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靜海寺

座標32°05′39″N 118°44′28″E / 32.09417°N 118.74111°E / 32.09417; 118.7411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靜海寺遺址
南京靜海寺紀念館正門
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南京市鼓樓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
認定時間1992年

靜海寺位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儀鳳門獅子山西南麓的建寧路288號,原是15世紀明朝皇帝為表彰鄭和下西洋的功績而建立的佛教寺院。1842年,清朝英國在寺內進行了有關《南京條約》的談判。靜海寺是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史上頂峰和衰落的雙重見證,有特殊的歷史文化意義。靜海寺曾三次被毀又三次重建,最近一次重建於1988年。1990年被闢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經過1996年和2005年兩次大規模擴建,靜海寺現為南京靜海寺紀念館,設「鄭和下西洋」和「《南京條約》議約」等展覽陳列。靜海寺是中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靜海滄桑」牌坊

建寺

1405年(永樂三年)至1433年(宣德八年)間,鄭和先後奉明成祖明宣宗的命令,率領船隊七下西洋。為了表彰他的這一功勳,明朝皇帝下令在南京興建寺院並賜名「靜海」,寓意「四海平靜、天下太平」。明清以來的地方志和文人筆記大多認為靜海寺始建於永樂年間,具體年代有多種說法[1][2][3][4][5][6]。第一種說法認為靜海寺建於1411年(永樂九年),即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回國後。第二種說法認為該寺建於1419年(永樂十七年)南京天妃宮完工後,即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歸國的時候[7]。還有文獻記載靜海寺建於1425年(洪熙元年),即鄭和第六次和第七次下西洋之間,是明仁宗為紀念明成祖下令航海而建造的。[8][9][10]

明代靜海寺剛建成時規模宏大。《白下瑣言》記載靜海寺用「直徑數圍」的鍾山楠木為柱,柱礎色如蒼玉,有車輪般大小[6][11]。《金陵梵剎志》記載寺內建築包括「金剛殿三楹、左鐘樓一座、右井亭一座、天王殿三楹、正佛殿三楹、左觀音殿三楹、左伽藍殿二楹、右輪藏殿三楹、右彌勒殿三楹、右祖師殿二楹、潮音閣五楹、左華嚴樓二楹、迴廊二十楹、玩咸亭一座、方丈一所十六楹、公學三楹、僧院四十房、禪堂正門一座、華嚴樓三楹、禪堂左右兩堂共六楹、十方堂三楹,茶廚房、舊禪房一所,此外公產田地、塘二百餘畝」[12]。當時靜海寺內供奉着鄭和帶回的羅漢畫像、佛牙玉玩、鄭和洪熙元年守備南京時鑄造的銅鼎以及鄭和塑像等,其中銅鼎和塑像直到清代中葉依舊保存在寺內。靜海寺還種植了鄭和帶回的西府海棠等珍稀植物和藥材[13][14]。16世紀中葉,李時珍為了編纂《本草綱目》曾在靜海寺考察乳香沒藥血竭等海外藥材,後來在《本草綱目》中增補番藥、夷果2部。[15][16][17]

靜海寺曾於明正德、萬曆、清乾隆年間三次重修[11]。《靜海寺重修記略》記載,正德年間重修後,靜海寺有四殿、六堂、四亭,還有方丈室、樓、閣、畫廊等建築[18]。乾隆年間,靜海寺號稱為「金陵律寺之冠」[19]、「金陵八大寺之最」[20][7]。1832年(道光十二年)二月,靜海寺被大火焚毀,僅剩山門和天王殿,後來得以重建。這是靜海寺第一次毀而復建。[21]

