 -2.2 13.3 14.4 9.6
1976年 -1.6 -1.8 -2.5 -3.1 4.3 0.4
1975年 8.7 2.0 15.8 16.0 13.8 4.9
1974年 2.3 4.1 1.4 1.0 6.2 1.5
1973年 7.9 9.0 8.3 8.8 3.4 5.5
1972年 3.8 -0.9 6.7 7.6 -2.1 5.1
1971年 7.1 1.9 12.3 12.3 12.1 5.8
1970年 19.4 7.7 34.8 35.2 30.4 7.1
1969年 16.9 0.8 33.1 33.0 34.5 13.4
1968年 -4.1 -1.6 -9.2 -8.2 -18.9 0.7
1967年 -5.7 1.9 -14.3 -15.1 -5.0 0.5
1966年 10.7 7.2 22.4 23.8 9.4 -1.9
1965年 17.0 9.7 24.2 25.8 10.6 15.8
1964年 18.3 12.9 25.6 25.6 25.6 15.5
1963年 10.2 11.3 14.5 13.3 25.9 4.4
1962年 -5.6 4.5 -10.8 -13.3 23.8 -9.3
1961年 -27.3 1.4 -42.1 -39.0 -65.4 -25.8
1960年 -0.3 -16.4 5.6 6.1 1.4 5.0
1959年 8.8 -15.9 25.8 29.1 5.7 15.6
1958年 21.3 0.4 52.9 53.4 50.0 18.1
1957年 5.1 3.1 8.0 11.4 -7.1 4.7
1956年 15.0 4.7 34.5 28.6 70.0 13.3
1955年 6.8 7.9 7.6 6.6 13.8 4.8
1954年 4.2 1.7 15.7 19.3 -3.3 -0.4
1953年 15.6 1.9 35.8 35.7 36.4 24.9

歷年季度GDP

1992至當前各年份季度名義GDP列表(當前價格,2018年第四次經濟普查調整之後數據,GDP以10億元為單位)[10]
年份 1季度 2季度 3季度 4季度 全年
GDP 同比
實增

