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女子大學
金陵女子大學 | |
---|---|
Ginling College | |
校訓 | 厚生 |
創辦時間 | 1913( 中華民國二年)金陵女子大學籌備 1915( 中華民國四年)金陵女子大學開學 1930( 中華民國十九年)國民政府立案,更名為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 1951年與私立金陵大學合併,更名為公立金陵大學(Jinling University in China) 1952年撤校 |
停辦時間 | 1952年 |
學校類型 | 私立大學、教會大學 |
宗教背景 | 基督新教美北長老會、美以美會、監理會、美北浸禮會和基督會 |
金陵女子大學舊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中國江蘇省南京市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民國 |
編號 | 6-934 |
認定時間 | 2006年 |
歷史
1913年,美國教會美北長老會、美以美會、監理會、美北浸禮會和基督會決定在長江流域聯合創辦一所女子大學,11月13日,組成校董會,選定南京為校址所在地。1915年,金陵女子大學在南京東南繡花巷李鴻章花園舊址開學。首任校長德本康夫人(Mrs Laurence Thurston)。
1919年,首屆5位學生畢業,學位以金陵大學名義授予,這是第一屆在中國高等學校中獲得學士學位的女大學生。
1923年7月移至隨園永久校址,這是一個漂亮的中國古典宮殿式建築群,聘請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設計。
1927年後,校務由美國人轉交中國人。1928年,徐亦蓁被推選為董事會長,吳貽芳擔任校長。1930年在國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更名金陵女子文理學院。
1937年,抗戰爆發,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遷至四川成都城南的華西壩,和幾所教會大學一起,借用華西協合大學的校園。直到1946年才返回南京。留校的魏特琳,利用校園,保護了大批中國婦女免遭日軍暴行。
國民政府遷台後,在香港金陵女子大學作為13所國民政府遷台前存在的基督教教會大學之一,被併入香港崇基學院,後者於1963年,加入成為香港中文大學。
1951年,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和私立金陵大學被合併為公立金陵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時金陵大學被撤銷,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和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而來的南京大學的師範學院合組為南京師範學院(1984年改名南京師範大學),校址設在原金陵女子大學的校園內。在南師最初的150名教職工中,原金女大教職工佔了三分之一。
1980年代,吳貽芳推動金陵女子學院複校;1987年3月,依託南京師範大學正式成立金陵女子學院。
金陵女子大學在台灣的校友於1956年在台灣台北縣三重鎮(今新北市三重區)成立金陵女子高級中學。
歷任校長
金陵女子大學
德本康夫人(Mrs Laurence Thurston),1915-1928
魏特琳(Wilhelmina Minnie Vautrin),1919-1922(代理)
吳貽芳,1928-1930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
吳貽芳,1930-1951
概況
金女大辦學中設置過16個四年級學科,包括中文、英語、歷史、社會、音樂、體育、化學、生物、家政以及醫學專科等,在國內外享有聲譽。從1919年到1951年,畢業人數為999人,人稱999朵玫瑰。
校園建築
金陵女子大學1915年開學時設在南京繡花巷,此後校長德本康夫人籌劃在寧海路隨園一帶建造新校園。隨園金陵女子大學建築群由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規劃設計,中國建築師呂彥直設計,陳明記營造廠承建。1922年開工建設,到1923年校舍落成,金女大遷入,此時完成了6幢宮殿式的建築:100號(中大樓、會議樓,1431平方米)、200號(科學館,1541平方米)、300號(文學館,1492平方米)、400號—600號(3幢學生宿舍,400號樓、500號樓、600號樓,共3450.54平方米)。1924年,又建成了一幢學生宿舍(700號樓,1150.18平方公尺)。1934年,建造了圖書館(1397平方米)、大禮堂(1444平方米)。1952年原金陵女子大學和南京大學師範學院合併成為南京師範學院,金陵女子大學隨園成為南京師範大學校園。[1]
隨園按東西向的軸線對稱佈局,入口採用林蔭道加強空間的縱深感,主體建築物以大草坪為中心,對稱佈置,100號樓後面設計了1個以人工湖為中心的花園,中軸線的西端結束於丘陵(西山)制高點的中式樓閣。建築造型採用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風格,建築材料和結構採用西方鋼筋混凝上結構,建築物之間以中國古典式外廊相連接,為中西合璧的東方建築群。被稱為「東方最美麗的校園」。
校訓
金陵女子大學校訓:厚生
(「厚生」涵義:「人生的目的不光是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來幫助他人和社會,這樣不但有益於別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加豐滿」 ——吳貽芳)
參考文獻
引用
- ^ 任玉瑛.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民国建筑的沿革与保护利用. 建築科學與工程. 2019-04-17 [202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來源
- 《一代名師:吳貽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厚生——嚴蓮韻與南京金陵女大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