議約

中英雙方在「康華麗」號上簽訂中英南京條約

1840年(清道光二十二年),英國對清朝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1842年7月,英國全權公使璞鼎查和海軍司令威廉·巴加率艦隊攻破吳淞鎮江,溯長江而上[15]。8月初,英艦隊進逼南京下關儀鳳門草鞋峽江面,揚言攻城。道光皇帝杭州將軍耆英乍浦副都統伊里布欽差大臣,連同兩江總督牛鑒作為談判代表向英軍求和。經過交涉,8日英軍答應暫緩攻城。11日,英軍在南京城東北的燕子磯登陸,分兵佔領邁皋橋鍾山,在鍾山上架炮威脅城內。自12日起,中方盛京佐領塔芬布、張喜與陳志剛,同英方小馬禮遜羅伯聃(Robert Thom)、巴夏禮連續三天談判條約內容,談判地點就在不久前重建的靜海寺內。20日,耆英、牛鑒等與英方在靜海寺進行更高級別的談判,接受了英方提出的全部條件。24日,耆英、牛鑒等在靜海寺設宴招待璞鼎查等人,並向艦上的英軍送酒食「慰勞」。29日,耆英、牛鑒等登上英艦康華麗號在《南京條約》上簽字,條約規定中國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並賠款2100萬兩白銀。9月6日,條約得到道光皇帝批准[15][22]

衰敗與復建

重建的靜海寺內建築

1853年(咸豐三年)二月十日,太平天國軍隊從靜海寺挖地道炸塌儀鳳門北側城牆後攻入南京,靜海寺遭清軍炮擊起火被毀,後來由靜安和尚募款重建[23][21]。1937年12月日軍圍攻南京,12月10日,戰火中的靜海寺第三次被毀,只剩方丈室6間、念佛堂5間以及綏遠路大門上的「靜海禪寺」題額倖存[21]。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靜海寺址曾一度作為建寧路小學校舍。1982年,南京在大規模文物普查工作中發現了殘存的靜海寺遺址,當時遺址僅剩殘缺的東配殿共2楹6間,其中3間建於100多年前,另3間建於200多年前,臨街的一間被街道工廠佔用,其餘被下關區土雜公司租為倉庫[11]

1987年,南京市在靜海寺遺蹟偏西處按明代廟宇風格將其第三次重建,1988年建成,修復了僧房並新建過殿和正殿[7]。工程由東南大學潘谷西主持設計[15],過殿在前、大院居中、正殿在後,正殿前還設抱殿,佔地面積628平方米[7]。由於修建的是仿古建築,因此稱「古靜海寺舊址」。1990年,靜海寺被闢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1992年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5]。1996年11月,為迎接來年的香港回歸,江蘇省和南京市對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進行了擴建,工程仍由潘谷西主持,擴建後的靜海寺佔地近3000平方米,在配殿後設主副五個展廳,新館於1997年6月1日落成,並在香港回歸當天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儀式[15]。陳列館當年被中宣部命名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5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市將靜海寺擴建為「南京靜海寺紀念館」,由東南大學杜順寶主持設計[24]。這次擴建後的靜海寺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700平方米,新建鄭和紀念堂、潮音閣等建築,於6月28日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當天落成開放[25]。擴建後的靜海寺包括山門、鄭和紀念堂、潮音閣、香港回歸廳、戲台等建築,通過迴廊與原建築構成一個整體。

南京靜海寺紀念館

鄭和紀念堂壁畫(局部)
紀念堂內的鄭和銅像


靜海寺1988年復建以後,經過1996年和2005年兩次擴建,現為「南京靜海寺紀念館」,館內設有以鄭和航海為主題的鄭和紀念堂、潮音閣(內設「鄭和航海史料展」),以及以《南京條約》議約為主題的「靜海寺與《南京條約》史料展」、議約場景復原等陳列。2008年3月1日起免費開放。[26]

鄭和紀念館

鄭和紀念館包括鄭和紀念堂與潮音閣兩部分。鄭和紀念堂正中設鄭和銅立像,銅像正上方懸孫中山題詞匾額「超前軼後」。鄭和銅像由南京大學吳為山製作,材質為白銅,高2.6米,風格簡練寫意。銅像取自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歸來時的場景:鄭和身着明代官服,左手持海圖,迎風站立在海邊礁石上[27]。紀念堂四壁設有36幅大型壁畫,由南京師範大學林青設計,採用揚州漆畫工藝製作。壁畫每幅長1米、高2.3米,分為京師起航、上貨出海、天妃護佑、重柵小城、生擒海盜、水上貿易、傳播文明、暹羅禮遇、睦鄰友好、建寺立功等10組展現鄭和航海與靜海寺歷史的場景。[28][29]

