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奈比多
奈比多曾於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新聞動態」欄位。 |
奈比多屬於維基百科地理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文中的幾個民族欽族(Chin)、克倫族(Karen)、卡雅族(Kayah)和撣族(Shan)可以不先急着新建條目,它們可能和中國國內某些民族是相同的,只是稱呼上不一致,等查證。Caoi 11:35:06 2005年11月8日 (UTC)
- 可看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Hello World! (✉) 13:33 2005年11月8日 (UTC)
譯名
Pyinmana在台灣都譯為「賓馬拿」嗎?我查了一下Google台灣,但幾乎找不到(只有個位數的結果),而「彬馬那」反而更多些。所以標題還是統一用「彬馬那」這個譯名,然後列出其它譯名吧。--Wengier(留言) 19:46 2006年2月12日 (UTC)
中國大陸官方的翻譯是內比都哦!奈比多不是正式翻譯!—冰封沙漠 2007年6月14日 (四) 08:36 (UTC)
遷都的目的?
如果說是出於安全考慮或是族群問題,遷都到更北邊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豈不更佳?此城與撣,克欽等族距離也更接近,戰略縱深更充足,而且歷史上也曾是都城。所以此處給出的理由不值得輕信,而且只是BBC一家之言,而我們都知道BBC的很多國際報道主觀的成分很大,所以此處需要其他參考,否則有失公允。
我覺得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考慮到洪水和海嘯,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洪水和海嘯多發地區,由於仰光是首都和第一大城市,每年政府都不得不拿出更多錢抗洪,每次天災遭受的經濟損失也更大,因此希望把國家的重心北移來迴避天災:政治中心移出可能只是第一步,隨後一些工商業和部分人口應該也會從伊江三角洲北移。
當然BBC給出的兩條理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團結族群這一點,可以得到一些例證:尼日利亞遷都阿布賈,科特迪瓦遷都亞穆蘇克羅,澳大利亞建都坎培拉,加拿大建都渥太華,都是出於平衡各方面勢力的考量。只是不明白爲什麽別國遷都是爲了平衡族群,緬甸遷都就是爲了加強控制少數民族?Derekjoe (留言) 2009年2月17日 (二) 18:49 (UTC)Derekjoe
第三大城市?
有數據表明(來源:www.populstat.info):1891年時,緬甸的前三大城市是:曼德勒(18.88萬人),仰光(18.03萬人),毛淡棉(5.58萬人),而內比都的前身彬馬那直到1931年也只有1.43萬人,在遷都前人口約為10萬,不知道哪裏有證據表明「曾為第三大城市」?Derekjoe (留言) 2009年2月17日 (二) 19:04 (UTC)Derekjoe
名稱
最早本頁的名稱為「彬馬那」,後來改為「奈比多」。由今日觀之,臺灣與中國大陸均之譯名不同,別使用「奈比多」[1]與「内比都」。不過2007年11月7日User:Sl 以「見討論頁」為由,直接移動本條目至「內比都」。然討論頁實無相關討論或共識,故恢復既有條目名稱。--Koika (留言) 2010年10月22日 (五) 16:22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奈比多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english.aljazeera.net/NR/exeres/80733C47-7F1C-45EB-BB8E-805DB15BFE67.htm 中加入存檔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123141200/http://english.aljazeera.net/NR/exeres/80733C47-7F1C-45EB-BB8E-805DB15BFE67.htm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