(%)
GDP 同比
實增
(%)
GDP 同比
實增
(%)
GDP 同比
實增
(%)
GDP 名義
增長

(%)
同比
實增
(%)
p2024 29,629.90 5.3 32,053.70 4.7 33,291.00 4.6 94,974.60 4.0 4.8
p2023 28,499.66 4.5 30,803.74 6.3 31,999.30 4.9 34,755.50 5.2 129,427.20 7.4 8.0
r2022 27,034.45 4.8 29,244.67 0.4 30,794.21 3.9 33,399.07 2.9 120,472.40 4.8 3.0
r2021 24,920.02 18.7 28,284.92 8.3 29,128.81 5.2 32,589.94 4.3 114,923.70 13.4 8.4
r2020 20,524.48 -6.9 24,834.77 3.1 26,435.57 4.8 29,561.88 6.4 101,356.70 2.7 2.2
r2019 21,716.83 6.3 24,150.26 6.0 25,104.63 5.9 27,679.80 5.8 98,651.52 7.3 6.0
2018 20,203.57 6.9 22,396.22 6.9 23,447.43 6.7 25,880.89 6.5 91,928.11 10.5 6.7
2017 18,186.77 7.0 20,195.03 7.0 21,278.93 6.9 23,542.87 6.8 83,203.59 11.5 6.9
2016 16,241.00 6.9 18,140.82 6.8 19,101.06 6.8 21,156.62 6.9 74,639.51 8.4 6.8
2015 15,113.79 7.1 16,854.97 7.1 17,659.77 7.0 19,257.29 6.9 68,885.82 7.0 7.0
2014 14,075.98 7.5 15,648.96 7.6 16,548.47 7.2 18,082.89 7.3 64,356.31 8.5 7.4
2013 12,944.96 7.9 14,351.87 7.6 15,222.27 7.9 16,777.23 7.7 59,296.32 10.1 7.8
2012 11,735.76 8.1 13,132.06 7.7 13,808.96 7.5 15,181.20 8.1 53,858.00 10.4 7.9
2011 10,446.99 10.2 11,889.59 10.0 12,656.22 9.4 13,801.21 8.8 48,794.02 18.4 9.6
2010 8,750.13 12.2 9,934.74 10.8 10,596.37 9.9 11,930.68 9.9 41,211.93 18.2 10.6
2009 7,397.92 6.4 8,386.58 8.2 8,984.69 10.6 10,082.58 11.9 34,851.77 9.2 9.4
2008 6,937.36 11.5 7,871.18 10.9 8,246.01 9.5 8,869.90 7.1 31,924.46 18.2 9.7
2007 5,715.93 13.8 6,478.16 15.0 6,948.21 14.3 7,866.93 13.9 27,009.23 23.1 14.2
2006 4,707.89 12.5 5,267.33 13.7 5,606.47 12.2 6,362.16 12.5 21,943.85 17.1 12.7
2005 4,045.33 11.1 4,479.31 11.1 4,804.78 10.8 5,402.48 12.4 18,731.89 15.7 11.4
2004 3,454.46 10.6 3,870.08 11.6 4,185.50 9.8 4,673.98 8.8 16,184.02 17.8 10.1
2003 2,982.55 11.1 3,253.73 9.1 3,529.19 10.0 3,976.74 10.0 13,742.20 12.9 10.0
2002 2,629.50 8.9 2,919.48 8.8 3,125.73 9.6 3,497.03 9.1 12,171.74 9.8 9.1
2001 2,408.64 9.5 2,672.66 8.6 2,833.33 8.0 3,171.68 7.5 11,086.31 10.6 8.3
2000 2,132.99 8.7 2,404.34 9.1 2,571.25 8.8 2,919.43 7.5 10,028.01 10.7 8.5
1999 1,936.19 8.9 2,156.77 7.9 2,305.08 7.6 2,658.39 6.7 9,056.44 6.3 7.7
1998 1,804.91 7.3 2,029.66 6.9 2,177.56 7.8 2,507.42 9.1 8,519.55 6.9 7.8
1997 1,668.91 10.1 1,916.36 10.0 2,050.09 8.6 2,336.15 8.6 7,971.50 11.0 9.2
1996 1,462.80 10.9 1,714.75 9.4 1,860.58 9.2 2,143.24 10.3 7,181.36 17.1 9.9
1995 1,211.17 11.9 1,461.29 11.0 1,616.41 10.4 1,845.12 10.8 6,133.99 26.1 11.0
1994 937.51 14.1 1,148.10 13.3 1,286.80 13.1 1,491.33 12.0 4,863.75 36.3 13.0
1993 683.46 15.3 835.70 13.5 938.58 12.9 1,109.59 14.1 3,567.32 31.2 13.9
1992 526.28 648.43 719.26 825.48 2,719.45 23.6 14.2

三大國際機構數據

聯合國(UN)、世界銀行(WB)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三大國際組織不同時期對待中國官方統計數據時採取不同的態度。為盤好家底,中國積極向國際接軌,並經歷多次經濟普查,包括農業普查、工業普查和第三產業普查多次專項普查,中國官方數據已獲得所有國際組織的承認,只是中國官方數據更新快一步。細微差異出自因時差導致對年平均匯率口徑的出入。

