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愚經
《賢愚經》(巴利語:Bālapaṇḍita-sutta,標準藏語:༄༅།།མཛངས་བླུན།།),十三卷。又名《賢愚因緣經》,北魏曇學(或作曇覺、慧覺)等譯,藏譯本是從漢語轉譯[1]。佛教譬喻(本起)故事集經典[2]。
概述
隆蓮考證說:曇學(或作曇覺、慧覺)與威德等八人,西行求經至于闐大寺,恰遇當地五年一次而舉行的般遮於瑟會,會中長老各講經律,曇覺等八人聽畢便分別記錄,譯成漢文,於太平真君六年(445年)返回高昌,整理後總成此經。又經過流沙,送到涼州,涼州名僧慧朗將其題名為今名[3]。以後由涼州再傳至建業(今江蘇南京)。此即為《賢愚經》的傳譯經過。此經一名《賢愚因緣經》,為敘因緣故事的典籍。漢譯本原為十三卷,後世分卷較多[4]。
參考
- ^ Jonathan A. S ILK. Chinese Sūtras in Tibetan TranslationA Preliminary Survey. 2019 [2022-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6).
- ^ 王志遠主編. 中国佛教百科 第1卷 历史·人物·典籍. 北京:華齡出版社. 2008年4月: 87. ISBN 7-80178-517-7.
- ^ 吳楓,宋一夫主編. 中华佛学通典.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1998年12月: 1059. ISBN 7-5442-0347-6.
- ^ 耿銘著. 《玄应音义》文献与语言文字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8月: 386–387. ISBN 978-7-208-13944-2.