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略
《七略》,中國第一部已知的國家藏書目錄。漢朝宗室劉向、劉歆父子整理圖書近20年,編纂《別錄》20卷,成書後,劉歆又將其節略成《七略》7卷。二書對中國後世史學與目錄學皆有重大影響。
背景
漢朝自武帝時開始徵集天下圖書,宮廷和官府中,圖書堆積如山,分散收藏。高祖和武帝時,只曾校理兵書,[1]大部份典籍都無人整理。前26年,漢成帝下令光祿大夫劉向領導整理圖書,加以校對,並編寫目錄,建立中央圖書館。劉向不但整理了宮中的圖書,也運用了民間私人藏書,加以補充。[2]
成書經過
前26至前7年近20年間,劉向校定圖書,過世後由劉歆續成,於前5年完成目錄《七略》。[3]
分工
當時宮中藏書大概可分六類:經傳、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劉向負責經傳、諸子、詩賦三類圖書的整理,步兵校尉任宏負責兵書,太史令尹咸負責術數,侍醫李柱國負責方技,而由劉向總其成。[4][5]
工作程序
同一書名的圖書,往往有多份不同的鈔寫本。劉向等人先從內容較豐富的鈔本中,選定篇目,然後校定文句。校對時,先選出最好的一本作底本,和其他的「複本」相校,把異文脫句都一一校錄在底本上。篇目訂定、文句校定後,便繕寫新本。圖書其後藏於天祿閣。[6]
一書繕寫完畢後,劉向便為該書撰寫一篇「敘錄」,先列出所有篇目,其次說明校定過程,如書本來源、篇數、文句脫誤情況等,然後撮述全書大意,包括作者事跡、時代背景、辨別真偽或評述大意等,類似後世的解題、提要。最後,把六大類圖書再分為多個小類,編為目錄《七略》。[7]
內容
《七略》著錄圖書603家,13219卷,分為以下六類38種:[8]
- 六藝略: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
- 諸子略: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
- 詩賦略:屈原賦之屬、陸賈賦之屬、孫卿(荀卿)賦之屬、雜賦、歌詩;
- 兵書略: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
- 術數略:天文、曆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
- 方技略:醫經、經方、房中、神仙。
各書名下都附有簡略說明,乃節錄「敘錄」而成。此外,《七略》還有一篇「輯略」,說明六略38種圖書類別的內容和意義,合為七略[9]。名義上《七略》是一份目錄,實際上也是一部先秦至西漢的學術史[10]。
地位
《七略》體製嚴密而有系統,著錄和總結了重要的文化典籍,反映當時的學術流派和思想體系,是《史記》以外西漢史學上的最大成就。劉向所撰的敘錄,成為閱讀指南,推動圖書的流通。《七略》是後世目錄學的典範,影響歷代目錄的編纂,班固撰《漢書》時,節錄《七略》,寫成「藝文志」,正史從此而有藝文志的體例。[11]南朝時王儉《七志》、阮孝緒《七錄》都倣效《七略》。[12]到了《中經新書》,改稱為「甲乙丙丁」,而隋書,則改為「經史子集」,後來歷代史書都用此將書籍分類,在四庫全書應用的最是成功。
存佚
《七略》節錄為《漢書·藝文志》,保存了內容大概。[13]《七略》和《別錄》原書都於唐代亡佚,清代有洪頤煊、嚴可均、馬國翰、顧觀光、姚振宗5家輯本,其中姚振宗輯本內容最多。[14]
註釋
- ^ 余嘉錫:《目錄學發微》,頁78。
- ^ 王重民:《中國目錄學史論叢》,頁16-17。
- ^ 王重民:《中國目錄學史論叢》,頁23。
- ^ 王重民:《中國目錄學史論叢》,頁17-18
- ^ 長澤規矩也:《中國版本目錄學書籍解題》,頁1。
- ^ 王重民:《中國目錄學史論叢》,頁18-19、30。
- ^ 王重民:《中國目錄學史論叢》,頁20-21、23。
- ^ 王重民:《中國目錄學史論叢》,頁24-25。
- ^ 王重民:《中國目錄學史論叢》,頁24。
-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三冊,頁219。
- ^ 王重民:《中國目錄學史論叢》,頁28-30、33。
- ^ 王重民:《中國目錄學史論叢》,頁55、67。
- ^ 長澤規矩也:《中國版本目錄學書籍解題》,頁4。
- ^ 王重民:《中國目錄學史論叢》,頁27;長澤規矩也:《中國版本目錄學書籍解題》,頁3。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