三大國際組織發佈的的中國曆年名義GDP總量 (以百萬元計算GDP總量 )
年份 UN (2023年1月數據)
(支出法計算)[11]
WB (2023年3月數據)[12] IMF (2023年4月數據)[13]
人民幣 美元 匯率 人民幣 美元 匯率 人民幣 美元 匯率
2021 114,366,970 17,734,131 6.4490 114,366,970 17,734,063 6.4490 114,528.29 17,759.31 6.4489
2020 101,356,700 14,687,744 6.9008 101,356,700 14,687,674 6.9008 102,562.84 14,862.56 6.9007
2019 98,651,500 14,279,966 6.9084 98,651,520 14,279,937 6.9084 99,070,840 14,340,600 6.9084
2018 91,928,110 13,894,907 6.6160 91,928,113 13,894,818 6.6160 91,577,430 13,841,810 6.6160
2017 83,203,590 12,310,490 6.7588 83,203,595 12,310,409 6.7588 82,898,280 12,265,330 6.7587
2016 74,639,510 11,233,315 6.6445 74,639,506 11,233,277 6.6445 74,598,050 11,226,900 6.6446
2015 68,885,820 11,061,573 6.2275 68,885,822 11,061,553 6.2275 69,209,370 11,113,510 6.2275
2014 64,356,310 10,475,625 6.1434 64,356,310 10,475,683 6.1434 64,654,800 10,524,240 6.1434
2013 59,296,320 9,570,470 6.1958 59,296,323 9,570,406 6.1958 59,634,450 9,624,930 6.1958
2012 53,858,000 8,532,186 6.3123 53,857,995 8,532,230 6.3123 53,903,990 8,539,580 6.3123
2011 48,794,020 7,551,546 6.4615 48,794,018 7,551,500 6.4615 48,410,930 7,492,210 6.4615
2010 41,211,930 6,087,192 6.7703 41,211,926 6,087,164 6.7703 40,850,540 6,033,830 6.7703
2009 34,851,770 5,101,690 6.8314 34,851,774 5,101,703 6.8314 34,765,030 5,088,990 6.8314
2008 31,924,460 4,594,337 6.9487 31,924,461 4,594,307 6.9487 31,806,760 4,577,280 6.9488
2007 27,009,230 3,550,327 7.6075 27,009,232 3,550,343 7.6075 27,049,940 3,555,660 7.6076
2006 21,943,850 2,752,119 7.9734 21,943,847 2,752,132 7.9734 21,959,750 2,754,150 7.9733
2005 18,731,890 2,285,961 8.1943 18,731,890 2,285,966 8.1943 18,765,750 2,290,020 8.1946
2004 16,184,020 1,955,347 8.2768 16,184,016 1,955,347 8.2768 16,135,560 1,949,450 8.2770
2003 13,742,200 1,660,280 8.2770 13,742,203 1,660,288 8.2770 13,714,670 1,656,960 8.2770
2002 12,171,740 1,470,557 8.2770 12,171,742 1,470,550 8.2770 12,132,670 1,465,830 8.2770
2001 11,086,310 1,339,401 8.2771 11,086,312 1,339,396 8.2771 11,038,840 1,333,650 8.2772
2000 10,028,010 1,211,331 8.2785 10,028,014 1,211,347 8.2784 9,979,900 1,205,530 8.2784
1999 9,056,440 1,094,004 8.2783 9,056,438 1,093,997 8.2783 9,009,510 1,088,350 8.2781
1998 8,519,550 1,029,061 8.2790 8,519,551 1,029,043 8.2791 8,479,080 1,024,170 8.2790
1997 7,971,500 961,601 8.2898 7,971,504 961,604 8.2898 7,941,580 957,991 8.2898
1996 7,181,360 863,749 8.3142 7,181,363 863,747 8.3142 7,154,150 860,468 8.3143
1995 6,133,990 734,485 8.3514 6,133,989 734,548 8.3507 6,105,040 730,996 8.3517
1994 4,863,750 564,322 8.6187 4,863,745 564,325 8.6187 4,841,030 561,686 8.6187
1993 3,567,320 619,116 5.7620 3,567,323 444,731 8.0213 3,557,600 617,433 5.7619
1992 2,719,450 493,137 5.5146 2,719,453 426,916 6.3700 2,714,030 492,148 5.5147
1991 2,200,560 413,376 5.3234 2,200,563 383,373 5.7400 2,199,720 413,209 5.3235
1990 1,887,290 394,566 4.7832 1,887,287 360,858 5.2300 1,896,930 396,590 4.7831
1989 1,717,970 456,287 3.7651 1,717,974 347,768 4.9400 1,725,050 458,180 3.7650
1988 1,518,040 407,845 3.7221 1,518,039 312,354 4.8600 1,521,050 408,663 3.7220
1987 1,217,460 327,090 3.7221 1,217,459 272,973 4.4600 1,219,800 327,728 3.7220
1986 1,037,620 300,516 3.4528 1,037,615 300,758 3.4500 1,039,030 300,920 3.4528
1985 909,890 309,839 2.9367 909,895 309,488 2.9400 910,808 310,133 2.9368
1984 727,850 313,723 2.3200 727,850 259,947 2.8000 729,014 314,230 2.3200
1983 602,090 304,752 1.9757 602,092 230,687 2.6100 603,423 305,428 1.9757
1982 537,340 283,925 1.8925 537,335 205,090 2.6200 538,632 284,601 1.8926
1981 493,580 289,569 1.7045 493,583 195,866 2.5200 492,160 288,699 1.7048
1980 458,760 306,167 1.4984 458,758 191,149 2.4000 454,052 303,004 1.4985
1979 410,050 263,698 1.5550 410,045 178,281 2.3000
1978 367,870 218,502 1.6836 367,870 149,541 2.4600

