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17迪特爾·馮·勒德爾號驅逐艦
歷史 | |
---|---|
納粹德國 | |
船名 | Z-17「迪特爾·馮·勒德爾」號 |
艦名出處 | 迪特爾·馮·勒德爾·馮·迪爾斯堡 |
下訂日 | 1936年1月6日 |
建造方 | 不萊梅德希馬格威悉船廠 |
船廠編號 | 919 |
鋪設龍骨 | 1936年9月9日 |
下水日期 | 1937年8月19日 |
入役日期 | 1938年8月29日 |
結局 | 1940年4月13日在納爾維克海戰中自沉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1936級 |
船型 | 驅逐艦 |
排水量 |
|
船長 | 123.4米 |
型寬 | 11.8米 |
吃水 | 4.5米 |
動力輸出 | 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 |
動力來源 | 雙軸,兩台蒸汽輪機 |
船速 | 36節(67公里每小時;41哩每小時) |
續航力 | 2,050海里以19節 |
乘員 | 10名軍官、313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Z-17「迪特爾·馮·勒德爾」號(德語:Z 17 Diether von Roeder)是納粹德國海軍於1930年代末建造的六艘1936型驅逐艦的首艦,得名於在一戰中陣亡的S-66號魚雷艇艇長、德意志帝國海軍上尉迪特爾·馮·勒德爾·馮·迪爾斯堡。該艦於1936年9月9日開始在不萊梅的德希馬格威悉船廠鋪設龍骨,1937年8月19日下水,至1938年8月29日交付使用。入役後,其戰前的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訓練,但也參加了1939年初對梅默爾的佔領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Z-17號先是被部署在德國海岸附近佈設雷區,但很快就被轉移到斯卡格拉克海峽,負責檢查行經的中立國船舶是否搭載有違禁品。1939年末,該艦還協助在英國海岸附近佈設了進攻性雷區,共導致7艘商船沉沒。1940年4月德國入侵挪威期間,它又受命攻擊納爾維克,並參加了兩次納爾維克海戰。在第一次戰鬥中,Z-17號被英國驅逐艦擊傷,但在第二次戰鬥中則嚴重損壞了一艘英國驅逐艦,繼而被迫自沉以防止遭敵人強佔。
設計
Z-17「迪特爾·馮·勒德爾」號的水線長和全長分別為120米和123.4米,有11.8米的舷寬以及最大4.5米吃水深度;其設計排水量為2,411噸,滿載時則可達3,415噸。該艦由兩台瓦格納齒輪傳動蒸汽輪機提供動力,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3.25米的三葉螺旋槳。過熱蒸汽則由六台瓦格納水管鍋爐供應,可以輸出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的功率。該艦的設計航速為36節(67公里每小時),[1]但在海試中曾以72,500匹軸馬力(54,100千瓦特)達到41.45節(76.77公里每小時)的最高速度。[2]Z-17號最多可貯存739噸燃料油,能夠以19節(3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巡航2,050海里(3,80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為10名軍官和313名水兵。[1]
該艦裝備有五門127毫米34式速射炮,架設在帶有炮擋的單裝炮座上。其中艦艛的前後各有兩門採用背負式佈置,第五門則安裝在後部艦艛的頂端,並從前到後編為1至5號。防空武器則包括安裝在與後部煙囪並排的一對雙聯裝炮座上的四門37毫米30式速射炮和六門單座20毫米30式高射炮組成。此外,該艦還在水上部分的兩個四聯裝動力操縱式底座上安裝有八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每個底座均提供兩次重新裝填。[1]四個深水炸彈發射器和布雷導軌則安裝在艉後部甲板室的兩側,最多可貯存60枚水雷。[3]作為探測潛艇的工具,艦上也搭載有一套稱為「群聽裝置」的被動式水聽器,並安裝了主動式聲納系統。[4]
歷史
Z-17「迪特爾·馮·勒德爾」號得名於1918年7月10日指揮S-66號魚雷艇在北海觸雷陣亡的前德意志帝國海軍上尉、第13魚雷艇半區艦隊隊長迪特爾·馮·勒德爾·馮·迪爾斯堡。它於1936年1月6日由德國國家海軍所訂購,自同年9月9日開始在不萊梅的德希馬格威悉船廠鋪設龍骨,建造序列為919。該艦於1937年8月19日下水,至1938年8月29日竣工。1939年3月23日至24日,當德國宣佈佔領梅默爾時,Z-17號成為護送阿道夫·希特拉搭乘裝甲艦德國號前往立陶宛的驅逐艦之一。該艦還參加了次月在地中海西部舉行的春季艦隊演練,並於4月和5月多次訪問西班牙和摩洛哥諸港。7月,它還與其姊妹艦Z-18「漢斯·呂德曼」號和Z-19「赫爾曼·金內」號一同到訪挪威港口。[5][6]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9月爆發時,Z-17號最初被部署在德意志灣佈設防禦性雷區。它隨後又被派往斯卡格拉克海峽巡邏,以查驗來往的中立國船舶是否有搭載違禁品。[7]10月17日至18日夜間,時任魚雷艇首長的海軍少將京特·呂特晏斯搭乘其旗艦Z-21「威廉·海德坎普」號,率領Z-17號、Z-16「弗里德里希·埃科爾特」號、Z-18號、Z-19號和Z-20「卡爾·加爾斯特」號前往英格蘭東部的亨伯河口附近佈設雷區。英國人不知道雷區的存在,就此損失了七艘商船,共計25,825總噸。[8][9]
挪威戰役