潮音閣是古靜海寺內最高的建築,因在此處可聽到長江潮聲而得名。復建的潮音閣是三層的仿明風格建築,內有多功能展廳,設「鄭和航海史料展」。展廳內陳列5艘高1米至1.5米的船模,分別是鄭和船隊中的寶船、戰船、馬船和糧船。展廳還陳列有精美的古靜海寺木構件,以及鄭和下西洋帶回的金錠、象牙等展品。除實物展品之外,展廳中還陳列了60多幅反映鄭和航海以及當時中外交流場景的圖片[30]

鄭和紀念館中還陳列着《靜海寺鄭和殘碑》拓片的放大照片。1936年,鄭鶴聲在靜海寺廚房牆壁上發現了殘碑並拓印、拍照。殘碑碑文記載:「永樂三年將領官軍乘駕二千料海船並八櫓船」、「永樂七年將領官軍乘駕一千五百料海船並八櫓船」。這是現存最早的關於鄭和下西洋船型確切大小的文字記載。碑文還證明靜海寺建於南京天妃宮建成之後。殘碑1937年在日軍侵華戰爭中被毀,拓片也在戰亂中丟失,現僅有一張拓片照片存世。[31][32]

《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

中英南京條約議約場景復原

靜海寺內設《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復原了《南京條約》議約時的場景。1842年8月,中英雙方在靜海寺東配殿先後四次議約,29日在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上簽訂《南京條約》。2001年,英國學者菲利普·布魯斯(Phillip Bruce)將他收藏的三幅有關議約場景的速寫捐獻給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這三幅速寫是當時參加議約的英軍的作品,第一幅描繪英軍在下關江面放下舢板,然後在靜海寺的牌坊前登陸;第二幅描繪清朝官員在靜海寺宴請璞鼎查一行;第三幅描繪清軍在靜海寺外迎接英國談判代表。根據這些速寫以及《撫夷日記》、《締約日記》、《在華作戰記》等當時記錄談判的原始文獻,靜海寺購買仿製了一組晚清家具,在當年議約的東配殿舊址上重現了議約場景 [22]

其他

天妃宮碑,現存於靜海寺
警世鐘
天妃宮碑

靜海寺北院安放有天妃宮碑。天妃宮碑全名「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由明成祖朱棣永樂十四年(1416年)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歸來時立於南京天妃宮,以紀念船隊在航行中所受到的媽祖庇佑,是直接反映鄭和下西洋事跡的明代碑刻之一[33]。清咸豐年間天妃宮毀於戰亂,唯存此碑。碑以青石刻制,高5.48米,寬1.5米、厚0.5米,原龜趺頭部已斷裂,為今人修復,碑額為陰刻篆書,兩面均刻雙龍纏球紋,碑文為陰刻楷書,四周刻纏枝蓮紋,全文共699字,現已風化嚴重、日漸模糊[34]。另於重建的天妃宮碑亭內存有該碑的複製品[35]

警世鐘

1997年,經一位南京市民提議,南京市大中小學生及各界市民共同捐資鑄造青銅大鐘一座,安放在靜海寺內,命名為「警世鐘」。該青銅大鐘由南京鑄造藝術家王鍾泉鑄造,重3.5噸。鐘體正面鑄「警世鐘」三個大字,兩側是原下關區區長俞明撰寫的共572字的《警世鐘銘》,背面鐫文「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鐘體高1.842米,寓意《南京條約》簽訂於1842年。鐘的頂部有一7.1厘米高的火球,寓意7月1日香港回歸;鐘的肩部有12隻和平鴿,象徵當時的12億中國人民;鍾裙上有兩條龍,代表黃河、長江,又象徵着「龍的傳人」;兩條龍的龍頭相對,之間是南京市市花梅花;梅花下方是一道環繞鐘體一周的回紋,象徵香港與祖國不可割斷的血緣。警世鐘1997年6月落成,於6月30日香港回歸前夜舉行了隆重的撞鐘儀式。警世鐘現在安放在靜海寺鐘樓上,每年的8月29日(《南京條約》簽訂日)都會舉行撞鐘儀式作為紀念。[24][13]

三宿岩

靜海寺內有一處名為三宿岩的岩洞,又名三宿崖,高十米,佔地數十平方米,因岩石奇峻又稱「真假山」。南宋時的長江河道比現在偏東,三宿岩當時是盧龍山(幕府山)延伸至江邊的一塊礁石。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南宋虞允文採石大破金兵後,率水師沿江而下前往京口(今鎮江),路過建康(今南京)時在這塊礁石前繫舟停宿三天,三宿岩由此得名。「三宿名岩」在清代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現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3][36][37]