註釋

  1. ^ MPS:英文縮寫,全稱: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為前蘇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2. ^ SNA:英文縮寫,全稱: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為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即西方核算體系。
  • 人均GDP:人均GDP(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按居民人口核算的GDP平均值;年度人均GDP則為年度GDP總量與年度平均居民人口比值。年度平均居民人口亦即年中居民人口(年中人口),為上年末與本年末居民人口平均值。由於中國內地長期實行戶籍管理,戶籍人口資料齊全,以前人均GDP核算採用戶籍人口。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性增加,用戶籍人口核算已經不能反映實際情況。2004年國家統計局提出實行按常住人口核算人均GDP,允許兩年的過渡期。有關中國內地人均GDP指標,非特別證明,則指按常住人口計算[14]
  • ^中國GDP」數據類型:GDP核算分為季度核算和年度核算。全國GDP數據由國家統計局統一對外公佈,分年度「預計數」(年份前家「e」)、年度「初步核算數」 (年份前家「p」)、年度「初步核實數」(年份前家「r」)、年度「最終核實數」(年份前家「r」)與「修正數據」五個類型,季度初步核算數、季度初步核實數、季度最終核實數。其中「預計數」屬於估算數;「初步核算數」則於次年《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發佈;「初步核實數」則於次年出版的《統計年鑑》中發佈;「最終核實數」則於隔年出版的《統計年鑑》中發佈;「修正數據」則按照經濟普查的結果修正,其中經全國經濟普查之後修訂數據,修訂之後不再有變化。
  • ^ 中國官方對外公佈按照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計算的GDP,以按照生產法和收入法混合計算的GDP為標準。
  • ^ 地區生產總值(GDP或GRP)數據來自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統計局的國民經濟核算資料,見諸於統計年鑑、經濟年鑑。關於「地區生產總值」中文名稱:國家統計局規定,自2004年開始,各地GDP中文名稱改為「地區生產總值」,特定地區的GDP用行政區的名字作定語,如「XX省生產總值」,簡稱為「XX省GDP」。各地GDP稱為「各地生產總值」。常見的有(自治區)區內生產總值、(省)省內生產總值、(縣)縣內生產總值[15]
  • ^ 1978-2003年曆年GDP:1992年進行第一次全國第三產業普查之後,已經對1978年至1992年的GDP歷史數據進行過修訂。1993-2004年曆年GDP:2004年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已對歷年數據作出了修訂,參見2006年及其之後各年份地方《統計年鑑》與《中國統計年鑑》。
  • ^ 2004-2008年曆年GDP:2004年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已對歷年數據作出了修訂,參見2010年及其之後各年份地方《統計年鑑》與《中國統計年鑑》。
  • ^ 2009年及其以後年份GDP:中國國家統計局每年將對數據作出修訂,每年的修訂結果見諸隔年的《統計年鑑》,如2009年GDP第一次核實數據在2011年《統計年鑑》上公佈核實後的修訂修訂數據。GDP最終修訂數據參見之後的全國經濟普查。
  • ^ 「本幣」即人民幣CNY),人民幣折算美元USD),按國家統計局每年公佈的年均價換算(參見人民幣匯率)。
  • ^ 購買力平價PPP),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各經濟體歷年GDP本幣與購買力核算指標推算。購買力平價使用「國際元」,英文即international dollar,縮寫為Intl. $);或國際貨幣單位(英文即unit of International currency,縮寫ICU。購買力平價指標以1美元在美國的平均購買力為參考基數,故1國際元亦即1美元在美國的購買力,故1國際元即等於1美元,常直接使用美元計量。鑑於購買力平價指標每半年修改一次,購買力平價折算指標僅供參考。
  • ^ 人民幣購買力平價(CNY) :根據2011年4月更新的數據,2010年中國GDP總量397,983億元,按購買力平價合100,857.1億國際元, 購買力平價指數3.9460人民幣合1國際元;2009年中國GDP總量340,902.8億元,按購買力平價折合90,573.8億國際元,購買力平價指數3.7638人民幣合1國際元;其他年份參見人民幣匯率。人民幣購買力平價參考來源:根據IMF - WEO數據推算,推算數據參見人民幣匯率#購買力平價
  • ^ 由於採取分級核算,地區生產總值(GDP)省級數據相加不等於內地全國總計;同理,地級層次數據累加不一定等於省級總計;縣級累加不一定等於地區級總計。
  • ^ 地理區域內人均GDP:使用加權平均法推算。地理區域指特定的區域,常指按照地理區域劃定的經濟大區,如中國中部經濟區;省層次下的區域,如廣東省粵北山區。區域內GDP總量從GDP1…GDPn之和;對應人均GDP為各個區劃單位的人均GDP1...人均GDPn,區域內人均GDP(人均GDP1×GDP1 + … + 人均GDPn×GDPn)/(GDP1 + … + GDPn)
  • ^ 港幣(HKD):港幣兌美元匯率,2010年按7.7692港幣合1美元,2009年7.7520合1美元,2008年7.7870合1美元,2005年7.7770合1美元,2000年7.7910合1美元。港幣購買力平價根據IMF發佈數據推算,2010年按5.366港幣合1國際元,2009年5.370合1國際元,2008年5.453合1國際元,2005年5.688合1美元,2000年7.482合1國際元。
  • ^ 澳門幣(MOP):澳門幣兌美元匯率按兌港幣固定匯率推算,2010年按8.0023澳門幣合1美元,2009年7.9842合1美元,2008年8.0206合1美元,2005年8.0109合1美元,2000年8.0260合1美元。澳門幣購買力平價以1港幣兌換1.03澳門幣固定匯率推算,2010年按5.5270澳門幣合1國際元,2009年5.5311合1國際元,2008年5.6166合1國際元,2005年5.8586合1國際元,2000年7.7065合1國際元。