在1940年4月「威悉演習行動」的挪威戰役期間,該艦被編入第一集群,任務是運送第139山地獵兵團和第3山地師的指揮人員奪取納爾維克。相關艦隻於4月6日開始裝載部隊,並於第二天啟航。[10]當它們於4月9日清晨抵達納爾維克以西的奧福特峽灣、且其餘同行驅逐艦繼續駛入峽灣登陸他們的部隊時,Z-17號卻仍在峽灣入口駐留;它的任務是充當一艘哨艦,以警告英國人不要做任何干擾登陸的企圖。該艦於當天晚些時候獲解除值勤任務,讓其部隊登陸,但第二天夜間又繼續執行。時任艦長、海軍少校埃里希·霍爾托夫認為他的命令在黎明時便已結束,於是返回了納爾維克港。[11]
德國人不知道的是,英國第2驅逐區艦隊的五艘驅逐艦——哈迪號、浩劫號、亨特號、熱刺號和英雄號就在他們身後不遠處,卻因黑暗和大雪而未能看見。對方用魚雷擊沉了兩艘德國驅逐艦,並嚴重損壞了另外兩艘,而Z-17號則在港灣入口處盲目地發射了所有魚雷,並試圖在大雪中用艦炮與英國艦隻交戰。所有的魚雷都無法命中,可能是因為它們的深度控制設置得太深,而它的艦炮也不起作用。當領頭的英艦完成對港口的攻擊時,能見度變得清晰起來,其中幾艘開始與Z-17號駁火。它被至少五枚4.7吋(120毫米)的炮彈擊中,摧毀了3號炮,切斷了方向舵的控制,損壞了中央和艉部鍋爐艙,使所有電力中斷,並導致一個油箱着火。英國人的炮彈炸死了9名船員;大多數倖存者被派遣上岸協助保衛納爾維克,該艦的無線電裝置也被帶上岸,用於改善與挪威境內其他德軍指揮部的通信。[12]
在接下來的幾天裏,Z-17號接受了損毀評估,德國人預計至少需要一周的時間才能使它再次移動。與此同時,該艦的輕武器被卸下,其艦艉被綁在港灣的棧橋上,艦艏向外傾斜。這意味着它只有兩門前側炮可以攻擊目標。4月12日至13日夜間,倖存的德國高級軍官、海軍中校埃里希·拜接到情報,預計翌日將有大批驅逐艦和艦載機護航的英國主力艦發動攻擊。英國戰艦厭戰號和九艘驅逐艦於4月13日如期出現,卻比拜中校預計的要早,使得陣位中的德國人措手不及。[13]
當英國驅逐艦旁遮普號和貝都因號出現在港灣入口與Z-12「埃里希·吉澤」號交戰時,留在Z-17號艦上的25名炮手開始向任何目視可及的英國艦艇開火——包括厭戰號。它的一發炮彈擊中了戰艦的艦橋,但僅造成輕微的破壞。英國人最初以為他們是在煙霧和混亂中被海岸炮擊中的,但是一架從厭戰號起飛的劍魚式魚雷轟炸機的報告揭露了這艘德艦。哥薩克號驅逐艦越過沉沒的貨船進行偵察,並在2,700碼(2,500米)處開火。它的第二輪齊射命中並點燃了德艦的艉部,但Z-17號的反擊卻是毀滅性的。這艘英國驅逐艦被命中至少七次,切斷了前部鍋爐艙的蒸汽管道、中央鍋爐艙受損,引發火災,並撞壞了舵機,導致其擱淺。德軍的炮彈共造成9人陣亡、21人負傷。厭戰號和金伯利號驅逐艦進行還擊,前者甚至對Z-17號取得一次命中,但德國炮手們在彈藥耗盡後便棄艦而去,當獵狐犬號驅逐艦靠近時,僅餘三人的爆破組還在艦上。他們點燃引信後便跑上岸;在英國軍艦駛近該艦不足55碼(50米)並準備好登艦時,佈設在Z-17號艦內的深水炸彈便爆炸了。[14]
註釋
- ^ 1.0 1.1 1.2 Gröner,第202頁.
- ^ Koop & Schmolke,第98頁.
- ^ Whitley,第68頁.
- ^ Whitley,第71–72頁.
- ^ Koop & Schmolke,第24, 98頁.
- ^ Whitley,第81–82頁.
- ^ Rohwer,第2, 5頁.
- ^ Hervieux,第112頁.
- ^ Whitley,第86頁.
- ^ Whitley,第96頁.
- ^ Haarr,第323, 330–331, 339頁.
- ^ Haarr,第339, 341–342, 349, 354頁.
- ^ Haarr,第357, 360頁.
- ^ Haarr,第364–365頁.
參考資料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1: Major Surface Warship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Haarr, Geirr H. The German Invasion of Norway, April 1940.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9. ISBN 978-1-59114-310-9.
- Hervieux, Pierre. German Destroyer Minelaying Operations Off the English Coast (1940–1941). IV. Greenwich, England: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0. ISBN 978-0-87021-979-5.
- Koop, Gerhard & Schmolke, Klaus-Peter. German Destroyers of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978-1-59114-307-9.
- Rohwer, Jürgen. Chronology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The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Two Third Revised.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1-59114-119-2.
- Whitley, M. J. German Destroyers of World War Two.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1. ISBN 978-1-55750-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