紀念活動

1997年6月30日,靜海寺是慶祝香港回歸的重要場所之一。自6月30日23時30分至7月1日0時正,靜海寺共撞響警世鐘155響,以紀念香港割讓155年之後回歸中國。首先撞響警世鐘的是林則徐六世孫林綱和鄧廷楨六世孫鄧源。[38]

2005年6月28日,靜海寺舉行《鄭和下西洋600周年》郵票首發儀式暨靜海寺紀念館落成典禮。[39]

交通

公共汽車

地鐵(建設中)

南京地鐵5號線靜海寺站建設中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楊波. 靜海寺始建年代小考. 鄭和研究. 2005 (1).
  2. ^ 葛寅亮金陵梵剎志》:「盧龍山靜海寺,在都城外,南去儀鳳門半里,所統天界寺二十里,西城盧龍山之麓。文王命使海外,平服諸番,風波無警,因建寺,賜額靜海。」
  3. ^ 俞彥《靜海寺重修疏序》:「文皇帝踐祚,海夷西洋,尚逆顏行,爰命專征,艨艟千計,戰士帥屬以萬萬計,乃折鯨鯢颶濤弱浪之外,樓帆無恙,獲所貢琛異以歸,歲奉朝朔,皇靈震盪。說者奇其績,謂為神天護呵,合建成寺酬報。詔可,賜今額,遂為名剎焉。」
  4. ^ 《靜海律寺同戒錄述事》:「明永樂初年,越南平伏告功,特聖創建此寺。」
  5. ^ 康熙年間《江寧府志》:「靜海寺在儀鳳門外盧龍山之麓。明永樂年間,命使海外,風波無警,因建成寺,賜額靜海。」
  6. ^ 6.0 6.1 甘熙白下瑣言》:「儀鳳門外靜海寺,明永樂間建。規模宏闊,礎石大若車輪,潤如蒼玉,柱皆數圍,或雲沉香木為之,其實鍾山南木耳。」
  7. ^ 7.0 7.1 7.2 7.3 论南京郑和遗迹的历史文化价值. 國家交通部,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辦公室. [2009-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4). 
  8. ^ 嚴中. 靜海寺為明仁宗敕建並賜額. 鄭和研究. 2005年第3期.
  9. ^ 南京禮部侍郎楊廉《靜海寺重修記略》(正德己卯四月):「永樂間,命使航海,往來於粘天無壁之間,曾未睹夫連山排空之險。仁宗皇帝敕建此寺,而因以名焉。蓋以昭太宗皇帝聖德。」
  10. ^ 天順五年官修《大明一統志》:「靜海寺,洪熙元年賜額」。
  11. ^ 11.0 11.1 11.2 江苏南京静海寺. [2009-07-20]. [永久失效連結]
  12. ^ 金陵梵剎志·卷十八·天界寺所統·靜海寺》
  13. ^ 13.0 13.1 13.2 静海寺——景区简介. 南京靜海寺紀念館. [2009-07-20]. [永久失效連結]
  14. ^ 顧起元《客座贅語》:「靜海寺海棠雲,永樂中太監鄭和等自西洋攜至,建寺植於此。」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南京静海寺. 鳳凰網. [2009-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8). 
  16. ^ 《論南京鄭和遺蹟的歷史文化價值》:清道光時人潘德輿作《靜海寺》詩,有「更看銅鼎萬鈞重,雷紋古篆追商周,洪熙元祀鄭和造」句。
  17. ^ 《論南京鄭和遺蹟的歷史文化價值》:清咸豐、同治年間人張汝南作《江南好》一詞,自註:「靜海寺在儀鳳門外,明內監馬三寶使西洋回建護法,塑三寶像,殿柱以碧玉石為礎,最有名。 」
  18. ^ 《靜海寺重修記略》:「獅子山之陽,有靜海寺焉,鼎創歲深,蠱壞日甚。用浮圖故事,費出募緣經營三載,厥功告孱,凡為殿四,堂六,亭亦四。若門,若閣,若樓,若方丈室各一,若畫廊以間計則四十……」
  19. ^ 甘熙白下瑣言》:「儀鳳門外靜海寺……乾隆間,住持浩清,重為修整,創造石戒台,苾芻來歸者日眾,為金陵律門之冠。」
  20. ^ 清《靜海律寺同戒錄述事》:「敇名靜海,永鎮南天。地當江海要津,雲水往來,掛單極廣,郡志稱為八大寺之最。」金陵八大寺指鍾山靈谷寺、鳳山天界寺、聚寶山大報恩寺攝山棲霞寺雞籠山雞鳴寺、盧龍山靜海寺、天竺山能仁寺、牛首山弘覺寺
  21. ^ 21.0 21.1 21.2 《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下)》編者按:「南京靜海寺,自永樂初創筑後,至正德、萬曆、乾隆間三經重修,於道光十二年被火焚毀。嗣後再經重建,道光二十二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即在此寺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在太平天國戰爭中,靜海寺再度被毀,事後又由靜安和尚再行募修。……一九三七年冬,日軍進攻南京,此寺於是年十二月十日大半被毀。據寺僧講,計焚去頭門韋馱殿三間,二門天王殿五間,毗盧殿三間,地藏殿三間,觀音殿三間,大客堂三間,老大殿地基平房三間,影堂三間,祖堂三間,齋堂三間,庫房四間,雲水堂三間,大廚房五間,樓房五間,共四十九間。僅存方丈室六間,念佛堂五間,其臨街(綏遠路)大門『靜海律寺』四字,亦尚存在。」