參考文獻

引用

  1. ^ 2003年11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關於我國GDP核算和數據發佈制度的改革》(國統字〔2003〕70號)
  2. ^ 国务院关于开展全国第三产业普查工作的通知. [200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3. ^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修订结果的公告. [200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2). 
  4. ^ 瞿長福. 奋斗的每一天,都值得铭记. 經濟日報 (中國大陸). 2021-01-23 [2021-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9) (中文). 
  5. ^ Политика реформ и открытости в КНР. svoivkitae.com. [2023-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2) (俄語). 
  6. ^ 国家统计局关于改革研发支出核算方法修订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公告. 國家統計局. 2016-07-05 [2019-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7. ^ 7.0 7.1 國家統計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中國主要統計指標詮釋》:國內(地區)生產總值
  8. ^ ⑴ 基於本幣GDP總量及其實際增長率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⑵基於本幣人均GDP根據年中人口計算,人均GDP增長率為計算值;⑶因購買力平價指標頻繁調整不再列入此數據;⑷ 基於美元GDP數據根據中國外匯管理局公佈的人民幣年平均匯率計算,其中1981年及以前年均匯率來源於IMF、世行發佈數據;1982年開始的其他年份各年份匯率可以參考《中國統計年鑑》,或者國家統計局數據庫年度數據(連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最近一年的平均匯率也可以參考當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佈數據;⑸年中人口為本年末和上年末人口平均值,年末人口出自《中國統計年鑑》;⑹《中國統計年鑑》連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對應年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連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9. ^ 9.0 9.1 歷年產業結構及其所佔GDP比重指標涉及的GDP數據(含年增長率)源自《中國統計年鑑2011》(表2-1: 國內生產總值和表2-4: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各個產業所佔比重則為推算值。
  10. ^ 季度GDP出自國家統計局數據庫 - 季度數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1. ^ National Accounts - Analysis of Main Aggregates (AMA). unstats.un.org.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January 2023 [25 April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6). 
  12. ^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Metadata last updated on March 2023). worldbank.org. World Bank. March 2023 [25 April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9). ; also see GDP at market prices (current 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r GDP (current LCU)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3.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23. IMF.or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pril 7, 2021 [25 April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30). 
  14. ^ 中國內地使用常住人口計算地區人均GDP
  15. ^ 關於「地區生產總值」中文名稱:《國家統計局關於改進和規範地區GDP核算的通知》(國統字[2004]4號):地區GDP的中文名稱改為「地區生產總值」;特定地區的GDP用行政區的名字作定語,如「XX省生產總值」,簡稱為「XX省GDP」。各地GDP稱為「各地生產總值」。

來源

網頁

外部連結

參見[1]

  1. ^ 国家统计局关于修订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公告 - 国家统计局. www.stats.gov.cn. [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