  22. ^ 22.0 22.1 清政府签定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日報. 2003-09-03 [2009-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6). 
  23. ^ 郑和与静海寺. 中國江蘇網. [2012-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24. ^ 24.0 24.1 被搬进新建钟楼 静海寺警世钟缘何“束之高阁”. 龍虎網. 2005-12-17 [2009-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25). 
  25. ^ 肖姍,馮智勇. 南京静海寺片区下月正式开放. 南京日報. 2007-04-13 [2009-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0). 
  26. ^ 靜海寺昨起免費開放. 南京日報. 2008-03-02.
  27. ^ 吴为山力作郑和塑像年内落户静海寺. 南京日報. 2005年3月11日 [2009-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0). 
  28. ^ 36幅壁画再现郑和航海史 静海寺片区下月开放. 龍虎網. 2005年6月13日 [2009-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2). 
  29. ^ 楊波. 静海寺郑和纪念堂的陈列布展. 鄭和研究. 2005, (4). 
  30. ^ 袖珍郑和船队进静海寺潮音阁 五一前与游人见面. 龍虎網. 2006-03-10 [2009-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9). 
  31. ^ 《靜海寺鄭和殘碑》:「……帝敕建弘仁普濟天妃之宮於都城外龍江之上,以……帝復建靜海禪寺,用顯法門,誠千古之佳勝,豈偶然之……一、永樂三年,將領官軍乘駕二千料海船並八櫓船……清海道。永樂四年,大[舟宗]船駐於舊港海口,即古之三佛齊……首陳祖義、金志名等,於永樂五年七月內回京。由是。……永樂七年,將領官軍乘駕一千五百料海船並八櫓船。……其國王阿烈苦奈兒謀劫錢糧船隻,事……阿烈苦奈兒並家……」
  32. ^ 鄭寬濤. 南京靜海寺鄭和下西洋殘碑發現始末. 東方收藏, 2011(12)
  33. ^ 《天妃宫碑住上了“阳光房”》. 柳揚. 新華報業網. [2012-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4. ^ 《596岁天妃宫碑将穿上“保护衣” 今后游客只能远观》. 王慧. 新華報業網. [2012-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5). 
  35. ^ 《南京天妃宫》. 東南網. [2012-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5). 
  36. ^ 下关大事记. 南京下關. [2009-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0). 
  37. ^ 三宿岩(图). 南京地方志網站. [2009-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8). 
  38. ^ 10年前的那个7月1日 千人欢呼声沸腾静海寺小院. [2009-07-20]. [永久失效連結]
  39. ^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南京静海寺再现恢宏. 現代快報. 2005-06-29 [2009-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1). 

外部連結

32°05′39″N 118°44′28″E / 32.09417°N 118.74111°E / 32.09417; 118.7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